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11:12:05 來源:中國氣象科普公眾號
記得年少時
經常聽媽媽說
「明天有雨,把雨傘雨靴準備好」
「明天冷,晚上把棉衣找出來」
「明天......」
長大之後終於學會了主動關注天氣
下雪前自覺增添衣物
下雨時提醒家人記得帶傘
......
我們每天都會在有意或無意間
接觸到天氣預報
這似乎是一個既普遍
又平常的存在
但事實上
天氣預報中也有種種玄機
不僅僅是下不下雨
氣溫幾何那麼簡單
01
氣溫篇
氣溫,指的是空氣的溫度。在我國,氣象學上以攝氏溫標(℃)表示氣溫。有關氣溫的預報,最常見的模式「某某晴,5℃到20℃」這樣的表述,意為未來24小時內,某某最高氣溫為20℃,最低氣溫為5℃。
日最高溫度,指的是測量地點當天地表大氣所達到的最高溫度;同理,日最低氣溫就是測量地點當天地表大氣所達到的最低溫度。
日最高、最低氣溫未必出現在整點。一般來講,一日內最高溫度一般出現在14至15時,這個時間就是一天最熱的時段;而日最低氣溫一般在日出前。
在天氣預報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氣溫與體感溫度常有出入。真實的原因是我們被自己的感覺「欺騙」了。
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空氣溼度、風速大小等都會影響人體的冷暖感受。
1
溼度
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而感覺比較乾爽。
2
風速
一定的風速會使人感覺到空氣在流動,身體散發出的熱量都被吹離體表,即使溫度較高,但仍會感覺比較乾爽。
3
輻射
地表溫度高,向外散射的熱量大,如在太陽照射下的水泥地面與比較涼爽的水體或是溼地,體感溫度就大不一樣。
02
降水篇
氣象學上,降水是個比較複雜的概念,雨、雪、霰雹、雨淞、霜、露、霧和霧淞等都屬於降水的範疇。天氣預報中,降水一般只指降雨和降雪,當然也包括雨夾雪、雨轉雪等降水相態。
天氣預報降雨(雪)並不是憑預報員差不離的感覺和想像來決定。在天氣預報業務中,降水的等級有明確的標準和規範。
劃分降雨(雪)量用的是12或24小時內降雨(雪)量的總和。實際情況下,降雨(雪)很少毫不間斷。這樣說來,以12或24小時降水量來判斷降水等級不就缺乏科學性了嗎?
考慮到這一問題,氣象部門引入了「陣性降水」和「短時強降水」的概念。
陣性降水
陣性降水意為降水時間比較短暫(一陣)、開始與終止時間比較突然的降水,分為陣雨和陣雪。陣性降水一般不論等級。
短時強降水
當陣性降水強度較強,1小時降水量超過20毫米時,就稱之為短時強降水。短時強降水屬於強對流天氣的範疇。
03
地理篇
我們知道天氣預報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地理區域的描述表達。在氣象部門內部,對地理區域範圍和邊界的劃定,有統一的標準和規範。
為什麼要進行氣象地理區域劃分,何不用省或市的表述方式來代替地區的表述,這樣就不需要費力地了解和記憶地理區域的劃分。這個建議有一定的道理,而實際上,在具體的預報中,以地區為單位更具意義和可操作性。
1
從宏觀的角度講,一般情況下,天氣過程都不是星星點點發生的,它覆蓋的很可能是包括數個省在內的一片區域,這片區域是受相同天氣系統影響而形成的一個整體。
2
我國疆域寬廣、幅員遼闊,如果以省或市為單位來預報全國天氣,那勢必絮絮叨叨、長篇累牘,再清晰漂亮的預報都會淪為一本沒有頭緒的流水帳。
來源 | 氣象e新
參考 | 中國天氣網、中央氣象臺、中國氣象報社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