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贊小說《風眼》把上海灘的能人寫活了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我在出版圈子泡了40年,很多見聞和素材可以說手到擒來。它們強烈衝擊著我,這份激情一直湧動著,不寫出來,它就會折磨我、跟著我。」如果說每個作家都有一部命中注定、非寫不可的作品,新近出版的15萬字小說《風眼》,就是作家、出版人孫顒聽從創作使命召喚所結出的果。

不過,這個過程遠非外界想得那麼瓜熟蒂落。

許多老熟人勸他:放一放吧,吃力不討好的辛苦活兒;孫顒自己也有種「近鄉情怯」的謹慎——他此前寫了幾百萬字小說,其中描寫知識分子生涯的故事不少,唯獨沒涉及出版編輯領域,甚至可以說是小心翼翼避開了自己最熟悉的專業。「素材只會多到需要取捨,但之所以沒有輕易使用這方面的素材,說明我的珍惜。」

最終,放不下佔了上風。「我的思緒,漸漸如波濤洶湧,很難平靜下來。我回望來路,寫出了《風眼》。此後的感覺,就像騎上了飛奔的駿馬,身不由己,想下來也難了。」不寫感覺對不起自己的孫顒,把完稿的《風眼》給老搭檔、上海作協主席王安憶看,「她很挑剔的,但讓我寬慰的是,王安憶說好看,貴在細節真實生動,她尤其欣賞小說中負責出版社發行業務的王副社長,說《風眼》把這一類曾在上海灘『沉下去』因改革開放大潮又嶄露頭角的人物寫活了。」

「如此無中生有,算是小說家的基本功夫」

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出版歷程,孫顒既是見證者也是實踐者。1982年初春,孫顒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進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做了小說編輯;三年後,被推選為八十年代最為年輕的文藝社社長;之後歷任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上海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那些有關出版的臺前幕後都被孫顒心思細密地編織進了《風眼》。

孫顒、作家孫甘露、新聞主播王幸亮相作家書店

資深出版人講述出版業風雲,《風眼》集中描摹了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在改革開放來臨之際,因「市場經濟常識叢書」的出版而遭遇風波、砥礪前行的故事,呈現出時代轉型時的眾聲喧譁,也勾畫了一代出版人的堅守與面臨的挑戰。小說中交織著虛構和真實的大量細節,耐人尋味。用孫顒自己的話來說,「人物是杜撰的,賴以杜撰的基因是真實的。如此無中生有,算小說家的基本功夫吧。」

書中,年過半百的牛副總剛調任出版社,為人謹慎不擔肩胛;王副社長管發行,文化程度不高,謀劃經營卻遊刃有餘;另兩位年過三十、風華正茂的秦副總和郭副總則風格迥異,秦副總交遊廣泛,策劃選題有一套,談談戀愛也有一套,郭副總精於學術,策劃的書高精尖卻趕不上市場形勢,少人問津;女編輯牛鷺鷺,美貌才華兼具,愛情之路卻走得磕磕絆絆……他們的人生經歷截然不同,但都為共同熱愛的出版編輯事業奮鬥。

昨天在作家書店的新書分享會上,孫顒分析了不同人物所代表的群像,他對在出版社幹了一輩子的德高望重的唐社長充滿感情,「他所代表的老一代知識分子非常可愛,他們也會吵架,但是他們爭吵多和文化思辨有關,而不是為個人利益斤斤計較。離我們遠去的這代人,他們的道德感召力是我寫這個人物時最大的觸動。」

寫到唐社長因日漸衰老病痛來襲時,小說中有段心理獨白——「他環顧小小的辦公室,靠牆的玻璃櫃中滿是他心愛的書籍,這些年慢慢囤積起來。做出版,對愛書者而言,得天獨厚,不必辛辛苦苦去書店淘書,甚至不必掏口袋買書。書是工作用品,會自動地不斷地飛到他面前。……他把小辦公室作為自己的書房,坐在裡面,環顧四下的書籍,無論是陳列在書櫃中的,還是堆在牆角落的,均是寶貝,雖然沒空一本本地讀過來,看著它們、嗅著紙頁與油墨混合的氣味,心裡也舒坦。」

