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的寫作者——評郎生的中國文言小說史著《補白》

2021-01-15 中國經濟網

  近日,由作家、記者、文學批評家郎生獨立完成的中國古典文學史著《補白——中國文言小說的傳統與輝煌》,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該著從文學內部,對中國宋前的文言小說,進行了視野廣闊而又言之有據的點評和論述,使之與眾多由歷史角度書寫的中國文言小說史著區別開來。如對原作的直接解讀,對先唐文言小說傳統的首次發現,及對倍受輕忽的唐五代傳奇之輝煌、超前成就的全新論評,為中國古典文學史的研究和著述,添了一筆。評述之時,還與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宋元後的文言小說和西方現當代小說做了比較,探討其異同及關聯。

  郎生來自藏語,起這樣的筆名,當與其經歷和自我評價有關。坦率說來,我一生從文,同道好友者無幾,郎生其一。不因別的,是我們共同的文命,即我們都竭盡全力做自己的文字,也都不惜心血,可辛苦此生,文命兩舛。我居京,出書路子比他多一些,混得稍強些,但曾經也不過是文字餬口的人生而已。

  認識郎生,是十多年前,開始時不怎麼了解。但後來往來中的一件件事實,讓我與他之間的情義,愈加鐵磁。讀他第一部作品,是自傳體長篇《拉薩的月亮》(再版更名為《雪域歷》),感覺好極。之後,是他的《轉世秘藏》,一部至今未能出版的後現代短篇集,讀後佩服得五體投地。每隔幾年,他總會有一部新的隨筆寫出來,儘管還總是出版不了,但感覺仍是驚人的好。自此在我內心,便認定了他的寫作。我私以為,一個寫作者,和工匠師傅有個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活兒做到了一定程度,便知道文名的大小與活路的好歹,實在是不相干的兩件事情。我大概也是通過《騷土》數十年的磨練,才稍稍弄懂了這個道理。

  郎生也是,他發現和推舉的昆明少年天才楊墨、雲南巧家作家孫世祥等,都是生前默默無聞,去世後轟動一時的人物。所以像郎生這樣的寫作者,在今天這樣的處境,我雖偶爾會笑上天的不公,但也知道,都是個人癖性的使然。是的,是他們這種人不願意趨炎附勢,此為其一。其二更為真實也更為無奈的恐怕是,他們更願意孤獨,所以才選擇了一個人隱蔽的生活與寫作。他們似乎天然地順從一個道理,即一個寫作者,想寫出富有靈性和尊嚴的精神性文字,少一分個人的自由,似乎都不大可能。

  這就構成了他們特殊的文命。不過這樣也好,這能使他們安下心來,老老實實地投入到寫作裡頭,一心一意的雕琢文字,給這個世界留下點真正經得起推敲的作品。所以說對於時代,也有該感謝它的地方,那便是正是因為它的遮蔽和扭曲,反而能製造出個別頂尖級的、癖性殊異的人物。看到郎生發來的書稿,看到這本書中他許多獨到的發現和許多閃光的認識亮點,頓覺其視野宏闊、舉重若輕、文理恣肆。

  我知道,這一兩年間,郎生往常的寫作似乎停了下來,一門心思鑽進先唐述異和唐代傳奇裡頭,以一個深諳寫作之道者的刁鑽眼光,去閱讀感受,去發微探幽,下死功夫去擺弄這門看似古怪冷僻的學問。雖然我與他時而也會在電話裡討論幾句,但我自知,以我對古文學的淺嘗輒止,跟他已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了。

  這本書的起源,最初是郎生每日在朋友圈中所發的微信,一段一段的,自然地出現在手機裡。那些日子,我時常就將它們當作即時的休閒,一邊欣賞他抒發的風趣,一邊又吃驚於他見識的獨到。我們時而也通通電話,他在電話裡說先秦、道漢唐,無論魏晉,有時候像是他自己一個人在喃喃自語,又像是在與遠古的寫作者們直接對談。另一端的我答不上話,卻也能感覺到他的痴迷是如此之深。我電話這邊打哈哈說,原來古人才是寫微信的高手啊。譬如,在這本書提到的漢代小說《神異經》裡,就有這樣的段子:

