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孫顒在新書分享會上。蔡震/懾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蔡震)在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出版界,那些鮮為人知的出版故事背後,關乎著人心抉擇和思想考驗,其中真正的探索和堅守,宛如暴風中的「風眼」,平靜卻扣人心弦。流年如水之中,一個「風眼」故事,被上海作家孫顒敏銳捕捉到了。10月12日晚,孫顒攜長篇新作《風眼》來到南京先鋒書店五臺山總店,和詩人黃梵、評論家何同彬,暢聊《風眼》的寫作動因,以及創作過程。
何同彬、孫顒、黃梵。蔡震/懾
回望來路難以平靜,寫出這部小說《風眼》
「孫顒是一位資深的出版人,又是一位優秀的小說家,回顧自己80年代的出版生活,為什麼在這樣一個時候推出這樣一本書,我想其中是包含深意的。所以首先請孫老師來談一談《風眼》這本書的創作緣起。」主持人、文學評論家何同彬首先拋出了話題。
孫顒介紹,其實在做出版人之前,他就開始小說創作,「我是1977年靠進大學。進大學不久我寫了一本長篇小說,叫《冬》,當時由赫赫有名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就像中了頭彩一樣,在母校華師大出了名。」畢業後也正因為這部小說的緣分,孫顒進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做了小說編輯。「三年之後,上海文藝社的老社長丁景唐離休,需要有人接班。當時,搞了一次民主推薦,全社二三百人參與投票,結果非常意外,我這個普通編輯得票最多。不久,大約一兩個月之後,在我還缺乏思想準備的當口,被任命為這家老牌大社的領導。此後的感覺,就像騎上了飛奔的駿馬,身不由己,想下來也難了。」
談起這段經歷,孫顒感慨說,「假如沒有1978年冬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的這部小說《冬》恐怕難以問世。如此看來,因緣際會,改革開放大潮起來之時,不知不覺之中,我直接被卷了進去,亦步亦趨,追隨了幾十個春秋。」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時,孫顒說他的思緒如波濤洶湧,難以平靜。「在我看來,出版業,非但是推動改革開放的輿論陣地,而且是改革開放進軍中重要的突擊部隊。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中國,爆發了究竟要不要走市場經濟之路的爭論,出版界的知識分子們,從思維到實踐,是衝在相當前沿的一翼。於是,我回望來路,寫出了十幾萬字的小說《風眼》。」
從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何同彬說,從文學角度來看,整個現代出版業催生了很多現代作家群體。70周年的偉大成就,也包含著中國出版業,健康繁榮發展的歷程。
新書分享會現場。蔡震/懾
故事套故事的方式,人物性格得到了豐富
《風眼》這部小說集中講述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一套經濟常識叢書遭上級領導嚴厲批評而產生風波的故事,恰恰呈現出時代轉型時的眾聲喧譁,從而勾畫出知識分子的氣節與精神。作為曾經的出版社社長、出版局局長,孫顒有著對出版業風雲變幻的體驗與洞悉,以甘苦自知的體貼文字,心思細密地描摹了出版人的心境與生態。
同時,小說《風眼》不僅拓展了出版界知識分子小說的思想深度和生活廣度,呈現出豐滿而龐雜的編輯內心、精彩紛呈的出版業生態,而且更以令人驚駭的觀察力捕捉到了知識分子精神深處的圖景。
由於改革開放之初,對走不走市場經濟道路尚未達成統一認知,因此,小說種因這套書出版所起的軒然大波,讓一批知識分子在狂風暴雨中面臨抉擇、經受考驗,而真正的探索和堅守,才是暴風中的「風眼」,平靜卻扣人心弦之所在。
孫顒說,小說中的人物是杜撰的,賴以杜撰的基因是真實的。「為避免對號入座及猜測『真事隱』之類的無聊,我特地在後記中聲明,本小說所寫的人物和故事,與我老娘家出版社無關,也與其他所熟悉的出版社無關。如此無中生有,算小說家的基本功夫吧。」
詩人、文學評論家黃梵認為,《風眼》這部小說從文學角度來講,採用了結構現實主義方法來寫故事,「裡面大概寫了有八九個人,從韋書記、唐社長、劉副總、秦副總、郭副總、王副社長、小李、劉露,每個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穿插在裡面,讓我們覺得這個世界也是一個萬花筒的世界,人性在這個世界裡有很多複雜的碰撞。」
這種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讓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性格得到了豐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學結構方式。從這個角度來講起《鳳眼》這個名字,很貼切。」黃梵評價說,孫顒用很平靜的語言去講故事,甚至很平靜的心理去描述。但它可能引起的反應是很重大的。就好像颱風外圍很劇烈,中心卻很平靜。
《風眼》孫顒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