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Nature封面」與月球不同,木星的黑暗面不是真黑,還有閃電

2020-08-09 九天學者

有顏值·有故事·有知識


木星閃電

NatureCover_584_7819

封面顯示了藝術家對木星暗面高空風暴產生的微小閃電的印象。 以前,在木星上曾觀察到過「超強閃電」,但在本周的刊物中,海蒂·貝克爾(Heidi Becker)和她的同事們展示了來自NASA朱諾(Juno)太空飛行器上恆星參考單元相機的光學數據,該數據揭示了與地球上標準閃電具有可比性的閃光。 該團隊確定了僅持續5.4毫秒的閃爍,而兩次閃爍之間的時間間隔為數十毫秒。 觀測到的閃速比以前看到的高出一個數量級。 研究人員指出,觀察到的幾次閃光發生在沒有液態水的高度。 觀察到的「淺閃電」是由於以前沒有發現過氨水雲而解釋的。

原文信息: 期刊=Nature, Volume=584, Issue=7819, 日期=2020年08月06日

我只是對Nature封面及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故整理&翻譯分享。畢竟有跨學科&多學科的知識,所以若有翻譯不對的地方,敬請在留言區指正!

相關焦點

  • 木星的「星空」,太陽的耀斑,誰是最美封面?
    但是近日發表在《自然》的一篇文章,讓人們也看到了木星的美麗星空,宇宙中還有哪些令人嚮往的景象?太陽的耀斑也很驚豔!如《星空》般美麗的景象出現了,不過不是在地球上,而是木星。 自從1979年NASA的「旅行者號」第一次看到了木星的閃電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木星的閃電與地球的閃電很相似。
  • 月球硬幣、像素地球、AR太陽系、星座筆記本,「宇宙周邊」帶回家
    陪你邊玩邊學,每天漲點新知識探索宇宙太空一直是人類的目標和夢想,而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中國的航天探索事業也將進入新的階段。是時候把「宇宙周邊」帶回家了:下面這些生動的模型與AR效果,讓燦爛星河直接出現在你的面前。
  • 這個「化學家」登上Nature封面:工作007,8天完成近700次實驗
    這個「化學家」OK的!最近,Nature封面上就隆重介紹了他——這個「化學家」身高1.75,光在實驗室裡溜達,8天內就行走了2.17公裡。而且如此「超負荷工作」,效率卻依然很高。在這期間,他完成了688次實驗,還發現了一個新的光催化劑,用於水制氫。
  • 最新研究:木星存在怪異的閃電和冰雹
    NASA朱諾號探測器觀測顯示,木星大氣層中有更小更淺的閃電現象,表明木星閃電和冰雹形成於較淺的大氣層。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木星存在閃電和冰雹,但這些現象完全不同於地球上我們熟知的閃電和冰雹。  依據近期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最新研究,木星淺層閃電並非像地球閃電源於水雲層,而是由富含水和氨的雲層產生的。
  •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尖帽子的魔法工房」最新漫畫雜誌封面彩圖公開 動漫 178動漫整編 ▪ 2020
  • 《天堂》改編手遊《天堂M》新職業「黑暗妖精」強勢登場!
    經典網遊改編重製的手遊《天堂M》開放了玩家期待已久的全新職業「黑暗妖精」,高迴避、高暴擊率的設定,使黑妖無論是在野外練功打怪或是PK 打架都相當強勢,甚至還有韓服玩家放出低等黑妖PK 打敗高等騎士的實測影片,讓不少玩家趨之若鶩,黑妖也一躍成為喜歡近戰玩家的首選!
  • Nature最新封面:復旦校友的研究成功恢復老年小鼠視力
    這就是最新登上Nature封面的研究:來自哈佛、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技術,成功恢復了老年老鼠的視力。」。因此,研究人員就假設,如果DNA甲基化確實控制了衰老,那麼擦除一些「足跡」就可能會逆轉「活生物體」內細胞的衰老,從而讓細胞「返老還童」!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讓亞馬遜告訴你什麼才是「真黑五」!