談及小說「反派」秦副總編,孫顒認為,這個人物設定是聰明能幹,「有時走在正道上可能做好事,但一旦壞起來或許比誰都壞。我想表現人性的複雜多面,天使和野獸並存,關鍵看哪一面被激發得更多。」還有像郭副總這樣的人,「有學問,喜歡待在幕後,但有些木訥,很難有亮點,可是出版業離不開這樣的人。」而王副社長則有著自己的一套生意經——「他喜歡自稱出版商,他覺得一個『商』字,說出要害。賣不動的書,你說得花好桃好,沒人看,什麼狗屁效益!」

「時間線太近很難寫長篇,拉開一段距離落筆更從容」

「對照小說的諸多要素,難以尋找的,主要是故事的入口。」孫顒笑言,律師和醫生,日常事務未必精彩,但偶爾或許會遭遇緊張驚險的情節衝擊,比如特工、強盜、家族陰謀等,屬於他們職業的題中之義,有足夠天地供編故事者天馬行空般發揮。「相比較,編輯的案頭事務,能夠發現這樣花哨的機緣嗎?不是說絕對沒有可能,不過,若是真箇驚天動地寫出來,讀者一冊在手,或許心生牴觸,認為故事過分生硬牽強,種種疑惑,在所難免。」

因此,必須尋找一塊場景,找到如此這般的故事入口——是日常的,又並非司空見慣的日常,恰如其分,能夠充分展開編輯們豐滿而龐雜的內心世界。從這個角度也就不難理解,小說之所以命名為《風眼》,其實是暗示讀者:看似平靜的「颱風眼」,也許周圍正醞釀著驚人的風暴。

《風眼》

孫顒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這本書有意思之處,就在於通過出版社的日常生活把『風眼』周圍的風雨欲來,呈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時代的風尚,就是旗子在飄,人們容易看到,而讓旗子飄的風,人們卻往往忽視了。出版業與整個社會思潮變動有緊密聯繫,小說描繪了特殊的出版大事件,卻是通過出版社日常圖景來反映的。」孫甘露評價,《風眼》的書名,是一種隱喻,透過這風眼,可一窺出版社的日常、人物、世態,進而觀察中國社會處於變動時期的豐富精神面貌。

《風眼》之前的書名擬為《社長室》,「顯然過於平實直白了,後來編輯建議我多從讀者的角度來打量,最終確定了這個更具戲劇張力、更有懸念感的名字。」孫顒透露。

「旁人很難真正理解編輯這份行當,它甚至被曲解為『剪刀加糨糊』的手藝活。但為此,他們獻出了全部的情感和真誠。當一本好書被社會廣為讚頌時,編輯們的奉獻被作家的巨大身影所遮蓋;但是,當一本書發生什麼麻煩時,他們需要和作家共同承擔一切。」《風眼》結尾的這段話,道出了孫顒置身出版業多年的複雜情感。

「之所以將小說時間限定在八十年代,是因為很多事情拉開一段距離觀察,落筆會比較從容。寫長篇離不開生活閱歷、情感、認知等多方面的積累積澱,如果事情太近、太當下,寫成有分量的長篇是很有難度的。」不過,孫顒也承諾,最近20多年的出版業發展起伏,已經排在他的「創作序列」裡,「等到時機成熟了,積澱足夠了,到我八九十歲時也許會寫成下一部長篇。只要我還活著。」

