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星球的誘惑

2020-10-15 青海省科學技術館

人類再次邁向火星徵途,我們也藉此回顧幾部火星題材的科幻電影。

  《火星任務》:探索地外文明

  2000年對於火星電影堪稱濃墨重彩,同時有兩部旗鼓相當的片子問世,第一部叫做《火星任務》。有趣的是,影片中的火星考察隊出發於2020年6月,照這個設定,如今他們正在途中。

  《火星任務》拍攝時邀請NASA派出科學顧問,給影片提供了豐富的科學知識。電影不僅展示太空人如何操作他們的設備,還展示了他們的家庭生活,甚至宇航局的紀念品都會反覆出現,使這部電影呈現出「宇航文化」的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描寫人類遠徵外星的科幻故事,都把前提設定為地球行將崩潰,不得不尋找新家園。不僅國外科幻片是這樣,我參加過幾個國內科幻片劇組,還看過不少科幻徵文,都是這樣設想人類進入宇宙的動機。

  這不是科學界的理想,《火星任務》的主題就很好。地球並非呆不下去,考察火星就是為了探索、發現和創造。當年西班牙國王資助哥倫布探險,並非由於國家窮得揭不開鍋,而是想找到新航路發財致富。未來,人類開發宇宙的動機也不會是為了避難。

  《火星任務》包含著小號的《火星救援》故事核。「火星一號」團隊降落後遭遇意外,三人死亡,只有盧克生死不明。NASA立刻派出救援團隊,乘坐的飛船就叫「火星救援」號。經過數月航程,救援隊到達現場,發現盧克依靠溫室裡的植物活了下來。不過,影片沒講盧克生存的技能,這個創意後來由《火星救援》發揚光大。

  可惜,《火星任務》一開始便使用「火星人面」這個超自然概念,讓電影成為半截子片。開頭和結尾很神奇,既然是外星人作怪,那就什麼都可以出現。中間段落卻又嚴格按照科學規律推進,造成敘事風格上的割裂。

  《紅色星球》:開闢人類第二家園

  同年上映的《紅色星球》不存在超自然因素,更接近現實科學,每次情節轉折都與某種火星上的特殊環境有關。影片介紹了人類改造火星的宏偉設想:用核彈轟擊兩極冰冠,讓封凍的二氧化碳重回大氣,提升溫室作用。再播灑藻類,生成氧氣。只不過,這個過程預計要進行一千年,才能把火星改造得適合人類生存,電影把它壓縮在幾十年內。

  影片還介紹了載人登陸火星的一般程序。由於往返時間漫長,消耗大量給養,必須先派無人飛船把給養放到火星表面,再派人出發。《紅色星球》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就是無人基地被神秘力量破壞,給養無著。

  由於火星飛船體量巨大,以現在化學火箭發動機的功率,無法從地面起飛。和《火星任務》一樣,《紅色星球》的飛船也是在地球軌道上建成,再點火啟航。它們的動力也都是等離子體火箭,運行時噴出幽幽藍光。

  一般影片會用道德衝突推動故事,作為科幻片,最好把道德衝突建築在科學基礎上。影片出現多次生死考驗,大多有科學背景。地質學家在降落時身負重傷,必須在原地等死才不至於拖累同伴。而那種令他受傷的著陸方式,就是現在某些火星著陸器使用的。

  當三名太空人計劃用俄羅斯飛船返航時,發現裡面的空間只能搭乘兩個人,必須有人犧牲掉。原因便在於那本來是一艘無人飛船,他們只能拆掉樣本箱,把自己塞進去。

  雖然細節不錯,但《紅色星球》的主題恰恰落入「地球危機」的俗套。要知道,火星環境比撒哈拉沙漠中心還惡劣。既然人類不能將撒哈拉沙漠改造成綠洲,又怎麼可能去改造火星。

  《回到火星》:關注太空社會學

  與這兩部硬橋硬馬的電影相比,上映於2017年的《回到火星》要溫馨得多,但其知識基礎毫不含糊。這部電影還有中國血統,華誼公司進行了投資,王中軍和王中磊還是製片人。

  女太空人莎拉參加火星考察隊,出發後才發現懷孕了,只能把孩子生在火星上。由於低重力環境加上缺醫少藥,莎拉死於產後子癇發作。為掩蓋這起違規事件,主管對外宣稱她死於事故,將孩子隱藏在火星基地上。十六年後,生長在火星上的加德納回歸地球,試圖尋找自己的父親。

  除去一頭一尾,影片大部分情節都發生在地球。然而火星元素卻附在加德納身上,顯得無處不在。火星重力只有地球的38%,加德納無法承受地球重力,回歸前必須用納米技術加強骨骼。即使如此,他走路時也像綁著鉛球,並且無法奔跑。

  在這個火星男孩眼裡,火焰、雨水、氣球和馬匹都會讓他大吃一驚。除去兩個星球表面的差距,影片還深入挖掘了加德納的社會背景。他被科學家撫養長大,雖然有很多知識,卻完全不通人情世故,和福利院長大的女孩塔爾薩成為鮮明對比。

