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墩的周凱故事

2020-12-06 蒼南新聞網

  村居劍竹/攝

  周凱其人

  周凱(約公元263—?),西晉時臨海郡(轄溫、臺、處等地)的治水英雄。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位「大禹式」治水英雄,他的故裡在橫陽縣松山,即今蒼南縣橋墩鎮。

  據民國《平陽縣誌》(卷四十七,神教志三)記載:「周凱,字公武,世居臨海郡之橫陽。……時臨海屬邑,曰永寧、曰安固、曰橫陽,地皆瀕海,海水沸騰,蛇龍雜居之,民罹其毒。神(指周凱——作者注)還自洛,乃白邑長:隨其地形,鑿疏之。遂使三江東注於海,水性既順,其土作乂。永康中,三江逆流,颶風挾怒潮為孽,邑將陸沉。神奮然曰:吾將以身平之!即援弓發矢,大呼,衝潮而入。……俄而水勢平,江禍乃絶。邑長思其功,號其裡曰平水裡,建祠尸祝之。」

  從以上記載可知:周凱世居橫陽縣平水裡,向邑長建議利用地形、開河疏導,成功治理了「三江」水害,在一次颶風災害中奮勇抗洪而獻身。

  歷代以來,周凱治水除害的事跡深得百姓景仰,朝廷也屢加封賜。明御史宋濂(1310 —13810)的《橫山仁濟廟記》,曾記述了數起平水王神威靈顯事件。顯然,平水王成為千百年來浙南百姓的保護神,民間把周凱作為平水聖王或平水王爺來祭祀。

  周凱故裡——松山平水村

  橫陽,是平陽的古稱。晉太康四年(公元283),析安固南橫嶼船屯地置始陽縣,不久改稱橫陽縣。梁乾化四年(公元914),橫陽縣改名為平陽縣。公元1981年,蒼南縣自平陽縣析出,周凱世居的「橫陽縣平水裡」,在今蒼南縣橋墩鎮。

  橋墩,古稱松山。「松山」、「平水」屢見於地方史志與名人詩文。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三·山)記載:「松山在縣西南八十裡,其土宜松。又曰五公山,俗傳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嘗宴於此。」又記載:「三十七都,松山,分水。一圖。」 「松山鎮……為西鎮,有松山市。」該志還記載:「元至正十三年(1353)癸巳歲冬十一月,閩寇侵境,……永嘉王尉楚山統兵守御松山。」

  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五·橋梁)記載:「松山八角橋,在三十七都。」民國《平陽縣誌》記載:「上元橋,舊名松山八角橋,明萬曆間(1573—1619)建,清康熙間(1662—1722)重修,改名平水橋。」該志還記載:「平水公館,在三十七都。」

  弘治《溫州府志》(卷六·邑裡·鄉都)記載「三十六都,平水、莒溪、浦口、滕洋。一圖。」民國《平陽縣誌》記載:「橋墩(有市),……舊志有平水村,今橋墩北境稱平水裡。」

  宋代著名學者許景衡(1072—1128)的《分水山詩》中,有「三江九嶺都行盡,平水松山入望來」的描述;他的《聖壽禪院》詩,寫的是歸仁鄉松山聖壽禪院,明弘治《溫州府志》記載該寺建於公元882年(唐僖宗中和二年)。

  清代詩人劉眉錫(1749—1823),以本地實景作《松山》、《平水橋》等詩,《松山》詩有「林湜安居宅,黃中直諫堂」的文句,所言及的林湜(1132—1202)是南宋林正甫,仕至司農卿,晚年居松山;黃中世居松山,南宋紹熙四年(1193)舉進士,廷對第三。

  以上所述足以說明松山及平水村年代久遠,常人所知的文字記載已可溯至唐宋之時,且該地名沿用至今,與志書記載的(周凱治水獻身)「邑長思其功,號其裡曰平水裡」可相印證並且吻合。

  平水溪稱謂之謎

  西晉時周凱治水有功,故裡被號「平水裡」,當地溪流自然以「平水溪」為名。平水溪,今又稱桂蘭溪,發源於浙閩交界的分水山,但止於何處卻撲朔迷離。作者對平水溪的古往今來作初步考查,並期盼有更多探討。

