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凌昊 | 他將夢境轉化為光,留下時間的影子

2021-01-08 MBA中國網

《夢的句子》 場域特定裝置(UV雷射、運動裝置、感光文字)尺寸可變  UCCA沙丘美術館 / 秦皇島  2020

本網5月9日訊 沈凌昊是一位圍繞時間、記憶與個體經驗展開創作的藝術家。他相信生命本身帶給他的領悟,憑著對於城市、歷史與個體關係的敏感直覺,以及新材料的運用與實踐,他總能在每個階段找到突破與創新。策展人黃篤先生曾這樣評價他的作品:「沈凌昊的作品建構了作品與觀眾的互為關係,尤其聚焦時間與記憶、語境和再語境、文本與再文本的關係,並以此擴張和延展其作品的觀念內涵與外延,他的作品不僅重新界定了物質/對象的屬性, 而且賦予了新的形式和意義。

《夢的句子》 場域特定裝置(UV雷射、運動裝置、感光文字) 尺寸可變  UCCA沙丘美術館 / 秦皇島  2020

《夢的句子》 場域特定裝置(UV雷射、運動裝置、感光文字) 尺寸可變  UCCA沙丘美術館 / 秦皇島  2020

《夢的句子》 場域特定裝置(UV雷射、運動裝置、感光文字)尺寸可變  UCCA沙丘美術館 / 秦皇島  2020

在最近開幕的UCCA沙丘美術館展覽「沉睡者的抵抗」中,沈凌昊帶來了他的全新場域特定裝置作品《夢的句子》,在這件作品中,沈凌昊截取了不同時期對於夢境的記錄,並將所有出現在夢境中的人物、事件、情境,隨機地進行編輯,並通過感光文字轉印於空間中。跟隨著光源的運動,延綿的文字會在空間中留下光的軌跡,同時又慢慢消逝,就如同人們對於夢境的記憶,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並隨著清醒而被人們遺忘。

作品現場

沈凌昊認為每一場夢境對於他而言,就如同一次全新的生命,而記錄夢境則是抵抗遺忘與恆常的一種方式,他試圖通過這件作品讓觀眾感受到時間與生命之間的聯繫,特別是在最近許多生命因為疫情而逝去的時期。

《時間的影子-不眠夜》 場域特定裝置(定向閃光裝置、蘆葦、感光材料、花泥、木頭) 尺寸可變

K11藝術空間 / 瀋陽  2020

《時間的影子-不眠夜》 場域特定裝置(定向閃光裝置、蘆葦、感光材料、花泥、木頭) 尺寸可變

K11藝術空間 / 瀋陽  2020

《時間的影子-不眠夜》 場域特定裝置(定向閃光裝置、蘆葦、感光材料、花泥、木頭) 尺寸可變

K11藝術空間 / 瀋陽  2020

作品現場

而在年初於瀋陽K11藝術中心的展覽《農場 THE FARM》中,沈凌昊同樣以夢境為創作背景的作品《時間的影子—不眠夜》以沉浸式互動的方式,將感光場域與定向閃光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邀請觀眾走進他童年時期的夢境之中。

《時間的影子-不眠夜》 場域特定裝置(定向閃光裝置、蘆葦、感光材料、花泥、木頭) 尺寸可變

K11藝術空間 / 瀋陽  2020

《時間的影子-不眠夜》 場域特定裝置(定向閃光裝置、蘆葦、感光材料、花泥、木頭) 尺寸可變

K11藝術空間 / 瀋陽  2020

在這個令人沉迷同時又充滿驚奇的現場,觀眾們的影子會短暫停留於空間之中,並隨著每次閃光裝置的曝光,空間中的影子又會根據觀眾們當下的身體動作與狀態而更新。沈凌昊說:「這件作品就如同一個反覆工作的空間暗房,所留下的影像既是當下的瞬間,同時又是即將逝去的過往,可以說我所顯影的就是時間本身。」

