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長著馬臉的怪物居然是非洲人的食物,還可能傳播了伊波拉病毒

2020-11-25 騰訊網

本文由騰訊新聞和吸貓了麼聯合出品,吸貓了麼系騰訊新聞TOP MEDIA計劃百佳企鵝號。

這種長著一張馬臉的怪物名叫錘頭果蝠,是非洲最大的蝙蝠,同時,它也是目前認為的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錘頭果蝠與伊波拉

大家應該會對2014年西非那一場史無前例的伊波拉病毒疫情記憶猶新,在那一場疫情當中,第一個感染的家庭,就承認他們曾經獵食過這種錘頭果蝠。

這種看起來異常恐怖的生物,為啥他們會去獵食呢?其實,果蝠對於很多非洲人來說,可以說是人間美味,肉質極為鮮美,尤其是果蝠湯,據說湯汁還帶有淡淡的奶香味。

但是,吃貨們記住了,果蝠類的美食看看就可以了。因為現在雖然還沒鎖定伊波拉病毒的真正源頭,然而這種致命病毒的天然宿主,也就是果蝠類動物還是有很大嫌疑的。而世界衛生組織周五(8月8日)已經正式宣布,西非伊波拉病毒是國際公用衛生緊急事件,將對其他國家造成風險。所以在這種敏感的時候,果蝠類動物咱們能不接觸就不要接觸了,果蝠湯什麼的,還是放棄吧。

為了攻克伊波拉這種可怕的病毒,作為此病毒的天然宿主之一,錘頭蝙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科學家列為重點研究對象。它們被專業人士從叢林中捕捉回來後,就會被統一安排稱重,拍照,測量大小等基本資料收集,然後開始抽血進行檢驗。

被捕捉的錘頭果蝠在完成一系列的樣本採集後,還是會被放生,回到野外。但是從下圖那可憐兮兮的神情可以看出,這種看起來很恐怖的傢伙,還是被嚇得不輕嘛……

錘頭果蝠和伊波拉進一步的聯繫,還是留待科學家們一一揭開吧,咱們現在繼續來看下這隻大傢伙其他的一些資料。

錘頭果蝠的身家資料

錘頭果蝠作為非洲最大的蝙蝠,它的翼幅在686到970毫米之間。曾經就有人拍到過非洲當地人徒手抓住了一隻巨大的錘頭果蝠,看起來還是相當瘮人的(非洲人的膽子也真是不一般的大啊)。

而錘頭果蝠的雄性和雌性有著明顯的差異,人們印象深刻的那張馬臉,其實是雄性專屬,人家的雌性,長得還是比較溫柔的(至少看起來是張瓜子臉)。

錘頭果蝠跟大多數的蝙蝠一樣,在白天歇息,晚上行動。所以,如果你行走在非洲大地上的時候,在某棵樹下乘涼,一抬頭可能就會看見這般景象。

不過,如果你是個大近視眼,可能就會錯過這神(ke)奇(pa)的一幕了,因為錘頭果蝠雖然對歇息的樹木並沒有特殊的喜好,但是他們棲息地一般離地20-30米,所以……

錘頭果蝠,顧名思義,是一種以水果味食物的蝙蝠,在吃的方面,它們既隨便又挑剔。隨便的是它們最愛吃的水果雖然是無花果,但是它們也不特別挑食,芒果、香蕉、番石榴、蒲桃等等它們都吃。挑剔的是它們吃水果,是從不吃果肉的,它們會將果汁擠出咽下去,果肉通通吐掉。

吃著蒲桃一臉懵的錘頭果蝠

錘頭果蝠的感情生活

錘頭果蝠在蝙蝠乃至於動物界中,壽命都可以說是比較長的,正常壽命可以達到30歲。

在它們可以說是漫長的一生裡,交配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別笑,這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錘頭果蝠是一種典型的使用求偶場交配的動物,這個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堆的雄性錘頭果蝠約在一個地方拼命的展示自己,然後吸引雌性過來找它們,然後再完成它們的人生大事。

它們怎麼展示自己的呢,那就是拼命的拍打翅膀,然後發出響亮的聲音,嗯,就這麼簡單。在完成人生大事之後,雌性錘頭果蝠如果成功懷孕,就會產下一仔。

錘頭果蝠幼崽居然長得有點像小猴子

別看這雄性錘頭果蝠長了一張不咋地的馬臉,但是它們絕對是天生的大渣男。為啥這樣說呢,因為一隻雄性錘頭果蝠,是會有非常多的配偶的。

但是它們成為大渣男,也是跟它們的生理特性有關的。雌性錘頭果蝠性成熟是在它們差不多六個月大的時候,雄性呢,卻要在十八個月左右才性成熟。而這一特性,就會讓一個族群中的6%的雄性,要進行97%的交配。