  1、《橋墩志》(自然環境·溪流)記述:「平水溪(桂蘭溪),全長約9千米,源於福建省交界的蜘蛛垟山(528.3米)北麓,……東行至官溪,折向東南行,注入橫陽支江。」

  按照此說,平水溪止於今橋墩鎮後隆村匯入橫陽支江處。這只是記述當今「桂蘭溪」的狀態。

  2、民國《平陽縣誌》(卷三·輿地誌三)記載:「分水山……與松山相連。……其嶺曰分水嶺,水名平水溪,東北流合南港以達錢倉。」

  「平水溪,……行逕關帝廟,出平溪橋約十裡許,北合一溪,又四裡許,與莒溪會。二溪既合,水勢漸盛,泭筏稱港。。」

  民國《平陽縣誌》對平水溪的記載,起止的實際地點與《橋墩志》相同,終止地都是橋墩鎮後隆村,只是在表述上有「注入橫陽支江」與「流合南港」的差別。

  3、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平陽縣誌》在界定橫陽江水源來自「南港」、「北港」、「梅溪」時,其按語中保留著《元和郡縣誌方輿紀要》關於平水(溪)是橫陽江四大水源之一的記載:

  民國《平陽縣誌》(卷四,輿地誌四)記載:「橫陽江,在縣西南二十五裡。一名始陽江,又曰錢倉江,今自新度以下又稱鰲江。其源有三:曰南港,曰北港,曰梅溪。案:橫陽江始見元和郡縣誌方輿紀要,雲:上流有四港,其一為順溪,其一為梅溪,其一為平水,其一為燥溪。攷順溪、平水、燥溪三水入江,多旁受諸溪之水,不能定為一源。今用水道提(堤)網說分南港、北港兩源,平水、燥溪諸水合南港,順溪諸水合北港較明確。惟梅溪獨流入江,仍之。」

  弘治《溫州府志》(卷四·水)也有同樣的記載:「橫陽江,在縣西南二十五裡,舊名始陽江。……一港入順溪,分源東流,合睦村、周岙入東南流,合橫口、三橋,出逕江口;一港自梅溪出,匯梅浦;一港自閩嶠諸山澗谷出松山、平水;一港出蘭宋垟,分東西源,出燥溪而止。」

  以上縣誌的記載,清楚地說明了界定南、北港地區諸水分別合稱「南港」、「北港」的理由;同時府、縣兩志的記載都表明,平水(溪)是匯入橫陽江的四大水源之一。並且按照府志「一港出蘭宋垟,分東西源,出燥溪而止」的記載,說明平水溪與燥溪在樓石(今繁枝流石)合流後,燥溪不再作為「一港」,而平水溪便被作為「南港」之水匯入橫陽江。

  弘治《溫州府志》(卷五·水利·諸鄉水道)還記載;「……惟西鄉以上鹹仰溪流,平水至黃浦而達於江。……嘉定初,汪令季良以瀕江士民之請,創埭於黃浦以截大江。」明朱東光原修萬民華補遺(隆慶五年刊)、清石金和等增補(康熙間增補抄本)的《平陽縣誌》也有相同記載。其中的「黃浦」在舊江南鎮慕賢西鄉,即今湖前凰浦(《鰲江志》稱「鳳江鄉凰浦」)。「平水至黃浦而達於江」一句,明確地表達了平水溪流達橫陽江的狀況。因此,平水溪是橫陽支江的古稱可以確定無疑。

  至於「橫陽支江」之稱,是因為它是橫陽江的支流而得名。民國28年(公元1941)時,「南港水利會」改名「治理橫陽支江委員會」(《蒼南縣水利志》大事記),這可能是「橫陽支江」官方稱謂的首次出現。

  4、說平水溪是橫陽支江的古稱,有人可能會有疑問:莒溪比平水溪水源更長、水流更大,為何沒有花落「莒溪」呢?平水村在三十六都,位處橋墩北境;平水溪在橋墩南側,中間隔著集鎮。平水村不處於平水溪溪畔,地名與水名為何不相連呢?