作品現場

作品現場

在沈凌昊許多作品中,攝影往往都是最初的「起點」。「攝影」 (photography) 一詞本身由兩個希臘文元素組合而成,「phos」 (光) 和「graphie」 (書寫、繪製),表明攝影是光在書寫自身。瓦爾特·本雅明曾在《攝影小史》中提出「人類在攝影中精神戰勝了機械,將機械獲得的精確結果詮釋為生命的隱喻。」

《心中的景致-歷史的劇場》混合媒介裝置(木頭、感光圖像、文字、UV光手電) 尺寸可變

SOMArts 藝術中心 / 舊金山 2016

《心中的景致-歷史的劇場》混合媒介裝置(木頭、感光圖像、文字、UV光手電) 尺寸可變

SOMArts 藝術中心 / 舊金山 2016

而攝影對於沈凌昊而言更像是產生各種創作想法的實驗室,這是他最熟悉的工作方式,也可以從中拓展出不同形態、觀念的作品,他將攝影變成一種面向真實的感應器,而不局限於攝影媒介本身,他所感興趣的是攝影在圖像邏輯背後的感知外延,以及圖像的生產與時間、記憶與歷史之間開放式的可能性。

《心中的景致-歷史的劇場》混合媒介裝置(木頭、感光圖像、文字、UV光手電) 尺寸可變

SOMArts 藝術中心 / 舊金山 2016

在沈凌昊的學生時代,他經常出沒於上海各地的工廠和廢墟,在漫無目的的遊走中,他拍攝了許多在城市化過程中被拆毀的歷史建築與城市遺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心中的景致-歷史的劇場》,這件作品也為他贏得了著名的2016 MURPHY AWARD 墨菲提名獎(由舊金山雕塑家Gertrude Murphy 設立,頒發給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輕藝術家)。

作品現場

在這件作品中沈凌昊將兩組位於上海江南造船廠舊址和蔣經國故居的感光圖像置於四個黑匣之中,而當被問及為什麼使用這兩處的照片,以及為什麼作品的名字叫作歷史的劇場時,他說這兩處建築的歷史背景隨著時代的演進都產生了戲劇化的改變,就如同歷史的劇場一樣,演繹著一系列自相矛盾的劇本,當歷史的風景失去了主角,莊嚴的建築褪去曾經的輝煌,這些即將消逝的風景是否有必要被再次觀看和解讀。而當觀眾通過光重新照亮遺蹟的圖像,逝去的風景也將被再次祭奠和緬懷。

《星群-為了忘卻的紀念》 混合媒介裝置(感光圖像、金屬支架、壓克力、UV光)尺寸可變

盒子美術館/ 深圳  2015

《星群-為了忘卻的紀念》 混合媒介裝置(感光圖像、金屬支架、壓克力、UV光)尺寸可變

盒子美術館/ 深圳  2015

《星群-為了忘卻的紀念》 混合媒介裝置(感光圖像、金屬支架、壓克力、UV光)尺寸可變

盒子美術館/ 深圳  2015

作品現場

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見證者, 沈凌昊所關注的城市是微觀的, 並不是一個概念化、模式化的被世人津津樂道的繁華都市。他用冷靜而克制的敘事,去敘述一種都市人從內心自發的感傷與迷茫。沈凌昊帶著生物性的本能流連於城市與工作室之間,以最直接的方式進行前期的取材,並嘗試通過新媒介的可能性以及圖像邏輯背後的哲學思考,突破單純的客觀呈現。

