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半導體晶片可以檢測四分之一摩爾質量的抗原

2020-12-04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豐橋工業大學電氣電子信息工程系的Kazuhiro Takahashi 教授和Yong-Joon Choi助理教授開發了一種晶片,可以感知每四分之一摩爾質量的抗原。該晶片是利用半導體微加工技術製作的。將來自疾病的、存在於血液和唾液中的抗原粘附在可靈活變形的納米片表面,將粘附的抗原之間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力轉化為納米片的變形信息,從而成功檢測出特定的抗原。這款傳感器晶片是利用以毫米級加工的半導體技術創造的,作為物聯網生物傳感器,可在家中進行抗原和抗體檢測,有望為遠程醫療做出貢獻。

該測量裝置只需使用極少量的血液、尿液、唾液或其他體液就能簡單快速地檢測出疾病,將成為準確診斷疾病、驗證治療效果、檢查復發和轉移的重要工具。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檢測這些液體中含有的DNA、RNA和蛋白質來測定治療結果和病理反應的生物傳感器。這項技術最近引起了全球各地的興趣,抗原和抗體檢測被廣泛用於檢測和確定是否存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此外,在COVID-19患者中,有報告顯示,與症狀輕微的患者相比,症狀嚴重的患者血液中含有的多種蛋白濃度存在差異。通過對此類標誌物的檢測,該技術有望用於預測疾病嚴重程度。

目前的檢測設備沒有數位化,需要使用標記劑對顏色變化進行視覺確認。研究團隊開發的微型傳感器晶片,利用半導體微加工技術製造的可靈活變形的納米片檢查疾病。首先,將捕獲目標抗原的抗體固定在納米片上,測量抗原之間的電斥力引起的薄膜變形。為了提高靈敏度,使抗原附著的膜變得又薄又軟,採用了比半導體矽軟兩倍的有機納米片。預計這將使傳感器的靈敏度提高到傳統矽基傳感器的兩倍。此外,利用智慧型手機攝像頭檢測納米片變形的信號檢測技術也在繼續開發中。

這種傳感器是針對生物分子粘附性的敏感變化而設計的,為了捕捉抗原,必須提前將抗體固定在納米片上,而薄膜降解的相關問題會使這一過程變得困難。研究團隊對抗體附著在納米膜上的密度進行了優化,厚度可調節,創造了一種只檢測抗原的生物傳感器,靈敏度特別高。此外,由於可以實時檢測粘附的分子對納米片造成的變形,該技術有望實現對疾病衍生分子的快速檢測。本項目開發的生物傳感器被用於檢測血液中白蛋白的實驗中。實驗成功地檢測到了一毫升血液中含有的一飛克抗原。該裝置的最低檢測限幾乎等同於使用標記劑的大規模檢測裝置,有望實現可攜式的超靈敏檢測。

今後,研究小組計劃利用半導體傳感器進行試驗,檢測COVID-19感染嚴重症狀的標誌物。除了血液檢測外,還在開發檢測氣味和化學物質的化學傳感器。我們相信,通過將新型、小型傳感器設備變為現實,我們可以為基於物聯網的社會做出貢獻。取代我們納米片表面的探針分子,該技術可用於檢測病毒,同時也可檢測各種生物標誌物。通過讓這些生物傳感器在社會上普及,我們的目標是為遠程醫療做出貢獻,讓醫生的診斷可以在家裡進行。

論文標題為《Label-free attomolar protein detection using a MEMS optical interferometric surface-stress immunosensor with a freestanding PMMA/parylene-C nanosheet》。