  愛情片大多設置生離死別的情節,《回到火星》也不例外,但完全符合科學背景。加德納被證明無法適應高重力環境,只能與塔爾薩分開,回到火星這個「老家」。後者也開始參加訓練,努力成為太空人。

  雖然有無數電影描寫太空,但像《回到火星》這樣認真探討「太空社會學」的電影幾乎沒有。如果人類後代出生在地球之外,他們將不大可能像我們這樣生活。《回到火星》儘管漏洞不少,但有這個能將科學與人文牢牢結合的主題,使它成為一部優秀的科幻片。

  相比之下,中國也曾有過《火星沒事》這類電影。無論主題還是知識的運用,都無法與上述電影相比,主創對火星的了解幾乎為零。希望借「天問一號」之東風,中國影視界也能早日推出優秀火星科幻片。

  (作者系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本文轉載自科普中國。

相關焦點

  • 科幻 | 紅色星球的誘惑:盤點那些關於火星的科幻片
    《紅色星球》:開闢人類第二家園同年上映的《紅色星球》不存在超自然因素,更接近現實科學,每次情節轉折都與某種火星上的特殊環境有關。《紅色星球》中的一次重要轉折,就是無人基地被神秘力量破壞,給養無著。由於火星飛船體量巨大,以現在化學火箭發動機的功率,無法從地面起飛。和《火星任務》一樣,《紅色星球》的飛船也是在地球軌道上建成,再點火啟航。它們的動力也都是等離子體火箭,運行時噴出幽幽藍光。一般影片會用道德衝突推動故事,作為科幻片,最好把道德衝突建築在科學基礎上。
  • 色彩與磁性的力量——致命的紅色誘惑
    Valentino紅的致命誘惑 "A red dress is more than a way of telling something, it’s synonymous with style."Valentino Garavani,這種顏色將隨時為你增添美感和獨特性,屈服於紅色華倫天奴的崇高和壯麗的誘惑。
  • 火星:我們對紅色星球的了解
    適合紅色星球的血腥色彩,羅馬人將它命名為戰爭之神。事實上,羅馬人抄襲了古希臘人,他們也將這個星球命名為戰爭之神阿瑞斯,其他文明通常也會根據其顏色給出行星的名稱,例如,埃及人將其命名為「她的Desher」,意思是「紅色的」,而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其稱為「火星」。身體特徵火星以其明亮的鏽色而聞名,因為它的風化土中含有富含鐵的礦物質,鬆散的灰塵和巖石覆蓋其表面。
  • 毅力號即將前往紅色星球
    毅力號成功通過最後一輪測試毅力號擁有眾多探索紅色星球的新能力和手段創造號直升機預祝毅力號發射成功,與」希望號「和」天問一號「攜手探索紅色星球
  • 《紅色星球》:讓你對「熒惑」不再疑惑
    其實,古人早就對這顆紅色星球感興趣了。在全網熱議的同時,大家也希望能夠更多地了解這顆紅色的星球。於是,大量有關火星的書籍,出現在了大家的面前。個人以為,英國科普作家賈爾斯·斯帕羅的《紅色星球》,應該是其中的佼佼者。
  • 紅色星球 Red Planet (2000)
    時間進入2050年,現代文明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激增反而令地球不堪重負,原本美麗的星球已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  為了尋找新的生存之地,科學家們將目光所定在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火星。地球的狀況愈來愈讓人擔憂,為了儘快排除故障,由凱特·鮑曼(凱瑞-安·莫斯 Carrie-Anne Moss 飾)、羅比·加萊爾(方·基默 Val Kilmer 飾)等頂尖科研人員組成的探險隊奉命前往人類從未涉足的紅色星球。
  • 《紅色星球》帶你走進火星的前世今生
    這顆紅色的星球到底適不適合人類居住呢?我們還是先跟隨《紅色星球》來認識一下這顆神秘而又令人充滿期待的星球吧!《紅色星球》用五章高清圖文為我們展現出一個被西方稱之為「戰神」的紅色行星它的前世、今生以及未來,讓我們看到獨特而壯觀的火星地形圖;火星漫遊車們的奇幻之旅;火星上存在微生物生命的新證據;未來可能的火星地形改造和移民計劃。
  • 探火:紅色的星球,熾熱的夢想
    紅色星球接待過數名地球訪客。它們有的剛到達火星,便一頭扎進肆虐的沙塵粉身碎骨,有的遠超設計壽命,在礫石遍布的火星表面摸爬滾打,為人類勤懇工作數年。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右)和火星車(左)跋涉數億公裡,穿過火星大氣層,行駛在火星表面,中國火星車這位紅色星球的新訪客
  • 解讀神秘的紅色星球,找到打開天文的鑰匙
    在《紅色星球》這本書中,通過大量的圖片與科普文字,讓我們對這顆星球有了一個全方位的理解。作者賈爾斯•斯帕羅(Giles Sparrow)曾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天文學,在帝國理工學院學習科學傳播,之後開始從事出版工作。
  • 揭開紅色星球的神秘面紗,探索宇宙之奧秘
    在《紅色星球》這本書中,通過大量的圖片與科普文字,讓我們對這顆星球有了一個全方位的理解。作者賈爾斯斯帕羅(Giles Sparrow)曾在倫敦大學學院學習天文學,在帝國理工學院學習科學傳播,之後開始從事出版工作。
