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駢體文,是和散文相對應的一種文體,它興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最盛行於南北朝,在初唐、中唐、唐末、五代、宋初時也盛極一時。古人語:兩馬並駕為駢,所以駢文最大的特點是用對偶的手法,講究對仗,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上也相互對稱,詞性、詞意相互配對。從字數來看,在文中交替出現四字句、六字句,所以晚唐時又叫「四六文」,直到清代才叫駢體文。為了增強句子的文採和感染力,駢文還講究平仄、用典、辭藻,在增強氣勢的同時,又兼顧委婉、含蓄、典雅、精煉。在駢文盛行的時代,駢文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作家文學水平的高低。
駢文極其講究形式美,故而文辭精美,節奏明快,跌宕起伏,氣勢充沛,一篇好的駢文,讀來令人愜意舒暢,盡興不已。駢文或雄偉奔放如泰山大河,或小巧含蓄如蘇州園林。駢文本脫胎於散文,可以說是文學發展中出現的一個「驕」子。但後來,在形式精美之路上越走越遠的駢文,卻成了後代許多文人學者反對、批判、打壓的對象,從文學中的「驕」子,演變成影響文學向更健康、更寬廣前行的障礙,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還是先從駢文產生的原因說起吧。
一、駢文產生的原因
在春秋戰國時代,文體的區分並不嚴密,在那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雖然中華大地呈現大分裂之局面,但文學卻極其繁榮,《尚書》、《左傳》、《春秋》、《老子》、《論語》、《莊子》、《孟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著作,既可以是歷史著作,也可以是散文著作,還可以是哲學著作,甚至有些著作中,還包括教育、軍事、藝術、養生、自然科學等知識。可以說,這時候的文學,是包羅萬象,雜糅各種學問的大散文作品。這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環境,為文學發展奠定了一個渾厚的思想和藝術基礎,使得後來的文學家可以從任何一個方面出發,在某一方面更加精細化,進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高峰,為文學體裁的進一步分門別類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詩經》、《楚辭》等先秦文學作品不僅奠定了中華文學尚善、樂觀的思想基礎,而且《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楚辭》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浪漫的色彩,虛詞的大量使用,句式的自由靈活等藝術手法,也奠定了中華文學的藝術基礎。再者,春秋戰國時期,空前繁榮的各種學派,為了更有力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普遍在作品的藝術手法上進行雕琢,從而使得文學作品從渾然一體的局面向更加精細,華麗方向轉變。另外,春秋戰國時代的士階層,為了在遊說各國,宣傳觀點時提高說辭的感染力,也主動引導文學向重文採、重修辭、重氣勢方面轉變。比如《孟子》、《勸學》、《墨子》、《諫逐客書》等作品。在以上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文學由原來《尚書》一樣樸素無華,缺少文筆的思想內容傳遞,向著既重內容,又重形式的方向大踏步邁進,這為漢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最早寫賦的是戰國後期的荀況,有《賦篇》、《成相辭》等作品。他的賦基本上是四言,偶句押韻,託物言志。而宋玉的賦,則廣泛使用四言、五言、七言,整中有散,鋪陳渲染,氣勢恢宏。這又為賦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漢朝大一統,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國土廣袤、自信強悍的漢帝國需要一種能與之相稱的歌功頌德的文體,而賦的篇幅和那種鋪張揚厲,講究文採的風格恰好適應了這一要求,同時,和春秋戰國一樣,諸侯王招納文士的風氣也催生了士人獻賦的熱情,所以漢賦成為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並列的漢一代文學。一大批優秀的漢賦作家和作品應運而生,例如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枚乘的《七發》,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從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漢賦重鋪襯渲染,對偶並列、詞藻修辭的特點,但漢賦有時也有因為過於重形式上的光彩炫目,而削弱思想和內容表達的缺點。
