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景唐百年誕辰:他的精神一直在出版人心裡留下影子

2020-12-06 澎湃新聞

今年是著名出版家丁景唐百年誕辰。12月2日,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上海韜奮紀念館,在上海舉行了「紀念丁景唐先生100周年誕辰暨《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新書發布會」。會議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畢勝主持。

12月2日,上海文藝出版社聯合上海韜奮紀念館,在上海舉行了「紀念丁景唐先生100周年誕辰暨《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新書發布會」。主辦方供圖

《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由丁景唐的女兒丁言昭書寫。該書多採自丁景唐本人的回憶記錄以及丁言昭在父親身邊的親身經歷,在細節上真實可信,在情感上也真摯自然。這本書還以丁景唐的工作和交遊為主線,串聯起了二十多位重要歷史人物,如巴金、茅盾、郭沫若、夏衍、施蟄存、蕭軍、趙丹、陳鯉庭、關紫蘭、袁雪芬等。

《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

《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內頁

《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內頁

《丁景唐傳:播種者的足跡》內頁

他在出版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丁景唐(1920—2017)是浙江鎮海人,1937年參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起,在上海編輯《蜜蜂》《文藝半月刊》《小說月報》《文壇月報》等進步刊物。1944年於上海光華大學中文系畢業。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宣傳處處長、新聞出版處處長、市出版局副局長。1979年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黨組書記。

他曾主持影印出版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輯(1917—1927),編纂《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二輯(1927-1937)20卷,並任第三輯(1937—1949)、第四輯(1949—1976)顧問和第四輯《資料•索引》卷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後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200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五輯(1976—2000),以五輯100卷的容量,全面展示20世紀中國新文學的優秀成果。

此外,丁景唐曾任全國文代會代表,中國韜奮基金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學會理事、顧問理事,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理事,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編輯學會名譽顧問等。著有《猶戀風流紙墨香——六十年文集》《學習魯迅作品的札記》《瞿秋白著譯系年目錄》《左聯五烈士研究資料編目》《詩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瞿秋白的研究文選》《魯迅和瞿秋白合作的雜文及其他》《中國現代著名編輯家編輯生涯》等。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圖書館館長陳思和表示,丁景唐不僅是一位出版家,還是專家學者型出版家。在他看來,丁景唐影印1930年代左翼文藝期刊以及晚年主持、倡導和推動《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輯影印和後續四輯編輯出版可謂出版史上功不可沒的大壯舉,造福於後人的文化建設。

他的精神在出版人心裡留下影子

據悉,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正在準備「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上海文藝出版社計劃從明年開始啟動《中國新文學大系》第六輯的編輯出版工作。

「他有一顆你一見到他就感到溫暖的心,他有一支讓我們感到格外平實的筆,他也有一雙讓人感到格外良善的眼睛。出版人的本色和讀書人的本色在老丁身上非常突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闞寧輝喚丁景唐「老丁」,「他毫無疑問是出版界老一輩中德高望重的代表。但是跟許多我們比較熟悉的其他的老一輩出版人相比,他不像一大群人中振臂一呼的旗手,更像是一位在大船上默默地、穩穩地掌舵的老船長。因為有老丁在,這條船上的大家都感覺很踏實,很安全。」

上海文藝出版社原社長、作家孫顒還記得,丁景唐交班時和他說過一句:「紹興路74號出問題,就是你的(責任)了。」

「老丁給我的那種感覺一直在我心裡,他是一個沒有什麼物質欲望,只對文化感興趣的人。但在關鍵時候,他是有擔當的,有智慧的。」孫顒稱,《風眼》裡的老社長或許有一點點老丁的影子,所謂的影子在於精神,而非具體故事,因為故事都是虛構的。「老丁是我非常尊敬的前任,又是我值得一輩子學習的出版前輩、知識分子。他的精神一直在我心裡留下影子。」

通過生動真實的圖景,展示更深刻的傳承

陳思和在書的序言中特別提及這部傳記的形成過程及其書寫形式都比較獨特:它起先是一部自傳,當初的寫作形式是口述自傳,丁景唐口述,丁言昭筆錄整理,並在一家小報上連載。自傳寫到第七章,剛剛進入抗戰歲月,丁景唐的政治生涯即將拉開序幕,然而丁景唐卻中斷了口述。根據丁言昭的解釋,父親顧慮的是從「反胡風運動」到「文革」一段歷史的回憶,怕有忌諱。但歷史是繞不過去的。丁景唐中斷了的歷史,在他身後由他女兒接著寫了下去。但丁言昭也不是單純寫父親的傳記,她把自己在父親指導下從事作家研究的過程也寫了進去,好像是在她的自傳中帶出了父親故事。

