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看上去比較通俗易懂,但你未必真的懂它

2020-11-24 上遊新聞

12-06 11:12:05 來源:中國氣象科普公眾號

記得年少時

經常聽媽媽說

「明天有雨,把雨傘雨靴準備好」

「明天冷,晚上把棉衣找出來」

「明天......」

長大之後終於學會了主動關注天氣

下雪前自覺增添衣物

下雨時提醒家人記得帶傘

......

我們每天都會在有意或無意間

接觸到天氣預報

這似乎是一個既普遍

又平常的存在

但事實上

天氣預報中也有種種玄機

不僅僅是下不下雨

氣溫幾何那麼簡單

01

氣溫篇

氣溫,指的是空氣的溫度。在我國,氣象學上以攝氏溫標(℃)表示氣溫。有關氣溫的預報,最常見的模式「某某晴,5℃到20℃」這樣的表述,意為未來24小時內,某某最高氣溫為20℃,最低氣溫為5℃。

日最高溫度,指的是測量地點當天地表大氣所達到的最高溫度;同理,日最低氣溫就是測量地點當天地表大氣所達到的最低溫度。

日最高、最低氣溫未必出現在整點。一般來講,一日內最高溫度一般出現在14至15時,這個時間就是一天最熱的時段;而日最低氣溫一般在日出前。

在天氣預報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氣溫與體感溫度常有出入。真實的原因是我們被自己的感覺「欺騙」了。

預報溫度和體感溫度不是一回事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空氣溼度、風速大小等都會影響人體的冷暖感受。

1

溼度

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而感覺比較乾爽。

2

風速

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空氣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但仍會感覺比較乾爽。

3

輻射

地表溫度高,向外散射的熱量大,如在太陽照射下的水泥地面與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02

降水篇

氣象學上,降水是個比較複雜的概念,雨、雪、霰雹、雨淞、霜、露、霧和霧淞等都屬於降水的範疇。天氣預報中,降水一般只指降雨和降雪,當然也包括雨夾雪、雨轉雪等降水相態。

天氣預報降雨(雪)並不是憑預報員差不離的感覺和想像來決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降水的等級有明確的標準和規範。

「短時強降水」到底有多強?

劃分降雨(雪)量用的是12或24小時內降雨(雪)量的總和。實際情況下,降雨(雪)很少毫不間斷。這樣說來,以12或24小時降水量來判斷降水等級不就缺乏科學性了嗎?

考慮到這一問題,氣象部門引入了「陣性降水」和「短時強降水」的概念。

陣性降水

陣性降水意為降水時間比較短暫(一陣)、開始與終止時間比較突然的降水,分為陣雨和陣雪。陣性降水一般不論等級。

短時強降水

當陣性降水強度較強,1小時降水量超過20毫米時,就稱之為短時強降水。短時強降水屬於強對流天氣的範疇。

03

地理篇

我們知道天氣預報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地理區域的描述表達。在氣象部門內部,對地理區域範圍和邊界的劃定,有統一的標準和規範。

為什麼要進行氣象地理區域劃分,何不用省或市的表述方式來代替地區的表述,這樣就不需要費力地了解和記憶地理區域的劃分。這個建議有一定的道理,而實際上,在具體的預報中,以地區為單位更具意義和可操作性。

