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6月28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今春我國北方地區沙塵天氣次數較少,且集中發生在春季後期,強度偏弱,影響範圍較小。沙塵天氣次數和強度均低於近18年(2001年-2018年)同期均值。
監測評估數據顯示,3月1日至5月31日,我國北方地區共發生10次沙塵天氣過程,包括強沙塵暴1次,沙塵暴2次,揚沙7次。沙塵天氣影響範圍涉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15省(區、市)679個縣(市、區、旗),受影響國土面積約275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9億。據不完全統計,大風和沙塵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8.38億元。
蒙古國沙塵物質7次影響我國北方地區
有關專家分析稱,今春沙塵天氣主要起源於蒙古國南部、南疆盆地、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和東北西部。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受地面冷鋒和蒙古氣旋影響,來源於蒙古國的沙塵物質7次影響我國北方地區。由於近些年主要沙塵源區植被長勢穩定向好,今年春季歐亞地區以緯向型環流為主,有利於沙塵天氣總體偏少。今春後期,我國北方大部冷空氣次數偏多、勢力較強,且局部降水偏少,導致主要沙塵源區植被返青較晚、高度和覆蓋度低,不利於遏制沙塵天氣發生,造成這一時期沙塵天氣過程數和日數偏多。此外,今春北京地區出現了兩次揚沙浮塵天氣過程,少於往年同期。
升級改造監測平臺,提高監測預警能力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有效應對沙塵天氣災害,減少和減輕災害損失,今年年初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制定了春季沙塵暴災害應急處置工作方案,並全面部署應急處置工作。為實時掌控沙塵天氣發生、發展過程,做好沙塵暴災害預警監測,聯合中國氣象局開展沙塵天氣趨勢預測分析會商和滾動會商,充分發揮衛星遙感監測、沙塵暴地面監測站、簡訊平臺、沙塵信息報送手機APP、微信群等監測設施和平臺的作用,並及時對監測設施和平臺進行升級改造,規範沙塵暴地面站管理,提高地面站監測預警能力。
此外,加強了重點預警期應急值守,優化信息員隊伍,嚴格執行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強化災害信息報送和管理。根據防災減災需要,提前向下遊地區發出預警信息,指導地方及時調整工作方案,做好應急準備。
與中國氣象局聯動合作,成效明顯
據介紹,近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氣象局在沙塵暴應急處置方面深入開展合作,成效明顯,沙塵天氣預測監測和應急處置能力水平不斷提高。兩部門於2003年建立春季沙塵天氣趨勢會商機制,2015年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近年來,雙方會商機制不斷完善,包括對南北疆、東北地區進行分開預測,並開展月度滾動會商,對重特大和社會影響大的沙塵天氣及時會商、驗證、修訂預測意見。實時提供決策氣象服務信息、沙塵天氣預警信息,協調北方重點旗縣氣象員及時分享沙塵天氣監測信息。共建氣候監測預測系統項目、衛星遙感監測沙塵天氣項目。不定期開展聯合調研,指導沙塵暴地面站建設,研究分析植被與沙塵天氣趨勢相關性進行。另外,聯合開展氣象對荒漠生態質量的影響監測評估等,提高荒漠生態保護修復中氣象服務決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