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才兒童,8歲會8種語言,11歲讀哈佛,最後卻被送進精神病院

2020-11-23 史料不輯

《傷仲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說的是江西有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5歲就會寫詩,震驚世人,結果他那位無知的父親卻利用方仲永的才華賺錢,天天寫詩賣錢,也不送他去讀書,幾年後,方仲永變成了一位普通人,最後跟著父親一起種田。

相信看完這個故事,大家都會氣憤於這位父親的所作所為,若是他好好培養兒子,方仲永絕對大有所為。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也是一位神童,甚至比方仲永厲害得多,他8歲以前就自學8種語言,9歲被哈佛錄取,16歲獲得學士學位,而且「幸運」的是,他擁有一位全力支持、培養他的父親。

就在所有人認定他會大有所為,成為舉世聞名的數學家時,他卻被父親送去了精神病院,最後死於腦中風,他是誰?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1898年出生於美國,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當年為了躲避俄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而移民到了美國。席德斯的父親是一位心理學教授(20世紀幼教心理學奠基人)、醫學博士以及哲學博士,母親也是一名醫學博士,出生在這樣家庭裡的席德斯,毫無疑問在教育方面贏在了起跑線上。

席德斯誕生的時候,父親正好在全力研究「幼教理論」,於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兒子當作實驗對象,母親甚至辭掉工作,一對一輔導兒子讀書。在父母的「刻意培養」下,席德斯在出生6個月後就能識字,8個月時熟練使用餐具,1歲時就會拼字,18個月時能自己閱讀《紐約時報》。

毫無疑問,父親的「實驗」取得了成功,當年各大報紙爭相刊登他的「幼教理論」,父親也決定在席德斯的身上繼續實驗,這便是天才席德斯一生悲劇的開始。

在父母的引導下,席德斯順利長大,並且越來越厲害,比如6歲就自學了解剖學和邏輯學,7歲就通過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入學測試,不過因為席德斯太小了,所以哈佛沒有收他,等到席德斯9歲,他父親又再次要求哈佛收他,依舊被拒絕,直到席德斯11歲,哈佛才同意讓他入學讀書,席德斯成為當年哈佛入學年齡最小的學生。

在哈佛這個高手如雲的地方,年僅11歲的席德斯依舊混得風生水起,很快就掌握了高等數學和天體運動,就連麻省理工的教授都希望將他收到自己的門下,隔三差五就有媒體想要採訪席德斯,然而這樣「受歡迎」真的好嗎?

原本席德斯在學校裡就沒有朋友,因為大家實在大他太多,再加上這個「小屁孩」學得比他們快,獲得的關注比他們多,大家便刻意疏遠他,這讓席德斯非常難受,他回家向父母訴說自己的遭遇,父母卻根本不理他,只讓他繼續讀書、讀書、讀書,就這樣,席德斯繼續過著孤獨的學習生活,16歲時順利從哈佛畢業。

此時,席德斯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隱居。他實在太想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了,得知此事的父親立刻阻止了他,並且逼他回到哈佛繼續讀書,無奈的席德斯又聽了父親的話,這一次,他還同時在哈佛負責教3門課程,但那些年齡大於席德斯的學生根本就不聽他的話,經常嘲弄他,最後,席德斯被「炒魷魚」了,這對他的打擊非常大。

無處宣洩情緒的席德斯幹了一件「大事」,跑去參加遊行,大喊自己是一戰的反對者,是社會主義者,很快就被逮捕了,由於席德斯很有名氣,所以引發了社會熱議,憤怒的父親把他接回了家,然後把他送去了療養院,並且威脅他,如果不好好「改正」,就把他送去精神病院,席德斯無比害怕。

經過幾年的「調教」,父親覺得席德斯「正常」了,便讓他出去自己獨立生活,此時的席德斯徹底不願意學習了,甚至不願意動腦子,最怕接觸數學,他隨便找了一份工作,然後迅速疏離了父母,從此消失在眾人的視野裡。1944年,昔日的天才席德斯被發現死於家中,死因是腦中風,他去世的時候,一貧如洗。

一個是被父親耽誤的天才,一個是被父親過度培養的天才,若他們只是一個普通人,或許會活得更開心一些吧?

