-
深圳首條自然課堂步道建成啟用
原標題:深圳首條自然課堂步道建成啟用「大鹿線」綠道全程設64個實地自然觀察研習點,手機掃碼即可體驗多維一體的山海「全景博物館」深圳特區報2019年4月10日訊 日前
-
海上建橋要「敬畏自然」
建設者用了15年建成了這樣一座世界級的工程。 那麼,建設這樣一座大橋,橋梁工程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 林鳴說,首先要為大橋選擇一個橋型,有四種橋型可選:橋梁、斜拉橋、懸索橋、拱橋。其中,斜拉橋和懸索橋適用於比較大的跨徑,拱橋和橋梁相對跨徑要小一些。 第二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建造標準。
-
陽春砂仁等8種中藥材入選---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廣州5月31日電(記者 嚴俊偉)為了更好保護中草藥材這一我國特有物質,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於2016年4月28日至5月20日通過網絡投票、問卷投票等方式向全社會公開徵求從我省道地中藥材20個品種中遴選出8種作為第一批立法保護中藥材。5於31日下午,省人大常委會公布立法保護廣東嶺南中藥材第一批品種遴選結果。
-
解讀基因的 「生命密碼」---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韓文嘉 實習生 蔡敏鈴)昨日,華大基因CEO尹燁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他以《四大夢想——基因帶來的福祉》為題,暢談基因,解讀關於基因的「生命密碼」。
-
佘梓瀚等球員入圍正賽---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吳孟菲)經過兩天激烈角逐,2016高爾夫深圳國際賽資格賽昨日在正中高爾夫球會落下帷幕。最終,我國選手佘梓瀚、韓韌、吳紅富,委內瑞拉選手姆瑞羅、韓國選手金義仁、中華臺北選手謝繼賢獲得該賽事正賽資格。據悉,2016高爾夫深圳國際賽正賽將於4月21日打響。
-
建立深圳DNA庫 將打拐進行到底---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唐珊珊)「我建議從新生兒和父母開始,逐步建立深圳DNA庫,將打拐進行到底!」市政協委員鍾帆飛對拐賣兒童問題關注已久,並在今年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上提交相關提案。 鍾帆飛是東方銀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也是去年當選的市政協委員,她去年提交的《關於建立兒童安全警報系統的提案》引起多家媒體關注。
-
深圳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打通海上空中客貨運輸通道「十三五」期間,深圳加快推進世界級貨櫃樞紐港、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實現「雙港起飛」,搭建深圳連通世界的海上和空中客貨運輸通道,國際輻射能級得到顯著提升海港方面,《深圳港總體規劃(2035年)》獲交通運輸部和廣東省政府批覆,深圳港作為華南地區貨櫃樞紐港,貨櫃吞吐量由2015年的2421萬標箱增長至2019年的2577萬標箱,位居全球第四,成為超大型船舶國內首選港。深圳港國際友好港增至26個,建成並啟用深圳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
-
構建完整雙胞胎 腸道菌群基因集---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記者昨日獲悉,由華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國家基因庫、澳門科技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完成了首個雙胞胎群體的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鳥槍法測序研究項目,為複雜疾病中腸道菌群的預測、早期診斷、有效幹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日前,這一最新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旗下的子刊《Cell Systems》。
-
深圳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 特區高校「長子」的擔當
5月7日,《深圳特區報》A5版整版刊發專題文章《深圳大學:加快創建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報導深圳大學建校37年來,始終與特區發展同頻共振,特別是高水平大學建設以來,深圳大學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標杆,被稱為「內地進步最快高校」。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海試1」試驗母船啟用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海試1」試驗母船啟用 清華新聞網5月20日電 (通訊員 陳超群 馮雲麗 楊盛牧 攝影 丁超)5月19日,深圳灣畔,碧海藍天,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研海試1」試驗母船啟用儀式在深圳海監廣場碼頭舉行
-
海上建橋添神器 中國最大雙臂杆起重船「湖北造」
該船長118.9米、寬48米,吃水4.8米,起重量3600噸,主鉤最高起升高度距水面以上110米,主要用於海上橋梁工程構件和設備吊裝作業。起重機採用變幅式雙臂架結構,能更好地滿足橋梁吊裝施工的特點,提高橋梁吊裝的有效高度。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介紹,平潭海峽大橋是一座公鐵兩用跨海大橋,是福州至平潭鐵路的關鍵性控制工程,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施工難度最大的橋」。
-
特區四十載成就旅遊大城 未來打造全球重要旅遊目的地
城起:傳統旅遊資源有限,全域發展開拓無限在深圳蛇口,停放著一艘家喻戶曉的郵輪——中國第一座綜合性的海上旅遊中心「明華輪」。1984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登上「明華輪」,欣然題寫了「海上世界」四個字。「明華輪」永久保留在蛇口,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意味著中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開端。
-
特區40年|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為系統總結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和發展啟示,不斷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提供新的經驗借鑑和理論支持,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深圳特區報聯合深圳發布從6月15日起推出「經濟特區40年 先行示範再出發高端訪談」,敬請垂注。
-
深圳又多一個「航站樓」,明年啟用!
