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科學家湯飛凡:拯救了數億人的眼睛,去世了也被諾獎提名

2021-01-12 騰訊網

「因為湯博士在關於沙眼病原研究和鑑定中的傑出貢獻,國際沙眼防治組織決定,向他頒發沙眼金質獎章。希望能夠得到湯博士的通信地址,以便向他發出正式邀請,參加1982年11月在舊金山舉行的第25屆國際眼科學大會。」

這封信是國際沙眼防治組織寫給中國眼科學會的一封短函,信中提到了湯博士就是湯飛凡。

可惜,此時的湯飛凡已經沒有機會前往領取這份榮譽了,因為他去世已經20餘載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湯飛凡舊照)

湯飛凡生於1897年,是湖南醴陵人。他出身於書香世家,由於他的父親湯麓泉一心只讀聖賢書,卻疏於理財,因此家道就此敗落,最終不得不設私塾授課為業。

湯麓泉有著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朋友往來,所聊多是維新變法,洋務運動等。因此「學西方、學科學、振興中華」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對湯飛凡有了很大的影響。

湯飛凡12歲時,他被送到長沙城南小學讀書,畢業後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南甲種機械(工業)學校學習機械製造專業。

那時,16歲的湯飛凡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利用假期到萍鄉等地的煤礦上去觀察運煤等機械的構造等。然而這年夏天,他在煤礦上卻遇到了一個改變了他人生的人——顏福慶。

湯飛凡注意到顏福慶,是因為他的身邊有兩隻大箱子。這兩隻箱子引起了湯飛凡的好奇。在他的請求下,顏福慶把箱子中的顯微鏡拿出來,並教他通過顯微鏡去看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在顏福慶的指導下,湯飛凡通過顯微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這似乎打開了一個他從未知曉的世界。而在和顏福慶的一番交談後,更是讓他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要去學醫。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也源於當時的社會現狀。

當時中國積貧積弱,被西方人嘲笑為「東亞病夫」,再加上天災人禍,苦難的人民陷入貧病交加的狀態,這激發了一些愛國青年立志學醫,振興中華的決心。

比如魯迅在日本選擇學醫時,就曾說:「做醫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勞苦同胞治病出力,清政府以民脂民膏給我們出國留學,我們應報答勞工大眾。」

湯飛凡雖然比魯迅小了十餘歲,但是他的愛國之心及他對醫學的興趣,最終促使他一心想要通過學醫治病救人。

1914年,由顏福慶擔任校長的湘雅醫學院在長沙建立,並於當年秋天向全社會招生。

(右二為愛德華·胡美)

湯飛凡聞訊後,也和眾多愛國青年一起去參加入學考試。

然而,由於湘雅醫學院是中國和美國耶魯大學雅禮協會聯合出資創辦的學校,因此在招生考試中加入了英語測試。

沒有學過英語的湯飛凡心有不甘,找到當時擔任主考官的雅禮協會會長愛德華·胡美,請求給他一段時間,然後再來補考英語。他保證如果到時候考試過關,他就繼續學習,如果沒有及格,他就自動離校。

湯飛凡的勇氣和決心打動了胡美,於是胡美破例「暫時錄取」了這名年輕人,並饒有興趣地想看看他之後會有什麼樣的舉動。

湯飛凡為了能順利地留校學習,他廢寢忘食地學習英語。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約定的時間內,英語突飛猛進,最終順利地通過了英語考試,這給胡美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湘雅醫學院一向以嚴格的教學標準來對待學生,再加上在長達8年的學制中經過不斷地考試選拔,以致錄進來的30人到畢業的時候被淘汰得只剩下了10人。湯飛凡就是學到了最後的一個,他於1921年畢業,並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此時,由於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開始向微生物研究發展,因此傳染病菌和致病菌一再被發現。這讓湯飛凡意識到微生物研究才能從源頭上控制疾病,所以他決定繼續往細菌學進發。

當時,有個和他一起畢業的同學,力邀他一同開診所。湯飛凡拒絕了同學的邀請,他說:「當一個醫生,一輩子只能治好多少病人?如果發明一種預防方法,卻可以讓億萬人不得傳染病。」