《時光之塵-記憶的洞穴》混合媒介裝置(感光圖像、文字、UV光手電)尺寸可變  零時藝術中心 / 上海 2012

《時光之塵-記憶的洞穴》混合媒介裝置(感光圖像、文字、UV光手電)尺寸可變  零時藝術中心 / 上海 2012

作品現場

沈凌昊習慣於將影像作為一條喚醒記憶的隱線,通過裝置、文本、聲音等多樣性的方法,建構一個關於記憶的感知情境,如在作品《星群—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大量運用的歷史文獻圖片與資料,為觀者多維度、多視角地提供了一系列進入「記憶」這個功能的通道,黑暗中懸浮的如星辰般的歷史影像,與空間中迴蕩著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帶回的真實宇宙的聲音,刺激著每一位觀者自身的經驗系統與感知,而作品《時光之塵—記憶的洞穴》則試圖通過藝術家構建的「圖像場」,喚醒觀者自身對於記憶最真切的感受與認知。

《與星空的距離》混合媒介裝置(紡織纖維、感光材料、UV光)尺寸可變  閬風藝術 / 上海 2019

《與星空的距離》混合媒介裝置(紡織纖維、感光材料、UV光)尺寸可變  閬風藝術 / 上海 2019

《與星空的距離》混合媒介裝置(紡織纖維、感光材料、UV光)尺寸可變  閬風藝術 / 上海 2019

作品現場

在沈凌昊的創作軌跡中,對於光敏介質材料的實驗與拓展,讓我們看到了「攝影」在空間中的可能性。他試圖將轉瞬即逝的「留光現象」作為一種趨於恆常與變化之間的視覺表徵,並靈活運用於各種媒介,建構了作品與觀眾的互為關係,以富有哲理的藝術語言重構了時間與記憶的關係。在他的精心編排下,他的作品在視覺和觀念性上呈現了時間發生和消逝的過程。是一種可視化的「時間感」

《一個海邊的夜晚》混合媒介裝置(海藻、貝殼、金屬、巖石、感光沙、定時UV光) 尺寸可變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 南京 2018

《一個海邊的夜晚》混合媒介裝置(海藻、貝殼、金屬、巖石、感光沙、定時UV光) 尺寸可變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 南京 2018

《一個海邊的夜晚》混合媒介裝置(海藻、貝殼、金屬、巖石、感光沙、定時UV光) 尺寸可變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 / 南京 2018

作品現場

在沈凌昊的作品《與星空的距離》與《一個海邊的夜晚》中,他試圖將這種可視化的「時間感」將觀眾帶回曾經的生命體驗之中。在作品《與星空的距離》中,他使用紫外光每隔數秒對感光纖維進行照射,當光線消失之際,牆上會留下一片圓形的星夜圖。而在《一個海邊的夜晚》中,觀眾會行走在一片感光的沙灘之上,如同行走在月光下的海岸線, 一片寂靜的海灘,以及月光下時隱時現的物件。在這兩件作品中沈凌昊希望通過最常見的物理光傳遞的形式,來呈現宇宙、自然與人類之間微妙的時空關係。

《潛藏於黑暗的根莖,與突如其來的閃光》 混合媒介裝置 (閃光燈、樹根、感光材料、機械) 尺寸可變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 北京  2018

《潛藏於黑暗的根莖,與突如其來的閃光》 混合媒介裝置 (閃光燈、樹根、感光材料、機械) 尺寸可變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 北京  2018

《潛藏於黑暗的根莖,與突如其來的閃光》 混合媒介裝置 (閃光燈、樹根、感光材料、機械) 尺寸可變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 北京  2018

作品現場

而在他近期的《時間的影子系列》作品中,他將作品中思考的重心從光轉向了光的背面-影子,並試圖通過作品的「交互性」與觀眾自身的個體經驗與記憶構成內在的關聯,來呈現時間的回溯感以及記憶的易逝性。這種作品形態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藝術家希望將「攝影」的概念從平面轉換到空間之中。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 混合媒介裝置(定向光源、感光材料、金屬)尺寸可變

MoCA上海當代藝術館 / 上海  2018

作品現場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 混合媒介裝置(定向光源、感光材料、金屬)尺寸可變