1

從宏觀的角度講,一般情況下,天氣過程都不是星星點點發生的,它覆蓋的很可能是包括數個省在內的一片區域,這片區域是受相同天氣系統影響而形成的一個整體。

2

我國疆域寬廣、幅員遼闊,如果以省或市為單位來預報全國天氣,那勢必絮絮叨叨、長篇累牘,再清晰漂亮的預報都會淪為一本沒有頭緒的流水帳。

來源 | 氣象e新

參考 | 中國天氣網、中央氣象臺、中國氣象報社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精細化預報看上去很美 記者邵權達 攝  記者驗證發現手機天氣預報不盡準確  手機天氣預報類APP受到市民歡迎,有的還推出了精細化的預報,預報時段可以達到逐小時。不過記者發現,這些預報軟體給出的結論不盡準確。尤其在天氣多變時,只是「看上去很美」。
  • 經常吐槽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
    的公眾調查(南京大學「天氣預報公信度考察小組」暑期實踐團隊,2011)圖3:關於「天氣預報的信息能夠滿足您的需要麼?」的公眾調查(南京大學「天氣預報公信度考察小組」暑期實踐團隊,2011)2. 天氣預報真的沒有以前準了嗎?隨著國家在氣象方面投入的增加,氣象資料越來越豐富,氣象模式、預報手段、計算條件的提高,使得國際國內的氣象預報的水平客觀上是逐步提高的。
  • 天氣瓶真的可以預報天氣嗎?
    ——天氣瓶,全名天氣預報瓶,又名風暴瓶,英文名StormGlass。究竟是誰最先發明了天氣瓶,目前說法不一,其中一位據說還是氣象學家羅伯特·菲茨羅伊——此人就是達爾文進行環球考察時乘坐的那艘「小獵犬號」的船長。他把蒸餾水、樟腦、乙醇、硝酸鉀和氯化銨混合成溶液,密封在玻璃瓶子裡。
  • 天氣預報三條波浪線是什麼意思?
    天氣多變 街坊稱有預報圖標看不懂   廣州日報訊(記者葉卡斯攝影報導)寒潮兇猛!   最近天氣變化劇烈,正是各大天氣預報軟體大行其道之時。可是昨天一個奇怪的天氣圖標卻讓不少網友納悶。「這個10時和11時的天氣符號,到底是什麼意思啊?」廣州市民林曦在朋友圈裡發了一張手機截圖,記者看到,她所說的奇怪符號,看上去像個波浪,三條線條,最上面一條向上捲起,下面兩條卷向下方。原來這是一款手機自帶天氣軟體提供的預報符號。
  • 蜻蜓天氣預報
    提供實時天氣以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24小時、新增地震預警 未來15天天氣預報。實時溫度計算空氣品質指數、溫度趨勢、pm2.5等全面天氣信息。提供穿衣、紫外線、舒適度等生活指數。幫助出差異地天氣變化不會墨跡天氣,簡單快捷天氣預報,為您開啟每日彩雲好天氣,幫您美好生活小助手!
  • 小鴨子簡筆畫:預報天氣的小鴨
    小鴨預報天氣,準!說颳風不下雨,說晴天,天空準跟明鏡似的。他從來不說「大概差不多也許可能,預計有東西南北風!」  話說回來,再好的馬也有失蹄的時候,況小鴨乎?  哎呀,小鴨感冒發燒,眼睛冒星星。糟糕,超級敏感的預報天氣的「雷達」死機了。第二天,鎮上舉行鴨子運動會,場面壯觀,氣氛熱烈。「轟隆隆!」電閃雷鳴,瓢潑大雨譁啦啦下。
  • 天氣預報為何不準?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天氣預報為何不準?為了回應公眾「天氣預報不準」的抱怨,中國天氣網曾經製作了一組圖解報導「天氣預報為何不準?」
  • 央視《天氣預報》:5分鐘背後的30年
    《天氣預報》獲得民調80%支持率1979年開始,中央氣象臺和中央電視臺開始協商合辦天氣預報電視欄目,前後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形式不沉悶,這一全新的節目形式,雙方都沒有經驗,最後大家決定,先效仿國外。當時,西方的氣象節目大部分是由氣象專家來主持。央視本身主持人不多,對氣象知識也不了解,決定由氣象臺派人擔任主持。
  • 揭秘央視《天氣預報》:主播對著綠布"說"天氣(全文)
    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後和觀眾見面。對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的演播室。
  • 5分鐘 搞懂量子計算機 至少天氣預報更準確
    我知道的,你快要原地爆炸了。我馬上寫大家都看得懂的「白話文」:中國科學家發明了一臺很厲害的計算機——橫向和世界上別的同類計算機比,它勝一籌;縱向和歷史上的計算機比,計算能力讓前輩望塵莫及。這臺計算機長什麼樣,到底牛到哪個程度?我們特別邀請浙江省海創科技交流研究院專家、量子貓科學館創始人李志峰老師來為大家作科學解讀。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它的表現如何?會比人類預報得更準確嗎?  解決難題預報更精準  在記者的印象中,過去經常在天氣預報裡聽到「局部地區」。例如局部地區有陣雨、局部地區有暴雪等。現在,天氣預報中的提到「局部」的次數變少,地點和時間比較精確的預報變多,這是中國大數據計算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