為了這個宏偉的理想,湯飛凡再次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細菌系進修。

他在那裡學習了3年,不光掌握了細菌學理及實驗技術等,還養成了在科學研究上務必手腦並用的習慣。

湯飛凡在細菌學上的出眾能力,得到了學校的肯定。於是在1925年,他獲得了前往哈佛大學細菌學系繼續深造的機會。由於當時中國尚未有人在細菌病毒學上做研究,因此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中國研究病毒細菌學的第一個人。

(湯飛凡和家人)

在國外,湯飛凡不僅視野大開,而且一流的導師和設備先進的實驗室,也給了他在細菌研究上的極大幫助。湯飛凡在學習上如饑似渴,同時他還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實驗室裡。

經過不斷地嘗試,他利用砂棒濾器和普通離心機等設備,用物理分離的方法,證明了病毒是能寄生於細胞內的有生命力的微生物,而且還能自我複製。為了測出病毒的大小,湯飛凡還研製出了第一代微孔濾膜。

湯飛凡的的論文一經發表,立刻在美國微生物圈內引起了轟動。

3年學習轉瞬即逝,湯飛凡在畢業前夕,學校和他的導師都為了挽留他,給他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希望他能留校繼續搞微生物科研。

生活上的優厚條件,雖不能吸引湯飛凡,但是先進的研究設備及得天獨厚的研究條件,卻一定能讓他在病毒微生物研究中有更多的成就,這不免讓他心動。

就在湯飛凡準備留下來時,一封來自中國的信,卻再次改變了他的想法。

信是顏福慶寫的。

原來顏福慶在上海創辦了中央大學醫學院。要說這可是中國人獨立創辦的醫學院。可是好不容易創辦起來的學校不僅經費有困難,就連師資都很匱乏。

為了能把學校辦好,顏福慶想到了遠在國外的湯飛凡,於是試著給他寫了一封邀請信,並在信中把醫學院的現狀和困難如實地告訴了他。

湯飛凡被顏福慶的決心和坦誠打動了,於是他毅然謝絕了導師的挽留,於1929年回到了祖國。他到中央大學醫學院就職時,那裡連建實驗室的條件都不具備。於是他白手起家,自己搭建用於細菌研究的實驗室,甚至還把自己的顯微鏡捐了出來,才勉強湊成了一個極為簡陋的實驗室。

就是在這間簡易的實驗室裡,湯飛凡開始對病毒和傳染病病菌進行研究。其實早在哈佛大學時,湯飛凡就把治療沙眼,作為了他的主要課題。在回國後,他通過活體試驗及自身試驗,最終以翔實的數據,寫出了論文《沙眼桿菌與沙眼之研究》,從而推翻了日本學者野口英世提出的沙眼病原體是顆粒桿菌的說法。

(顏福慶)

在這一時期,湯飛凡還對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疾病進行了病理研究。

但是,日本侵華戰爭卻讓這個一心撲在細菌學研究上的學者,再也不能安心做實驗了。

在淞滬會戰爆發前夕,湯飛凡走出了實驗室。

他說:「研究,研究,研究,做了亡國奴,研究出再好的東西有什麼用?」

因此,他積極參與了抗戰前線醫療救護隊,忙碌於設在隨時會被炮火擊中的救護站。雖然炮火連天,但他毫無畏懼,他還開玩笑說他個子小,炮彈不容易擊中他,他在前線幹醫療救治是最合適的人選。

隨著上海的淪陷,天津、北京等地,都先後落到了日本人手中,在這危難時刻偏偏瘟疫四起。就在此時,湯飛凡又接到了顏福慶的來信,原來顏福慶邀請他去長沙主持中央防疫處的工作。

於是,湯飛凡放棄了上海每月數百元的教授工作,再次輾轉來到了長沙。考慮到長沙屬於軍事必爭之地,湯飛凡又把中央防疫處遷移到了較為安全的昆明。

說是中央防疫處,其實啥也沒有,不光條件艱苦,而且工作人員也寥寥。湯飛凡再次化困難為動力,一方面他四處籌款,另一方面帶領大家種菜養豬,在生活上自給自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央防疫處終於是建成了。

