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春,除了動情的明月山,還有千年古樓,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總是散發著獨特的魅力,那就是袁州譙樓,一個講述千年故事的地方,這趟宜春之旅,不能錯過這個珍貴的遺蹟。
袁州譙樓,又名「鼓樓」,高12.8米,佔地780平方米,它是世界上最早存在的地方天文臺,集測時、守時、授時服務於一體。
走近圓周塔,遠遠地就看到一個高懸的金框牌匾,黑色的底色上寫著金字,兩側的建築在時間的衝刷下微微有些斑駁。但牌匾在朝代更替中總是光芒四射,絲毫沒有被時間侵蝕。
整個橋樓呈型,有南北兩個觀景屋頂。兩株參天大樹矗立在塔前,鬱鬱蔥蔥,綠意盎然,像忠誠的衛士一樣守護著這座千年古樓。大樹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顯示了橋樓的高貴地位,也顯示了歷史底蘊。橋樓是江南典型的建築風格。裡面全是精美的木雕。如果不說是天文臺,更像是我眼中的城堡,與昨夜的小雨相匹配,呈現出「小樓昨夜又偏東了」的意境。
雨後的青石板路乾淨明亮,隱約能映出兩邊的建築。踩著青石板,我慢慢走過橋樓洞。洞壁是磚砌的,四周斑駁可見。山洞雖然不長,但我走了很久很久,就像穿越了一千年。大概是山洞裡昏暗的燈光,大概是我沉浸在磚瓦之中的故事。
爬上樓梯,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登上了塔。塔裡有六棟房子。讓我驚訝的是,房子裡的柱子都是歪斜的,但是屋頂卻很平,真的是莫名其妙。據說在橋樓擴建期間,木材收購出現問題時,發現了24棵粗而不直的銀杉樹,這種神奇的景觀就是用「雙手舉起重物」的意思創造出來的。
沿著橋,從南到北,我看到了許多古老的儀器和儀表,讓我大開眼界。最讓我吃驚的是觀天台上的銅璇璣,據說是白天觀察太陽,晚上觀察星星月亮,測量時間的有效時間間隔。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銅玄寂由雙環組成,類似地球儀。底座上的獨角獸栩栩如生,雕工十分精緻。底角有四尊銅像,栩栩如生。庫樓後面人來人往,已經成為宜春繁華的商業區。如今的庫樓已經不再是一千年前的樣子,而是記錄著城市的興衰,傳達著一種特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