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究人員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

2020-11-28 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院士、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11月13日出版的美國《科學》(Science)周刊報導了相關研究成果。

據介紹,研究發現,這種具有極小界面(minimal interface)的三維結構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在純銅的熔點以下不發生晶粒長大,其強度接近理論強度。這一重要發現表明除非晶固態外,多晶體金屬在晶粒極細時還存在另外一種亞穩固體狀態,其穩定性甚至遠高於非晶固體。

研究者利用兩步低溫塑性變形技術,成功地將純銅薄片的晶粒尺寸降低到10nm以下。顯微結構觀察發現,這種極細的多晶體中呈現出典型的類似水油不互溶雙連續相中常見的流形結構,經系統表徵納米晶粒的尺寸、形態、取向及分布等,許多極小晶粒具有規則的Kelvin截角八面體形態,並且存在相當數量的低能界面(如孿晶界和重位點陣界面),結合這些結構特徵和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發現這種極細晶粒之間的界面具有一種極小界面結構特徵,這種被稱為Schwarz-D界面的平均曲率為零,結構穩定性很強。同時,極細晶粒中大量低能孿晶界又進一步約束了這種極小界面,使其穩定性更高。因此,這種具有受限極小界面結構的多晶體(簡稱為「受限晶體」)能夠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

受限晶體結構的發現為探索固態物質結構基本特徵及其新性能開闢了一個全新空間,也為研發高穩定性金屬材料及製造工藝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背景知識:

金屬通常以多晶體形式存在,即許多金屬原子按一定規則整齊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序區域,稱為晶粒,晶粒與晶粒之間由幾個原子層厚的界面相連接,在三維空間中構成了宏觀金屬固體。由於晶粒之間存在晶體學取向差,晶界中原子的排列往往雜亂無序,這種無序晶界的存在使多晶體的穩定性遠低於完整晶體(單晶體)。

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為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通常認為,完整單晶體和亞穩非晶固態是金屬固體的兩個極端狀態,多晶體結構是一種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不穩定結構。然而,非晶固態只有在有限的合金成分範圍內才能形成,對於絕大多數合金和純金屬,無論晶粒多麼細小也無法形成非晶固態。所以,材料科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長期以來存在一個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在多晶體晶粒尺寸不斷減小接近某極限值(如原子尺寸)前是否存還在別的亞穩態結構。


