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針對不同的道路有很多稱呼。有些稱呼至今仍讓我們耳熟能詳,但是它們特指的意思你知道嗎?
康衢。在先秦,主要道路被稱為康衢。康衢原指四通八達的主幹道,比如在《列子·仲尼》中說:「堯,乃微服遊於康衢。」後來被引申為地位顯要,再後來被用於稱頌盛世,而其中道路的本意反而很少使用了。
我們平常所說的路、道、途也都是有特指的。路:能夠三輛馬車並行的地方才能被稱為路。道:兩輛馬車可以順利通行的被稱為道。途:一輛馬車能過順利經過的就叫做途。
除了上面這些,其他還有:畛(音枕)是古代對僅僅牛車能行的路的叫法,後來變為稱呼田間的小路,如畛陌等。而那些車過不了,僅僅是牛馬能過的路則被稱為徑,到現在也基本是這個意思。
上面所說的基本都是秦以前,甚至更早時期對各種道路的稱呼,後來在使用中遠沒有這麼嚴格。
秦始皇時期,要求「車同軌」,興路政,修建了著名的馳道。馳道可以算是中國最早的「國道」,有統一的標準要求:通常寬50步(60-70米),路基高出兩旁地面以便排水,路面夯實。路中間為皇帝專用道,兩邊旁道供一般使用。馳道每隔十裡為一亭,亭長負責該段的治安(劉邦原來就幹這個)。
秦時候還有棧道,又稱閣道或復道。是在高山絕壁之間「鑿孔架木」而成的道路。當時有四條著名的棧道,其中褒斜道長250多公裡,路面寬度3米到5米,可容車馬並行。
唐時候號稱築路5萬裡,稱驛道。沿途有驛站,既是陸路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重要的軍事設施。如情報傳遞、物資轉運等。
元朝把路叫做「大道」,而直到清朝才開始稱作「大路」、「小路」等。清末,出現可通行汽車的路,被稱為「汽車路」,又叫「公路」,一直叫到今天。
馬路這個稱呼有幾種說法:一是說元朝時,元大都主幹道,要求並行20匹馬,其他城市要求並行10匹馬,所以後世稱為馬路;其二是近代修路普遍採用英國人馬卡丹的築路方法,所以簡稱馬路;其三是上海開埠初期,洋人們在外灘修路賽馬,被稱為馬路。
除了上面這些路,城市中還有些各地不同的稱呼,比如胡同、弄、巷等等。
巷:城市中窄而小的路,與街相對應。直的是街曲的是巷,寬的是街窄的是巷。巷也是通常使用的官方說法。胡同:城市中串聯民居的小路。普遍認為是元朝留下的蒙古譯音,本是水井的意思。遊牧民族認為,有水井才能住人,才能有市場;弄堂:和胡同一樣也是巷子,原本是浙江方言,後引入上海,特指兩邊是石庫門房子的小巷;坊:小巷子的古代說法,現代多用於街巷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