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為的打壓仍在繼續,面對晶片禁令,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無奈表示:「很遺憾在半導體製造方面,華為只是做了晶片的設計,沒涉及晶片的製造,麒麟9000晶片很可能是華為最後一代高端手機晶片。」
在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領域,美國科技巨頭的反應慢了半拍,當中國的5G基站在數量、質量上全面領先時,美國運營商AT&T還在研究如何將4G LTE網絡「優化」成5G。如今的華為在5G領域已擁有話語權,對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來說,圍獵華為就成了最佳選擇。
從單邊制裁到全面斷供,始終繞不開晶片。中國有70%的晶片依賴進口,每年要花2000多億美元在晶片上,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國內出臺了大量政策以支持國產晶片事業的發展。
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誕生的,該公司於2017年成立,當時號稱要投資1200億元製造國產晶片,根據其官網描述,弘芯計劃建成14nm、7nm兩條生產線和晶圓級先進封裝生產線。他們的目標是:「率先布局後摩爾時代工藝需求,取得3nm以後集成系統的先進技術」。
在行業內打拼了二十餘年才實現14nm量產的中芯國際都不敢這麼說。這對一家成立不久的企業來說,挑戰確實不小,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弘芯高薪聘請曾經負責臺積電40nm、28nm、20nm、6nm晶片製程工藝的蔣尚義擔任CEO,並花重金從臺積電挖來幾十名工程師。除此之外,該公司又幹了一件大事,花高價從荷蘭ASML買來一臺高端光刻機,理論上能生產10nm製程以下的晶片。
人力、物力、財力已全部到位,但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下,卻傳來武漢弘芯半導體公司資金鍊斷裂面臨停擺的消息,隨後,蔣尚義宣布不再擔任武漢弘芯半導體CEO等職務,為填補資金缺口,弘芯將引進不久的光刻機抵押,並以此向武漢農村商業銀行貸款 5.8 億元,網絡上一片譁然。
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曾經有兩大股東:北京光量藍圖科技有限公司出資18億控股90%、武漢臨空港投資集團出資2億控股10%,其中臨空港投資集團為國有企業,錢很快就到位了,可是北京光量藍圖科技這位大股東卻遲遲不肯出一分錢,籌建弘芯項目的錢,來自銀行貸款、承包商墊付、政府出資,種種跡象表明,弘芯就是一個空手套白狼,割政府韭菜的項目。
無獨有偶,上海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陳進教授憑藉「漢芯一號」騙取上億元科研基金就是前車之鑑,如今歷史再度重演。中國迫切希望在高新科技領域取得突破,自主研發高性能晶片是我國科技界一大夢想,卻總有人利用這種期盼,騙取資金和榮譽。
新中國成立初期底子薄弱,而那時的美國早已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現代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60年代初,美國又研製出了電晶體計算機,與電子管相比,電晶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運行更穩定等特點,技術要求也隨之提高,經過中國老一輩研究人員的不懈努力,1964年,中國哈軍工成功研製出全電晶體計算機,比美國僅僅晚了5年。
1974年,英特爾發布了大名鼎鼎的8080微處理器,奠定了其電腦晶片的霸主地位。5年後,中國老一輩科研人員在缺乏精密儀器的條件下,利用逆向工程,成功仿製了8080處理器,比德國和日本還要提前一年實現。可以說,在晶片製造領域,那時的中國與歐美國家相比,也並非遙不可及。
時間來到了80年代,那時的中國對晶片內需很小,國家底子薄,只能依靠科研機構進行逆向工程,很難形成競爭力。隨著對外開放,大量國外先進晶片開始湧入中國市場,老一輩科研人員辛苦積累的技術遭到挑戰。從短期效益來看,直接使用國外提供的晶片效益更高,「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風氣一時盛行,在這一時期,國內計算機市場的繁榮,實際上是建立在外國核心技術基礎之上的,這期間不知多少企業從「技工貿」轉向了「貿工技」,市場換技術,最終換來的卻是組裝技術。在美國提倡的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下,中國晶片事業與國外的差距逐漸被拉開。
晶片是一個大概念,涵蓋了航天、國防、手機、電腦等各個領域,這些晶片有不同分類,有負責數據處理的晶片,也有專門負責數據存儲的晶片。我們欣喜地看到,雖然中國晶片產業整體落後,但是經過追趕,在存儲晶片方面已經有了很大進步,長江存儲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已經追趕至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從個人情感來講,我們當然希望中國能研製出自己的高端數據處理晶片,但歐美公司憑藉早期優勢,已經建立了完備的生態系統,電腦端有Wintel聯盟(Windows系統+intel X86架構晶片),移動端有AA聯盟(Android系統+ARM架構晶片),其他公司只能依賴這個系統生存,如果要研發手機晶片,只有基於ARM公司提供圖紙所生產的晶片才更具市場價值。除此之外,設計好圖紙還需要光刻機來生產製造,這又涉及到晶片製造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光刻機,可以說,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自完成從晶片設計到製造這一流程,這條產業鏈早已形成相互依存的共同體,沒有德國蔡司提供的鏡片,ASML公司就造不出光刻機,沒有光刻機,臺積電將無法繼續為蘋果、三星、華為代工。
美國對中國晶片產業的打壓未必是件壞事,通過對中興、華為等企業的制裁,不知讓多少人丟掉幻想,認清現實,原來美國並不是公知所描繪的那個燈塔國。即便半導體產業前期投入巨大,甚至要長期面臨虧損,都無法動搖中國研究的決心,只有靠自己的硬實力突破技術封鎖,中國半導體產業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