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最大22萬千瓦、最小僅0.3萬千瓦的694臺小機組,均為山東省16個城市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熱源燃煤機組。
如果地方強行用氣、電代煤的方式取暖,一旦補貼取消,將會有很多居民選擇重新燒散煤。相反,如果保留這些民生熱源小機組,居民和政府可接受,同時也能減少散煤燃燒帶來的高汙染。
日前,山東省能源局發布了山東省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作為所在地區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熱源燃煤機組名單,涉及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等16個城市共計694臺機組。
根據公示名單,這些容量最大22萬千瓦、最小僅0.3萬千瓦的小機組,至少在近三年內得以排除在關停範圍之外。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統籌考慮民生需求與財政成本的情況下,這些小機組仍有其存在的意義,難以被立即替代。
不再「一刀切」
今年7月發布的《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推進清潔高效利用的指導意見》曾要求,除所在地區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熱源機組外,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關停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及配套鍋爐。此次名單即根據上述《意見》要求制定。
對於此次近700臺小機組劃出關停名單,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認為是一種進步。「按照是否屬於所在地區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熱源,對30萬千瓦以下燃煤機組進行區分,這一政策是以人為本的體現,決策水平有所提高。」
一方面,冬季要保證百姓取暖,另一方面,有限的地方財政難以通過持續補貼推進「氣代煤」「電代煤」。周勇認為,保留這些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熱源機組是最現實的政策。「如果地方強行用氣、電代煤的方式取暖,一旦補貼取消,將會有很多居民選擇重新燒散煤。相反,如果保留這些民生熱源小機組,居民和政府可接受,同時也能減少散煤燃燒帶來的高汙染。」
相比大型發電機組,這些容量幾萬千瓦甚至不足1萬千瓦的小機組是否存在環保問題?「容量不應作為決定機組去留的標準。實際上,有一些小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其脫硫後的PM2.5粒數濃度要比大電廠燃煤鍋爐小,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也較小。」 周勇告訴記者。
「其實,即便是對於並非『唯一』『不可替代』的民生熱源,也應考慮是否有經濟性良好的替代方案。僅根據機組規模進行一刀切、不考慮企業發展,不科學也不合理。」周勇進一步表示。
供熱不可替代
山東火電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擁有大量60萬、100萬千瓦機組。而在火電行業整體經營形勢欠佳的環境下,拓展供熱市場成為發電企業的重點業務之一。然而,多個電廠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其大型機組拓展供熱市場空間有限,所在地區原有的供熱市場難以撼動。
高參數、大容量機組在運行效率、環保指標上均有優勢,小機組又緣何不可替代?山東濰坊某電廠負責人的回答讓記者頗為意外:「這些小機組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對於大型電廠而言,能擴大供熱面積當然是好事,但執行時實際面臨巨大的成本障礙。」
該負責人向記者解釋,原先的城鎮集中供熱很多採用蒸汽管網,利用熱蒸汽進行供熱,從本世紀開始才逐漸開始發展供應高溫水的水網,但這兩種管網模式並不兼容。「要把原先的蒸汽管網都改造成高溫水網,技術上沒有問題,但需要大量投資。」
本該為發電企業改善業績的供熱市場,卻遇到了投資障礙。「如果發電企業要替代原有小熱源機組,供熱管網、換熱站、換熱器乃至用戶原先使用的蒸汽用熱設備,均需進行改造替換。而供熱配套費已經由用戶交給原先的供熱企業,不可能重複徵收。這筆投資如果讓發電企業負擔,企業得不償失。」該負責人稱。
成本「難題」面前,既不能讓居民買單,也沒有理由讓熱源企業獨自承擔,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成為推進改造的決定因素。「財政收入情況好的地方政府,只要肯下決心,完全可以由政府負擔改造成本,免費把管網系統劃撥給熱力公司進行運營;而對於一些小縣城,由於管網改造牽涉綠化、道路等市政工程,巨大的財政壓力是地方政府難以承受的。」上述負責人建議。
歷史「欠帳」待解決
記者梳理名單發現,化工、煉化、造紙、鋁業等行業的眾多自備電廠也被列入上述名單中。與難以徹底改造的老舊管網類似,關乎民生與企業經營的自備電廠也成了「難啃的骨頭」。
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8年底,山東省違規建成或在建的燃煤自備機組總規模達到2615.15萬千瓦,涉及九個地市。根據山東省發改委2018年底公示的整改情況,山東2013年至2018年停建、停運、關停的違規自備電廠機組已超過1000萬千瓦。在整治自備電廠亂象的同時,又為何要將部分自備電廠列入免停名單?
「儘管自備電廠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目前確實難以替代。」某行業專家坦言,「工業企業現在對自備電廠的一個主要需求在於高溫蒸汽,現在很多百萬千瓦超超臨界大機組,效率很高,但如果從這些機組中抽走高溫蒸汽,效率反而會降低。」
該專家進一步表示,居民冬季需要供暖,企業生產需要電也離不開熱。如果在大熱源廠附近,熱電聯產機組等可以供應,自備電廠可能會逐步退出。等到企業覺得大熱源更方便、整體效率更高的時候,自備電廠會循序漸進地退出,不應該由政府一味強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