MoCA上海當代藝術館 / 上海  2018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 混合媒介裝置(定向光源、感光材料、金屬)尺寸可變

MoCA上海當代藝術館 / 上海  2018

《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 混合媒介裝置(定向光源、感光材料、金屬)尺寸可變

MoCA上海當代藝術館 / 上海  2018

如在作品《時間的影子—潛藏於黑暗的根莖,與突如其來的閃光》中沈凌昊通過物影攝影(Photograms)的方法,將攝影中的圖像生產回歸到單純的物與影的關係之中,而在作品《時間的影子—不眠夜》與《時間的影子—我是你的影子也是你》中,沈凌昊讓日常使用的「明室」得以暗房化,觀眾的影子作為時間的痕跡也會留在作品之中,並隨著時間慢慢消逝,牆上留下的不止是影子,它像影子,不做逗留,它不像影子,不隨人而動,它更像時間,在短暫的停留後離開。沈凌昊用短暫的光影來抒寫記憶的易逝,他認為記憶如同時間的容器在存儲的同時也在消耗,我們的記憶會永遠隨著時間而不斷更新、不斷遺忘、不斷覆蓋,就像時間在我們肉身留下的痕跡,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

舊金山鑄幣局舊址(San Francisco Mint)。San Francisco Mint是美國鑄幣局的一個著名分部,1854年開始啟用,為當時淘金熱所衍生的金礦提供服務。它是少數能夠倖存於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的建築物,並運營至1937年。

《泉》,混合媒介裝置(木頭,馬達,遊泳池,28000枚25美分硬幣)尺寸可變

San Francisco Mint(前舊金山造幣局)/ 舊金山  2017

《泉》,混合媒介裝置(木頭,馬達,遊泳池,28000枚25美分硬幣)尺寸可變

San Francisco Mint(前舊金山造幣局)/ 舊金山  2017

《泉》,混合媒介裝置(木頭,馬達,遊泳池,28000枚25美分硬幣)尺寸可變

San Francisco Mint(前舊金山造幣局)/ 舊金山  2017

作品現場

同時沈凌昊自身對於歷史、地緣與城市化的關注,也使他近些年在很多歷史建築中進行一系列與城市記憶相關的「在地性」藝術項目,如他在舊金山造幣廠San Francisco Mint的藝術項目《許個願,即使什麼也不會發生》中,他又一次用他獨特的方式來探討物質,尤其是金錢在去功能化後呈現出的美學表徵以及與人的關係。他的裝置作品《泉》,布展於具有160餘年歷史的造幣廠曾經的貨幣生產車間,在那裡放置了一個「許願池」和一臺可以無限許願的投幣機,他自費將7000美元兌換成28000枚硬幣,展覽過程中觀眾可以拾起散落在地上的25美分硬幣許願。大量觀眾排隊參與了這件作品,硬幣作為個體與神靈的契約連續不斷地飛入水中。在一個曾經作為貨幣生產的空間,一夜之間幻化成通過消耗貨幣而撫慰心靈的神跡場所。

《被清空的願望》,視頻裝置 尺寸可變

San Francisco Mint(前舊金山造幣局)/ 舊金山  2017

作品現場

《被清空的願望》,視頻裝置 尺寸可變

San Francisco Mint(前舊金山造幣局)/ 舊金山  2017

而在作品《泉》的正對面,視頻裝置《被清空的願望》呈現了每年羅馬著名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的維護人員打撈沉入池底的硬幣的情景。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將無數錢幣投入許願池中並許下願望,每天約有價值3000歐元的貨幣被作為人類願望的象徵留在許願池中,但這些錢最終由政府被打撈上來並用於救濟窮人和流浪漢。而作品《無悔的湖光》則是沈凌昊的朋友所寫下的一個願望。整個展覽如同一個人類的願望/欲望在真實「社會性」框架下衝突的現場,並在藝術家的建構下,以一種略帶幽默的方式進行轉換,就如同展覽的名字《許個願,即使什麼也不會發生》。