,為明年啟用奠定了堅實基礎。,位於T3航站樓北側,機場一跑道和二跑道中間,是深圳機場新一期擴建的核心項目之一。啟用後,將通過捷運系統(小火車)與現在的T3航站樓相連。建成之後,衛星廳將通過捷運系統,面對今年疫情影響,深圳機場聯合參建單位爭分奪秒,把失去的時間進度搶回來。
-
雙颱風海上徘徊,冷空氣不斷襲擾!接下來的深圳天氣會怎樣?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2日訊 雙颱風海上徘徊,冷空氣不斷襲擾!接下來的深圳天氣會怎樣?你們這周都去遊玩了嗎?應該很多人在家洗曬吧,雖然我們的天氣很平靜,海上卻是風起雲湧。再看回深圳的天氣,未來幾天影響的主力依然是冷空氣,受弱冷空氣影響。
-
西電東送,南方電網超高壓鑄就深圳特區電力動脈
這個地方,就是深圳。改革開放的如椽巨筆刻畫著深圳的騰飛歷程,電力作為重要的驅動力助推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多年來,立足國家工作大局,南方電網超高壓公司緊抓發展機遇,與特區同成長、共奮進,以電力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服務特區建設,奏響了先行示範的電力強音。
-
深圳特區40年 | 第一個城市新公園:仙湖植物園
1982年,在時任深圳特區政府第一任園林管理科科長馮良才先生的引見下,時任市委書記的梁湘同志建議由當時全國唯一一所具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專業發展方向的高等院校北京林業大學(原北京林學院)來深圳幫助政府建設城市公共綠地,在孫筱祥、楊賚麗先生的率領下,北林大派出了十多名主力教師和研究生首次來到了這片充滿活力的南國邊陲。
-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詳解深圳首艘科學試驗船
原標題:本報記者專訪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相關負責人 詳解深圳首艘科學試驗船深圳商報2019年5月23日訊 近日,深圳第一艘為海洋工程科研提供支撐的大型實驗設施——「清研海試1」號試驗母船正式啟用,這是深圳市海洋工程領域科研發展的一個新的裡程碑。
-
亞洲最高氣象觀測 梯度塔在深圳啟用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方勝)記者從市氣象局了解到,由市氣象局和市人居環境委共同建設的深圳氣象觀測梯度塔日前投入使用,建設高度為356米,是目前亞洲最高的氣象觀測梯度塔,將為我市近地層汙染物垂直分布數據獲取、支持大氣汙染預測及防控決策發揮重要作用。 深圳氣象觀測梯度塔位於寶安區鐵崗水庫。
-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衛星廳明年建成運營
建設中的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衛星廳。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羽潔 攝記者近日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衛星廳項目建設方了解到,衛星廳計劃明年交付使用,屆時每年可為2200萬人次旅客提供候機和中轉服務。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是集海、陸、空、鐵聯運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國際空港。2019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5293萬人次,全球排名躍居第26位,增速在全球前30大機場中排名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