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讀者,鴿子估計大家沙漠一般只記得兩個:塔克拉瑪幹沙漠、撒哈拉沙漠。我國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極端環境讓很多人未能走出,留下了沙漠等同於生命禁區的印象。撒哈拉是因為它的大——全世界最大的非極性沙漠。
然而論起最極端、最古老的沙漠,它們都不是。雖然沙漠缺水,但總歸會有少量降水,下面的這個沙漠已經四百餘年沒有降雨記錄了!
在南美洲的西海岸, 在安第斯山脈和南太平洋岸之間南北綿延約1000公裡的地帶,是一片總面積約為十八萬平方公裡的沙漠,阿塔卡馬沙漠的主體位於智利北部境內,也有一部分位於秘魯、玻利維亞和阿根廷。
這片過於乾旱的歷史事件不多,唯一能讓人有印象的就是「硝石戰爭」。
1866年,智利與玻利維亞籤定條約規定南緯24°線為兩國邊界,南緯23°線與25°線之間一切礦產品利益兩國平分。
智利和英國合資經營的硝石公司在這年和玻利維亞籤訂合同,取得在安託法加斯塔地區的開採權。1874年,玻、智兩國籤訂新約,規定智利政府放棄南緯24°以北地區的全部權利,玻利維亞同意在5年內對智利公司不提高現行稅率。1878年,玻利維亞政府出於籌措軍費的需要,單方面增加了智利–英國礦業公司的稅額!
但是礦業公司根據1874年條約拒絕了,玻利維亞政府因為軍費緊缺,直接沒收了這家公司的全部資產並拍賣。事後作為報復,智利在英國的支持下,出兵佔領玻利維亞最大的港口。危機爆發後,因為秘魯與玻利維亞曾在1873年秘密締結軍事同盟條約,秘魯和玻利維亞政府同時開始軍事動員,智利1879年4月正式向秘魯和玻利維亞兩國宣戰。
就這麼一片極端乾旱的沙漠讓幾個國家打破頭,就是因為阿塔卡馬沙漠地區的礦產價值極高,盛產硝石、銀礦、鋰礦和銅礦,臨近海洋也能作為出海口。
地質學家對當地沉積巖的研究發現,某些地區的乾旱自三疊紀開始就持續存在,這表明阿塔卡馬沙漠的極端乾旱已經有了兩億年的歷史。
當地的氣象記錄表明已經有四百多年滴雨未下,不是因為四百年前下過雨,而是殖民者到達這裡開始記錄天氣起,就沒下過雨!上次什麼時候下雨無人得知。
阿塔卡馬沙漠由一系列鹽鹼盆地組成,平均海拔達到610米,之所以這麼旱是因為西邊的安第斯山脈。
安第斯山脈阻擋了來自大西洋的溼潤水氣,雖然阿塔卡馬沙漠離太平洋只隔著個山脈,但該地帶受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下沉的離岸風,加之秘魯寒流的經過,下層水氣易凝結成雲或者霧,但難以成降雨。
氣象學家估計阿塔卡馬沙漠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小於0.1毫米,雖然看起來還有點雨,但當地氣象記錄從1570年開始就沒見過降雨!與此對比一下,撒哈拉沙漠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0毫米!根據塔中氣象站曾經公布的數據,我國塔克拉瑪幹沙漠平均年降水25到30毫米!阿塔卡馬沙漠是本星球無可爭議的最極端乾旱地區。
洪災、雷暴這種天是附近人們永遠不用擔心的事兒,最後一條河谷已經在十二萬年前幹徹底了;這地方的沙漠地貌從一千五百萬年前就定型了。
人們熟知的沙漠植物有駱駝刺、仙人掌,但在這地方也是稀有生物。再耐旱的植物也需要隔兩年來次降雨補充些水分,阿塔卡馬沙漠大部分區域顯然超過了這些生物的生存極限。只有在沙漠邊緣才能看見極少數的地衣、仙人掌。
如果說有哪些人喜歡這個沙漠,除了礦產開發商那就是各大航天局的科學家了。
NASA、歐空局和日本的科研機構在當地建立了一系列天文臺和射電望遠鏡,最大的是阿塔卡馬大型射電望遠鏡陣列,我們去年看到的黑洞照片它也出了一份力,這個天線陣列是事件視界望遠鏡計劃在南美的唯一節點;66座大型拋物面天線架設在了阿塔卡馬沙漠海拔5000米的查南託高原,完美符合「高海拔」和「空氣乾燥」兩絕佳條件。
科學家發現這是地球最接近火星地表的地區,因為極端的乾旱,《科學》雜誌在2003年報導一個美國科研小組發現在阿塔卡馬沙漠的一些地區的土壤中完全不存在任何生命跡象,連基本的單細胞生物也沒有!
歐空局和NASA的火星車研製時,均會在阿塔卡馬沙漠進行測試,如果未來歐美航天組織準備載人登火的話,在這一定能蹲到很多訓練中的太空人。(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