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科研人員聯合發表16個植物新分類群

2021-02-22 荷花雜誌
記者22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中越兩國多個保護區於近日發表16個植物新分類群。包括馬關全唇苣苔、蕎葉秋海棠、水晶度量草等。這些新發現進一步提升了中國西南邊境以及越南北部生物多樣性影響力。

圖為雲南綠春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蕎葉秋海棠。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經典分類與植物多樣性團隊稅玉民研究組,在中國西南邊境以及越南北部開展長期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監測工作。近10年來,還與越南北部的Xuanson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Tam Dao Natural Reserve、Ngoc Son-Ngo Luong Nature Reserve等多個保護區,合作開展苦苣苔科、秋海棠科以及董棕林等喀斯特關鍵類群和群落的多次調查和研究。截止2019年,研究組在中國西南邊境以及越南北部共發表近100個新種,為該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有力支持。2020年以來,研究組又聯合中越兩國多個保護區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 Keys和Phytotaxa上發表16個新分類群。包括苦苣苔科的馬關全唇苣苔、紅腺全唇苣苔、簇花奇柱苣苔、毛果馬鈴苣苔、珠毛馬鈴苣苔、撕裂馬鈴苣苔、文山馬鈴苣苔、短序蛛毛苣苔、千花珠毛苣苔、光珠毛苣苔、春山報春苣苔,秋海棠科的蕎葉秋海棠、南滾河秋海棠、星果秋海棠、垂果秋海棠,以及馬錢科的水晶度量草。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昆明植物所等發表「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海南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安徽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生態環境部南京生態環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護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發表。
  • 昆明植物所等發表「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海南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安徽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生態環境部南京生態環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護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發表。
  • 中國研究人員發表「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海南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安徽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生態環境部南京生態環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護中心(CPC)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
  • 雲南研究人員發表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
    雲南網訊(記者 陳雲芬)近日,雲南農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團隊在國際真菌領域頂尖刊物《Fungal Diversity Notes》(《真菌多樣性注釋》)特刊上聯合發表真菌類群種屬分類學與系統發育研究最新成果。
  • 科研人員發現樹蘿蔔屬植物新種
    杜鵑花科樹蘿蔔屬植物全世界約120餘種,喜馬拉雅地區是其分布中心。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唇形科研究提出12個亞科和22個族新分類系統
    唇形科為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 230 餘屬 7000 餘種,中國是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獲悉,我國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唇形科分類學者,歷經四年時間對唇形科開展了全球範圍的廣泛取樣,獲得了 79 屬 175 個代表類群的葉綠體全基因組序列,取樣覆蓋了目前已界定的 12 個亞科。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 生物學》(BMC Biology)雜誌。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
  • 科研人員在寮國中部發現首個肉質多漿竹類新屬
    中新網昆明8月25日電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竹類專家合作在寮國中部喀斯特地區發現首個肉質多漿竹類新屬。該竹種十分罕見且分布區狹窄,就目前所知僅發現一個居群。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據介紹,來自法國的科研人員Thomas Haevermans等,2012年在寮國中部甘蒙喀斯特地區野外考察時注意到一種形態極其獨特且新穎的竹類,隨後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德銖取得聯繫。
  • 唇形科植物分類學取得重要進展 - 生物醫藥 - 中國高新網 - 中國...
    唇形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有著廣泛應用,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獲悉,我科研人員聯合多國學者,在唇形科分類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全球有230餘屬7000餘種,中國是其多樣性分布中心之一。
  • 「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發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組織,海南大學、廣西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安徽大學、深圳仙湖植物園、生態環境部南京生態環境研究所、越南植物保護中心(CPC)等中國和越南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的「中國和越南苦苣苔科分類」專輯在PhytoKeys發表
  • 蕨類植物PPG I分類系統和中國蕨類植物分類
    摘要:本文介紹了廣義蕨類植物PPG I分類系統並與《中國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 FOC)(蕨類)進行了比較。根據PPG I,我國有蕨類植物共39科165屬。對PPG I增加的類群新擬了中文名。  應JSE編輯部主任梁燕女士之邀,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跟國內的同行交流。
  • 西南林業大學科研人員發現植物新種「大圍山梧桐」、豆科新物種「元江木藍」
    西南林業大學研究人員聯合雲南省河口縣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分別發表文章《Firmiana daweishanensis sp. nov.
  • 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圖為此次發現的西藏新記錄種。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中新網昆明1月12日電 (記者 胡遠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
  • 西南林業大學科研人 員再發表兩個新物種 為中國植物物種名錄再添...
    近日,西南林業大學林學院趙雪利博士聯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單位發表豆科植物新種——元江木藍(Indigofera yuanjiangensisGao & Xue Li Zhao),研究成果以「Indigofera yuanjiangensis (Fabaceae: Papilionoideae), a new species from Yunnan, China」為題名發表於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期刊《Phytotaxa》。
  • 科研人員在雲南發現一植物新種金平異藥花
    常玉選 攝中新網紅河12月22日電 (常玉選)記者22日從雲南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獲悉,該局科研人員聯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者在保護區野外考察過程中,發現野牡丹科異藥花屬的一個新種——金平異藥花。目前,該植物在當地已發現1000餘株。
  • 【中國新聞網】中緬聯合發表緬甸北部鯉科魚類新種——葡萄真馬口...
    【中國新聞網】中緬聯合發表緬甸北部鯉科魚類新種——葡萄真馬口波魚 2019-06-15 中國新聞網 胡遠航   研究團隊於緬甸常駐工作期間對採集的魚類標本進行形態分類研究和系統整理,發現2014至2017年間採集於葡萄及其周邊地區一種稀少的真馬口波魚屬魚類是一個尚未被描述的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葡萄真馬口波魚(Opsarius putaoensis)。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經典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 4615卷第3期。  葡萄真馬口波魚隸屬鯉形目鯉科魚丹亞科真馬口波魚屬。
  • 科研進展|薄唇蕨屬植物的系統進化與分類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客觀地認識並定義自然界的物種並非易事,分類研究過程中物種名稱的變化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分分合合」正體現出分類學者為給物種正確命名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為了定義自然的物種,分類學者們整合了命名法規、形態學、解剖學、細胞學和化學分類學等諸多研究方法。而分子系統學的興起給分類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經典分類的研究手段相結合,標誌著分類學新時代的來臨。
  • 野生動植物|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4個中國新記錄種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12日發布消息稱,該所科研人員在西藏發現須彌四帶芹、巴洛特櫟等4個中國新記錄種,和翼葉稜子芹、線葉球蘭等24個西藏新記錄種。  據介紹,2013至2019年間,在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和國家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庫項目的支持和當地林業部門的配合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種質庫採集隊先後對西藏的墨脫縣、定日縣、聶拉木縣和吉隆縣等進行多次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的調查,共採集珍稀瀕危、地區特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種子、標本、活體材料等遺傳資源2500餘號,其中種子471份。
  • 中國科研人員提出新冠病毒治療新切入點,被國際公開發表!
    另外,文章還提出了針對新冠病毒治療的切入點、新冠病毒其它可能的作用靶點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等,對於指導治療有一定的價值。大二加入河南省核蛋白基因調控國際聯合實驗室後,王霖濤申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研究白血病血塗片的最佳染色方法,最終該項目被評級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該項目的相關論文發表於《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2019-03-27 16:48:2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