文學的發展與政治、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漢大賦經過一段輝煌後,到了東漢後期,隨著漢帝國國力的衰落和朝政的腐敗混亂,文學家面對社會現實,有了更多的危機感,也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識,漢大賦便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而重視抒發個人情感的抒情小賦則興起,後來又向更善於抒情的詩歌靠攏。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建安時代是詩歌發展的一個高峰,但建安時代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當「英雄輩出」的建安時代離去後,建安詩風也漸漸被歷史煙塵吹散。司馬氏建立的晉朝,雖然算一個統一王朝,但再也沒有漢代那樣的氣度,政治上的黑暗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侵擾,給國家發展帶來深重的隱患,所以短暫的統一後,是再次的大分裂和大融合。而整個社會,則朝著士族壟斷政治,追求奢靡享樂的方向發展,文學,也成為上層社會追求藝術享受的一個重要部分。
既然選擇了追求文學的藝術性,那麼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變成了他們判斷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在此環境下,文人士大夫對文學思想性的熱情不斷消退,轉而通過文學作品來抒發個性,追求精神自由。與文學創作風氣轉變相隨的是,文人士大夫對儒家建功立業、報國安民的信仰進一步消退,而用老莊的自由灑脫和佛家的消極無為來面對社會。所以,玄學在魏晉南北朝時興起並大力發展,而玄學的發展,又進一步推動文人思想的轉變,進而推動文學向追求形式美和藝術性更快發展。
以上是文學自身發展的原因,除了這個原因,還有時代原因。六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統治集團由豪門士族把持,形成「王與馬,並天下」的局面,在這種「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沉悶、封閉政治氣氛中,從西晉的政治黑暗、混亂到東晉和南朝的相對安寧和富庶,唯一不變的,是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面對北方政權的咄咄逼人和國家分裂,社會矛盾激化的局面,他們既沒有改變這一切的有力手段,又沒有主動改變的勇氣,所以轉而追求享樂和安於現狀,在此環境下,他們對儒家思想主導下反映社會現實,傳遞進取精神的文學失去趣味,因為這樣的作品,本身就是揭露他們的無能。所以他們也迎合玄學思想,追求清靜無為和縱情享樂。因此,那種詞採華麗,或歌功頌德,或描寫山水的文學受到他們的追捧和提倡,從而有了更大的市場。因此六朝時期,駢文產生的土壤已經非常肥沃,駢文的大發展,也就水到渠成。
太康詩風的興起,是詩歌駢文化的有力表現。這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潘嶽和陸機。他們和其追隨者的詩風,完全沒有了建安詩風的慷慨悲涼,健碩激越,而是講究形式、描寫繁複、詞採華麗、詩風繁縟、講究對仗,大量用典。比如陸機的《君子行》:
於穆予宗。稟精東嶽。誕育祖考。造我南國。南國克靖。實繇洪績。惟帝念功。載繁其錫。
其錫惟何。玄冕袞衣。金石假樂。旄鉞授威。匪威是信。稱丕遠德。奕世臺衡。扶帝紫極。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陸機善於用典、用對偶、句式整齊,聲律諧美、辭藻華麗的特點,是駢文詩的典型表現。可以說,從太康時代起,詩風由樸素到華麗的轉變,是駢文的先河,也是詩歌發展的必然。陸機的文學創作理念,更在他的文學理論著作《文賦》中有很好的說明。
首先,陸機的文賦本身就是一篇精美的駢體散文。其次,《文賦》詳細說明了陸機對文學創作的構思、情感、藝術想像、形式美等觀點。雖然在文章末尾,陸機也闡述了文學的思想價值,如「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恢萬裡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俯殆則於來也,仰觀象乎古人。濟文武於將墜,宣風聲於不泯。塗無遠而不彌,理無微而弗綸。配霑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絃而日新。」一段,但從總體看,重點還是怎樣創造美,怎樣讓文學作品成為一件讓人驚嘆的完美藝術品。如「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彌鮮,物昭晰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陸機的《文賦》直接反映了駢文追求形式美的特點。