相關焦點

  • 天才隕落:8歲會8種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但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一名年紀非常小的天才,在自己年僅8歲時就學會了8種語言,11歲時就被有名的哈佛大學所錄取。也許很多人是沒有聽說過這樣一位少年的傳奇故事的,因為這位少年並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發展,並沒有取得什麼卓越的科學研究成果,反而還在最後被人送進了精神病院裡。而他的名字相信很多人也是沒有聽說過的,這位少年名叫威廉·詹姆斯·席德斯,那麼這位少年究竟在年少時有多麼的有才呢?
  • 8歲精通8種語言的天才,卻被送進精神病院,悲劇源於父親一生實驗
    其中不乏智商超群的天才人物,諸如阿基米德、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霍金……這其中有一位幼年天才,他8歲會8種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他的故事你或許並沒有聽到過,或許是因為他並沒有取得卓越的科學成就,他最終竟然被送進精神病院。 他的名字聽起來比較陌生,他叫威廉·詹姆斯·席德斯。
  •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8歲已經能夠講8種語言,至今他都被許多媒體評價為「人類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天才。個月時,他已經能夠獨立閱讀《紐約時報》;2歲時,能夠自學拉丁文;3歲時,自學希臘文;4歲時,精通法文……除了精通拉丁語、法語、希臘語、俄羅斯語、希伯來語以及土耳其語等外語外,席德斯還自創了一門新語言,命名為Vendergood。
  • 7歲考上哈佛,不到10歲掌握8種語言,21歲進了精神病院
    8個月的時候,他就會使用鍋碗盆等各式各樣的餐具。看到這你是不是很驚訝,然而真正讓人覺得恐怖的還在後面。他出生後18個月,已經開始閱讀紐約時報。2歲時開始自學並精通拉丁文。3歲時開始學習希臘文。當他4歲時已經可以跟希臘文老師只用希臘文進行交流。而且在自學語言的同時,他還精通的掌握了數學,在7歲時以優異的數學成績通過了哈佛的入學測試。不過由於對自己成長沒太大的幫助,他並沒有立刻入學讀書。
  • 天才隕落:2歲自學拉丁文,9歲在哈佛開講座,後被送入精神病院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裡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魯迅人類歷史上從來都不缺乏天才的存在,他們在年少時期就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可是很多時候天才往往都停留在少年時期,在成年後能做出非凡成就的人屈指可數。
  • 6個月就會使用詞彙,11歲上哈佛,被「打造」的天才結局如何?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生於1898年俄羅斯帝國烏克蘭的猶太人家庭中,從小天資過人,2歲開始識字,3歲學中文,8歲時精通8種語言,11歲便被哈佛大學給錄取了,這樣的一位舉世天才,擁有極高的數學和語言天賦,被稱為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這些奇蹟也讓他的父母在那段時間為此感到十分驕傲自豪。因為,成為天才,是他們對席德斯的終極培養目標。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8個特徵,或許他是一個天才
    世界上有許多天才,有畫家達文西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有當今的天才鋼琴家郎朗,這些孩子的成功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一個孩子他是否是天才,或者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家長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夠很好地分辨出來的。但是,一個天才小孩,他們在某一些方面,會比普通的孩子更加優秀,做起事情來也會更加的細心仔細,此時需要家長多注意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和積極培養。由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的能力都是非常豐富的,一般人在許多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成就,而天才則在某些方面大有作為。
  • 全球智商最高的人,IQ接近300,11歲入哈佛讀書,取得什麼成就?|哈佛...
    ——蕭伯納1898年,一個健康的男嬰在美國呱呱墜地,父母為他取名為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從席德斯出生這一刻起,似乎就註定了他會有不平凡的人生。因為他的父親,乃哈佛畢業,並同時擁有4個學位;她的母親,乃波士頓大學畢業,是一名醫學博士,父母教育背景之高,即使放在今天,也令人驚嘆。
  • 「天才」尹希: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年輕教授,為何不回國
    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殘酷的邏輯,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天才,而且天才的厲害之處真的讓我們這些平凡人都感覺到難以企及,這似乎是一種以努力和智慧都無法比擬的天賦。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他8歲就自學微積分,31歲居然就成為了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
  • 全球智商最高的人,IQ接近300,11歲入哈佛讀書,結局如何
