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星球你好,我來自藍色星球

2021-02-15 新青年

「天問一號」探測器是在2020年7月23日,中午12點41分於海南文昌發射基地,通過我們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送入太空。

你好,我叫高芫赫,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測試指揮。


在整個探測器的任務過程中,我承擔的是測試工作,就是把衛星通過一個一個單機設備拼接在一塊,像積木一樣拼成一個完整體之後,對它進行精準的測試、測量,保證它正常運行。


我們整個火星探測任務最難的就是進入火星並且著陸在火星的過程,可以叫做「黑暗10分鐘」或者說「生死10分鐘」,這在我們國家航天過程中也是首次的。


因為火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我們以月球為例,如果我們想要知道到達月球的衛星的狀態,只需要兩秒鐘的時間,而對於火星來說,知道這個狀態需要22分鐘的時間,而我們真正進入火星、著陸火星其實只有10分鐘的時間,也就是說整個這10分鐘的過程,對於我們地面上的人來說是完全未知的。


作為探測器測試指揮,我需要不斷地向指揮員報告火星探測器的工作狀況,其中「探測器好」是我報告的最後一句。當時喊完「探測器好」報告給基地指揮員之後,當時在場的所有工作人員內心都是非常緊張的。

直到最後,基地指揮員報出「發射」的時候,我們看到火箭升空。火箭發射之後,對於我們衛星來說,其實發射任務還沒有結束。直到最後在2167秒時,我們接收到太陽翼展開的信號後,所有人才真正松下了一口氣。


把火箭從發射場的垂直總裝區運送到發射區,大概有三公裡的路程。對我們來說,這就像是把自己的女兒送出去一樣,有一種娘家人的心理。送完之後,有很多人在我們的衛星前合影留念,因為這是我們所有人能夠看到衛星的最後一眼。


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一方面是因為火星具有和地球相近的地質地貌特徵以及相似的一些環境,我們人類未來有可能居住在那裡。而第二個層面,是因為火星是目前距離地球比較近的一顆行星。今天我們探索宇宙的最終目的也是希望去更多地了解宇宙,將我們人類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地方。


我們在2019年年底的時候,開始對衛星做一項也是非常重要的測試,叫做熱實驗。為了能夠更真實地模擬火星的溫度環境,我們會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測試,這項實驗我們一共做了三個多月的時間。

我們測試團隊有一個非常可愛的設計師,我們親切地叫她「薇姐」。因為那段時間我們長期加班,有一天測試完成後,薇姐跟我們聊天,說有一天她的女兒抱著她的爸爸,就跟她爸爸說:「爸爸,我能多抱你一會兒嗎?我多抱你一會兒,我就感覺我像在抱著媽媽。」


在衛星成功發射,太陽翼展開的那一刻,內心的那種覺得我們祖國真的非常強大的感覺,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在發射場的時候,大家半夜會出去看星星。有時候我們就會看到火星,它比別的星星會紅一點。當你看到滿天星鬥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豪情壯志,覺得每一顆星星我們都應該去。未來,我相信隨著我們太空飛行器研製水平不斷提高,我們一定會去往更遠的星球,探索更浩瀚的宇宙。

