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那些事:詩歌《詩經》

2020-12-05 拾遺路上又逢君

詩詞,聽起來是很高大上的東西,其實也分時候。

對一歲半的小豆丁來說,詩詞就是歌謠,朗朗上口,念起來像在歌唱。好聽!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等到大了,念的書越來越多了,詩詞的好、詩詞的美,也慢慢看到了、懂得了、欣賞了、喜歡了。

在中國古代,與樂相合的稱為「歌」,不合樂的才稱為「詩」。詩與歌都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詩與歌,從融為一體到各自發展,「詩」成為了語言藝術,而「歌」則成為了歷史悠遠的音樂文學。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先秦時還不叫《詩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

據傳此書為孔子所編訂,在西漢時,被奉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詩經》大類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各地各國民歌;《雅》為貴族所作之歌;《頌》為宗廟祭祀之歌。

其中又以《風》的數量最多,大部分是黃河流域地區國家的民歌,也稱「十五國風」。

比如描寫戰士的《無衣》出自《秦風》,裡面的「同袍」一詞,更是在後世歷代被比作戰友兄弟情誼的最深切之情。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比如《詩經》開篇的第一首《關雎》,出自《國風·周南》,被文人墨客奉為情詩之最,生動至極優美無雙。

《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中的《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多為貴族為王室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則多描寫西周末年的社會,即有與《風》相似的民歌,也有出自貴族對社會危機的感慨之作。

《鹿鳴》為《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飲詩,全篇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詩·大序》中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頌》被認為是於宗廟祭祀時所作之歌,而且是以舞蹈的形式展現出來,「載歌載舞」成為了那時宗廟樂歌的特點。

小學時課本中有了《伐檀》、《採薇》,中學時文章中有了《葛覃》有了《桃夭》,再之後,我們會念著文鄒鄒的《無衣》來證明叛逆期的兄弟情;小紙條裡寫上半首《關雎》,仿佛文藝青年般,連格調也似乎高了許多。

《詩經》是古老的,卻從無「美人遲暮」的嘆息。

《中國詩詞大會》中,那冠軍得主,呤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時,淡如清風淺笑不語的樣子,似乎令人渾然發覺,「腹有詩書氣自華」不再是縹緲雲霧間的虛幻,而已有了真實可觸的景致。