    然而黑色卻是一個例外,作為時尚當中的「常青藤」元素,象徵著多種不同寓意的黑色,一直貫穿於時尚與藝術之間,除此之外,在某個特定的日期,黑色還有著一種極為特殊的含義,那就是「買買買」的節日——「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
  • 揭秘《球狀閃電》中的「黑森威懾」與「降維攻擊」
    當被問及創作《三體》三部曲花費了多長時間時,大劉是這麼說的「大概用了五年。但是之前還有很長時間的,包括想法萌發、完善,這個時間很長。」縱觀全書,我們可以發現大劉確實花費了很多心思在想法的構建上,其中包括了對自己早先的作品的融會貫通,最終向我們展現了一部令人震撼的科幻巨作!
  • Nature 封面:科學家用「重編程」逆轉生命之鐘,恢復小鼠喪失的視覺
    關於衰老,Peter Brian Medawar 提出了兩種解釋:一是生物學角度的「先天衰老」,即衰老是生物必經的過程;二是物理學角度的「衰老磨損」,即衰老是一種累積效應。在第一種解釋之下,衰老和死亡由物種進化決定,目的是為年輕一代騰出空間——我們的生命進程中有一個「主時鐘」,倒數著我們能自然存活的時間。在世人看來,衰老這件事情,雖然很無奈,但也無法改變。
  • 英文早點 | 2018年12月25日:木星上存在閃電
    木星上存在閃電「Great dancers are not great because of their technique
  • Nature最新封面:哺乳動物有 「一鍵返老還童」按鈕
    逆轉生物鐘,成功將「舊細胞」變年輕。所以真的可以逆生長了嗎?這就是最新登上Nature封面的研究:來自哈佛、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細胞「重新編程」技術,成功恢復了老年老鼠的視力。此舉首次證明了可以安全地將複雜組織(視覺神經組織)「返老還童」。
  • 沒看懂這些「封面故事」,你的專輯都白聽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於一張專輯的評價都是來自於專輯中音樂內容的本身,雖然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通過聽覺傳遞,但是每一個音樂人在自己專輯封面的創作上,都會付出很多精力,因為這是人們對於這張專輯最為直觀的「第一印象」。
  • 「朱諾」探測器在木星上發現奇異的氨水雲閃電
    ,可能是被木星風暴從雲層下方帶上雲頂的冰晶,這些冰晶可以與雲頂的氨水雲一起製造出閃電。Gerald Eichstadt / Sean Doran / MSSS / SwRI / JPL-Caltech / NASA無論是在地球上還是在木星上,閃電並不罕見。閃電大多發生在大氣的中下層,發生在冰晶和水滴能夠形成的地方。冰晶和水滴劇烈摩擦能夠使雲團帶電。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為什麼閃電的日語叫「稲妻」,有趣的天氣別稱!
    而「稻妻」(稲妻)其實就是「閃電」的意思!「甘々と稲妻」天真與閃電也很好看哦!同學們知道為什麼閃電的日語會被叫作「稻妻」嗎?和小趣同學一起來認識4個關於天氣現象的有趣別稱吧。日語的「稲妻」是什麼?就是閃電!
  • Nature雜誌封面:世界上首個室溫超導體問世
    這就是來自羅切斯特大學的最新研究,他們設計出了一種新型氫化物,可以在這般「高溫」下,無任何電阻地導電。 科學家發現,這種由氫-硫-碳組成的材料,在巨大的壓力(大約是地球核心的75%)下,室溫時就能轉變成超導體。
  • 宇宙在進入完全黑暗前可能還有一場煙火秀
    在萬古之後,宇宙將在稱為「熱寂」(heat death)的場景中邁向終結。但在光亮永遠熄滅之前,可能還有最後一場煙火秀等著上演呢! 天文學家認為稱為白矮星(white dwarf)的緻密恆星,將是在衰老宇宙中持續存在的最後天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