嗯,這樣看來,能擁有三妻四妾的雄性錘頭果蝠其實只是應了那一句話,物以稀為貴嘛。

相關焦點

  • 豬可傳播伊波拉病毒
    本報訊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科學家指出,萊斯頓型伊波拉病毒(RESTV)是一種家畜病原體,它有可能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哺乳動物。科學家在該研究中發現,實驗室仔豬感染RESTV後會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並從上呼吸道排出病毒。RESTV可以感染人類但不會致病。現在,科學家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豬可能成為「伊波拉病毒的臨時或放大宿主」。研究人員指出,豬體內RESTV的出現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因為它有可能通過與豬或食物鏈的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
  • 伊波拉病毒可通過空氣傳播
    一項新研究表明,伊波拉病毒可經空氣傳播從豬傳染到恆河猴。出血熱,過去認為它的傳播必須通過直接接觸感染病毒的動物或人。然而,這項發表在2012年11月15日出版的《科學報告》雜誌上的新研究發現,在從未進行接觸的情況下,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的小豬可將這種病毒傳染給被飼養在同一房間內的猴子。
  • 伊波拉病毒介紹:傳播途徑、症狀檢查及預防治療措施
    治療  英國科學家研究顯示切勿吃含有蛋白質成分的食物,而在象牙海岸流傳了一種方法,把牛尿煮沸飲用。  防範措施編輯  控制傳播  控制「伊波拉」的擴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伊波拉病毒疫情動態,加強國境檢疫,暫停進口猴子主要限制來自疫區的猴子,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除靈長類動物以外的其他動物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
  • 一類伊波拉病毒能在豬體內有效傳播
    彩色透射電子顯微圖顯示了感染豬肺中的萊斯頓型伊波拉病毒顆粒(藍色)。科學家在該研究中發現,實驗室仔豬感染RESTV後會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並從上呼吸道排出病毒。RESTV可以感染人類但不會致病。現在,科學家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豬可能成為「伊波拉病毒的臨時或放大宿主」。研究人員指出,豬體內RESTV的出現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因為有可能通過與豬或食物鏈的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
  • 伊波拉病毒比新冠還要可怕,死亡率超高,令人膽寒!
    即使人類因為一些成績已經變得非常偉大,但面對微小的病毒還是無能為力。看情況,人類現在僅僅戰勝了天花這一種病毒,這沒什麼可值得驕傲的,因為還有很多病毒都沒有消滅。就比如伊波拉病毒,這個曾經引起全人類巨大恐慌的病毒,到現在依然是大家頭痛的難題。這種病毒究竟可怕到了什麼程度呢?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
    果蝠,以水果為食,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種類翼幅長達2米,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也有分布。由於體型較大,缺乏食物的非洲人也經常吃果蝠,也有人養果蝠當寵物。馬爾堡病毒(MARV)可引起馬爾堡出血熱(MVD),最先在德國馬爾堡發現,因此而得名,它又被稱為伊波拉病毒的姊妹,同屬絲狀病毒。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被證實為蝙蝠
    果蝠,以水果為食,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種類翼幅長達2米,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也有分布。由於體型較大,缺乏食物的非洲人也經常吃果蝠,也有人養果蝠當寵物。都是源自非洲,通過動物傳播給人類,但病毒的最終來源仍然不明。
  • 玻利維亞出現致命病毒,類似於伊波拉,並且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這是一種類似伊波拉病毒的疾病,2004年曾出現在玻利維亞查帕雷省的農村地區,隨後消失。但據一項現已公開的研究顯示,2019年至少又有五人感染了這種病毒。該病毒在玻利維亞首都拉巴斯附近地區,通過體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而且還造成了三人死亡。2019年爆發的5名確診患者中,有3人是醫護人員,一名是年輕住院部醫生、一名救護車醫生和一名胃腸病學家,他們在接觸感染患者的體液後都感染了病毒。據病毒專家說,2020年查帕雷病毒沒有活躍的爆發,即使進一步爆發,該病毒也不太可能導致大面積的傳播。
  • 嚴防伊波拉病毒全球擴散 最兇險病毒株致死率為90%