相關焦點

  • 快速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生物晶片再立功
    然而但隨著半導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預期將來家用醫療設備和可攜式儀器也能夠檢測出重大疾病。20倍以上,每顆晶片檢測量可以達到5000個/秒,檢測精度大於98%。這就是未來的小型縮微化檢測設備——CTC腫瘤檢測設備。ov2EETC-電子工程專輯生物晶片在「非典戰疫」也曾立功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生物晶片也在快速檢測和病原譜快速分析診斷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首批非典病原譜分析生物晶片和非典診斷專用晶片,可以用比一滴血還少很多的幾個微升血標本,快速檢測出非典病毒感染和可能發生的並發感染。
  • 一文讀懂新型冠狀病毒的抗原/抗體檢測試劑
    原標題:一文讀懂新型冠狀病毒的抗原/抗體檢測試劑 2020年1月份以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根據《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已批准7家企業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上市。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一招可以突圍
    有分析表示,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那麼,中國晶片該如何突圍呢?中國媒體《IT時報》11月6日報導,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最新消息是,全球領先晶片供應商臺積電將在2022年量產3納米工藝晶片,2024年推行2納米工藝。
  • 新型冠狀病毒檢測速度加快一倍,生物晶片立功
    檢測試劑盒作為三類醫療器械,一般情況下需要臨床試驗後,由國家藥監局審批方可正式上市,獲得掛網招採機會,才能進入院內銷售,而這個過程耗時需要一兩年。由於檢測試劑盒並未正式獲批,根據相關政策,醫院無法直接採購新型病毒檢測盒,病例樣本需要送到疾控中心才能確診。
  • 半導體(晶片)發展史
    嚴格意義上講,電晶體泛指一切以半導體材料為基礎的單一元件,包括各種半導體材料製成的二極體、三極體、場效應管、可控矽等。電晶體有時多指晶體三極體。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由半導體材料製造出了電晶體,由電晶體組成了晶片。 2.
  • 一文看懂半導體檢測設備
    半導體檢測貫穿整個半導體製造,從設計驗證到最終測試都不可或缺,按照電子系統故障檢測中的「十倍法則」:如果一個晶片中的故障沒有在晶片測試時發現,那麼在電路板(PCB)級別發現故障的成本就晶片級別的十倍。以此類推半導體檢測失效損失呈指數增長,測試在製造過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測試設備需求旺盛,國內公司已有一定技術積累。
  • 「摩爾定律」走向終結,光子晶片將成為電子行業的未來?
    「預計晶片中集成電晶體的數量 24 個月會提高一倍。」——相信大家對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的「摩爾定律」並不陌生。在過去的四十年裡,IT 行業一直受這一定律的驅動。不過近年來隨著傳統電子晶片發展速度的放緩,「摩爾定律」正逐漸走向歷史。未來,基於光子技術的新型晶片,或將打破電路元件的限制,建造出運算速度更快的計算機。
  • 摩爾定律一
    三種說法雖然各有千秋,但在一點上是共同的,即「翻番」的周期都是18個月,至於「翻一番」(或兩番)的是「集成電路晶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是整個「計算機的性能」,還是「一美元所能買到的性能」就見仁見智了。發現背景早在1959年,美國著名半導體廠商仙童公司首先推出了平面型電晶體,緊接著於1961年又推出了平面型集成電路。
  • 延續摩爾定律: 新型超平面錫氧半導體材料有望讓晶片提速百倍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
  • 摩爾法則:引領半導體技術發展五十年
    今年是摩爾法則(Moore’s law)問世50周年,這一法則的誕生是半導體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50年來,摩爾法則不僅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而且還揭示了計算機學科的內涵及其發展規律。科技界和企業界日前在美國加州山景城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為此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紀念活動。
  • 再次拯救摩爾定律:一文瞭然GAA晶片技術