  察看橋墩平原的地勢、水情後,終於豁然明白:唐宋以前乃至更早,莒溪不是今時這樣經小玉沙(今橋墩水庫壩址)直奔橋墩大橋及下遊的後隆村與平水溪匯合,而是在小玉沙(今仙堂村)從馬頭山(橋墩水庫稱之西山)向南轉東順著山邊轉一個大彎,經雲前山、狀元墓、木林、貓瞄鼠、白龍潭、獅鼻腳(下)潭至仙堂山腳,距離約六七裡;繼而向東南繞行到龜仔山(橋墩信用社原址)、小松山(橋墩電影院今址)、大路彎、南(龍)山崗,在大龍九峰山前一帶與平水溪匯合。匯合後,順南山山腳東行,流經今官溪、南岙,轉向東北,沿柳莊山山腳向北,在黃壇口又有黃坦溪注入,而後向東北流行,最終匯入橫陽江。由於莒溪出小玉沙後便與平水溪匯合成一條大溪,橋墩北境的平水裡自然是處於大溪溪岸一側,平水裡的地名與平水溪的水名便相連一致了。

  以上所說的水道變遷有何依據呢?

  其一,從橋墩平原的地勢看,上述溪流繞行之處地勢一處比一處低,分明是歷史上溪流沿山邊流行的水道,地勢漸高的平原中間地帶則是衝積形成的。當今的桂蘭溪及橫陽支江靠堤塘攔水運行,九峰山腳一帶的爛泥田竹竿插下去也難探到底。位於小松山旁的曾氏(明洪武年間遷入)祠堂(面向鵝峰山)「風水」是「七星墩」:稱「七星落地,半月沉江」,說的是面對七個被水環繞的土石墩,西向可見月亮下山的倒影。如此等等,均可印證河道繞行之說。

  其二,從橋墩的古代水陸交通看,清代時仍可自橋墩乘船到達錢倉。清代林鶚、林用霖編纂的(泰順)《分疆錄》(卷一·輿地上·山川·分水山)中記述:「……山下村名平水,達蕭家渡,可通舟楫。」乾隆《平陽縣誌》(卷二·地輿·分水山)記載:「在縣西南百裡,連松山,泉出隴上,東西分流,以限閩浙。……自福寧來者,由此水以達錢倉,名平水。」《蒼南縣水利志》也記載:「建國前,橫陽支江與鰲江直通,東海潮汐到達橋墩平水溪口,從鰲江候潮乘船可直達靈溪。」

  橋墩民間傳說:新村潭邊被掩埋在砂礫下的巖壁上刻有「玉沙潮落客停舟」的詩句;橋墩水庫擴建加固時開挖水平面至河床巖基的溝槽,最大深度47.03米;當今的南岙、柳莊、黃壇口等村田間,開挖到水平面以下1至2米時便都是塗泥(俗稱江泥)。這些情況也都印證橋墩古時曾有過潮起潮落、舟楫通行的歷史。

  其三,從橋墩集鎮形成的時間看,最早的少數姓氏遷入在宋元間(960—1368),多數姓氏在明、清時遷入。松山集市最初形成於明代,聯通集鎮兩邊的松山八角橋(清康熙間重修改名平水橋)始建於明萬曆間(1573—1619),從當時的交通所需印證集市的初步形成。橋墩平原中一塊最肥沃的、最宜耕的土地,在官溪、後隆、馬渡一帶,其最早開發者的入遷年代,也都在明代及明代之後。

  總之,西晉永康間(300—301)號周凱所居為平水裡,比松山初成集市早七八百年乃至千年。可以料想,西晉時橋墩平原還是一片水域,或是片片海塗、荒灘顯露於水域之間。最重要的是周凱因治水有功,官府「號其裡曰平水裡」,傍著平水裡(村)的平水溪,它的名望絕非莒溪、燥溪能比,因而平水溪成為橫陽支江的古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柳莊山的周凱墓與平水宮

  柳莊山,在橋墩平原東面,正面遙對橋墩集鎮,南首與古松山山脈之南峰寺尖、南山相連,西北與鵝峰山隔江(橫陽支江)相望。桂蘭溪(舊稱平水溪)在柳莊山前的後隆村匯入橫陽支江,再前行二千米,有流經柳莊山後的黃坦溪在柳莊山北首外注入。在柳莊山,可以坐望莒溪、平水溪、黃坦溪三水匯合。

