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宜昌,如果提到舌尖上的美味,人們都不會忘掉產於長江的一種魚——那就是「宜昌長江肥魚」。
肥魚、刀魚、鰣魚、河豚,並稱長江「四大名魚」,而宜昌長江肥魚,則又是長江肥魚中的最鮮美的一族,是大自然賜給宜昌的特別美味。
天下美味——宜昌長江肥魚。
宜昌,古稱夷陵,「山至此而夷(平坦),水至此而陵(土丘)」,這正是宜昌地貌特點的真實寫照,也是長江水流宜昌段的高度概括。
宜昌長江肥魚,學名長吻鮠,俗稱長江鮰魚、江團、肥頭、肥沱,是典型的長江洄遊性魚類。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是宜昌長江肥魚的典型特徵。
長江三峽起始點——南津關。
據文獻資料載:以宜昌虎牙灘(荊門山附近)至南津關(三峽起始點)所產的肥魚為最肥美,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讚頌。
1763年,(清)乾隆年間,《東湖縣誌》記載「鮠,名鮰,本草鮠,無鱗亦鱘屬也,惟鼻短,口亦在頜下,每於洄流中取之,故俗稱洄沱子。清同治版《宜昌府志》卷十一風土誌鱗介羽毛目:鮠:一名鮰,…每於回流中取之,故俗稱洄沱子。
漁夫撒網。本圖為黃大菊提供。
宋代文豪蘇軾父子三人,在遊歷三遊洞之後,品嘗肥魚,引發蘇軾詩興,即興寫詩一首贊肥魚:「芽姜紫醋炙銀魚(湯色,編者注),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純鱸」。
相傳,長江肥魚早在明朝初期,就作為宜昌的水產貢品,獻給明太祖朱元璋,從此,一直被列為皇家美食珍品。有「千裡送名魚,皇家席上珍」之說。
起水的宜昌長江肥魚。本圖為黃大菊提供。
歷史延續到今天,中外遊客每至南津關一帶,仍然把品嘗到宜昌長江肥魚,當著旅行中的一件美事,以三遊洞邊的懸崖餐館——放翁酒家為代表的宜昌長江肥魚湯,更是聲名遠揚。
宜昌三峽長江由激緩的交匯之地,這種獨特的自然條件,還為我國長江肥魚的繁育提供了場地,因此,宜昌還是長江肥魚的原產地和繁育地。
宜昌長江肥魚。
宜昌長江段的生態特性,還導致了宜昌長江肥魚的兩個特有的現象:
一是每年的春天,長江肥魚會成群結隊從長江下遊開始生殖洄遊,上溯到宜昌南津關口外開闊的洄水區內,它們在洄水區內等待產卵的生態環境,形成宜昌江段特有的魚訊。
長江水在南津關下牢溪回水。
二是產卵前,魚體內必須存貯大量脂肪,用於性腺發育與生殖過程中的能量消耗。特別是肥魚,其體內脂肪含量本身比一般魚類高,他們洄遊到宜昌江段時,體內仍有大量脂肪存在,而肥魚的魚瞟,較其他淡水魚類,特別肥厚,所以,宜昌人形象的稱其為「肥魚」。
宜昌長江肥魚的頭部形象。
宜昌長江肥魚的諸多地域特性,2013年,宜昌英武長江生態漁業公司提出國家地理標誌申請,並獲得批准,從此,宜昌長江肥魚成國家地標農產品保護產品。
宜昌長江肥魚的地域範圍包括:分布於長江宜昌江段,該江段屬於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的過渡江段,全長232公裡。位於東經 110°51′—111°39′,北緯30°32′—31°28′。東接當陽、遠安,西鄰秭歸、興山,南靠枝江、猇亭、點軍,北與保康接壤,沿江兩岸均屬宜昌管轄。
三遊洞邊放翁酒家廚師忙著製作肥魚湯。
宜昌長江肥魚的外在感官特徵: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其魚肉質細嫩、無肌間刺、肉滑如玉、入口即化、味淡雅甘醇;尤其所燉魚湯,白若瓊漿、潤澤爽口、甘如玉液;其鰾肥厚,自古以來為食中珍品。
肥魚湯要猛火煮。