  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恆與一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設有入不出者,天為之醫噓;矯出脫誤不接者,天為之笑。

  東方有人焉,男皆朱衣縞帶元冠,女皆採衣,男女便轉可愛,恆恭坐而不相犯,相譽而不相毀。見人有患,投死救之。名曰善人。一名敬,一名美,不妄言,果果然而笑,倉促見之如痴。

  無論是住在大石室內、騎著黑熊、人形鳥面而虎尾的東王公,還是那些只會憨笑、互不相犯又能以死相救的東方人,都會讓你產生無盡的聯想,吃驚於我們老祖先所寫的段子,真是妙不可言。

  早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當時我的《騷土》還未動筆,只是滿世界地搜羅各種奇思異想。讀到兩晉志怪或者是唐代傳奇的一些章節,便隱隱約約地覺得,這是躲不過去的一個功課。但那時文學界的寫作者,正是人人目光向外,為各種外來炫目的技巧所感染,都在求新求異的檔口。我幾乎也挾裹其中,對郎生今天所做的這門看似偏冷的學問,只是浮皮掠過,沒有像他今天這般的深入。

  只是到後來,閱讀到明清筆記的時候,才半悟不悟地理解到了,中國小說的敘述方式,似乎古來就存在一條看不見的隱線,它是沿著這條看不見的隱線行進發展過來的。這個我想,百年來優秀的寫作者們,大概也都是知道的。我的寫作,如果當時沒有感覺到這條隱線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騷土》。

  我覺得郎生的這本書,給我們了解先唐及唐代小說天才作家們的面貌,提供了一個生動形象的版本;是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之後,又一部真正新穎獨到的中國小說史著、文學論著。對多元化、國際化的唐代文學來說,也只有貫通中西的郎生才有體悟。讀到這裡,我確乎才意識到了,歷史裡的那些志怪和傳奇,無論寫作者是多麼的顯赫或者一文不名,但在我們的文學紀史中,大多仍是隱蔽著的影子,與其時文壇上的炎炎盛名者不是一回事情。而後來被我們津津樂道的許多作品,也多是這類隱蔽寫作的結果。

  郎生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其實,一個時代最深刻、最神奇、最壯美的形象,不是自然景觀,不是炫目五色,也不是眼見耳聞的過往,而是我們胸口裡頭這顆和古人一樣的跳動的內心,以及這顆心對世界用文學構造的意象。這便是這條隱線的價值。還有,正如郎生所揭示的那樣,文學尤其小說,從古至今最重要的功用之一無非就是娛樂,在沒有意義的人生中尋找並創造著不一樣的意味和樂趣。是時候恢復它的本來面目了。(文/老村)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