  柳莊山半山腰居民為丁姓(先祖明弘治間遷入後隆,後分衍居此),山腳住著雷姓(明萬曆間遷入)、許姓(清順治間遷入),上世紀初時三姓居民僅十來戶人家。

  半山腰的丁姓人家,分內外厝兩處。內厝住著五兄弟,其中老二丁學動(1870—1844)為平水爺信眾。因感平水爺靈顯,能治病、消災,便拜神為「契父」(乾爹)。某年一天,平水爺託夢學動(一說起乩),稱其屍骨掩埋在柳莊山頂某處,未得安葬。學動依照神示,果然在後山近山巔一處巖壁下尋得遺骸。而後神又自擇吉地、吉日,學動按本地民間風俗將其安葬在家族祖墓的上首邊壙,並在安葬時為周凱披麻戴孝。該墓在柳莊山丁姓外厝崗頭,坐卯向酉兼乙辛分金。近年做了修葺,立有石碑,上刻「西晉平水王周凱之墓」字樣。

  丁姓外厝由丁學籮等居住,外厝大埕坎下有一片荒山,半山腰有處不高的石崖,很久以來就有人在石崖下燒香求神。平水爺顯靈後,學動等信眾便籌建「平水爺宮」,學籮獻此片山作建宮用,並獻坑邊半畝梯田作為公田。

  柳莊平水爺宮約建於清光緒壬寅年(公元1902),俗稱「半山宮」。後因故移址,近年有移回原處,仍在那處不高的石崖下。該宮主位神靈為平水侯王,還供有白馬明王、梅柳將軍、喜二喜三等神像。民國時建宮股東有:丁氏學動、學籮,許氏昌景、昌配,雷氏天忍,南峰寺人吳傳土等。

  因平水爺威靈顯赫、有求必應,經常治病救人,香火甚是興旺。居住在柳莊山的百姓,每月初一、十五上香膜拜,每年二月二、九月初九等日祭祀祈福,此俗延續至今。

  周凱因治水犧牲,被尊崇為神。雖然民間傳說的威靈或許只是百姓祈望,然而其奮勇為民、不惜獻身的精神及行為著實值得發揚光大。

  史志記載周凱「白邑長:隨其地形,鑿疏之,遂使三江東注於海……」並稱「三江」是甌江、飛雲江、鰲江。周凱是橫陽縣松山人,他首先向本縣「邑長」提出治水建議更合情理;後因治水犧牲,也是「邑長思其功,號其裡曰平水裡」,有理由相信周凱是在本縣治水中犧牲,或許為治理本地「三溪」水害而獻身也不無可能。

  在推進「五水」共治、建設美好家園的今天,真實的英雄人物與美麗的民間傳說都在激勵我們不斷前進。

  [雷必貴作者為原縣政協主席,參考文獻(略)]