作者:許暘

編輯:許暘

責任編輯:範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出版方供圖

相關焦點

  • 坐在「風眼」上,當過出版社長局長的他說,所謂擔當就是壓力面前不...
    6月15日,以「出版的臺前幕後」為題,孫顒與孫甘露在作家書店「愛神文學沙龍」圍繞新作與讀者展開交流。寫出版業,對孫顒來說,難度不在材料與細節的編織,而在於如何找到故事的入口。孫顒說,在這些人物中,他寫老社長最為動情,「當然,他不是我的前任丁景唐,但精神層面有他們那一代人的影子。我寫的是正在離我們遠去的那代人,越是離得遠了,越感到他們的珍貴。寫這部小說前,我寫了好幾篇悼念文章,包括我的老師錢穀融、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屠岸,我一直覺得他們是我的人生導航。我寫知識分子,筆墨的重點不在於他們的經歷如何坎坷,更希望寫他們不放棄的精神。」
  • 揭秘出版業幕後風雲往事 小說《風眼》引起熱議
    圖說:《風眼》書影 官方圖自揭秘出版業臺前幕後風雲往事的小說《風眼》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後,引起討論熱浪不斷。在昨天舉行的新書《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上,作家、出版人孫顒說自己多年寫作,曾經「小心翼翼避開了自己最熟悉的專業」,可「這塊我不寫的話,感覺對不起自己。」
  • 從小說《風眼》看當代出版人擔當作為,上海市政協召開研討會
    小說《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8月8日在上海市政協舉行。研討會由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上海市出版協會主辦、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長青文化專項基金協辦,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金炳華出席會議。本文圖片均為金松 攝《風眼》由著名作家孫顒創作,今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 時代的「風眼」埋伏在人性的對決上
    ◆ 來穎燕  在寫了四十餘年小說之後,孫顒終於將取景器投向了他畢生從事的編輯出版領域。
  • 作家孫顒攜新書《風眼》來寧舉辦分享會:平靜卻扣人心弦
    蔡震/懾回望來路難以平靜,寫出這部小說《風眼》「孫顒是一位資深的出版人,又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回顧自己80年代的出版生活,為什麼在這樣一個時候推出這樣一本書,我想其中是包含深意的。所以首先請孫老師來談一談《風眼》這本書的創作緣起。」主持人、文學評論家何同彬首先拋出了話題。孫顒介紹,其實在做出版人之前,他就開始小說創作,「我是1977年靠進大學。
  • 沒有原型的《風眼》,處處都是上海出版人熟悉的日常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看來,作者不僅寫出來了出版社的日常,也寫出了出版社裡人的精神狀況。「我們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一方面覺得這部書有比較明顯的歷史的氣息在裡面,因為寫的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情,但是同時我們也不會覺得有隔膜,和現在非常的接近。比如這本書裡面寫的性格迥異的幾位領導,在現在的出版社裡面也完全可以找到這樣人,他們就是我們的同事。
  •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舉行《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
    新民晚報訊 (記者 江躍中)8日下午,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和上海市出版協會,在市政協舉行《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圍繞小說《風眼》的文學性、現實性,出版改革的歷史回顧,以及進一步推進出版改革,振興出版業等話題進行研討。
  • 日新說|從汪曾祺、王安憶的市井書寫說開去
    本次微沙龍想和大家談談汪曾祺、王安憶的小說,我選取了他們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兩個作品,在當時他們和其他一些作家開啟了新的「市井寫作」的潮流。什麼是市井,用汪曾祺的話說就是「坑坑窪窪的人生」,而這就是我標題裡的「人世間」。