相關焦點

  • 盤點《中國詩詞大會》中驚豔了我們的《詩經》名句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古代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孔子曾說:「詩三百,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經》的崇高地位。兩千多年來,《詩經》的光彩仍然熠熠生輝,照耀著後人。
  • 《詩經》中的十句經典詩詞,感悟千古絕唱的美
    《詩經》無論是形式體裁、語言技巧,還是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都顯示出我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下面小編就與大家一起欣賞《詩經》中的十句經典詩詞,感悟千古絕唱的美。1.不侮矜寡,不畏強御。出自《詩經·大雅·烝民》。矜寡:同「鰥寡」。鰥:無妻的人。寡:喪夫的人。不欺負孤苦無依的人,也不懼怕強暴的勢力。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文靜而美好的樣子。淑:溫和善良。君子:當時貴族階級男子的通稱。
  • 詩詞學習:什麼叫做詩歌的張力?
    與詩歌有些什麼糾葛,這些,仍然待人深究。可物理學和文學,一文一理;物體與詩歌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對應的,何以用於物理學中的詞語竟用於文學中? 文學批評中時常會提及「張力」,然已是二十世紀的事了。美國批評家艾略特1938年曾於《論詩的張力》一文中指出:「我們公認的許多好詩——還有我們忽略的一些好詩——具有某種共同的特點,我們可以為這種單一性質造一個名字,······這種性質稱之為『張力』」。
  • 《詩經》八百年後,四言詩第一人:曹操的詩歌有什麼特點?
    曹操流傳至今的詩有22首,有四言詩、五言詩、雜言詩三大類,數量大約各佔三分之一,但是,曹操成就最大的,還是四言詩,所以我便以曹操的四言詩為例,介紹一下曹操詩歌的三大特點。四言詩是我國古代最早一種詩歌體式,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以四言詩為主,風、雅、頌中,四言詩是基本體式。
  • 一文讀懂詩詞歌賦,原來它們之間有這四層關係!
    中華名族可以說是一個詩詞歌賦的民族,儘管會作詩,能作詩,能做出好的詩詞歌賦的人不多。但是,在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確是一個人流傳千古,登堂入室的敲門磚!可以說,中國人是最愛詩詞歌賦,也最會利用詩詞歌賦的民族。詩詞歌賦,其中有大米,有金銀,有功名利祿,有中高考分數,有悲歡離合,更有愛恨情仇!
  • 詩經中的一首詩,道出先秦男子擇偶標準:碩大無朋
    進而有了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我想詩性就是從《詩經》開始注入我們的基因中吧!《詩經》,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起飛點,也是我們遠古先民的瑰麗展現。通過《詩經》我們可以獲悉祖先的價值觀、生活觀、審美觀等等。由此產生一個問題,先秦時期男子選擇妻子的標準是什麼?由於年代的久遠,我們不得而知,只能通過那時流傳下來的文字或詩詞歌謠,側面來佐證。那麼這個標準到底是什麼?
  • 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掌門人」周文彰:詩詞中國呼喚薪火相傳
    中華文化自信和繁榮發展的大背景,是促進中華詩詞事業發展極為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30日在京舉行的中華詩詞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剛當選的中華詩詞學會新任會長周文彰說。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中華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凝聚著民族精神,也體現了時代風貌。
  • 詩經裡的植物|狗尾草,不讀詩經,不知花草情
    詩經裡的植物|狗尾草,不讀詩經,不知花草情詩經,是我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其最大的成就是在詩歌創作上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面向生活,反映現實,顯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詩經裡出現的150多種植物,是研究植物文化起源的瑰寶,其所採用賦
  • 團購,詩經宋詞——讀不完的經典,看得到的進步與睿智!
    腹有詩書氣自華氣自華,還記得詩詞大會中,武亦姝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引得全場雷鳴般的掌聲,大家都為這位年輕女孩的才學深深折服!
  • 《詩經》與《奧德賽》中的自然和自然意象
    《詩經》中最動人的詩篇也不會特別突出崇高感。相反,那些詩歌經常痛惜於當權者之間的大戰帶來的苦難後果,為了那些被迫要離開家庭和愛人的戰士而悲嘆不已。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詩經》的簡短抒情詩中,每首詩一般由四字的入韻詩句構成,這種詩句會讓古希臘觀眾深感震驚,他們已然習慣了不押韻且以長句寫就的長短格六步詩,在這群觀眾看來,《詩經》的詩歌絕對既不崇高,也缺乏英雄氣概。
  • 詩詞大會牛人輩出,化學系女神誇海口元素周期表能成詩,真不錯!
    所謂成功的才能無非就是做那些你能做好的事,並把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儘量做得好一些,不要對名聲過於患得患失。----朗費羅中國的詩詞文化每個國家都會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像日本的櫻花文化,像西方國家他們的化學文化,我們都知道化學就是起源於西方的,那麼問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的文化肯定是與詩歌有關了,中國的詩歌就可以相當於我國的國粹了,今天就來說說一個可以把化學和詩歌結合的人。
  • 詩經那些和春天有關的故事,每一首都是那麼美的讓人心醉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通過詩經,我們可以體會到來自人心深處的那種最初的對於世界的純潔的探知以及那種萌發於人性之上的情感。那三千年前的風土人情,夾雜著的都是春天泥土翻新的清香。仔細讀來,每一首都是一杯沁人心脾的綠茶。
  • 《詩經·國風·芣苢》:由2個句式、6個動詞、11個字構成的奇詩
    當然,這種復沓的結構不止存於《芣苢》篇,而是相當廣泛地出現在《詩經》之中,以《風》詩最為明顯。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藝術特徵來源於《詩經》可歌的藝術特質。儘管《詩經》本來就是和曲而唱的詩歌,和一般文人詩作自然不一,但我們很少從歌曲的角度去理解《詩經》。
  • 詩經取名全集:10個一代容華的女孩名字,個個有文學典故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一、《詩經》如何取一代容華的女孩名字1.
  • 第四屆中華詩詞吟誦大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本屆詩詞吟誦大會,上海大學本碩博學生攜手武漢大學、中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湖北大學、黑龍江大學、揚州大學、青島大學、福建工程學院、玉林師範學院、湖南理工學院、太原師範學院、肇慶學院、湖北黃岡師範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吟誦隊伍共同參賽,吟壯美河山,誦家國情懷。
  • 那些藏在詩詞裡的名字,驚豔了時光
    因為名字太過小說化,網上曾掀起了一陣起名風,眾多網友或者自媒體作者將目光投向了《詩經》和《楚辭》。比如近些年榮選「女孩取名自《詩經》」榜首的有靜姝、子衿、芃芃、文茵、星楚等等。但似乎很少有人將目光轉向詩詞古文。堂土很喜歡的幾個名字,其實大部分來自詩詞古文。一是李清照,清照二字出自唐朝楊發《太陽合朔不虧賦》云:人動佳色,物含清照。
  • 詩詞賞析:古典的新解讀方式能走多遠(文化視點半月談)(圖)
    而出名使得她那些靈心妙悟的美麗文字一併文字中浸潤的情感也就成了被晾曬被肢解的對象,迎著眾多挾風帶雨漫天射來的箭。有些人用放大鏡讀她的書,掰開揉碎給她挑錯,不僅找硬傷,甚至把電腦出的小問題也算到她的頭上。接下來,就有人指出她抄襲。怎麼抄、抄到什麼程度,筆者沒有認真考證,不過說實在的,詩詞的賞析,說的就是那麼點兒事,借鑑和引用是難免的,至少我認為所謂的抄襲一定不是她的本意。
  • 生命的旋律——我對詩歌的看法及《逝川集》讀後
    人類的天性喜歡追根溯源,可並不是什麼事只要找到源頭就一切問題都變得簡單了。想尋找詩歌的肇端真的猶如探尋地球上的第一個「人」是誰一樣,不可能有依據或結果。因為隨著人類之間如鳥獸一樣的相互溝通(真的難為我們的祖先了,在比比劃劃和咿咿呀呀中要產生語言和文字,怎麼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可能在結繩記事之前,詩歌就和音樂、舞蹈、繪畫一起伴隨著人類的成長了,如同隨便哪個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能隨口編出幾句「順口溜」一樣(亦或詩歌的肇端便是如此)。
  • 《詩經》:這首詩一共6行,每一行卻只有一個字不一樣,絕世少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以豐富的內涵與深刻的思想為我們描繪了無比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雖然《詩經》產生於中國詩歌發展的萌芽時期,其本身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這種不成熟的地方在今天來看也不失為是一種語言特色。
  • 《詩經》中的鳥獸草木:被淡忘的千年之美
    《詩經》是我國詩歌和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也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詩三百即為孔子刪訂整理而成,這一說法現在已經不被認可。但孔子對《詩經》的確是推崇備至的,他曾經勸孩子們學習《詩經》,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後世將之概括為「興觀群怨」,來闡釋《詩經》的社會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