相關焦點

  • 火星曾經是藍色的嗎?火星隕石的發現揭示了這顆紅色星球的歷史
    科學家們在一顆火星隕石中發現了40億年歷史的含氮有機分子,為這顆紅色星球的早期歷史提供了新的線索。科學家稱,這塊名為ALH 84001的隕石是1500萬年前從這顆紅色星球的表面噴射而出的。它於1984年在南極洲被發現。
  • 揭秘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
    6月2日(本周六)上午9:30,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將做客第160期齊魯大講壇,在省博一樓報告廳為您揭秘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  歐陽自遠曾介紹,中國開展火星探測的可行性論證與探月工程幾乎同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4月正式立項,計劃在2020年實現火星軌道器環繞探測和火星車軟著陸巡視探測。
  • 《藍色星球2》短評
    《藍色星球2》是由英國廣播電視中心公司製作的海洋生物紀錄片,由詹姆斯·霍尼伯內執導,大衛·愛登堡解說,漢斯·季默擔任主要配樂。片實現了自然歷史系列片首次在歐洲各國及亞洲地區的同步播出。藍色星球2以其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與視角讓我們領略了大海的魅力與演化的奇妙。然而,與前作相比,本作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震撼來自於人類行為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觀影時會覺得世界真是奇妙至極。即便我們無法親身體驗親眼目睹,但是通過攝影師的角度赴一場海底世界的視覺盛宴,無論是眼睛、耳朵還有心靈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 科學家模擬出火星曾經的環境,竟然也是一顆藍色的星球?
    人類在古時代就已經知道火星是一顆紅色的星球,直到19世紀末義大利天文學家喬瓦尼·斯基亞帕雷利在望遠鏡裡首次看到了火星表面乾涸的河床,認為這顆星球在遠古時期曾出現過智慧生命,而表面那些縱橫交錯的河床就是人工開鑿的運河,那麼這顆紅色星球在那個時候並不是現在看到的樣子,表面不僅有河流甚至還有大面積的海洋存在
  • 《藍色星球2》無知限制了我的想像,屢屢勾起我遠途旅行的衝動
    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我的天啊,看完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沒出過門的傻子,一直在驚訝中,生命本身的樣子實在太美,生活在這樣奇幻的星球卻不自知,每天被困在所謂的生活中…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從點滴做起,保護這個偉大的星球,我看不見未來,我只看現在。
  • 《藍色星球2》高清海洋奇景震撼眼球!
    (本文來自影視生活第一站 時光網)  時光網訊 BBC在2001年推出的口碑紀錄片《藍色星球》時隔16年再推續作!這部7集紀錄片《藍色星球2》於今日曝光一支長達5分鐘的先導預告片,以高清攝影機拍攝的各種海洋奇景幀幀都能震撼你的眼球!
  • 我承認《藍色星球2》拍的很漂亮,但是真的很無聊
    在最近剛剛播出的《藍色星球2》,即紀錄大片系列《地球脈動》的最新作中,阿滕伯勒說:「無邊無際的大海,讓我們心生敬畏,感到驚奇,但有時也會讓我們感到恐懼。」 說的沒錯,在長達七個小時的《藍色星球2》中,阿滕伯勒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驚奇與恐懼的海洋,以及前所未見的神奇生物與地理景觀。
  • 紅色星球的誘惑
    不僅國外科幻片是這樣,我參加過幾個國內科幻片劇組,還看過不少科幻徵文,都是這樣設想人類進入宇宙的動機。  這不是科學界的理想,《火星任務》的主題就很好。地球並非呆不下去,考察火星就是為了探索、發現和創造。
  • NASA計劃在毅力號接近火星時分享來自紅色星球的聲音
    據外媒報導,2月18日,也就是一個多月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 「毅力號」火星車將登陸紅色星球,帶來更多探索的新工具和技術。 在該火星車攜帶的物品中,有一個位於其SuperCam儀器上的麥克風--NASA計劃用它來記錄火星上的自然聲音。
  • 我們的藍色星球
    劉偉馨  2001年有部BBC紀錄片《藍色星球》,令我們大開眼界,16年過去,《藍色星球
  • 《藍色星球2》令人震撼的海洋世界
    正如原作藍色星球在十六年前所做到的那樣,藍色星球2以其令人嘆為觀止的畫面與視角讓我們領略了大海的魅力與演化的奇妙。然而,與前作相比,本作給我們帶來的更大的震撼來自於人類行為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方面,藍色星球2讓我們看到了人類短視與貪婪的惡果,從赤道到北極,從浮遊動物到巨鯨,氣候變化、塑料汙染和過度捕撈所造成的影響滲透進了海洋的每一個角落。但同時,藍色星球2也讓我們看到了保育工作者和科學界的努力,並清楚地展示了只要我們給海洋一個喘息的機會,她的堅韌會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驚訝。看完這部作品,作為一個普通人或許會感到一些無助。