在那一時間裡,湯飛凡帶領團隊趕製的青黴素和牛痘疫苗,大大地緩解了病死率和控制了傳染源等。此外,他還開發了狂犬病疫苗、白喉疫苗及傷寒疫苗等。這些疫苗和青黴素解救了成千上萬的人。如果說在前線衝鋒陷陣的是戰鬥英雄,那麼湯飛凡也該算是戰鬥英雄,只是他的戰場是另一種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防疫處被更名為中央政府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湯飛凡擔任所長。

(湯飛凡和金持獎章)

就在新中國成立不久,蒙古察哈爾一帶爆發了鼠疫。他迅速率領小組前往疫區,並趕製出鼠疫減毒活疫苗,將一場不斷蔓延的瘟疫消除於無形。

此後,湯飛凡又研發出了黃熱病毒活疫苗,並在全國推行種痘。這使得曾讓人談之色變的天花,得以早早絕跡。

1954年,湯飛凡再次把中斷了多年的沙眼病原體課題,作為了主要的研究對象。

因為當時沙眼幾乎是全球性的疾病,特別是在中國,感染率達到了50%。而農村更是十人九沙,發病率和傳染率都居高不下。因患病失明或視力嚴重下降的人,不斷增加。

所以,湯飛凡決定找出病原體源頭,從根本上找到沙眼的預防和治療的根本辦法。

湯飛凡在經歷了數百次失敗後,終於採用允卵黃囊分離出了病毒。隨後他對病毒進行了培植,結果發現致人感染沙眼的正是這種沙眼病原體。為了不讓自己犯野口英世的錯誤,他還將病毒滴在自己的眼中,隨後他的眼睛果然受到了感染。他克制疼痛和難受,在長達40天的沙眼期,每天都寫臨床症狀,最終他確定的沙眼病原體的病毒,他的發現為治療沙眼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沙眼患者也因此大大減少,因此國際上為了對他表示感謝,把他發現的沙眼病原體稱為「湯氏病毒」。而他的名字在國際細菌學研究界,更是一再得到推崇。

然而就在他在國際上名望頗重時,國內卻掀起了一股政治風暴。由於他在這次風暴中受到了極不公平的對待,他最終以自殺的形式,表達了他對祖國的忠貞和愛。

1982年,國際眼科學大會在得知湯飛凡已經去世的消息後,依然授予了他一枚金質獎章,以感謝他為沙眼症治療所做的巨大貢獻。同時相關國際協會還把湯飛凡的名字,推薦到諾貝爾獎候選人名單中,可惜諾貝爾獎規定去世的科學家不能進入諾貝爾獎候選名單,所以湯飛凡的名字最終被評委從名單上劃掉了,這實在是一種遺憾。

(參考資料:《醫學科學家湯飛凡》等)