沈凌昊2017年個展「當幕布拉起,我們的對話早已完結——留光顯影」

「曲園」 取自老子「曲則全」之意,於 1930 年開始建設,1949 年左右完全完成。在民國時期曲園所在的建國西路是一條河,可能正是因為沿河而建,建造者給這一片建築群命名為曲園。

《「剩餘物」系列—留光顯影 I-II》 混合媒介裝置(感光圖像,UV,亞克力,金屬支架,木頭,感光塗料)

尺寸可變  留下空間 / 上海  2017

《「剩餘物」系列—圖像 I-II》 攝影  尺寸可變

留下空間 / 上海  2017

《「剩餘物」系列—後花園地圖》 混合媒介裝置(視頻、文本)  尺寸可變  留下空間 / 上海  2017

《「剩餘物」系列—邊界》 混合媒介裝置(燈箱、數控模版、圖像)  尺寸可變  留下空間 / 上海  2017

同時沈凌昊2017年的個展《當幕布拉起,我們的對話早已完結——留光顯影》也在位於上海的歷史建築區「曲園」中開幕,沈凌昊以自我的創作系統及經驗記憶為基礎,將「跨學科」的思考和協作方式帶入到展覽中。通過與兩位策展人的前期討論,相關歷史學者和當地居民的對話,以及歷史文獻的收集,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在地性創作,並從時間、歷史、記憶等方面重新梳理與串聯,將空間變成一個主體劇場。他試圖通過一種不斷演進的動態化的藝術生產方式,呈現一種有別於「白盒子空間」的展覽面貌,作為藝術家與策展人、學者、觀眾等多方協作、共同工作的結果,一個始終在變化中,並且不斷產生新內容、新作品、新討論的試驗場。

沈凌昊2017年個展「當幕布拉起,我們的對話早已完結——留光顯影」 西岸24小時特別項目《框》

合作藝術家:班磊

作品現場

作品現場

沈凌昊對於城市「在地性」的關注,還體現在他在上海的城市公共藝術項目中,如他在2017年的善怡SHINY ART「城市光譜計劃」公共藝術項目中的兩件永  久性新媒體裝置作品《城市光譜計劃-海上塔》和《城市光譜計劃-莘星》就是在結合個體經驗與城市「在地性」研究的雙重脈絡下完成的。這兩件作品的創作靈感既是多元的,又緊扣城市脈搏的,作品中所涉及的概念包括《聖經》中的「巴別塔」,中國古代觀星術,翰尼斯·克卜勒的宇宙模型學說,同時沈凌昊還將自己對於城市記憶的理解,以及公共藝術帶給人們的溫度融入其中。

《城市光譜計劃-莘星》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城市光譜計劃-莘星》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城市光譜計劃-莘星》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城市光譜計劃-莘星》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沈凌昊說:「藝術有時候是可以治癒人心的力量,而公共性的藝術作品則可以和生活在作品周圍的人們有更多情感上的聯結。就如同在《莘星》這件作品中我將消失在城市化過程中該地區原生地名「明星」以作品的形式帶回公共空間,而在《海上塔》中我希望在上海的中心建起一座可以撫慰人心的光之塔,讓每一個看到它們的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溫度。」

《城市光譜計劃-海上塔》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城市光譜計劃-海上塔》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城市光譜計劃-海上塔》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城市光譜計劃-海上塔》  燈光裝置(金屬、壓克力、LED)  上海  2018

而當問及沈凌昊對於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對整個藝術世界會有怎樣的影響時,他說疫情之後,整個藝術圈冷清了很多,連續幾個月大家都在線上工作,在雲端討論藝術。無情的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撕開了一道關乎生命、文化、經濟、以及人們間彼此信任的裂痕,這可能比疫情本身更可怕,且需要很長的時間治癒,希望藝術能縮短這段治癒的時間吧