    最好的例子就是晶片巨頭英特爾在 14nm 節點長達 5 年的停滯,一度讓 「摩爾定律已死」的言論甚囂塵上。    儘管後兩者在製程名稱上有玩 「數字遊戲」的成分,但他們對推進半導體製程技術進化、延續摩爾定律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  這些年來,晶片製程工藝能夠不斷微縮,性能可以不斷增強,都有賴於整個半導體行業以及學術領域的勇敢創新和不懈努力。
  • 【臺積電入局 晶片封裝或成半導體發展下一個競技場】為應對摩爾...
    【臺積電入局 晶片封裝或成半導體發展下一個競技場】為應對摩爾定律的放緩,全球最大的晶片生產巨頭臺積電正在與谷歌等美國科技企業合作,以開發一種新的半導體封裝技術。新的架構通過將不同類型的晶片堆疊,能夠使得晶片組變得小而強大。「這些新的晶片堆疊技術需要先進的晶片製造專業知識以及大量計算機模擬來實現精確的堆疊,因此傳統的晶片封裝供應商很難介入。」
  • 可探測飛摩爾水平抗原的光鑷問世
    新型光鑷可探測濃度極低的生物物質,如附在物體表面的病毒等。事實上,新型光鑷被緊密地聚焦在雷射束上,由於雷射的電場可與物體上的電荷發生相互作用,光鑷可捕獲特定物體,如乳膠微球體或生物細胞等,並對其在水中的活動進行操控。
  • 5 分鐘,看盡半導體和摩爾定律 「你追我趕」的抗衡 50 年
    1965年,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了這一想法,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量每隔18至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半個世紀以來,這條定律都非常準確的預測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趨勢,成為計算機處理器製造的準則,也成為了推動科技行業發展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然而近年來,關於摩爾定律放緩或者失效的聲音越來越多。
  • 異質晶片整合 半導體新趨勢
    因為要使用多功能且高效能晶片,新一代的高速運算晶片不再單純追求製程微縮,而是開始採晶片堆棧的3D封裝及系統級封裝(SiP)架構,整合多種不同的晶片來擴充其功能與效能,代表異質晶片整合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鈺創董事長盧超群很早就看到摩爾定律推進即將放緩,所以近幾年一直提倡異質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的概念。
  • 摩爾定律難以為繼?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近年來,半導體行業總是籠罩在摩爾定律難以為繼的陰霾之下。但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研究員呂勁團隊與楊金波、方哲宇團隊最新研究表明,新型二維材料或將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的預言。他們在預測出「具有蜂窩狀原子排布的碳原子摻雜氮化硼(BNC)雜化材料是一種全新二維材料」後,這次發表在《納米通訊》上的研究,通過實驗證實了這類材料存在能谷極化現象,並具有從紫外拓展到可見光、近紅外以及遠紅外波段的可調能隙功能。
  • 這個1納米黑科技晶片 是在給摩爾定律判死刑嗎?
    寫在前面  40多年來,摩爾定律一直是IT界的鐵律。  但隨著晶片技術的發展,摩爾定律所預言的發展軌跡似乎已逼近終點。  這意味著,固守傳統思路的晶片製造商將舉步維艱。  最近,美國團隊研製出的1納米電晶體對晶片商來說無異於「最後通牒」。
  • 摩爾定律或在2025年迎來終點 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3、「後摩爾時代」,中國晶片如何突圍?在不久前召開的IC CHINA 2020(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預測,「隨著工藝節點演進,摩爾定律越來越難以持續,預計將走到2025年。」半導體企業的製程工藝正向這個終點進發。
  • 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產品
    近日,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通過廣州萬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和北京金沃夫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盒(乳膠法上述批准的兩個產品是我國首次批准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檢測時間在20分鐘之內。在急性感染期病毒載量較高時能夠快速檢出陽性病例,可用於對疑似人群進行早期分流和快速管理。
  • 晶片集成液體冷卻系統問世,摩爾定律將再擴展
    研究人員通過將液體冷卻直接嵌入電子晶片內部來控制電子產品產生的熱量,這種新系統與傳統的電子冷卻方法相比,表現出了優異的冷卻性能,該研究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研究團隊完成。圖/圖蟲,與研究內容無關此舉將再次擴展被認為已經達到物理極限的摩爾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