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P>萊布尼茲(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是17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先驅,近代德國哲學心理學的始祖,他開創了理性主義心理學。 萊布尼茲提出「單子論」的心理本質論。
萊布尼茲(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是17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先驅,近代德國哲學心理學的始祖,他開創了理性主義心理學。 萊布尼茲提出「單子論」的心理本質論。他認為單子是建構整個世界的基礎,它們是無限的、不可分割的、能動的客觀精神實體,每個單子都有某種程度的活性,並且具有不同程度的知覺,但是單子是一個封閉的自為世界,不受外界的影響,按自身的內部規律活動。
動物和人類也是由單子組成的。他的單子論是典型的客觀唯心論,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身心問題的一種解答,這使得身心問題在後來的兩個世紀中逐漸流行起來。 在身心關係上,萊布尼茲反對笛卡爾的身心交感學說,提出了「預定和諧」的身心平行論。
他認為身體是由單子構成的,儘管單子是獨立的、封閉的、互不影響的,但是由於上帝的事先安排,整個世界的單子在發展的過程中仍舊是協調一致的。心靈準確地反映著身體所發生的事件,只是由於上帝的預定和諧,而不是因為某種因果聯繫。他借用兩座鐘來做比喻,一個代表心靈,一個代表身體,假定他們都被預先拔定在同一個時刻上,以同樣的方式和速率行走,它們的運動就完全吻合了。
儘管這個理論是思辨的唯心的心身二元論,但是在當時卻是歐洲三點身心關係的理論之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萊布尼茲跟笛卡爾一樣,堅持天賦觀念,反對洛克的經驗論。他認為人具有天生的理性能力和原則,經驗只是起到媒介的作用。洛克把人的心靈比作「白板」,經驗可以在上面任意塗抹,他則認為心靈是具有紋理的大理石,雕刻家只能根據大理石原有的紋理進行雕刻。
萊布尼茲在心理學上最重要的貢獻莫過於他對知覺的解釋,提出微覺和統覺學說。萊布尼茲把認識看作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由於構成心靈的單子具有知覺這一精神屬性,因而根據知覺的明晰度的高低,可以把單子分為不同的連續等級:
最低級的單子是裸單子,它的知覺如同在睡眠、昏迷狀態之中,沒有意識,稱為「微覺」,無生命的東西都如此,比如海浪中的一滴水的運動;較高一級的單子,比如動物,處於「感性靈魂」階段,有比較清晰的知覺和記憶;更高級的單子,比如人類,除了知覺、記憶外,還能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被他稱之為統覺。統覺是對感知自身內部狀態的意識的反思,即自我意識;
最高一級的單子是上帝,他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化身。萊布尼茲認為,心靈是由低級的知覺發展或結合而組成的,許多微覺可以集合成明晰的統覺,正像洶湧的巨浪是由無數的水滴運動組成,無數聽不見的水滴的運動匯合成澎湃的濤聲一樣。
萊布尼茲的心理統覺說成為馮特(WilhelmWundt)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同時他的關於微覺和統覺的關係學說對後來費希納(GustavTheodorFechner)的心理物理學的創立和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無意識學說都具有啟發意義。 萊布尼茲在心理學史上有著很大的貢獻。儘管他的思想有內省學派的痕跡,但他的心理學思想是德國理性主義心理學的開端,心身平行論的起源,他第一次提出統覺和無意識的思想,意義深遠。
他的理論對康德(ImmanuelKant)、赫爾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布倫塔諾(FranzBrentano)、費希納、馮特、詹姆士(WilliamJames)、麥孤獨(WilliamMcDougall)、弗洛伊德、格式塔心理學均有一定的影響,在心理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實習編輯:張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