相關焦點

  • 明代中葉之後,唐人小說在嘉靖以後廣泛刊行,文言小說的繁榮
    今天我來給大家說一下明代中期以後的文言小說介紹。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城市經濟繁榮和市民勢力壯大,市民意識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加深,一部分士大夫的審美觀念發生變化,對從前瞧不起的文學樣式小說逐漸重視起來,對既有娛樂性又較雅潔含蓄的文言小說更感興趣,或從事創作,或搜集整理出版。同時,唐人小說在嘉靖以後廣泛刊行,影響所及,「文人雖素與小說無緣者,亦每為異人俠客童奴以至虎狗蟲蟻作傳,置之集中。
  • 初中生,文言句子翻譯的五種基本方法
    初中文言句子翻譯的五種基本方法遠方的詩2018 2018-05-28 17:30:51文言文句子翻譯的基本方法有五種,即:留、補、換、改、刪。2、補。不出句中的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詞句,使意思更準確完整,更順暢。3、換。一是用現代的雙音詞去換古代的單音詞;二是對同一事物或行為,古人與今人有不同的指稱,翻譯時要用現代的去替換古代的指稱。4、改。將特殊文言句式的語序改成現代漢語的常規語序。
  • 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是文學革命,文學革命的重要內容就是提倡白話文,於是一般的人就認為文言與白話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而且從來就是如此。如果從古代的歷史文獻與少數存留下來的一些白話文學作品相對照,這種看法不無道理。這一點可以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與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便很清楚。除此而外,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光緒皇帝留下來的硃批中就有從白話到文言的的修改。
  • 喬孝冬:《中國古代諧謔小說研究》
    《中國古代諧謔小說研究》,喬孝冬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8月版。第三章 隋唐五代宋諧謔小說的拓展第一節 隋唐諧謔文言小說的發展第二節 宋代寓言體諧謔小說的寄喻第四章 明清諧謔小說的生態與技法第一節 明代文言笑話與話本小說的交流融合第二節 明清小說中諧隱型動作隱語的演變分析第三節 笑話在明清小說的傳播第四節 關於《丁祭彈文》結論
  • 在中國古代有哪些神話故事和小說?給後世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
    一、我國最早的神話小說《山海經》我國最早的神話小說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的《山海經》。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神話小說,應該算是史上最早的地理志,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鳥獸等。《山海經》中很多記述都是後世神話的的雛形。所以,後世稱《山海經》是中國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 小學生文言作文躥紅 已著2部小說十多萬字(1)
    葉飛在閱讀 原標題:12歲男孩考場文言作文走紅 已寫2部小說十多萬字 來源:安徽商報  小學生考場作文讓老師
  • 中國社會科學網:活動狀態的小小說文體建設與批評的基本原則和理路...
    小小說在中國語境中是楊曉敏提出的概念,提出前並未在世界範圍和中國傳統文論資源內進行系統的學術梳理,僅以樸素的「小小說是平民藝術」定性,其中有三個關鍵點值得思索:其一,將小小說自動列為「藝術」,即康德「詩的藝術」。如此表述是因為「詩的藝術」僅限定在文學大類概念下,小小說置於文學系列哪部分尚在討論中,使用「詩的藝術」具有分析的緩衝作用。其二,以「平民」限定此種「藝術」。
  • 高中文言文實詞的學習有三個層次,你到哪一層了?
    在小學,初中的時候,語文課上還會講解一些現代化,包括小說,詩歌等等。但是到了高中,語文學習的內容基本上行就只剩下文言文和古代詩歌鑑賞了。尤其是文言文佔用的時間會更多。但是,文言文的學習所花的時間和效果是不成正比的。有的學生到了高三的時候,依然讀不懂文言文。考試的時候文言文閱讀中的翻譯試題基本上還處於蒙猜的階段。可以說文言文學習是高中生語文學習的攔路虎。
  • 寫書法看不懂文言,不認識繁體字,能否創作出的好作品
    魯迅大力提倡簡化字,白話文,可是他流傳下來的手稿和書法作品還多是繁體字和文言,他特別的用文言寫了《中國小說史略》,可見文言文的魅力和影響是巨大的。綜上來看,書法作品的創作還是要夯實古文特別是文言文的功底,讀懂文言裡的情感和節奏,再根據自身需要,能繁則繁,需簡就簡,不要刻意刪簡就繁,也不必刪繁就簡,創作還是要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形式,這也許是書法創作者的正確選擇。
  • 《使命召喚16:現代戰爭》scar與ak文言版評測及翻譯分享