  • 藍色星球
    此次項目確定用地面積後,開發區主動向藍色星球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提出是否需要以原地交付。「我們當時還沒有想到這個問題。」陳建海說,如果土地平整後交付還要再施工開挖,一進一出就要多耗半個月時間。
  • 火星:我們對紅色星球的了解
    適合紅色星球的血腥色彩,羅馬人將它命名為戰爭之神。事實上,羅馬人抄襲了古希臘人,他們也將這個星球命名為戰爭之神阿瑞斯,其他文明通常也會根據其顏色給出行星的名稱,例如,埃及人將其命名為「她的Desher」,意思是「紅色的」,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其稱為「火星」。身體特徵火星以其明亮的鏽色而聞名,因為它的風化土中含有富含鐵的礦物質,鬆散的灰塵和巖石覆蓋其表面。
  • 《紅色星球》:讓你對「熒惑」不再疑惑
    其實,古人早就對這顆紅色星球感興趣了。在全網熱議的同時,大家也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這顆紅色的星球。於是,大量有關火星的書籍,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個人以為,英國科普作家賈爾斯·斯帕羅的《紅色星球》,應該是其中的佼佼者。
  • 果殼網對話《藍色星球2》主創:一部自然紀錄片的誕生
    今年冬天,91歲的愛爵爺再次給我們帶來一部新作——《藍色星球2》,從名字上看,它是16年前那部作品的延續,目前這部系列紀錄片正在包括我國的騰訊視頻在內的媒體全球同步放映中。日前,我以果殼網主筆身份專訪了《藍色星球2》的主創人員。
  • 《藍色星球2》: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16年後的今天,《藍色星球》第二季再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和第一季一樣,該季每一集的每一幀,都能看出攝製團隊背後的艱辛。《藍色星球2》整個製作周期歷時四年,而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相關專業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的前期籌劃工作上。為了拍攝這部7集紀錄片,BBC自然歷史部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
  • 《藍色星球2》: 深入前所未見的海底世界
    16年後的今天,《藍色星球》第二季再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和第一季一樣,該季每一集的每一幀,都能看出攝製團隊背後的艱辛。《藍色星球2》整個製作周期歷時四年,而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與相關專業頂尖科學家一同進行的前期籌劃工作上。為了拍攝這部7集紀錄片,BBC自然歷史部一共進行了125次遠徵,拜訪了39個國家,足跡遍布全球五大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
  • 《藍色星球2》絕美的海底世界童話
    沒錯,這部紀錄片就是BBC的自然地理紀錄片《藍色星球2》。  當恢弘的交響樂主題曲響起,波瀾壯闊的藍色海洋鋪展開來,91歲卻依然神採奕奕的導演大衛·愛登堡站在船頭,海風吹亂他花白的頭髮。他說:「就在我的腳下,便有超乎我們想像的生靈在遊弋。技術的革命性更新,讓我們得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並拍攝到一些10多年前無法拍攝到的動物行為。
  • 藍色星球2 | 看完第一集,我被震撼的像個傻子
    他說:「就在我的腳下,便有超乎我們想像的生靈在遊弋。技術的革命性更新,我們得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並拍攝到一些十多年前無法拍攝到的動物行為,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如今海洋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藍色星球2》。」
  • 藍色星球2中最令人震驚的畫面
    這些讓人震驚的圖片發布於藍色星球2開播之前,BBC藍色星球2將在這個月晚些時候播出,該紀錄片在全球進行水下拍攝至少1000小時。這部深受觀眾喜愛的自然紀錄片督促全世界在未來減少塑料的使用,以此來控制塑料製品對於海洋越來越嚴重的危害。戴維爵士還給我們講了他拍攝藍色星球2的經歷是如何告訴他塑料導致水下環境受到威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