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P/譯)從民間醫藥到通俗文化,人們一直都對孕婦妊娠期的經歷會如何影響後代非常感興趣。而最近,表觀遺傳學研究再次掀起了對這一問題的討論熱潮。表觀遺傳是指影響基因活動但不改變DNA序列的可遺傳變化。表觀遺傳中的DNA修飾會影響兒童長大後患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或導致對壓力的應對能力較差。然而,媒體頭條的常見做法是將這些研究結果簡化為只與母親相關,他們通常會採用這種標題,比如《母親孕期飲食可以改變嬰兒的DNA》(英國廣播公司)、《祖母的經歷會在你的基因上留下印跡》(探索頻道)、《9/11事件中倖存的孕婦會將創傷傳給後代》(衛報)等。而對於同樣可以影響後代的父親、家庭生活以及社會環境等因素,人們的關注卻較少。
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理論,也叫都哈理論,是正在迅速發展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1],而子宮內環境對後代的長久影響正屬於該領域的研究範疇。比如,一項研究[2]表明,孕期患II型糖尿病的女性的後代中,45%的兒童會在二十幾歲時患上糖尿病;而對生產後才患糖尿病的女性來說,這一比例僅為9%。
都哈理論在理想情況下,可以指導決策者制定利於父母和孩子的政策,然而對這一理論的誇大和過度簡化,卻會讓母親獨自承擔所有過錯,甚至有可能提高對孕婦的監視和控制。作為都哈理論和科學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者,我們對此非常關注,並強烈要求其他研究者、新聞發言人和媒體記者能夠考慮到,關於都哈理論的不負責任的言論可能會產生的後果。
如果一個小孩兒看起來病怏怏的,人們總是會去責怪他們的母親,批評她沒盡到當媽媽的職責。20世紀70年代,人們首次認識到,女性在孕期大量飲酒會導致胎兒患上胎兒酒精綜合症(fetal alcohol syndrome,FAS)。1981年,美國衛生局局長建議,孕婦沒有所謂安全飲酒量。從此孕期飲酒被妖魔化,甚至被認定為違法行為。酒吧和菜館也被要求掛上「孕期飲酒會導致嬰兒出生缺陷」的警告,許多沒有過量飲酒的人也乾脆在孕期滴酒不沾。然而這些努力卻這並沒有讓胎兒酒精症候群的發生率下降[3]。
酒包裝上的孕婦不能飲酒標識。圖片來源:watoday.com.au
雖然孕期過度飲酒的確可能傷害到胎兒,然而適度飲酒的危險性卻被決策者們誇大了。最近一項來自「丹麥國家出生隊列(Danish National Birth Cohort)」的研究[4]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沒有發現孕婦適度飲酒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不過,有關孕期飲酒的警告將飲酒行為一棒子打死,導致女性偶爾喝點小酒都要承受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指責。
在20世紀80到90年代,吸食高純度古柯鹼的人激增,而這引發了媒體對「古柯鹼嬰兒」(指在孕期吸食古柯鹼的母親的嬰兒)的瘋狂關注。吸食毒品的孕婦被剝奪了社會福利,甚至被押送監獄,對孩子的監護權也被剝奪。超過400名孕婦因此被起訴,其中絕多數是非裔美國人。而這些所謂的「古柯鹼嬰兒」也被打下了命中注定會處在社會底層的烙印。現在人們認為,古柯鹼對胎兒的傷害程度並不比菸草或酒精要高[5],然而對吸毒孕婦的刑事起訴事件仍有發生。