內在品質指標:宜昌長江肥魚品質優,營養價值高。水分≤85%,蛋白質≥13.7%;總脂肪≤3.23%;灰分≤1.1%;富含多種胺基酸(包括:賴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蘇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纈氨酸、組氨酸和精氨酸等),胺基酸總量≥10.0 %。
宜昌長江肥魚湯如牛奶白。
從以上檢測數據可以看出,宜昌長江肥魚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營養特點:
一是宜昌長江肥魚的肌肉蛋白質含量大於或等於13.7%,比一般淡水魚類高1%以上;同時,含有18種胺基酸,其胺基酸的組成比例與人體相似,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長江肥魚肉美湯鮮。
二是宜昌長江肥魚的肌肉不僅富含脂肪,而且它的脂肪是有益脂肪——主要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被人體吸收率可達95%;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俗稱「腦黃金」,它們參與人類大腦新陳代謝,食用含EPA和DHA豐富的宜昌長江肥魚,有利於增強大腦的記憶功能。
高檔美味,高檔做法。
三是宜昌長江肥魚的鰾,碩大厚實,富含膠原蛋白,曬乾後製成的「筆架魚肚」,是享譽海內外的珍品。
四是宜昌長江肥魚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每百克可食部位含鈣39毫克、磷143毫克和熱量101千卡,其肝臟中則含有大量維生素A和維生素B。
被譽為全球九大巖洞餐廳的放翁酒家,以肥魚為當家菜。
宜昌長江肥魚,肉質細嫩、甘醇淡雅、味道爽口;魚肉無肌間刺,潔白如玉、入口消化;用泉水大火燉製的燉魚湯,無須添加牛奶或煉乳,完全通過釋放魚肉內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就能自然燉成像牛奶樣的白湯。
南津關上峽谷成。
宜昌長江肥魚湯,白若瓊漿,甘如玉液,賞之悅目,食之爽心,成為長江魚類美食之首,受到人們喜愛。據悉,以宜昌長江肥魚為主打品牌的全球九大懸崖餐廳——放翁酒家,每年銷售肥魚2萬斤以上,僅此一項,營業額就達到380多萬元。加上宜昌城區聚翁大酒店和聚翁品味兩家酒店,年銷售肥魚達5萬多斤,肥魚一項的營業收入近千萬元。
懸崖巖洞餐廳。本圖為黃大菊提供。
談到宜昌長江肥魚味美之謎,中國烹飪大師、宜昌名廚委副主任葉慶年說:「宜昌長江肥魚,之所以成為長江魚類的美味之首,這與肥魚的洄遊有關。長江下遊肥魚,在沒有長距離運動之前,體形過於肥胖,體內脂肪過多,而長江上遊的肥魚,又因運動量過大,而脂肪消耗過大,變得太廋。唯有宜昌江段的肥魚,肥瘦適中,味道最為鮮美!」
劉洪進、餘文暢、田開鳳/整理配圖
附:長江肥魚簡介
長江肥魚,學名長吻鮠,屬鯰形目鱨科(亦稱鮠科)鮠屬。體略似紡錘形,吻錐形,並向前顯著的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3齡魚體重約1-1.5千克,體長約30-50釐米。一般生活在江河的底層,覓食時也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冬季多在幹流深水出多礫石的夾縫中越冬。為食肉型魚類,喜夜晚捕食,主要食物為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達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齡為3齡,一般為4-5齡。成魚每年3-4月開始成熟,便上溯至礫石底的河水急流處產卵。產卵期為4-6月,8月左右下退。懷卵量1-10萬粒以上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