相關焦點

  • 18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1915年,山極勝三郎在菲比格實驗的啟發下,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實驗方法的建立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屢獲諾獎提名,但是很遺憾,直到去世他都未獲得諾獎。
  • 十八次諾獎提名,寄生蟲誘發癌症,背後是諾獎史上的一次誤判
    18次提名終獲獎,諾獎之爭菲比格一生被推薦為諾獎提名18次,甚至在他獲得諾獎之後到他去世的這兩年間,他還獲得了8次諾獎提名,可見當時菲比格在醫學界的崇高地位。提到菲比格的諾貝爾獎,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位日本科學家,山極勝三郎。1915年,山極勝三郎在菲比格實驗的啟發下,通過在兔子耳朵上塗抹煤焦油成功誘導了腫瘤,這一實驗方法的建立對實驗誘導腫瘤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山極勝三郎也因此屢獲諾獎提名,但是很遺憾,直到去世他都未獲得諾獎。
  • 他把病毒滴入自己眼睛,救治億萬國人,原本可能獲中國首個諾獎
    更早之前,還有一位該被世人銘記的醫者——湯飛凡。他被譽為中國的「疫苗之父」,他甘願為科學研究獻身,把病毒滴入自己的眼睛,億萬國人的生命得到救治。然而,由於他過早離世,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那麼,湯飛凡究竟做出過哪些巨大貢獻呢?
  • 拯救全球上億人的中國科學家,被外國人封神,卻被中國人逼到自殺
    讓我們來看看這位該被國人銘記的醫學大師的一生吧!02 為拯救更多人,走上疫苗研製道路1897年,湯飛凡出生在一個沒落的鄉紳家庭。從小看到人民深受病痛折磨,堅持學醫,拯救國人。1914年,湯飛凡考入了美國雅禮會創辦的湘雅醫學院,被授予耶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 他以身試毒,攻克沙眼,學醫報國救人無數,卻很少人知道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是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我們都知道屠呦呦,因為她得了諾貝爾獎,而且是中國人第一次獲得自然學科的諾獎。但其實早在幾十年前,這個獎就應該被中國人拿了,這個人就是湯飛凡。屠呦呦獲獎是發現了青蒿素,湯飛凡則是發現了沙眼衣原體。因此湯飛凡也被稱為「衣原體之父」。
  • 被遺忘的衣原體之父湯飛凡:應得諾貝爾獎卻被頂替,61歲受辱自殺
    因此在1914年,湯飛凡就從工業學校退學,轉而報考湖南湘雅醫學專門學校。雖然入學考試還有他從未學過的英語科目,但他也不曾放棄報考,主動和老師請求補考,小小年紀就如此有勇氣,這讓老師破格錄取了湯飛凡。「行醫治病能救活多少人?我要是能發明一種預防疾病的方法,就能拯救千萬人」。於是,他去了協和醫學院細菌學系進修,專攻傳染病學和細菌學。在協和進修的3年裡,他拼命學習,做研究。所有的努力不僅僅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更多的是想為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 非洲文學家阿契貝去世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
    非洲文學家阿契貝去世 生前多次獲諾獎提名   (記者姜妍 實習生吳月)被譽為「現代非洲文學之父」的奈及利亞作家欽努阿·阿契貝21日在美國波士頓去世,享年82歲。
  • 中國疫苗之父湯飛凡:研製出各種疫苗,拯救無數中國人,61歲自殺
    1992年,為了展現中國現代科學家的輝煌業績和偉大精神,我國發行了中國現代科學家第三組特種郵票,全套共4枚。他們分別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數學家熊慶來、醫學家張孝騫、微生物學家湯飛凡。有了紮實的醫學基礎後,湯飛凡並不滿足去當一名普通的醫生。因為他知道,當醫生一輩子也救不了那麼多人,如果學習研製病毒疫苗,那麼他能救的人肯定要多得多。剛好在當時,也正處於微生物學發展的黃金時期,看到國外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科赫」和「巴斯德」,他想為什麼中國不能一個「巴斯德」呢?
  • 假疫苗事件持續發酵,醫學泰鬥湯飛凡,曾研製中國疫苗拯救國人
    假疫苗事件持續發酵,醫學泰鬥湯飛凡,曾研製中國疫苗拯救國人最近的一段時間,人們將視野聚焦在了假疫苗的事件上,據說武漢生物生產的百白破疫苗不合格,一些小孩在注射之後出現了奇異的現象,對於這件事情似乎已經引起了中央部門的關注。
  • 那些不該被遺忘的偉人——「中國疫苗之父」湯飛凡
    應該有很多人都知道,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是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屠呦呦,這是全中國的榮耀,也是對全世界的貢獻。然而,在她之前最接近這個獎項的中國人是誰呢?他原本是最有希望的成為中國首位獲獎者。然而,他卻因為當年的一場運動就這樣離我們而去。這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遺憾,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的遺憾。
  • 他是我國疫苗之父,一生挽救億萬人,老教授:他若在,何至於此?
    提起屠呦呦,當代中國人都知道她是誰,第一位得到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但在她的幾十年前,還有一個中國人更加的接近諾貝爾獎,1957年他的研究便被國際科學界列出來。可惜的是,諾貝爾獎不發給去世的人,這獎便付之東流。相信很多人還沒有忘記2003年的非典,病毒肆虐,大家的願望都是健康活著。
  • 解密被提名諾獎的中國作家:胡適、林語堂、魯迅、老舍和沈從文
