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石同源天地間
時間相去億萬年
莫要小看石無語
參透玄機難上難
經常看到有關奇石文章發表,我也心動手癢,所以隨性發表個人看法。
石者,道也!
道法自然,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這亦是石的屬性!
自古以來,對石頭評價有之:山無石不秀,水無石不清,室無石不雅!
水之善,石之韻,水之動,石之靜,相得益彰,互惠華生,其曼妙之所在,非愛石之人所能體會!
從古到今,愛石之人數不勝數,最為推崇的當屬米芾,石仙也好,石聖也罷,石鬼、石魔亦可稱之。
其人言談舉止不離石,衣冠袖口也藏石。
尤其欽佩的是他對石頭和自然的熱愛和敬畏!
「米芾拜石」流傳千古,影響多少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乃至現代的賞石人!
隨時代發展,賞石也與石俱進,與古已有區別,然而對於賞石,個人認為,賞的就是感覺,感是由外而內,靠眼!覺是由內而外,靠心!感是表象,覺是核心!
每個人眼睛的功能基本相同,原理就是「小孔成像」。
同一塊石頭在萬千人眼中幾乎沒有區別!
為什麼每個人解讀石頭又有不同?
差別在於思維意識的不同,也就是說每個人的修養,文化,知識積累,生活閱歷即經驗值不同,對事物的判知也就不同!
所以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你我他真的不一樣!
換而言之,即每個人的「心」不同,所以「覺」就不同,對奇石的解讀亦不相同!
好比人生,人生始於我以為,終於我以為,而過程中的覺、悟才是命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和命運!
自古有言「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有一切有,心無一切無,萬相皆心造,心異相有別」,即為此理!
心中有佛處處皆為禪境,所以賞石的過程就是修心的過程。
賞石水平體現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和靈魂高度!
有的人對奇石能一眼定位,有的人多看幾眼能夠解讀,而有些人再多看也不一定能夠參透(當然石頭本身必須有出奇之處),核心是心中有雜,提前佔位,排斥其它,不能參悟!
賞石亦是一門發現的藝術,藝術又是自我修為的終極的法門之一!
藝術無國界,無地域之限,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要有「橫跨三千裡,縱深億萬年」的心胸、氣魄和格局,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石種悉數了解,對不同石種的質地、成因及演化歷史了了分明!
而不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賞!
真正愛石之人應該懂得「物形之,勢成之」的道理,所以與石結緣不是偶然,是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的結果!
另外,道、德是萬物的底層代碼,道尊德貴是萬物運化衍生的根源。
賞石(觀石,識石,品石,讀石,悟石)亦是尊道貴德的過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賞石更要尊重奇石的自然屬性。
奇石界定出了奇石「形、質、色、紋、韻」的賞石標準,筆者認為這只是奇石的及格評判而已,好比考試六十分萬歲一樣。
當然並不是每塊奇石都必須具備上述五點要素,只對於奇石有人追求完美,筆者認為完美等於完蛋,恰恰是奇石的不完美給人們留了出口,可以隨性演化,滿足人的主觀遐想和靈性綻放,這樣的奇石也會更有玩味,這也是奇石自然屬性的魅力所在!
對於奇石究根結底兩個方面,一是石頭本身的自然屬性和韻味,二是石頭的題名。
題名是否準確,表明藏石者是否讀懂了石頭,因為題名是真正意義上的畫龍點睛!
配座得體,題名精準也是對奇石和自然的敬畏!
還有,奇石無大小,大有大的渾厚,小有小的精緻,各具優勢,各有千秋,不在可比範圍!
總而言之,萬事相通,一通百通,萬法歸宗,賞而不迷,迷而不執,否則就是執迷不悟,陷入歧途!
另外,精品奇石屬於「難得之貨」,可遇而不可求,以隨緣的心態正確面對,以賞石為樂,以石會友,陶冶情操,升華境界。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石友群體裡有許多專家、行家,筆者隨心而發,對錯任評,不吝賜教!謝謝!
有人說上述觀點有些唯心,謝謝雅正!
其實當今世界發展到這個階段,尤其是物理學的發展,漸漸發現唯心、唯物已經不是對立的了,更象是一體兩面。
因為兩種觀點必定都出於具有主觀意識的人,兩種觀點的共同之處——人!
正所謂:
唯心唯物兩相爭
看似水火不相容
豈知二者皆心造
萬法歸宗道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