  • 埃隆·馬斯克警告未來前往紅色星球的太空人,可能發生的死亡事件
    像NASA這樣的太空機構目前正在為未來的火星飛行任務做準備,這將使第一批人類踏上紅色星球在即將執行的任務中將到達火星的第一批人類將受命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基地,這將允許將來派遣人員前往紅色星球。儘管警告那些將成為前往火星的太空人的人發出嚴厲的警告,但馬斯克指出,在「紅色星球」上建立基地將是最終目標。「我認為,進入火星並不是根本問題。
  • 誘惑舌尖的鮮花——芋頭花
    去除花蕊之後,還要撕紅色花莖表面上的硬皮,清洗乾淨,備用。芋頭花煎炒蒸煮都可以。芋頭花軟糯,豆腐入口即化,美食誘惑,挑逗你的味蕾!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是愛美食吃貨,歡迎您和我一起互動交流。我們一起徜徉在美食的世界裡感受色香味的無盡誘惑,同時體驗分享美食的快樂。
  • 揭秘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
    6月2日(本周六)上午9:30,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將做客第160期齊魯大講壇,在省博一樓報告廳為您揭秘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  歐陽自遠曾介紹,中國開展火星探測的可行性論證與探月工程幾乎同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4月正式立項,計劃在2020年實現火星軌道器環繞探測和火星車軟著陸巡視探測。
  • NASA計劃在毅力號接近火星時分享來自紅色星球的聲音
    據外媒報導,2月18日,也就是一個多月後,美國宇航局(NASA)的 「毅力號」火星車將登陸紅色星球,帶來更多探索的新工具和技術。 在該火星車攜帶的物品中,有一個位於其SuperCam儀器上的麥克風--NASA計劃用它來記錄火星上的自然聲音。
  • 《紅色星球》:宇宙暫時還沒找到似地球般完美的生存之地!
    《紅色星球》這本書,拿到手時,我甚是震撼,不僅因為它的文本篇幅龐大,更因為其中絢爛真實的圖片,也讓我深刻了解到火星這個星球的諸多事情,毋庸置疑,它是最完美的科普書籍,不似其他科普書籍一樣晦澀難懂一直以來,我都深以為然,火星是21世紀科學家們才發現的,不想竟然在《紅色星球》這本書中,我的觀點得以矯正,火星能夠為人所居住是在新時代發覺的,然而這個紅色星球在很久以前的神話故事中早已存在,譬如蘇美爾文化,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古希臘人更是將火星看做是戰神阿瑞斯的象徵,在那個遠古年代,沒有太空飛行器沒有探測儀
  • 關於火星的26個不可思議的冷知識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顆紅色星球
    我們將繼續研究「這個紅色的星球」,並探索它是否可以維持生命。關於火星的事實僅限於過去太空探索的發現。儘管行星位於地球附近,但由於物理原因,很難在其上收集信息。幸運的是,科學機構和國際組織繼續進行探索,以進一步研究我們鄰近的星球。過去的研究發掘了一些發現,為這個神秘的星球提供了啟示。通過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有趣事實,進一步了解火星。
  • 關於火星的26個不可思議的冷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這顆紅色星球
    我們將繼續研究「這個紅色的星球」,並探索它是否可以維持生命。關於火星的事實僅限於過去太空探索的發現。儘管行星位於地球附近,但由於物理原因,很難在其上收集信息。7.關於火星的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它的綽號「紅色星球」。這是因為在地球的土壤和巖石中存在氧化鐵,也稱為鐵鏽。
  • 火星隕石的發現揭示了這顆紅色星球的歷史
    科學家們在一顆火星隕石中發現了40億年歷史的含氮有機分子,為這顆紅色星球的早期歷史提供了新的線索。科學家稱,這塊名為ALH 84001的隕石是1500萬年前從這顆紅色星球的表面噴射而出的。它於1984年在南極洲被發現。
  • 紅色星球火星的氣候狀況是怎樣的?
    與地球相比,這顆紅色星球的氣候狀況有哪些獨特或相似之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氣溫火星表面平均氣溫-63℃。(地球:地表平均氣溫14℃)由於火星大氣層很薄,無法保留很多熱量,使地表日夜溫差很大。但每隔10年左右,就會有一些失控的風暴暴發,使整個星球籠罩在一片沙塵之中。(地球:和火星相比幸運的是,降水會洗去地球大氣中的塵埃。因此一般來說,亞微米直徑的顆粒在地球大氣中的平均生命周期在10天左右,直徑10微米以上的顆粒數小時就會「壽終正寢」)沙塵暴前後的火星。
  • 馬斯克自稱有70%的機會移民火星 但可能死在紅色星球上
    馬斯克自稱有70%的機會移民火星 但可能死在紅色星球上  Emma Chou • 2018-11-26 11: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