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8月8日報導:上世紀90年代,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將編輯群體置於聚光燈下。如今,《風眼》的出版,將出版人作為文學作品的主體呈現給廣大讀者。在今天舉行的新書《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上,作者孫顒說:「這本書是向我的前輩,我的同代人,出版界、文化屆的朋友們致敬的作品。書出版以後,很多的記者問這裡面故事的原型是誰?(我)一個也不敢用真的原型。」
有上海出版人熟悉的日常
「一開頭社長對著一棵樹,如果我們在這些老房子裡工作過,馬上就拉近了心理的距離,我們可能都會沉浸在某一個陽臺上,對著花園裡,這種親近感讀起來非常的親切,非常的有現場感。」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偉說:「如果沒有長期呆在出版界,是不可能寫出這本書的。」中國中福會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長兼總編輯餘嵐也深有同感:「一上來出版社的門口的一棵廣玉蘭的大樹,非常的有感而發,包括很多的出版術語,從幾百萬到幾千萬的飛躍,唐社長怎麼樣去規劃出版。」她清楚地記得在書中第241頁,60多歲、50多歲、40多歲的三代出版人坐在一起,他們的人生經歷截然不同,但是為了共同熱愛的事業在奮鬥。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看來,作者不僅寫出來了出版社的日常,也寫出了出版社裡人的精神狀況。「我們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一方面覺得這部書有比較明顯的歷史的氣息在裡面,因為寫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情,但是同時我們也不會覺得有隔膜,和現在非常的接近。比如這本書裡面寫的性格迥異的幾位領導,在現在的出版社裡面也完全可以找到這樣人,他們就是我們的同事。現在在出版社裡面,我們也經常會對一些選題進行討論,也經常會面臨一些選擇,這和書裡描寫的很多情景非常相似。」
以文學的筆法呈現出版改革
座談會上,資深出版人吳士餘認為,在《風眼》這本小說中,文學性和出版改革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小說的主線非常明確,第一條主線就是出版社作為文化產品的生產者、推動者,其文化擔當應該是和主流意識形態保持協調,但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版人就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思想衝擊,價值觀的衝突,這種情況下,出版人首先要有堅守,要有智慧,要直面現實,一下子又把出版人的群體納入到了整個的時代改革的風眼中。「從行政單位轉為事業經營單位,出版人要兼任經營者的雙重的角色,有一些出版人是主動的,有一些被動的。我們在座的出版人,實際上都可以在這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這是它成功的地方,文學性和出版的主題,改革的主題互相結合,這麼成熟作品並不多。」吳士餘說。
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陳徵表示,《風眼》不僅呈現了出版領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風雲變化和性格各異的出版人,它的文學價值更多的是重申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口味。「當代小說創作如何面對複雜鮮活的當代生活,如何回應歷史生活?《風眼》提供了一個示範性的文本,《風眼》回望歷史,特別是和中國的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相關的過往生活,同時保持當下也容易被讀者理解的方式講述出版故事,塑造豐滿的出版人形象,表現編輯複雜而細微的內心世界,傳達了小說家的情懷和所思所想,完美地呈現了孫顒十年來的心歷。」
很多嘉賓也表示,這部小說也留下了思考。吳士餘說:「出版界新的業態,它的要素是什麼?究竟是專業,品牌,創造力還是市場優先?傳統文化人要追求完美的意識,這些要不要繼承,還是隨著市場化拋棄?」陳徵則表示,「《風眼》也是對出版人的一次鞭策。移動網際網路的全面深入,閱讀生態的全新調整,作家結構的重新更新,都是出版人需要面對的挑戰,《風眼》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堅守初心,提升出版本領,勇敢地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