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聽起來是很高大上的東西,其實也分時候。
對一歲半的小豆丁來說,詩詞就是歌謠,朗朗上口,念起來像在歌唱。好聽!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等到大了,念的書越來越多了,詩詞的好、詩詞的美,也慢慢看到了、懂得了、欣賞了、喜歡了。
在中國古代,與樂相合的稱為「歌」,不合樂的才稱為「詩」。詩與歌都是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
在《禮記·樂記》中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
詩與歌,從融為一體到各自發展,「詩」成為了語言藝術,而「歌」則成為了歷史悠遠的音樂文學。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先秦時還不叫《詩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
據傳此書為孔子所編訂,在西漢時,被奉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詩經》大類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各地各國民歌;《雅》為貴族所作之歌;《頌》為宗廟祭祀之歌。
其中又以《風》的數量最多,大部分是黃河流域地區國家的民歌,也稱「十五國風」。
比如描寫戰士的《無衣》出自《秦風》,裡面的「同袍」一詞,更是在後世歷代被比作戰友兄弟情誼的最深切之情。
《詩經·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比如《詩經》開篇的第一首《關雎》,出自《國風·周南》,被文人墨客奉為情詩之最,生動至極優美無雙。
《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中的《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多為貴族為王室歌功頌德之作,《小雅》則多描寫西周末年的社會,即有與《風》相似的民歌,也有出自貴族對社會危機的感慨之作。
《鹿鳴》為《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飲詩,全篇洋溢著歡快的氣氛。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háng)。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詩·大序》中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頌》被認為是於宗廟祭祀時所作之歌,而且是以舞蹈的形式展現出來,「載歌載舞」成為了那時宗廟樂歌的特點。
小學時課本中有了《伐檀》、《採薇》,中學時文章中有了《葛覃》有了《桃夭》,再之後,我們會念著文鄒鄒的《無衣》來證明叛逆期的兄弟情;小紙條裡寫上半首《關雎》,仿佛文藝青年般,連格調也似乎高了許多。
《詩經》是古老的,卻從無「美人遲暮」的嘆息。
《中國詩詞大會》中,那冠軍得主,呤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時,淡如清風淺笑不語的樣子,似乎令人渾然發覺,「腹有詩書氣自華」不再是縹緲雲霧間的虛幻,而已有了真實可觸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