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風眼》書影 官方圖
自揭秘出版業臺前幕後風雲往事的小說《風眼》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後,引起討論熱浪不斷。在昨天舉行的新書《風眼》與出版改革研討會上,作家、出版人孫顒說自己多年寫作,曾經「小心翼翼避開了自己最熟悉的專業」,可「這塊我不寫的話,感覺對不起自己。」終於寫出來了,那麼多人物,卻一個也不敢用真的原型。在孫顒看來,出版業不但是鼓吹改革開放的輿論陣地,而且是改革開放進軍中重要的突擊部隊。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爆發了究竟要不要走市場經濟之路的爭論。小說裡《市場經濟常識叢書》的出版引起軒然大波,也讓一批知識分子在狂風暴雨中面臨抉擇、經受考驗。而真正的探索和堅守,才是暴風中的「風眼」,是平靜卻扣人心弦之所在。作者孫顒親歷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出版歷程,作為曾經的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他憑藉對出版業風雲變幻的體驗與洞悉,以細膩的文字描摹出出版人的心境與生態。
比如《風眼》裡寫到,社裡一位能幹的青年編輯因為結婚沒有房子,辭職去了深圳。此人來向社長告別時,神情黯然地表示自己絕不是對本社沒有感情,只要能給他一間十平米的小屋結婚,他就不會千裡迢迢地南下。後來某次聯歡會,這位編輯的未婚妻拿著話筒走到會場中央,說是唱一首《我想有個家》,並將此歌獻給初次見面的出版社社長。聽到「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社長不禁眼睛一酸,險些閃出淚花。
這一情節並非孫顒憑空想出,而源於他的真實經歷。他說,當年任職文藝社社長時,手下真有個很能幹的男編輯說要與未婚妻去深圳,理由是「沒有一間小房子可以讓我們成親」。後來一次活動,那位女性真的唱過一首《我想有個家》。
「一般的讀者讀這本書的時候,會覺得這本小說是虛構的,但是我們會覺得裡面的場景虛虛實實,亦真亦幻的,和我們的日常工作很像。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小說的人物是很豐滿的,他們就是我們的同事。」作為同行,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覺得小說真切寫實。
資深出版人吳士餘認為,在《風眼》這本小說中,文學性和出版改革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王偉談到,孫顒創造的這部《風眼》也是為今天的現實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我們還需要非常好的研究這一部作品。看看我們今天如何來寫好現實題材,如何寫好改革這麼一個很現實的題材。
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陳徵表示,《風眼》不僅呈現了出版領域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風雲變化和性格各異的出版人,它的文學價值更多的是重申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口味。「當代小說創作如何面對複雜鮮活的當代生活,如何回應歷史生活?《風眼》提供了一個示範性的文本。」
面對最親近和熟悉的出版事業,孫顒有著太多的現實經歷,但他不會直白地記錄,在《風眼》結尾處,孫顒寫道:「當一本好書被社會廣為讚頌時,編輯們的奉獻被作家的巨大身影所遮蓋;但是,當一本書發生什麼麻煩時,他們需要和作家共同承擔一切。」(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