  • 龍捲風的風眼能進人嗎?科學家說出的答案讓人很意外
    龍捲風的危害大家應該都知道,可是龍捲風最神秘的一處是龍捲風的風眼,也是最厲害的地方。龍捲風風眼就是一個龍捲風的正中心,有人說龍捲風的風眼是靜止不動的,可是人能進去嗎要知道因為安全問題,是不會有人進入龍捲風風眼,但是就算真的有人無意間被捲入龍捲風風眼之中也是不可能活下來的,所以是不會有人告訴你待在風眼裡的感受的。
  • 山竹原裝風眼突然復活!巨大風眼成型!廣東面臨「雙風眼」威脅
    而且它另一個趨勢也令人擔憂——它正發展出風眼!從高清衛星雲圖上看,位於珠三角以南的颱風山竹正在發展出雙風眼結構——在它核心區內,有一個小而緊實的內層風眼正在發展,配合巨大而鬆散的外層風眼,呈現「大眼套小眼」狀態。這個內層風眼實際上就是颱風山竹的「原裝風眼」,即登陸菲律賓時的那個強大風眼,雖然遭遇菲律賓高山嚴重削弱,但是這個內層風眼並未完全消散。
  • 賈平凹70歲又寫了本新小說
    賈平凹是陝北作家,也是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當代作家,他是一個比較勤奮多產的作家,一生筆耕不輟,寫了很多書,有的還被改成電影。說到賈平凹,大家並不陌生,因為他在1993年寫了一本都市小說《廢都》,在文壇掀起了軒然大波。
  • 能人的生活
    具有智能的人,稱為能人。能人直立行走,但還是稍顯笨拙。400多萬年前,臘瑪古猿學會了用摔打石頭的方法來獲得更為鋒利的石頭,於是他們不再是普通動物,開始被稱為能人。能人知道:鋒利的石頭=更快地處理獵物。從一個能人知道,到所有能人知道,又是漫長的歲月……更鋒利的石頭,不僅能更快地處理獵物,也能夠更省力地挖取野菜、塊根。
  • 小說佳作頻出,打開現實主義寫作多重維度
    2018年,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壇的小說「大年」,更進一步說,是現實主義小說的「豐收年」。  在今年刊發於國內文學雜誌的小說作品中,王安憶、張煒、李洱、遲子建、周大新等一批知名作家都有長篇或中篇新作面世,其中不乏睽違文壇多年、十數年磨一劍的回歸之作。多數作品都不約而同地聚焦現實題材,但又各自展現出不同的維度。
  • 風暴島風眼刷新時間地點攻略
    風眼刷新時間是多久?下面來看看9k9k小編帶來的風暴島風眼刷新時間地點攻略。 有風眼刷新時間,樹的時間,修理進度判斷壞人作案時間,燒石頭,砍樹,盯岸邊,掏可疑,跟可疑砍樹,等等,太多事做了 路人玩家表示當人就只會砍樹看桅杆和船槳,當狼就會坑隊友,十分難玩 多玩玩經典,速度快,簡單,新人都這樣,都可以理解 現在哪有人修桅杆,全新手,說也不聽,當倖存時候純靠樹搗亂和查驗找機會,當迷失就是一打六,我兩局隊友都全程搗亂
  • 「像郵票大小的故鄉」 一輩子也寫不盡
    日前在復旦大學舉行的 「廣西作家與當代文學」研討會上,作家王安憶指出,長期以來,不少作家都是在普通話的框架下展開寫作,但方言其實有著非同一般的魅力。比如說, 「普通話裡的動詞很缺,而不少方言善於把名詞動詞化,把形容詞動詞化,這給文學書寫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倉庫,但我發現這些養料我們只調遣了一點點,這是很可惜的。」
  • 體育競技類網絡小說推薦:為精彩紛呈的場面、引人入勝的情節點讚
    體育競技類網絡小說推薦:為精彩紛呈的場面、引人入勝的情節點讚 1、《跑出我人生》作者: 喪屍舞。這是一本短跑體育類型的小說。
  • 已發展出五邊形風眼……
    已發展出五邊形風眼…… 2020-08-03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你們也遇上了忽然生成的風眼
    「嗚……」 聽到這詭異的風鳴,周越下意識地向一旁閃開,召希則慢了一步,被一縷打著旋的赤風撞了個正著,他身體表面的青色護罩陡然發生了劇烈的波動,召希心中一驚,趕忙提速跟上了周越,避開了風眼的襲擊。
  • 蔡駿:曾創下中國本土驚悚小說銷售之最,用懸疑方式寫上海
    最初寫詩,後來,感到「腦子裡有很多故事,詩沒有辦法表達」,就開始寫小說。第一部作品是篇1萬字的愛情小說,講一個少年愛上了有夫之婦。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如《一封家書》《戀貓記》等,驚悚的成分不多。  2000年,蔡駿買了第一臺電腦。他偶然聽說彼時剛成立一年的「榕樹下」網站,將一篇王小波式的短篇小說《天寶大球場的陷落》投稿到這個網站。兩天後,他看到他的小說出現在榕樹下的首頁。
  • 上海灘百年酒樓
    在上海灘若要稱得上老字號,那至少是要走過百年歷史的。比如喬家柵的青團、沈大成的條頭糕、杏花樓的月餅、南翔饅頭店的小籠等等……這些老上海味道的點心都有我們熟悉的味道。除了這些老字號點心,今天,我們要來說說那幾家老字號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