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文是具有鮮明漢語文字特色的文體。在我國文學史上,大量膾炙人口的駢文作品對其他文體產生了重要的輻射影響,推動了文學文體的演進。近日,記者採訪了國內駢文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了解駢文研究的最新動態。
駢文對後世文體的影響
駢文將參差不齊的散句變得整齊、對稱、音韻和諧,使普通散文上升到了藝術美文的層次。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譚家健介紹,駢文出現於魏晉,它展現的特徵影響到了散文、詩歌和辭賦(駢賦),使這些文體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對稱美、音韻美和含蓄美,提高了整個文壇對藝術美的追求。
雖然駢文在文體類別上屬於散文類,但它對詩歌、戲曲和小說等其他文體產生了跨文類的輻射影響。在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莫道才看來,駢文的跨文類滲透是文體演進過程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例如,在詩歌方面,永明體的出現與六朝詩歌的駢化有關,而其所講究的四聲和對仗,為唐代近體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戲曲方面,作為元代文學代表的戲曲唱詞大量採用駢句;在小說方面,唐初出現了用駢文寫就的傳奇小說《遊仙窟》,明清章回體小說回目也多採用駢體句式。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呂雙偉認為,駢文對後世文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語言的駢儷化。如明代戲曲史上的駢儷派,多用四六句式,追求華麗辭藻,大量使用典故等,這標誌著南戲由俗變雅,由民間舞臺走向文人案頭,從而豐富了戲曲的表現形式。二是內容的學問化。小說戲曲中的駢儷多使用前朝典故,體現了當時文人宗經尚古的文化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將經典中契合現實的部分通過小說展現,從而實現了傳統文化的轉化。三是風格的典雅化。小說戲曲中的駢儷在增強了聲韻和諧的同時,還營造了抒情氛圍,形成了迂迴舒緩的故事節奏,具有典雅之美。
駢文研究的熱點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駢文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內蒙古民族大學教授於景祥看來,這些成果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對歷史文獻的搜集與整理,如《〈駢體文鈔〉校注》《〈四六法海〉校點》《歷代駢文分類注釋集評》《明清駢文文獻整理與研究》。二是駢文史的寫作,如《駢文史》《中國駢文通史》《駢文史論》《中華古今駢文通史》。
當前學界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明清駢文理論、明清駢文作家作品及明清駢文與地域文化關係研究方面。呂雙偉表示,學界對明清兩朝《四六法海》《駢體文鈔》《駢文類纂》等駢文選本的研究成果豐碩,對明代吳中派、清代常州駢文、江浙駢文、湖湘駢文與地域、家族、文化關係的研究也方興未艾。
隨著我國對古籍整理工作的日益重視,對駢文文獻的整理也應該是學者研究的重點方向。呂雙偉建議,駢文研究者可以在文獻整理和文學體系構建兩個方面進行開拓。在文獻整理方面,要加強對歷代駢文集敘錄、歷代駢文批評資料校注的研究,加快對明清駢文文集的整理工作;在文學體系構建方面,要加強對六朝至清代駢文文本和駢文理論的研究,提煉具有代表性的駢文研究話語,從而推動駢文文學體系的構建。
提升研究理論深度
在我國文學研究中,相較於古典詩歌、小說和戲劇的研究,駢文和散文的研究都相對薄弱。在譚家健看來,學界針對駢文研究的理論深度不夠,以致某些基本概念、基本界線還較為模糊,多數駢文研究停留在作品介紹與賞析上。
於景祥認為,目前駢文研究有三個薄弱環節:一是研究者對駢文中的生僻字解讀能力欠缺;二是研究中平面化的敘述和介紹過多;三是選題重複、觀點重複的現象比較突出。
目前學界針對單個駢文作家的研究較多,而綜合性的研究則比較欠缺。莫道才表示,駢文研究者需要進一步拓展研究範圍,可以從文學史整體角度、與其他文體的交叉關係、文化史大視野來進行研究。他還提出,影響駢文研究進一步深入的主要原因是文獻獲取的不便。除了常見的一些總集和別集外,大量駢文文集被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分別收藏。在他看來,為學術研究提供原典文獻總集和別集至關重要,應該加強駢文的文獻整理和影印工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永傑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