到了東晉,沈約的《四聲八病》說誕生以後,重形式成為文學創作的首要標準。駢文的創作,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所以,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的特點,也是六朝詩風和散文創作全面駢文化的特點。這時候的駢文,完全達到了高峰。比如鮑照的《舞鶴賦》:
「冰塞長河,雪滿群山……感寒雞之早晨,憐霜雁之違漠;臨驚風之蕭條,對流光之照灼。」江淹有《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遲於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徐陵的《玉臺新詠序》:「其人也:五陵豪族,充選掖庭;四姓良家,馳名永巷。亦有穎川新市、河間觀津,本號嬌娥,曾名巧笑。楚王宮裡,無不推其細腰;衛國佳人,俱言訝其縴手。閱詩敦禮,豈東鄰之自媒;婉約風流,異西施之被教。弟兄協律,生小學歌;少長河陽,由來能舞。」
就連在某些方面反對沈約的劉勰,其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也是一篇駢文作品。比如文中句子: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駢文在藝術形式上取得的卓越成就,讓駢文並沒有因為六朝的結束而徹底走向消沉,一種文學形式既然已經高度成熟,它就具有非常大的韌性,從思想和行動上對文人有很大的吸引力,絕不會因為政治變革而隨便消逝。
所以在隋朝、初唐的宮廷文學中,由於一大部分官員和文人來自於南朝,他們仍然繼續南朝的文學創作傳統,駢文仍有很大的市場。就是反對六朝體,提倡文風個性的「初唐四傑」等,也有大量的優秀駢文作品。如大家熟知的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句子,文筆華美,對仗工整,用典繁多,典型的駢文形式,讀來極有畫面感和享受感,讓人不得不佩服王勃的文學天才。
縱然到了經過古文運動洗禮後的晚唐,駢文仍然光彩奪目,比如杜牧的散文名作《阿房宮賦》中的句子: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從文學本身的發展來看,從質樸無文到文採精美,是文學作品走向藝術化,增強感染力的必然結果,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結果。想一想,如果文學完全沒有藝術性,那麼與公文有什麼區別,怎麼會讓讀者理解文學作品內容的過程中,感受到它的魅力,獲得美的享受和感染呢?再者,藝術手法本身也能增強說理性,能把文章的內容表達得更清楚,對人的啟發更深刻。
形式對多數人來說,是個秘密——歌德。沒有了形式的吸引力,文學作品就像枯木一樣沒有生機,像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正因為歷代文學家在文學形式上的努力,才有了駢文在形式美上的巨大成功,才有了一篇又一篇文辭精美的傳世名作,才有了格律詩,才為後代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藝術靈感。所以,這是文學的大幸,也是駢文的獨特貢獻。
那麼,既然駢文有這樣的貢獻,為什麼後來文人士大夫,又極力反對駢文,視駢文為文學健康發展的障礙呢?
二、文人士大夫反對駢文的原因
(一)駢文自身的缺點
駢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講究對偶、用整齊的四六句式、講究聲律、辭藻華麗和講究對偶,這本是文學作品藝術性高度發展的結晶,但物極必反,過分追究形式美,讓駢文漸漸走入晦澀難懂,華而不實的桎梏.比起《詩經》、《漢樂府》等通俗易懂的文學,人們在駢文中只看到華麗的辭藻等,費盡周折弄清楚寫了什麼意思後,卻不能給人思想啟發,只看到上層社會對娛樂、消遣的追求。這對下層百姓來說,是沒有多少意義的。就是對於有一定文學水平的有良知的文人來說,當作品缺少思想的厚重性,那麼外表的華麗,也會讓他們沒有回味的價值。縱然有些駢文本是通過形式美來提升內容的吸睛度,但當形式美過於凸顯,內容也會被形式掩蓋,給人以浮躁和輕佻之感。
再者,把寫駢文完全當成藝術享受和消遣娛樂,長久下去,也會消磨人們的進取意識。讓統治者更加無心於治理國家,正視社會民生。讓文學創作者沉迷於文字遊戲,而忽視通過文學作品來關注現實,關注民生,關注自我道德水平的提高,進而成為沒有社會責任感,只關注自我利益的追名逐利之徒,要麼成為投統治者喜好的「御用文人」,要麼成為靠文字華美受人追捧的「時尚一族」。
文學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和書畫等一樣的藝術品,但文學更重要的價值,恐怕是思想價值和精神力量,所以,當駢文全面走向「務虛而不務實」的道路時,它的缺點便被進一步放大,自然成了反對的對象。