  • 天氣預報「不靠譜」?有可能是你的感覺出了錯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所謂預報是對未來天氣現象的一種預測,那預測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而且永遠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隨著預報時效的延長,預報的不確定性會逐漸提高,或預報準確率會逐漸下降。降雨強度越強,它的預報難度也會越大。預報準確率24小時比48小時略高,72小時要更低一些。時效每增加一天,準確率會大概下降1-2個百分點。
  • 最近的天氣預報有點不準啊!都怪它……
    夏姑娘,你這樣完美避開上下班時間下雨的做法,著實讓人有點受寵若驚,真希望今天能繼續保持!但是,天氣小姐姐還是建議大家帶傘出門,做事還是靠自己比較踏實,因為靠天靠不住啊! 昨天下雨的時候,很多人可能睡了,但外面真是風雨交加,杭州氣象臺有5個測站出現8~9級雷雨大風,雨量最大的地區為淳安(22毫米),當地局部還出現了暴雨。
  • 師太不同意第一期:天氣預報瓶,真能預報天氣?
    首先,天氣雖然千變萬化,其實歸根結底不外乎是溫度、溼度和氣壓的變化。對於天氣瓶子而言,由於它是密閉的,所以溼度和氣壓無法施予影響,真正能對它產生作用的就只有溫度。我們可以看看天氣瓶子號稱能預測出的幾種天氣:晴、陰、多雲、降雪、暴風雪……這些天氣狀況,都並非只由氣溫這一個指標來主導。
  • 神奇,植物也能預報天氣?
    我們何曾想過,那些站著不動的植物,也能做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預報天氣?我們先按天氣來分,先說能預報晴天的植物,比如「含羞草」。含羞草,就是那個被你輕輕一碰,葉子就會閉合起來的小傢伙!在不同的天氣情況下,含羞草葉子閉合和張開的速度是不一樣的!
  • 美國與歐洲數值天氣預報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
    歐洲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中心(ECMWF)於1975年11月4日正式成立,1979年8月1日開始正式發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  在去年因對颶風「桑迪」的預報與歐洲中心相比再次出現差距後而引起的討論中,《科學》《今日美國》《天氣頻道》《天氣日誌》等雜誌、媒體相繼發表文章,仍將美國存在問題的主要來源歸結為計算機資源的不足,顯然沒有找準根源。
  • 教你看懂天氣預報
    對和我們密切相關的氣象知識,你知道多少?天氣預報看了這麼多年,黃淮地區、江淮地區、江南地區這些氣象地理區劃你能正確識別嗎?晴轉多雲、晴到多雲又有啥不同?  天氣與氣候 到底有啥區別?
  • 揭秘央視《天氣預報》:主播對著綠布「說」天氣
    》是觀眾每天都要關注的節目,但很多觀眾卻不知道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的。雖然天氣情況瞬息萬變,但《天氣預報》卻每天雷打不動地在《新聞聯播》後和觀眾見面。對這位「老朋友」,很多人並不熟悉它是怎麼製作的,記者日前來到位於國家氣象局的北京華風氣象影視信息集團,在《天氣預報》主持人馮殊的帶領下,參觀了《天氣預報》的演播室。
  •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
    天氣預報為什麼不準?看看背後的原因你會理解的!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空,為了展現科技的魅力,以後的每一天我都將為大家放送最幹的貨,希望你們會喜歡。它是一套天氣分析的軟體而寫成的,這個是由科學家定製的,這些科學家依照的就是大氣運動的動力學方程,這是一套微分方程組,現在可能還有很多同學沒有接觸到微積分,你只要知道微分方程組是非常非常難求解的就可以了,歷史上有不少數學家用一輩子的精力來研究某個微分方程的解法。那初始值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套系統從當前的一個確定的狀態開始,能往下一步運算,所以要預測將來的天氣,初始值就是當前天氣的狀況。
  •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品牌升級助力智慧生活
    天氣預報更名新晴天氣「智慧氣象」助力「智慧生活」如今氣象行業產品繁多,其中以墨跡天氣最被為人熟知。不過近日擁有三億用戶量的天氣預報對外宣布品牌和服務全新升級,正式啟用「新晴天氣」為新的品牌名稱,並發布了全新品牌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