「所以在傳記的後半部分,晚年丁景唐與朋友們的交往過程,加入了女兒的直接參與和寫作,整個敘述畫面呈現出斑斕多彩的景象。如關於王映霞、關露、梅娘等人際關係的描寫都是如此。這不僅豐富了丁先生晚年生活場景,也通過這一家人的血緣傳承展示了更為深刻的文化傳承。」陳思和說。

他還提到,這部傳記是在傳主生前的主動配合下進行的,作者又是傳主晚年生活的具體參與者和直系親屬。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丁景唐前半生的傳記故事可以為現代文學史的某些階段補充相關史料,「我指的是1940年代上海淪陷區以及抗戰勝利後的文藝活動,丁先生本來從事地下黨的政治活動,但因為他喜愛文藝,又是個天才的編輯人才,他在擔任中共地下黨上海學委和文委工作時,自然而然把編輯刊物、撰寫文章結合在一起,積極影響到社會上的文學青年,對正在追求進步的青年作者具有直接的提攜作用。」

據上海韜奮紀念館館長趙書雷回憶,丁景唐生前一直關心、支持新聞出版博物館的籌建工作。在籌建之初就為博物館題詞「群賢畢至 少長鹹集」,之後不僅出謀劃策,還將自己珍藏的我國第一部大型英漢雙解字典——商務印書館1902版《華英音韻字典集成》等書籍和老期刊,以及一直完好保存的商務印書館小學生文庫專櫃及一些老照片等無償捐贈。自館刊《出版博物館》創刊起丁景唐便擔任顧問,多次為館刊撰寫文章,還為列入出版博物館文庫的《<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爭鳴錄》作序,並接受口述歷史採訪拍攝,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他到底是「士大夫」還是「現代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孫磊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系列線上活動,邀請學者孫鬱、楊早等人進行線上分享,緬懷汪曾祺先生的為人為文。汪曾祺(1920-1997),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 沒有原型的《風眼》,處處都是上海出版人熟悉的日常
    她清楚地記得在書中第241頁,60多歲、50多歲、40多歲的三代出版人坐在一起,他們的人生經歷截然不同,但是為了共同熱愛的事業在奮鬥。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看來,作者不僅寫出來了出版社的日常,也寫出了出版社裡人的精神狀況。「我們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一方面覺得這部書有比較明顯的歷史的氣息在裡面,因為寫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情,但是同時我們也不會覺得有隔膜,和現在非常的接近。
  • 沈凌昊 | 他將夢境轉化為光,留下時間的影子
    瓦爾特·本雅明曾在《攝影小史》中提出「人類在攝影中精神戰勝了機械,將機械獲得的精確結果詮釋為生命的隱喻。」,他拍攝了許多在城市化過程中被拆毀的歷史建築與城市遺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心中的景致-歷史的劇場》,這件作品也為他贏得了著名的2016 MURPHY AWARD 墨菲提名獎(由舊金山雕塑家Gertrude Murphy 設立,頒發給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輕藝術家)。
  • 挖掘近代史的精神富礦,上海作協回到「紅色起點」獻禮建黨百年
    「『紅色起點』這套書,書名起得非常好,往大了說是中國共產黨的起點,往小了說是每個作家創作的新起點,文學界有責任為中國共產黨誕辰一百周年做自己的書寫和記錄
  • 上虞日報丨明天迎來中國稀土之父的百年誕辰,家鄉人民這樣紀念他
    在我們上虞出了一位中國稀土之父明天(11月7日)正是他誕辰100周年的日子在他的家鄉將舉辦這樣的紀念儀式徐光憲院士浙江紹興上虞人,他是中國著名的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稀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紹興唯一一位
  • 慶餘年中最神秘的影子:他究竟是誰?為何一直跟隨陳萍萍
    影子是院長陳萍萍的貼身保鏢,監查院六處主辦,深受陳萍萍的信任。平時影子戴著面具,從不拋頭露面,大家自然對影子的身份充滿了好奇。直到費介為了得到愛徒範閒的消息,下藥迷暈了影子,同時出於好奇拿下了影子的面具,並發出「是你」的驚嘆,但攝影師的鏡頭卻沒有給影子,因此給觀眾留下了無限遐想。
  • 山東中醫藥大學舉辦國醫大師張志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
    11月27日,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第二十二次學術年會暨國醫大師張志遠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在山東中醫藥大學長清校區圖書館學術報告廳舉行。
  • 胡耀邦百年誕辰 環球時報:不要打著胡耀邦的名義褻瀆他所忠誠的事業
    今年11月20日是原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百年誕辰紀念日。昨天,中央黨校教授沈寶祥透露,胡耀邦在中央黨校任職時的講話和批語將成書出版。 今天,《環球時報》發表社評稱,現今有人借紀念名義,歪曲胡當年言行,以表達對現實政策不滿。文章表示,這是對耀邦同志最大的不敬。耀邦同志對祖國的貢獻經得住歲月,歷久而客觀公正。
  • 陳茹玉院士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暨南開百年有機磷化學學術研討會舉行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馬超 攝影 宗琪琪)9月20日至22日,陳茹玉院士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暨南開百年有機磷化學學術研討會舉行。  陳茹玉院士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於9月21日在八裡臺校區石先樓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出席大會並致辭。
  • ...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舉辦「紀念戚國淦先生百年誕辰暨世界中世紀史...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舉辦「紀念戚國淦先生百年誕辰暨世界中世紀史學術研討會」 2018年06月29日 09:42 來源: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作者:楊雨菲 字號 關鍵詞:教授