    諾獎與中國作家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臺灣作家李敖就是利用了這一點把他被提名諾獎的新聞炒作得沸沸揚揚,《北京法源寺》賣了個洛陽紙貴。李敖留下的不少破綻沒有立即被人識破,表明李敖本人和許多讀者都不了解諾獎提名的時間、評選機構及其評選機制。
  • 14億人1個諾貝爾獎?拿不拿獎沒關係,嘲諷諾獎才危險
    文|家庭教育自助參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又引發了大眾對於諾獎的討論。言論自由,無可厚非。不過,有些年輕人對諾獎不屑一顧,甚至調侃和嘲諷,這個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你可以調侃科學家,但是請不要調侃科學。我們簡單剖析一下諾獎,讓年輕人重新認識諾獎的意義。
  • 發現元素周期律卻無緣諾獎:是諾獎的損失還是門捷列夫的損失
    甚至在當時俄國上層人的圈子裡,送禮不送什麼LV,要送就送門捷列夫做的包。一票之差諾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實行提名制。由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邀請有巨大成就的科學家來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然後諾貝爾獎會員會對候選人進行評定,選出諾貝爾獎獲得者。
  • 國士無雙湯飛凡:我國第一次病毒學家,為醫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諾貝爾獎在世界上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本土)目前只有兩個獲得過諾貝爾獎,分別是文學獎莫言和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這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說到醫學方面,早在屠呦呦之前有一位就有資格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他就是我國第一代病毒學家,也是世界赫赫有名的病毒學家。他的名字叫湯飛凡!
  • 他是中國的巴斯德,差點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為研究把病毒放進眼睛
    但如果說這個人叫湯飛凡。你相信嗎?然確實如此,這位被譽為「衣原體之父」,「中國的巴斯德」的醫學微生物學家湯飛凡先生。就是國際公認的曾經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為了分離出沙眼病毒毒株,1957年湯飛凡除夕將沙眼病毒種進自己的一隻眼睛,造成了典型的沙眼,並且為了觀察全部病程,堅持了40多天才接受治療,並成功了分離出了沙眼病毒毒株。為世界沙眼的研究和防治奠定了基礎。因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衣原體的人,沙眼病毒故又稱為"湯氏病毒"。
  • 國士無雙湯飛凡:我國第一次病毒學家,為醫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湯飛凡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公曆1897年)出生於湖南醴陵湯家坪,家庭條件應該不錯,所以他從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1921年,湯飛凡24歲,他從湘雅醫學院,並獲醫學博士學位。四年後他被推薦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
  • 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更多的女性被提名諾獎,這是一個趨勢
    原標題: 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更多的女性被提名諾獎,這是一個趨勢  2019年諾貝爾獎揭曉之前,長期關注的一個問題重新引發外界期待:女性和非白種人在今年的這項大獎角逐中能否有所斬獲?  畢竟,在過去的2018年,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是繼瑪麗·居裡(居裡夫人)和瑪麗亞·格佩特-梅耶(梅耶夫人)之後的歷史上第三名女性物理諾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也是繼居裡夫人、伊雷娜·約裡奧-居裡(瑪麗居裡的女兒)、多蘿西·瑪麗·霍奇金和阿達·約納特之後第五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性。
  •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獲得2020諾貝爾和平獎,川普獲提名?
    202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於北京時間下午5時揭曉。由於諾貝爾獎多半不會公布入圍者,根據以往傳統,獲提名者的名單50年後才會被公開。加上今年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天災人禍不斷,今年和平獎將落誰家,格外受到國際社會矚目。
  • 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今日揭曉:弗洛伊德「陪跑」該獎32次
    【想拿獎牌不容易:2017年得獎者等了33年】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在發現青黴素17年後,與另兩名科學家獲得諾獎;2017年,傑弗裡霍爾等3人,在發現人體「生物鐘」原理33年後才獲獎……追溯至上世紀,諾獎首次頒發後的10年,獲獎者的平均年齡僅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