    、說話,而席德斯也沒有讓他失望,6個月就能說出「Aluminum」這種難度的單詞;18個月就能獨自閱讀《紐約時報》;2歲自學拉丁文;3歲自學希臘文;6歲自學解剖學;7歲通過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入學測試……   年幼的席德斯,震撼世人,他讓大家見識了什麼叫「開掛的人生」,於是乎各大報紙、媒體爭相對席德斯進行報導,而剛剛通過哈佛大學醫學院測試的席德斯,本該入學讀書,但哈佛卻拒絕了席德斯,理由很簡單
  • 全球智商最高的人,IQ接近300,11歲入哈佛讀書,取得什麼成就?
    ——蕭伯納  1898年,一個健康的男嬰在美國呱呱墜地,父母為他取名為威廉·詹姆斯·席德斯(William James Sidis),從席德斯出生這一刻起,似乎就註定了他會有不平凡的人生。但哈佛也不想錯過這樣的天才人物,於是讓他11歲再來讀書。
  • 他是數學天才,8歲高考760分,21歲成博士,24歲成頂尖大學教授
    文/一度歷史觀V在美國出版的《探索》雜誌中,評選出了美國20位40歲以下最聰明的科學家,有兩名華裔科學家入選。其中,數學家陶哲軒位居榜首。而這位陶哲軒,也就是我們這篇文章所要講述的主角。他是數學天才,8歲高考760分,21歲成博士,24歲成頂尖大學教授!
  • 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最年輕華人教授,天才尹希為何不回國
    對於天才,我們往往的印象是天賦異稟,通過不懈的努力,最後取得領域上的極大成就。但也有傷仲永這類年少展現異於常人的天賦,但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方向走偏了最後泯然眾人矣的人。對於天才的更高一步的要求是要他愛國,有些天才成就斐然,但最後不再為國付出,引得無數非議。
  • 現實版「謝爾頓」,8歲讀大學,9歲讀博,父母卻因一場糾紛,差點毀了他
    4歲上小學,9歲就即將大學畢業。他的智商145,堪比霍金、愛因斯坦。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更是堪比照相機。往後讀碩還是考博,世界名校都有如探囊取物。讀大學時,9個月就學完了所有課程。課餘,輕鬆編寫了一個寫作機器人程序。
  • 當年高考760分的8歲天才陶哲軒,智商超過愛因斯坦,後來怎樣了?
    古文《傷仲永》便是天才「平庸化」的過程。大多數能夠載入史冊的天才都取得過非凡的成就,如被《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世紀偉人」的愛因斯坦,他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紀元。接下來要說的這位是當代有名的數學家,他8歲時參加高考,並取得760分的好成績。後來經過智商測試得知,他的智商已經超過愛因斯坦,他就是陶哲軒。陶哲軒出生於1975年,從小生活在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 北大天才20歲哈佛讀博,31歲加州大學教授,34歲卻在法國意外離世
    「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僅有一線之隔」,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一位又一位天才,他們憑藉著出色的天賦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讓我們只能望其項背。然而,天才的命運,似乎總是充滿舛途。詩人海子,寫出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優美詩句,卻在25歲那年臥軌自殺。
  • 12歲上中科大,17歲哈佛讀博,31歲哈佛教授——物理學家尹希
    尹希,1983年12月出生,一路都是別人眼裡的「超常兒童」。讀小學時,尹希一到周末就喜歡「賴」在家裡,手裡捧著的書,居然是大學的微積分課本。媽媽認為,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肯定看不懂,就把書收起來了。可後來,她發現兒子還是對微積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尹希的爸爸經常帶他到實驗室做實驗。
  • 他是天才兒童,8歲高考考出760分,智商超過愛因斯坦,如今怎樣了
    我們身邊也確實不乏這樣的例子,有些孩子被冠以「神童」之名,過早接觸社會,最後反而被社會淘汰,結局令人惋惜。但也有些人,能夠保持不驕不躁,從一而終地堅持著自己的學業,比如曾有天才兒童美譽的數學家陶哲軒。到了他3歲半時,已經完全可以和小學孩子的計算能力相媲美了,於是父母將他送入了一所私立小學。儘管在智力上趕超旁人,3歲的陶哲軒卻絲毫不懂得如何與同學相處,幸而他的父母並不是急於求成的人,他們果斷終止了這種類似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將兒子從小學接了回來,繼續上幼兒園。幼兒園的一年半時間,陶哲軒在母親的指導下自學了小學數學課程,進步神速。
  • 中國天才馮奚喬:17歲進北大、20歲讀哈佛,卻在34歲跳樓殞命
    北京大學的學霸馮奚喬,從小就品學兼優,年僅十七歲就考入了北京大學,緊接著又在二十歲的時候考入了哈佛大學,之後又發表了無數篇優秀的學術論文,最後又被美國加州大學聘請為教授。而天才不愧是天才,優秀的人無論在哪都能脫穎而出,來到了哈佛的馮奚喬依舊保持著自己一貫的優秀,許多物理學的教授都對他非常認可。這張天資聰穎又十分勤奮的東方面孔,逐漸吸引住了教授們的目光。馮奚喬從哈佛大學畢業之後,又去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繼續自己的學術生涯。
  • 他是數學天才,8歲高考得760分,智商超愛因斯坦,後來他怎樣了?
    根據後世科學家們的統計,全世界範圍內,猶太人的智商最高,平均值竟然達到125,第2名是德國109,亞洲人平均智商為105,原住民和叢林人的智商會低一些,在50~60左右。可以說,智商高是天生的聰明,不服都不行,比如今天故事裡的主人公,他的智商高達230(愛因斯坦200),7歲自學微積分,7歲半出書,8歲高考得760分,14歲讀大學……他是誰?如今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