左上:純銅中受限晶體的TEM明場像;右上:高分辨透射電鏡觀察顯示受限晶體顯示出近截角八面體特徵;下:MD模擬顯示受限晶體特徵。

 A 晶粒尺寸分別為10nm、25nm、50nm的純銅晶粒尺寸隨退火溫度的變化情況;B 純銅受限晶體加熱到接近熔點溫度(1348K)晶粒尺寸沒有明顯變化;C 和D分別為純銅中晶粒粗化溫度與強度隨晶粒尺寸的變化圖,受限晶體呈現出接近熔點的超高穩定性和接近理想強度的高強度。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結構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受限晶體結構
    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 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
  • 金屬所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一種新型亞穩固態-受限晶體結構
    在受力時晶界也會發生遷移使多晶體結構失穩。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比越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下降,當晶粒尺寸降為納米尺度時,有些金屬在室溫下便會出現晶粒長大。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
  • 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相關研究成果11月13日發表於《科學》。
  • 科學網—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
    ,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科學》。 金屬通常以多晶體形式存在,即許多金屬原子按一定規則整齊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序區域,稱為晶粒。晶粒尺寸越小,晶界上原子就比較多,多晶體的穩定性就越差。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會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它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
  • 科技新聞速知:水的多種液態、光合細菌、新型亞穩結構、超級塗層等
    ——新華網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新機制、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中國科學報》2科學家在極細多晶體銅中發現新型亞穩結構,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Schwarz crystal)結構。
  • 《Acta Materialia》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兩種反常孿晶!
    導讀:傳統金屬材料的塑性變形機理主要為位錯運動,但對於具有固態相變的金屬而言,如馬氏體不鏽鋼和亞穩β鈦合金,TRIP (應力誘發馬氏體)和TWIP(應力誘發孿晶)效應往往與高強高韌性能密切相關。本文在亞穩β鈦合金中首次發現異常孿晶Type I-{541}β和Type II-<531>β,並對其形成機理進行了理論分析和變體預測。鈦合金是當前重要的一類結構材料,高比強度、良好的耐腐蝕性、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使其航空航天和生物醫療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對多種類型的鈦合金而言,探究其塑性變形機理,對於評價、預測並設計新型合金至關重要。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洪茂椿課題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福建自然科學等基金的資助下,通過自主設計,發展了一種利用陽離子誘導產生陰離子銅碘的合成策略,首次得到結構新穎的沙漏型Cu6I7-陰離子金屬簇。
  • 中科院團隊在固態電池研究領域獲進展
    記者9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近期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固態電解質鋰離子傳輸模式示意圖)固態電池是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新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點
  •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電極結構 可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
    韓國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的新型電極結構。如果這項技術得到採用,與現有技術相比,電池的能量密度將顯著提高,極大促進高性能二次電池的發展。  聯合研究小組的成員分別來自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和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
  • 半個月,中科院金屬所兩篇Science
    對於某些金屬合金,當晶粒尺寸減小到足夠小時(通常為幾納米),整個多晶體結構失穩,形成一種亞穩的非晶態固體(或稱為玻璃態)。非晶固體在受熱或力的作用下會進一步向更穩定的晶體轉變。通常認為,完整單晶體和亞穩非晶固態是金屬固體的兩個極端狀態,多晶體結構是一種介於這兩者之間的不穩定結構。
  • 半月之內,中科院金屬所成果再登《科學》雜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納米金屬科學家工作室李秀豔研究員、盧柯院士、周鑫特別研究助理與上海交通大學金朝暉教授合作,利用大量精細實驗並結合模擬計算發現,當晶粒尺寸降低到幾納米時,純金屬銅多晶體會形成一種新型亞穩結構——受限晶體結構。
  • 研究人員為鎂離子電池找到了一種高效的固態電解質
    不過最近,麻省理工博客裡實驗室和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固態材料。它似乎是鎂離子的一種絕佳導體、有望用於打造更安全和高效的電池。 鋰電池被用於從手機到電動汽車等各個領域,雖然這種金屬材料服務得很好,但在效率和價格上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 研究人員發現小G蛋白Rho亞家族不可逆變構抑制劑
    該研究報導了小G蛋白Rho亞家族的共價抑制劑,發現其新型變構調控口袋,並闡明其變構調控分子機制。 小G蛋白家族關鍵成員Rho亞家族是細胞內重要的調控因子,由於臨床發現其關鍵成員RhoA等存在多種致病性突變,引發腫瘤惡性增殖和轉移,因而該家族成為抗腫瘤藥物研發領域的重要靶標。
  • 瀋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固態電池是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新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點。目前,研究者們已經開發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無機固態電解質及複合型固態電解質等多種研究體系。其中,聚環氧乙烷(PEO)因其輕質、易成膜以及與電極間良好的界面接觸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固態電解質的研究。
  • 《Science》新突破:多晶純銅納米晶中發現全新亞穩態結構
    導讀:本文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了極細晶粒多晶純銅的一種全新亞穩態結構。在通過應變將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個納米後,多晶中的無序晶界演變成受孿晶界網絡約束的三維最小界面結構。這種多晶結構以所謂的Schwarz晶體為基礎,即使接近平衡熔點,也能穩定地防止晶粒變粗,其強度值也接近理論值。
  • 研究人員開發出全固態二次電池新電極結構
    韓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全固態二次電池的電極結構。如果採用這種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電池的能量密度可大幅提高,對高性能二次電池的開發有巨大貢獻。來自電子通信研究所(ETRI)和大邱慶北科學與技術研究所(DGIST)的聯合研究小組在確定了活性材料之間鋰離子擴散的機理後,設計了一種用於全固態二次電池的新電極結構。
  • 中科院研究人員發現兼具低熱導率和高剛性的新材料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李昺研究員和張志東研究員等科研人員與合作者一同發現,二磷化銅(CuP2)晶體兼具高聲速和低熱導率,與常規低熱導率材料低聲速、材料較軟的特點形成了鮮明反差。這一研究結果於10月15日在《自然 通訊》發表。高熱導率材料在製冷系統散熱、電子元器件熱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而低熱導率材料則常常用來構建絕熱環境。
  • 一種新型蝕刻氣體
    Alternative Gas Plasmas for Contact Hole Etch六氟丁二烯(C4F6),化學式C4F6,是一種無色無味的可燃性毒性液化氣體六氟丁二烯(C4F6)主要用途為:半導體工業中等離子蝕刻;基於六氟丁二烯(C4F6)的特性,已有部分業內氣體公司已開展工藝研究及產品研發推廣工作等離子蝕刻工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