    這兩把武器都相當實用,玩家「磨剪戧刀」用文言來評測了一下這兩把武器,非常的有意思,一起來看看吧。《使命召喚16:現代戰爭》scar與ak文言版評測及翻譯分享:原文:【天下槍枝共十鬥,M4五鬥,狙佔三鬥,而奇能之士擁另二鬥】——船長·錢。而奇能者操SCAR、縱AK與蹲者往來如后羿隕狂日。
  • 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強烈興盛,這對後世文學發展有何貢獻?
    這些都成為了中國古典小說敘事的源頭。神話傳說在誕生之初就已經具備人物和情節兩個基本因素,而諸子百家書中的寓言典故也提供了借鑑經驗,使歷史上的人物,時間,地點,背景更為詳細。最早的小說在《莊子·外物》中是指瑣碎的言論,與小說觀念相差甚遠。
  • 中國故事100部 ▏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22)隱蔽戰線上的特殊犧牲
    中國故事100部 ▏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1)你的名字為何無人知曉中國故事100部 ▏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2)延安「福爾摩斯」中國故事100部 ▏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3)長徵前夕的密報中國故事100部 ▏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4)隱蔽戰線五次助黨中央脫離險境中國故事100部 ▏隱蔽戰線的傳奇故事(5)中央特科神秘的「風語者」
  • 第二屆(2020)「聊齋學」高端論壇暨山東大學聊齋學與中國小說研究...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1月20日訊 (記者 江學俊 通訊員 閆盛霆) 11月13日至15日,第二屆(2020)「聊齋學」高端論壇暨山東大學聊齋學與中國小說研究中心成立儀式舉行。論壇由中國聊齋學會(籌)、山東大學文學院主辦,山東大學聊齋學與中國小說研究中心承辦,淄博市蒲松齡紀念館、齊魯書社協辦。活動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在濟南召開學術會議;第二階段赴淄博市淄川區蒲松齡曾經生活和執教地進行學術考察。山東大學教授、中國聊齋學會(籌)會長王平致開幕辭。山東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張帥致歡迎辭。
  • 《穿白襯衫的抹香鯨》獲"汪曾祺華語小說獎"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首屆汪曾祺華語小說獎」5月20日在大連頒獎,在短篇小說獎中,莫言的《天下太平》、樊健軍的《穿白襯衫的抹香鯨》、雙雪濤的《北方化為烏有》榜上有名。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有評論猜測,《流浪地球》電影裡主要人物的姓氏——劉、王、韓、何,是在致敬中國科幻小說四位齊名的作者劉慈欣、王晉康、韓松和何夕。不過, 2000年第7期《科幻世界》雜誌上的小說《流浪地球》變成擺放在書店暢銷書位置的小說集,用了19年。擺在一起的科幻作品還是只有劉慈欣的三部《三體》,以及同樣帶著雨果獎光環的郝景芳的《北京摺疊》。
  • 《夜晚的潛水艇》:「人小說」的新嘗試
    褶皺間有較大平地的,則為村、為縣、為市……」小說《竹峰寺》的語言如行雲流水,讓讀者產生一種代入感,就好像走到擁堵不堪的都市街道中央,正當進退維谷之際,不知道從哪裡來了一股神奇偉力,讓你兀地騰雲駕霧,駕臨到福建群山環抱的小山村上。在一些不算成功的作品裡,讀者只能像參觀博物館一樣,只可遠觀。而在這篇小說裡,作者仿佛為讀者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並且就飛往何方發出建議性的指示。
  • 臺灣作家吳明益:一種小說寫給海洋
    從前年起,我就一直很想寫一些有關臺灣作家吳明益的小說評論。我非常喜歡他,這種喜歡,因為不是經人推介或是遵循文學史的譜系覓得,反而顯得珍貴。可時間一久,許多閱讀後的即時感悟都忘卻了,只留下一些思索,也是他當時給我最深的印象。譬如,我們大陸的寫作者,無論老少,其實下筆時潛意識都是背靠陸地寫作的,或者說,背靠著土地。就連城市,都建立在固態的土地之上。
  • 文言解詞有妙招,五種技法要記牢
    比如文言文中「被」字,很多時候都是通假字,通「披」,「女」通「汝」,這是形似通假,還有一種同音通假,如「有」通「又」,「止」通「只」等。技巧三:單音節變雙音節法文言文中有一些詞跟現代漢語比較接近,這類詞解詞相對容易,一種簡單的辦法就是將文言文的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然後再根據具體語境確定文言實詞的詞義。
  • 英文歌曲翻譯意境似古詩 "最炫文言風"走俏
    最近,「最炫文言風」在網絡甚囂塵上,把熱詞改成文言,用文言吐槽生活,網友們玩得不亦樂乎。  玩 老古董有了新用法  這股被叫做「最炫文言風」的網絡熱潮發酵至今,已在新浪微博累積了將近20萬條的討論。這波「文言新用」的最大特點,是把當下的很多網絡熱詞直接翻譯成了文言文,而且形神兼備,惟妙惟肖,迅速引起年輕網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