沈凌昊

1988年出生於中國上海,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繪畫系,研究生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現生活與工作於上海。沈凌昊試圖通過創作去探討時間、記憶與個體經驗之間的關係,其創作媒介包括攝影、影像、裝置、寫作等。沈擅於通過運用感光材料的「留光性」呈現時間的回溯感及記憶的易逝性,以富有哲理的藝術語言重構時間與記憶的關係。

沈凌昊曾獲「Murphy Award」墨菲獎(2016);「巨人提名獎——邱志傑提名獎」(2011);「CREATIVEM50年度新銳獎——銀獎」(2011)「「三影堂攝影獎——提名」(2011)。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藝術機構展出,包括:「沉睡者的抵抗」(秦皇島,UCCA沙丘美術館,2020) ;「農場」(瀋陽,K11美術館,2019);「北京國際攝影雙年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8);「集美 X 阿爾勒展覽項目」(廈門,三影堂藝術中心,2017);「Murphy Award 墨菲獎提名展」(舊金山,SOMArts藝術中心,2016);「Regarding Beauty」(科林斯堡,科羅拉多攝影藝術中心,2015);「SIPF 2012 新加坡國際攝影節」(新加坡,2012);「一重影事」(深圳何香凝美術館,2011)和「萬相:2011年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11)等。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原子彈爆炸後汽化的人或物體會留下影子?
    輻射光的能量非常強,它可以將被它照射到的地方全部燒毀。當熱輻射線作用於一個物體時,一部分能量會被反射,一部分被傳導和轉化掉,而剩下的會被吸收。吸收的比率取決於物體的特性和顏色。這塊石頭上,就有一個人的影子。由於當時住友銀行廣島分行距離爆心只有260米。原子彈爆炸時,熱輻射線就將坐在石階上的人瞬間氣化掉。而影子的形成,是因為這個人阻擋了部分熱輻射線,因此灼燒程度輕微一點。而沒被她阻擋的地方,則被熱輻射線燒焦。
  • 丁景唐百年誕辰:他的精神一直在出版人心裡留下影子
    《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內頁《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內頁他在出版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他看來,丁景唐影印1930年代左翼文藝期刊以及晚年主持、倡導和推動《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輯影印和後續四輯編輯出版可謂出版史上功不可沒的大壯舉,造福於後人的文化建設。他的精神在出版人心裡留下影子據悉,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正在準備「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上海文藝出版社計劃從明年開始啟動《中國新文學大系》第六輯的編輯出版工作。
  • 人類的夢境究竟有什麼秘密?
    夢境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對外界的感知,其實是大腦將各個感官系統傳來的生物電信號進行分析處理後得出的結果,而人類的大腦並不能分辨出這些生物電信號來自哪裡,例如我們的視覺系統在收集到外界光線以後,會將其轉化成相應的生物電信號,並通過神經系統將其發送給大腦,在經過大腦的分析處理以後,我們就看到了眼前的景象,而假如某種高科技能夠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生物電信號,並將其傳給我們的大腦,我們照樣可以
  • 《影子武士》:一首時代的輓歌
    上映於1980年的《影子武士》是黑澤明執導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由仲代達矢主演。影片講述了日本戰國時代,武田信玄死後留下一個影武者,由他代其執政三年,滿三年後影武者被放逐,武田信賴發起了對織田和德川的戰爭,結果大敗,影武者不忍見到武田家的覆滅,也隨之參戰,最終戰死沙場。
