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說的是江西有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5歲就會寫詩,震驚世人,結果他那位無知的父親卻利用方仲永的才華賺錢,天天寫詩賣錢,也不送他去讀書,幾年後,方仲永變成了一位普通人,最後跟著父親一起種田。
相信看完這個故事,大家都會氣憤於這位父親的所作所為,若是他好好培養兒子,方仲永絕對大有所為。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神童,甚至比方仲永厲害得多,他8歲以前就自學8種語言,9歲被哈佛錄取,16歲獲得學士學位,而且「幸運」的是,他擁有一位全力支持、培養他的父親。
就在所有人認定他會大有所為,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時,他卻被父親送去了精神病院,最後死於腦中風,他是誰?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1898年出生於美國,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當年為了躲避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而移民到了美國。席德斯的父親是一位心理學教授(20世紀幼教心理學奠基人)、醫學博士以及哲學博士,母親也是一名醫學博士,出生在這樣家庭裡的席德斯,毫無疑問在教育方面贏在了起跑線上。
席德斯誕生的時候,父親正好在全力研究「幼教理論」,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兒子當作實驗對象,母親甚至辭掉工作,一對一輔導兒子讀書。在父母的「刻意培養」下,席德斯在出生6個月後就能識字,8個月時熟練使用餐具,1歲時就會拼字,18個月時能自己閱讀《紐約時報》。
毫無疑問,父親的「實驗」取得了成功,當年各大報紙爭相刊登他的「幼教理論」,父親也決定在席德斯的身上繼續實驗,這便是天才席德斯一生悲劇的開始。
在父母的引導下,席德斯順利長大,並且越來越厲害,比如6歲就自學了解剖學和邏輯學,7歲就通過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入學測試,不過因為席德斯太小了,所以哈佛沒有收他,等到席德斯9歲,他父親又再次要求哈佛收他,依舊被拒絕,直到席德斯11歲,哈佛才同意讓他入學讀書,席德斯成為當年哈佛入學年齡最小的學生。
在哈佛這個高手如雲的地方,年僅11歲的席德斯依舊混得風生水起,很快就掌握了高等數學和天體運動,就連麻省理工的教授都希望將他收到自己的門下,隔三差五就有媒體想要採訪席德斯,然而這樣「受歡迎」真的好嗎?
原本席德斯在學校裡就沒有朋友,因為大家實在大他太多,再加上這個「小屁孩」學得比他們快,獲得的關注比他們多,大家便刻意疏遠他,這讓席德斯非常難受,他回家向父母訴說自己的遭遇,父母卻根本不理他,只讓他繼續讀書、讀書、讀書,就這樣,席德斯繼續過著孤獨的學習生活,16歲時順利從哈佛畢業。
此時,席德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隱居。他實在太想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了,得知此事的父親立刻阻止了他,並且逼他回到哈佛繼續讀書,無奈的席德斯又聽了父親的話,這一次,他還同時在哈佛負責教3門課程,但那些年齡大於席德斯的學生根本就不聽他的話,經常嘲弄他,最後,席德斯被「炒魷魚」了,這對他的打擊非常大。
無處宣洩情緒的席德斯幹了一件「大事」,跑去參加遊行,大喊自己是一戰的反對者,是社會主義者,很快就被逮捕了,由於席德斯很有名氣,所以引發了社會熱議,憤怒的父親把他接回了家,然後把他送去了療養院,並且威脅他,如果不好好「改正」,就把他送去精神病院,席德斯無比害怕。
經過幾年的「調教」,父親覺得席德斯「正常」了,便讓他出去自己獨立生活,此時的席德斯徹底不願意學習了,甚至不願意動腦子,最怕接觸數學,他隨便找了一份工作,然後迅速疏離了父母,從此消失在眾人的視野裡。1944年,昔日的天才席德斯被發現死於家中,死因是腦中風,他去世的時候,一貧如洗。
一個是被父親耽誤的天才,一個是被父親過度培養的天才,若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或許會活得更開心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