  • 武大紀念李國平院士誕辰百年 函數論學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 氣象學界紀念 葉篤正百年誕辰
    如今已成中科院院士的醜紀範先生在談到葉篤正先生時,深情地回憶起葉先生對他的諄諄教導。  紀念葉篤正先生百年誕辰學術思想研討會23日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舉行。葉先生當年的同事、學生,家人,國內氣象學界的專家、學者130多人共同追思了葉先生的科學功績和愛國情懷。  在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黃榮輝首先回顧了葉先生的學術生涯及對我國地球科學事業的貢獻。
  • 安徒生誕辰215周年,我們再讀一遍《海的女兒》,裡面滿是他愛情的影子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4月2日,是19世紀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誕辰。215年前的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麥的歐登塞。安徒生提起安徒生的童話,我們腦海中一下冒出的有《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等,前兩者被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詮釋,成為孩子們最熟悉的故事,而《海的女兒》,成長、愛情、選擇、放棄、形而上的精神世界……之前,我曾經採訪過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兒童文學碩士生導師錢淑英,請她解讀了《海的女兒》。今天,安徒生的215年誕辰,正好可以說說這篇童話。
  • 力學所舉辦紀念中科院院士郭永懷誕辰110周年報告會
    他說,紀念郭永懷先生,就是要學習他報效祖國、獻身科研的愛國情懷,求真務實、嚴肅認真的科學精神,嘔心瀝血、教書育人的奉獻精神,顧全大局、忠誠於黨的政治品格。希望力學所人在工作實踐中繼承和弘揚郭永懷的愛國精神和崇高品德,以家國情懷立德塑魂,用奮鬥精神建功立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關鍵時期,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為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科教融合工程科學研究基地而不懈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學所人的力量。
  • 走進電影大師的光影世界,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
    近日,費德裡科·費裡尼百年誕辰紀念放映長沙影展活動在保利影城富興店正式啟動。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出席活動並講話,義大利共和國駐廣州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戴偉德發言,中共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剛同志致歡迎辭。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劉力峰主持活動。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中國大氣物理學界紀念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百年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9月19日是中國現代氣象事業開拓者之一、大氣物理領域一代宗師顧震潮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當天舉行「雲降水物理與中小尺度氣象學學術研討會暨顧震潮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來自全國科研機構、高校等學界代表相聚一堂,研討傳承顧震潮先生卓越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家國情懷。
  • 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 斯人已逝,斯文長存
    9月29日,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楊振宇應邀主講「欣然自得——汪曾祺筆下的人間草木與花鳥精神」;月初赴浙江美術館參觀「嶺上多白雲」——紀念汪曾祺誕辰百年書畫展。本以為是一場尋常之旅,然而越是了解,越自覺陷入了一潭深淵。 憑誰問,汪曾祺何許人也?時至今日,「汪曾祺熱」早已出圈。
  • 坐在「風眼」上,當過出版社長局長的他說,所謂擔當就是壓力面前不...
    此後,他先後擔任過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黨組書記,上海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用孫顒自己的話來說,「就像騎上了飛奔的駿馬,身不由己,想下來也難了」。雖然工作忙碌,但孫顒一直是位勤勉有為的寫作者,從《雪廬》到《縹緲的峰》,一以貫之地將筆觸聚焦於知識分子。然而,他一直沒有涉及出版編輯領域,乃至可以說是小心翼翼避開了自己最為熟悉的專業。
  • 紀念黃昆百年誕辰——CNCLS20物理材料儀器分會場報告
    物理材料儀器分會場現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是黃昆先生的百年誕辰,11月3日下午,主辦方將物理材料儀器分會場的上半場主題設定為「黃昆百年誕辰報告專場」。黃昆百年誕辰報告專場中,北京大學張樹霖教授、北京大學葛惟昆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柴揚教授、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林妙玲博士分別帶來了精彩的邀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