  • 夢境時間 夢裡的時間和現實中的一樣快嗎?
    為什麼我們感覺時間在夢裡流逝得更慢呢?各類學術研究對此並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記載了很多夢例,不少夢例的夢境時間與現實時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其中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夢例,做夢者的夢境中出現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種種殺戮景象:他在夢中被帶上了法庭,在那裡他看到了羅伯斯皮爾、馬拉等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英雄人物。
  • 夢境就是一次星辰大海的穿越
    在夢境裡我有一個像葉羅麗娃娃一樣的夥伴。她能帶給我神奇的魔法,讓我擁有瞬間移動的超能力。將擁有的魔法能量轉化成推動力,企圖控制小行星與我們一起瞬間移動到月球上。我和小夥伴使用了,全部能量最終成功讓小行星降落在了月球上。可是,我們因為消耗的能量太多,無法返回地球。在月球上,我們發現了一座壯觀宏偉的宮殿。在這座月宮中,住著很多美麗的仙女。
  • 《貪婪洞窟》夢境模式80-100層打法推薦
    導 讀 《貪婪洞窟》的夢境模式非常的考驗技巧,必須一口氣通關,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夢境模式80-100層的通關攻略,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為什麼原子彈爆炸時,人會瞬間化為灰燼,只留下一個影子?
    而這些失蹤人口,大多都和本題題目中的「影子」有關。開始時,我們可能會以為,這些影子是人體燃燒後留下的,就像我們在地上燒紙後留下的焦黑痕跡,但其實,這些影子並不是人體燃燒後的痕跡,而是牆體因為人體遮擋而產生的痕跡。比如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出,有其他物體存在時,牆上一樣會留下痕跡,就像是光照的陰影,可這不是燒焦的痕跡。
  • 將情緒轉化為光動畫,與藝術家Nick Verstand一起共同創造作品
    他主要致力於通過空間視聽創作研究人類的感知。他創作的視聽藝術配備了多個生物傳感器以感知人類的情感。  裝置和現場表演探討了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邊界,打破了社會界限,由此產生的直觀體驗,是藝術家和觀眾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也為潛意識創造了一個催眠的環境。
  • 夢境之中的神秘維度——幻夢境
    有經驗的入夢者是夢境中最強大的居民之一,他們在肉體死亡後可能永久成為幻夢境的居民。當一個人以這種方式進入夢境時,他會將他的身體安全地留在現實社世界裡,但若是在幻夢境的冒險中死亡,他的肉體在多數時候只會收到驚嚇,但他「夢中的自我」會消失,可能很難回憶起在他睡著的時候學到或經歷的任何事情,也無法通過做夢回到幻夢境。不過,進入幻夢境也有其他的方式,其中一個是在夢中的懸崖邊,向著無盡的虛空一躍而下,經由一個發光的裂隙進入幻夢境。
  • 神級數學家拉馬努金,靈感竟來源於夢境
    之前咱們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提到靈感和既視感往往是來自於夢境,今天我們就聊一個靈感來自於夢境的真實的例子,他就是神級數學家拉馬努金。提到拉馬努金這個名字,很多人並不熟悉。在他11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大學數學的全部知識,到了16歲的時候,他接觸到了《純數學與應用數學基本結果概要》這本書,其中收錄的5000多個數學定理,但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證明。於是他開始一個一個地證明書中的定理,為此花費了大概5年的時間,書寫了數百頁的筆記。
  • 《盜夢空間》深度解析:帶你了解你不知道的5層夢境!