早先,人們也有其他方法來怪罪女人。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冰箱母親」(對情感冷淡的母親的蔑稱)被認為是兒童自閉症的元兇。而直到19世紀,醫學教科書上還將胎兒畸形、心理缺陷和犯罪傾向歸咎於母親在孕期節食和情緒緊張,以及其周圍人的不良影響。雖然現在公眾對都哈研究的反應還沒有達到如此極端的程度,但人們的做法與之前卻很相似。人們過分強調母親對胚胎的影響,卻忽略了社會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另外,目前對孕婦行為的研究已經超越了毒品使用,擴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WebMD網站向人們展示了什麼才是負責任的報導。他們的一篇報導中提到一項研究[6]發現,如果女性在孕期患過流感,那麼嬰兒成年後出現躁鬱症的風險會增長4倍。然而它同時強調,總體的風險還是較低,而躁鬱症也是可以治療的。文中指出。這一研究只考慮了許多可能的危險因素中的一種,另外研究也只是提出了相關性,而非因果。此外,報導的題目中也沒有出現那個嚇人的數字。我們希望看到更多這樣的報導。
而2012年的一篇報導[7]就是斷章取義了。該報導指出,孕期飲食中脂肪含量較高的雌性大鼠,它們孫輩的癌症發病率為80%,而對照組僅為50%。對此研究的報導還有《你為什麼應該擔心你祖母的飲食習慣》(見下圖),以及《吃薯片前要三思,這影響的可不僅是你和你肚子裡的寶寶》。這些報導都沒有提到的是,這些大鼠本身就是癌症發病率較高的品系,也沒有提到這些雌性大鼠的曾孫輩的癌症發病率反而比對照組更低。
在報導都哈研究時,很多媒體存在斷章取義的現象。圖片來源:mnn.com
在一些宣傳材料中,也能看到這些依據不足又斷章取義的言論。在某網站上,由倫敦皇家學院的研究者整理的資料中宣揚了所謂「支持和照顧孕婦」的方法。該網站上的一個視頻描繪了一個19歲的男生因搶劫入獄後刑滿釋放,旁白說道:「他的品行不端可能是從娘胎裡帶出來的。那麼對孕婦更周全的照顧,能否成為降低犯罪率的新方法?」而實際上,這種建議充其量也只是對現有研究結果的添油加醋。
現在,越來越多的都哈研究認識到,父親和祖父也會影響後代的健康。研究顯示,節食和壓力能夠引起精子的表觀修飾,並提高後代患心臟病、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人們正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父親對母親心理和生理狀態的影響。另外其它因素,包括種族歧視、營養缺乏、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等,也能對胎兒造成影響。
從這個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都哈理論為決策者提出改善男性和女性生活質量的決策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些政策顯然不應該只針對女性,比如2014年,美國國家廣播電臺在報導一項小鼠表觀遺傳學研究時說道:「女性孕期應該更注意健康飲食,除非你想讓腹中的胎兒以後一輩子都要與肥胖作鬥爭。」試問,對沒有時間和條件吃到健康食物的女性來說,如何遵循這個建議?
我們強烈要求科學家、教育者和記者注意到,都哈研究的結果在公眾討論中可能被如何解讀。雖然人們不會否認,健康的生活習慣在孕期是十分重要的,但參與研究和報導研究的所有人,都應該盡力向人們表明這些只是初步結果,尚不能對日常生活提供指導。
相關的注意事項涵蓋四個方面。首先,如無限制性條件,勿將動物研究結果套用在人類身上。動物的壽命較短,產仔數較多,是理想的實驗材料,但與人類沒有太多比較意義;第二,應強調父母雙方的影響,這樣可以削弱將後代出現的任何不良性狀,全部歸咎於母親的趨勢;第三,闡明情況的複雜性。雖然子宮內的因素可以升高或者降低某些患病風險,但是遺傳、生活方式、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等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也能產生同樣結果,而我們對後者還缺乏了解;最後,要認識到社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哈研究表明,許多來自子宮內的、會對後代造成不良影響的壓力因素,都與社會階層、種族和性別相關,這說明我們更需要去做的是改變社會環境。
儘管呼籲「不要什麼都怪你的媽媽」可能會削弱對都哈理論的研究熱情,但卻能幫助該領域的研究者,在不限制女性自由的條件下改善她們子女的健康。(編輯:球藻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