相關焦點

  • 專訪新生代溫商、江蘇德僑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總裁周凱
    善於發現問題的周凱,很快看出了康龍石化的發展瓶頸:產品缺少科技含量,市場競爭力不足。他逐漸感悟到,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只有做實業才是實現長遠發展的正確方向。他瞄準時機,果斷出手,2017年收購了江蘇常熟兩家大型製造業企業——江蘇德僑裝備製造有限公司和江蘇吉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這兩項收購對周凱而言有重要意義。
  • 雲南機場集團原董事長周凱被提起公訴:涉嫌受賄
    中新經緯客戶端11月26日電 高檢網26日公告,日前,雲南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雲南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凱(正廳級)涉嫌受賄罪、為親友非法牟利罪一案,經雲南省人民檢察院指定管轄,由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向楚雄彝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 明覺科技CEO周凱:已與「財險三巨頭」核心定損系統深度整合
    為此,《證券日報》記者就目前保險公司在智能定損領域的運用現狀、市場規模和市場前景、今年新冠疫情對智能定損業務產生的影響等諸多熱點話題專訪了明覺科技CEO周凱。周凱:智能定損產品的應用空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應用於保險理賠的專業場景,依託語義分析、大數據算法等底層技術,輔助保險從業人員進行定損的操作與判斷,在提升人效的同時,降低主觀的經驗及個體判斷差異對於定損結果的影響。
  • 倫敦塔橋,精美的城堡式橋墩,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繁瑣的橋墩
    遊客是有西側人行道所在的入口沿著旋轉階梯上去的,兩側人行道是通的,走完西側走東側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繁複的橋墩。精美的城堡式橋墩。1886年倫敦塔橋開建,一共建造了8年,5個主要建築公司和共432建築工人參加。在倫敦塔橋上有跑步鍛鍊的人,有高階賣藝者,有手推車路邊攤……各種人類生活的痕跡,在這裡表露無遺。煙火氣很濃厚,又有明顯的歷史厚重感。
  • 屯溪老大橋橋墩發現鐵蜈蚣 專家:印證一民間傳說
    11月20日,工人在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老大橋殘餘橋墩處搭設腳手架,將對橋墩逐一拆除,拆除中會進行影像記錄,並注重尋找有價值的歷史構件物等。同時,在已經打撈的石料構件中,專家發現了古橋橋墩石料中有一隻鐵蜈蚣,印證了民間相關傳說。記者得知,工人在對屯溪老大橋(鎮海橋)石料構件歸類整理時,發現一塊石料中嵌了一隻蜈蚣造型的鐵器,覺得很稀奇。
  • 男子醉酒無法行走坐橋墩 紅衣美女怒扛醉漢
    摘要:  在成都九眼橋附近河邊,一男子因喝醉酒無法行走坐在橋墩上,旁邊一紅衣美女喊半天都喊不動,然後妹子突然就發功把男的扛在肩上!扛走了…扛走了…    據網友爆料,20日晚,在成都九眼橋附近河邊,一男子因喝醉酒無法行走坐在橋墩上,旁邊一紅衣美女喊半天都喊不動,然後妹子突然就發功把男的扛在肩上!
  • 俄羅斯軍艦閱兵撞橋墩:船長沒喝酒 罪魁禍首是「船吸效應」
    但在閱兵的後半場,一艘11770E型登陸艇在眾目睽睽之下歪斜了預定航線,筆直地和冬宮大橋的橋墩來了個"親密接觸",頗讓在場的俄羅斯高層們臉上有點掛不住。圖為撞擊冬宮大橋橋墩的11770E高速登陸艇,艇艏方向和原本航線之間有明顯傾斜 。
  • 躲在港珠澳大橋橋墩裡釣魚,11人被「挖出來」處理了
    據報導,日前,港珠澳大橋海事局執法人員在巡航中發現,位於青州航道的54號橋墩處有異樣,該橋墩防撞鋼箱內竟然有多根魚竿伸出,而且箱內有人。執法人員隨即對周邊橋墩展開巡查,在另外兩個橋墩處也發現了類似情況。海事與公安部門聯合執法,將非法垂釣人員全部抓獲,還收繳了26根魚竿和5箱漁獲。
  • 港珠澳大橋工地發生意外 橋墩倒塌釀1死4傷