(二)正統的儒家思想影響下文人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
駢文在六朝時極度繁榮,導致整個社會走入追求浮華、奢靡的壞風氣。老莊思想過渡興盛,而儒家思想被邊緣化的現實,直接導致南方政權在與北方強敵的對抗中血性不足,進取意識越來越衰弱,最終隨著隋王朝的一統天下畫上句號。當然,這並非全是駢文之過,而主要是統治者自身的原因。
唐王朝畢竟不像六朝一樣,由士族豪門把持朝政,他開放、包容的姿態,隋朝開創,唐朝大力發展的科舉制,使得許多寒門子弟有了進入政治集團,實現人生抱負的機會,所以儒家思想中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思潮便慢慢在有責任感的文人心中佔據主導地位,面對六朝文風的浮華萎靡,他們覺得有必要站出來做些事,以實現自己的文學主張和人生價值。
(一)第一次文風革新
第一個站出來明確反對駢文,提出自己文學創作主張,產生較大影響的,首推陳子昂。面對六朝詩文的「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頹廢浮靡,陳子昂明確提出復興「漢魏風骨」,重拾先秦兩漢文學寄興傳統的主張,大力進行詩風改革,用詩風的改革帶來文風的轉變,進而用文風的轉變帶來整個社會風氣的轉變。例如陳子昂的《感遇十八首》,就很好表現了陳子昂關注現實,摒棄浮華的文風。這本質上是「文以載道」傳統的回歸,只是陳子昂沒有成熟的提出來而已。當文學家有了社會責任意識,並努力去承擔自己的責任,便是儒家思想回歸的標誌。在陳子昂的倡導下,一大批文人積極響應,才迎來了健碩豪邁,風格多樣的盛唐文風。
的確,盛唐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讓六朝文風和駢文創作漸漸退出了文學舞臺。儒家主導,佛道兩家思想共同興盛的盛唐,是一個文學上真正大繁榮的時代,但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時代,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等,導致社會矛盾進一步凸顯,而面對社會矛盾,統治者要麼無心解決,要麼無力解決,這使得唐王朝再次走向追求奢靡浮華、逃避社會現實的死胡同,佛道兩家思想再次佔了上風,儒家思想被邊緣化的傾向越來越明顯,表現在文學上,就是六朝駢體文重新抬頭,而文風的轉變又進一步促進了社會風氣的轉變。
(二)第一次古文運動
面對此情形,得益於初唐的文風變革和盛唐時期留下的優秀傳統,韓愈、柳宗元等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學家,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冒著極大的危險進行文風改革,用文風改革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進而扭轉政治走向,讓唐王朝走出頹廢不振的死胡同。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文人關心現實,心繫天下的優秀傳統,所以韓愈、柳宗元得到後人的高度讚譽。
「文起八代之衰 而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和柳宗元等人一起倡導古文運動,以復古為口號,以儒學復興為內容,大力推崇先秦兩漢散文,旗幟鮮明反對六朝駢文。的確,比起駢文,韓柳等提倡的散文,更加注重思想內容和個人情感的抒發,豐富了文學創作的題材和體裁,促進了文學創作中創新精神的培養,讓文學創作更加自由,內容更有思想價值。其通俗易懂,關心現實等特點,也讓文學有了更廣泛的讀者,而不再是囿於宮廷和一部分文人的消遣品。其意義,絕不是一次文風的轉變和文學的發展,更是社會價值觀的轉變。
但是,在中唐宦官當權、藩鎮左右朝政走向的時候,統治者縱然有心變革,也會因為壓力過大而失敗,那麼文學面對政治,其脆弱性更加明顯。所以,古文運動的發起者韓愈、柳宗元等先後被貶官,古文運動在取得成功後,又在晚唐時候被駢文打敗,駢文重新佔領了文壇。其根本原因,仍然是政治原因,「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晚唐,面對更加深重的社會矛盾,再也無力改變現實,只能在沉迷駢文帶來的短暫享受中醉生夢死。留下李商隱、杜牧等人的晚唐絕唱。
(三)第二次古文運動
到了五代和宋初,浮靡華麗的駢體文風在晚唐基礎上再度泛濫,就像前蜀文人牛希濟說的:「忘於教化之道,以妖豔為勝」。面對此情景,深受儒學薰陶的文人士大夫們,認為不能繼續讓這種浮靡華麗的文風繼續左右文壇和社會風氣,所以再次站出來反對。這其中的先導者,當屬北宋的王禹偁、柳開,但他們的「文道合一的古文倡導,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響應,形成強大的力量。面對駢體文的衍生體——楊億、劉筠等代表的西崑體時,顯得微不足道。而到了宋仁宗時代,古文運動才真正對駢文形成壓倒性優勢。範仲淹、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和三蘇、王安石等中華文學史上耀眼的明星人物,集體出來反對駢文,提倡散文,形成了強大的陣勢。比起韓愈、柳宗元極其追隨者面對中唐朝廷的黑暗,宋王朝總體開明的政治和文人士大夫地位的提高,使得仁宗朝的文學家們在進行文風改革時,面對的政治壓力明顯要小得多。