    ,他將自己的圖騰鎖了起來,可只有主人公意識到他們還在夢中,為了能讓妻子從迷失域中出來,他向妻子植入一個意念,這個意念就是只有死亡才能解脫一切,所以他和妻子雙雙臥軌自殺,但由於這種意念在妻子心裡根深蒂固,醒來後的妻子仍然懷疑現實世界是夢境,於是妻子選擇自殺,並造成了是主人公殺害他的假象,因此主人公只能拋棄孩子,逃亡國外。
  • 將思維轉化為圖像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萊昂納多等主演的電影《盜夢空間》講述了一個通過潛入夢境來改變他人信念的奇幻故事。這部電影因為情節新穎、想像大膽、視覺華麗而大受好評,其中對「夢中之夢」的呈現更是引人入勝。在盜夢團隊進入目標人物的一個夢境後,他們還要設法在該夢境中再次入睡,從而進入更深一層的夢境,隨後再進入第三、第四層夢境,最後實現修改目標人物深層信念的目的。
  • 來做個影子模擬器,看看不同時間影子是怎麼變化的
    遊戲目的 今天的小遊戲來自為家長朋友們設立的公眾號「狂丸開心學」,遊戲目的是模擬不同時間下,影子的方向和位置。 我們都知道影子是一種光學現象,物體遮住了光的傳播,不能穿過不透明物體而形成的較暗區域,也就是影子。
  • 她是他暗處的影子,她護了他一生,卻只希望他能送她一隻螢火蟲
    她是他暗處的影子,她護了他一生,卻只希望他能送她一隻螢火蟲。她沒有名字,沒有朋友,沒有愛人,甚至沒有思想。她只有一個使命,那就是護他周全,用生命去保護他。那個姑娘說,即使是暗處的影子也該有自己的漫天螢火。那日,那個姑娘摸黑上了山,卻被大雨衝成了落湯雞。最後還是她去將那個惹事的姑娘接回來的。她討厭那個姑娘臉上明媚的笑容,因為那是她永遠不可能擁有的。
  • 人類的科技難題: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那能量能轉化成物質嗎?
    相信我們大家都聽說過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這個說法,例如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蠟燭現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一個蠟燭原本是一個物質的狀態,但是將它燃燒殆盡,它會轉化為光和熱甚至是煙霧,這就是一個物質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但是物質轉換能量的現象我們經常看到,不過能量轉化物質的過程我們確實見得很少。
  • 夢境萬花筒|科幻微小說
    代碼一行行增加,程式設計師打了個哈欠,再有半個小時,應該可以收工回家,他強打精神,疲倦地繼續工作。聊天窗口陡然彈出,是他的小組領導。上午提交的代碼我看了,優化得不夠,時間複雜度太高,再改一版,爭取把運行時間控制在0.03秒內!
  • 慶餘年中最神秘的影子:他究竟是誰?為何一直跟隨陳萍萍
    影子是院長陳萍萍的貼身保鏢,監查院六處主辦,深受陳萍萍的信任。平時影子戴著面具,從不拋頭露面,大家自然對影子的身份充滿了好奇。直到費介為了得到愛徒範閒的消息,下藥迷暈了影子,同時出於好奇拿下了影子的面具,並發出「是你」的驚嘆,但攝影師的鏡頭卻沒有給影子,因此給觀眾留下了無限遐想。
  • 夢境是怎麼來的,夢境中的時間和空間與現實一致嗎?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夢境實際上就是大腦皮層活躍產生的,而這些活躍的細胞不只能產生夢,在白天的時候他們很可能也負責產生記憶,但是夢中是這些細胞的隨機活躍並不受意識控制,所以你的夢境很可能是你去過幾個地方的疊加,比如你即去過長城又去過金字塔,你的夢境很可能就會兩者同時出現,這樣就會導致你很難回憶起你夢中去過哪裡,因為那都是回憶的隨機疊加。
  • 《影子裡的我》橫版過關類遊戲特價 8元即可入手
    近日,《影子裡的我》這款橫版過關類遊戲,正在WeGame平臺開啟促銷,目前折扣低至4.4折,購買僅需8元。同時支持微信、Q幣、QQ錢包等付款方式哦~這款遊戲有著85.9%的好評率,還是值得一玩的。《影子裡的我》是一款2D解謎冒險類獨立遊戲,由三名美女開發者獨立研發,畫面唯美,遊戲中描述了一個孤獨者的夢境,在夢境裡他與另一個自己相遇,一起旅行克服困難,在黑暗中尋找道路的回歸之旅。 遊戲目標:玩家需要操縱主角和影子的移動,使用策略,讓他們同時達到終點,開啟下一關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