    人民網香港10月20日電 據香港媒體《AM730》報導,港珠澳大橋施工19日凌晨2時許發生意外,一個位於香港赤鱲角機場南路白沙咀地盤、離地約15米高的橋墩突然倒塌。     事發時5名工人於赤鱲角機場南路白沙咀地盤的橋墩工作,並用橋墩旁的吊臂機吊起一些建築組件,期間該橋墩突然倒塌,在正在橋上工作的兩名男子即失卻平衡直墮地面,3名於地面工作的工人也因突如其來意外,走避不及,被鐵架擊中。
  • 太會玩:11人躲在港珠澳大橋橋墩裡伸竿釣魚
    華聞之聲全媒體聯播網(記者 彭高峰)據廣東海事消息,2020年10月11日15:30時,港珠澳大橋海事局西島海巡執法大隊在巡航過程中,發現青州航道54號橋墩有數條魚竿通過防撞牆孔伸入青州航道內,疑似有非法登墩垂釣者,執法人員隨即對附近橋墩展開巡查。
  • 長沙公交車撞上橋墩致5人輕傷,司機無涉酒情形
    新京報訊(記者 劉浩南)今日(4月17日)14時許,長沙一公交車在解放西路撞上立交橋橋墩。長沙市公安交警支隊通報稱,事故造成5人受傷,事故原因仍在調查中。湖南省人民醫院工作人員介紹,5名傷者為輕傷,無生命危險。
  • 國內不準拍照的大橋:戰士掉進水泥凝固成橋墩,值得我們敬畏
    中國只有一座不允許拍照的橋:士兵掉進水泥裡凝固成橋墩,這是「用血肉建造的」!讓我們一起看看吧!首先,這座橋是我國著名的怒江大橋,怒江流域地勢廣闊,發源於青藏高原西南部,這座橋位於兩座大山之間,因為當時人們想起這條大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 港珠澳跨海大橋,平均海水深度37米,橋墩是怎麼建造的?
    地球上的海洋佔地面積很廣,可以說超過一半的地方都被海洋佔了,於是有人就想出在海上修橋,比如港珠澳大橋,但是海水那麼深,橋墩是怎麼建的呢?港珠澳大橋是中國第一座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的大橋,壯麗而又宏偉。不過這裡的海水是很深的,平均深度都在37米,橋墩是如何建造的呢?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國的造橋技術了,別的不敢說,在造橋這方面,全世界都有名!為什麼這麼說呢?
  • 為什麼橋墩的接觸面是用橡膠,而不是混凝土呢?看完長見識了
    同時它的柔韌性也能夠很好的讓他抵禦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從而使得橋墩和橋面之間結合的更加緊密。現在通常來說,每隔上幾個橋墩,就可以看到一枚這樣的緩衝裝置。雖說平時我們在大橋上行駛的時候,其實大橋底部的橋墩正在不斷的承受著牆面所帶來的壓力,所以在橋面上也必須要遵守公路上的交通規則,儘量規範自己的操作,否則不知道哪個時候橋面就會因為無法承受住壓力而直接斷裂。對於所有開車的朋友來講,想必都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畢竟像橋面這種力在海面中心的裝置,如果一旦斷裂,不僅會導致長期被困,還有極大的墜海風險。
  • 11人港珠澳大橋橋墩上垂釣被抓,26根魚竿和5箱漁獲被收繳
    近日,竟有11名「垂釣發燒友」擅自坐船到港珠澳大橋的橋墩上釣魚。海事與公安部門聯合執法,將非法垂釣人員全部抓獲,還收繳了26根魚竿和5箱漁獲。港珠澳大橋 新華社資料圖日前,港珠澳大橋海事局執法人員在巡航中發現,位於青州航道的54號橋墩處有異樣,該橋墩防撞鋼箱內竟然有多根魚竿伸出,而且箱內有人。
  • 海張高速一處跨線橋橋墩被撞斷裂,多個收費站臨時關閉
    事故中,一處跨線橋的橋墩被大型車輛撞斷裂,嚴重影響到此處交通通行,目前,多個收費站已經雙向關閉。 記者了解到,事故發生在8時52分,一輛大型罐車通行過程中碰撞到了跨線橋橋墩,致使橋墩斷裂該路段無法通行。
  • 工人「懸吊橋墩」旁人竟不救!下秒哀嚎慘摔死冷血畫面曝光
    中國網站上近日一段影片瘋傳,畫面拍到一名施工男子,疑似在作業中失足下墜,整個人竟雙腳懸空吊在橋墩上,只靠雙手還緊緊抓著橋墩外的鋼筋,不過旁人見狀卻沒有積極上前營救,反倒在一旁冷眼旁觀,最後男子支撐不住,直接掉下橋底,當場身亡,影片曝光也讓網友嚇壞。▲男子懸吊在大橋上,撐不住後鬆手下墜。
  • 金西大地如此奇妙 一口井一座橋都有故事
    金西大地如此奇妙  一口井一座橋都有故事  湯溪周邊峰巒起伏,中間一馬平川,地形像一隻在波濤中行駛的方舟,故湯溪又被稱為仙舟。  湯溪城隍廟大院西側有口常年不涸的水井。水清見底,井水甘甜,這就是仙舟地界廣為傳頌的龍涎井。龍涎,顧名思義,就是龍唾液。  同樣在湯溪鎮的莘畈溪上,橫跨著一座獨特的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