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在仁宗時期,乃至整個宋代有無法撼動的地位,所以也成為了古文運動的領袖人物。
歐陽修領導的古文運動,有以下特點:一、有意把詩文革新和範仲淹的慶曆改革結合起來,使詩文革新主動為政治鬥爭服務,從而把北宋的古文運動引向更加自覺和深入。二、提出具體的作文要求——簡而有法,流暢自然,提倡創新。三、重視文學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功用,故而推崇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提出「詩窮而後工」的觀點。四、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影響力,改革科場弊端,罷黜四六體文章,打擊晦澀難懂和空洞浮華的駢體文。五、大力獎掖後進,形成比中唐韓柳古文運動集團更加強大的文風改革群體,為文風改革提供了人才支撐。
由於歐陽修領導的古文運動有很大的政治保障,所以取得明顯的成績。這從歐陽修和後來宋代文人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散文《喜雨亭記》等,再也看不到駢文的浮華風格,而是清新流暢,將寫景、敘事、抒情、說理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文質兼美的程度。
到宋哲宗時期,得益於歐陽修領導的古文運動取得的成就,王安石、蘇軾等人將古文運動進一步推向高潮,提高了散文等文學作品的現實實用性和性情自然抒發,而不拘泥於辭藻,故而達到「有為而作、隨物賦形」的藝術和思想內容的雙贏。
縱觀古今,宋代能在唐代已經將詩「寫盡」的情況下獨闢蹊徑,開創出和唐詩一樣光彩奪目的宋詩,又在五代基礎上進一步將詞發展壯大,成為宋一代文學,與宋代古文運動的徹底性和持 久性不無關係。除此之外,宋代散文以平淡為美,平淡而不枯燥,平淡中有自然和灑脫,有對歷代散文成就的集成和各種文體的融會貫通,取得十分耀眼的成就,也再次說明宋代古文運動的成就。
宋以後,再也沒有像唐宋一樣轟轟烈烈的古文運動,所以只能在唐宋的基礎上進行模仿和適當改進,卻難以超越唐宋的高度。當然,元代散曲,明清小說的成就也成就斐然,而這更多的是政治變革和文學自主發展的必然。
但是宋以後,駢文再也沒有六朝和唐宋時代盛極一時的繁榮,他和散文的關係,也沒有再像以前那樣水火不容,而是從對立走向統一。駢文沒有再次霸佔文壇,但也沒有徹底銷聲匿跡,而是把它在文學形式美上取得的成就,深深地融入到後來的文學創作中,成為文學藝術美的一個重要基礎。
宋以後的文學創作,吸收了駢文由盛轉衰帶來的教訓和古文運動的成就,大踏步走向內容與形式的雙贏,成為文學發展的大幸。既重內容,又重形式的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所以現在我們能看到許多思想鮮明,文筆優美的好文章。
三、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
聖賢書辭,總稱文章,非採而何!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縟採名矣。
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只有內容沒有形式,則流於質樸無味,甚至詞不達意,必然影響內容的表達和說理的效果,也不會吸引讀者。而過分追求形式,則又會出現駢文浮華藻麗,甚至晦澀難懂的弊端,要麼空洞無文,要麼形式掩蓋內容,沒有內容的豐實和思想的深度,久而久之,自然脫離現實,脫離社會大眾,失去生存的土壤。
駢文,從文學發展的「驕子」到成為文學進一步健康發展的障礙,遭到一次次批判和打壓後由盛轉衰,再到逐漸融入散文等文學形式,讓文學作品達到內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統一,我們明白了駢文衰落的原因,更看到了它的價值和弊端,明白了正確的創作道路。所以,我們期望在文學創作之路上,看到更多內容豐富、思想鮮明、反映現實,又文筆優美的文質兼美之佳作不斷湧現。這樣,文學就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而永遠是一種有思想價值,不同於尋常藝術品的人類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陸機《文賦》
劉勰《文心雕龍》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