    該藥曾治癒過實驗性感染伊波拉48小時之內的病猴,但還沒有來得及作人類臨床試驗。在萬般無奈的緊急情況下,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FDA)根據《憐憫用法,compassionateuse》——用於特別批准以研究用藥治療有嚴重疾病或生命危險的病患,快速審批同意使用。   首先是布蘭特利獲得了這種新的名為ZMapp的藥物進行治療。
  • 非洲最大蝙蝠,長著一張「馬臉」,形象比異形電影還嚇人
    但在非洲就一樣了,位於非洲赤道地區就生活著一群體型龐大的蝙蝠,如果有人看過這種蝙蝠的真容,人們毫不懷疑會以為它們就是現實版的異形怪物。而詭異的是,在歷史上科學家找不到任何一具非洲錘頭果蝠的化石,因此,在傳說中也有人認為這種生物是不滅的。
  • 伊波拉姊妹病毒,致死率可達90%的馬爾堡病毒的自然宿主終於被發現了,還有人養它當寵物
    果蝠,以水果為食,是最大的蝙蝠,有些種類翼幅長達2米,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在我國南方地區也有分布。由於體型較大,缺乏食物的非洲人也經常吃果蝠,也有人養果蝠當寵物。通過動物傳播給人類,但病毒的最終來源仍然不明。
  • 研究稱在玻利維亞發現的類似伊波拉的病毒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人類傳播「我們現在相信許多體液都有可能攜帶病毒,」CDC流行病學家Caitlin Cossaboom稱。研究人員表示,根據有限的病例數量,這種病毒是致命的,可能通過多種體液傳播,包括唾液和血液。例如,這名不幸死於該病的醫學住院醫師可能是在護理病人時從唾液中接觸到病毒的。
  • 又一種致命病毒出現人際傳播,症狀與伊波拉類似
    ——查帕雷病毒(Chapare virus)已在醫療機構中發生人際傳播。這是一種沙粒病毒(arenaviruses),該分類還包含拉沙病毒(Lassa virus),其引發的拉沙熱在西非每年導致數千人死亡。
  • 死神伊波拉病毒
    文/M叔圖侵刪對於伊波拉病毒,我們中99%的人是只聞其名、未見其形的。這種病毒離我們好像是很遠的,但它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一定也是非常恐怖的,程度可能不比非典輕。什麼是伊波拉病毒?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屬,它的形狀非常特殊,像絲帶一樣纏繞在一起。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人類也許才是地球的「病毒」
    蘇丹毒株比馬爾堡病毒致命一倍,致死率是百分之五十,這可以和中世紀黑死病的致死率相提並論。假如蘇丹伊波拉病毒擴散到非洲中部,再過幾周就可能傳遍全世界的每個角落。但這種事終究沒有發生,蘇丹的危機很快結束,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毫不知情。
  • 蝙蝠究竟能傳播什麼病毒?
    作者 | 五次方 之前談到了錘頭果蝠能傳播伊波拉病毒,實際上不太準確。早期人們曾認為錘頭果蝠是傳播伊波拉病毒的元兇,但最近的研究未能在其體內檢出伊波拉病毒的RNA。科學就是這麼慫,有一分證據就只敢說一分話,此事只能暫時存疑。
  • Cell:對伊波拉病毒進行單細胞研究,揭示了這種病毒的致命策略
    他們鑑定出這種病毒抑制的抗病毒防禦基因,以及這種病毒激活的其他基因,以便潛在地促進它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6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ingle-Cell Profiling of Ebola Virus Disease In Vivo Reveals Viral and Host Dynamics」。
  • 果蝠, 吃水果的蝙蝠伊波拉病毒宿主
    有一雙大眼睛,較長的像犬科動物的口鼻部和長而尖的耳朵....【查看詳情】  豬臉大蝙蝠  因為果蝠以水果為食,人們以為果蝠的肉是能吃的,而且果蝠的體型是蝙蝠種類中最大的,做起菜來相當有肉,然而最新研究發現,果蝠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宿主,這下你還敢吃嗎?!  果蝠,吃水果的大蝙蝠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亞洲蝙蝠體內存在與伊波拉病毒同類絲狀病毒!
    當時的醫療專家以流經楊布庫附近的一條小河-- 伊波拉河的名字,將這種類似馬爾堡病毒感染的傳染病命名為伊波拉出血熱,現在稱為伊波拉病。幾乎與此同時,在蘇丹南部地區也出現了伊波拉病的疫情。薩伊和蘇丹的此次伊波拉病大流行,導致了上百人感染,病死率高達90%,被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僅次於狂犬病的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4,5]。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
    疾病可怕,草木皆兵的過度防疫也讓人厭煩,不如藉此機會,反省回顧一下,人類認識病毒的歷史。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注意,這裡是人與病毒搏殺,人類至今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伊波拉病毒,所以我們不敢說完全戰勝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