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新知速遞 第三十八期|神經內科曹立主任醫師揭示發作性動作誘發性運動障礙患者表型及基因型特徵

2021-02-15 瑞金醫院圖書館

【Abstract】

Background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is a spectrum of involuntary dyskinetic disorders with high clinical and genetic heterogeneity. Mutations in 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pathogenic factor.

Objectives We analyzed 600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atients nationwide who were identified by the China Paroxysmal Dyskinesia Collaborative Group 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phenotypes and genetic features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new thoughts on diagnosis and therapy.

Methods The China Paroxysmal Dyskinesia Collaborative Group was composed of departments of neurology from 22 hospital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screening results were recorded using unified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registration forms.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mutations. High‐knee exercises were applied in partial patients as a new diagnostic test to induce attacks.

Results Kinesigenic triggers, male predilection, dystonic attacks, aura, complicated forms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clustering in patients with family history, and dramatic responses to antiepileptic treatment were the prominent features in this multicenter study. Clin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 mutation carriers were prone to present at a younger age and have longer attack duration, bilateral limb involvement, choreic attacks, a complicated form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family history, and more forms of dyskinesia. The new high‐knee‐exercise test efficiently induced attacks and could assist in diagnosis.

Conclusions We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based on this large clinical study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The findings offered some new insights in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and might help in building standardized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clinical evaluations and therapies.

【中文摘要】

背景:發作性動作誘發性運動障礙(PKD)是一種具有高度臨床及遺傳異質性的運動障礙疾病。PRRT2基因突變是其主要的致病原因之一。

對象及方法:全國22家醫院,共收集600例PKD患者,根據統一的標準化評估量表對所有入組患者進行臨床症狀評估,並結合患者PRRT2基因變異情況進行表型-基因性分析。

結果:研究發現運動源性誘因、男性易感性、肌張力障礙性發作、對抗癲癇藥物良好反應是該疾病的突出特點。攜帶PRRT2基因突變的患者發病年齡較小,發作持續時間較長,並更易表現為複雜型PKD、合併有多種形式的發作等特點。此外,本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輔助PKD快速臨床診斷的高抬腿運動誘發試驗。

結論: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在原有診斷標準的基礎上,對診斷標準進行了分層及修改,以幫助醫生在臨床實踐中更準確地對PKD進行診斷及鑑別診斷。

相關焦點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89期|陳生弟主任醫師發現DCTN1相關譜系病一種新的表型:早發性遺傳性遠端運動神經病疊加先天性足畸形
    【中文摘要】目的:報告兩例由於動力蛋白1(Dynactin1,DCTN1)基因突變所致不同表型的罕見遺傳病例,描述其臨床和遺傳學特徵,並進一步探討其表型-基因型相關性。電生理檢查顯示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均正常,針極肌電圖顯示神經源性改變。病例1腓腸神經活檢顯示有髓神經纖維密度輕度減低。對兩名患者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和家系共分離驗證,隨後對檢出的基因變異進行功能學研究。結果:遺傳學檢測結果提示,在病例1和病例2中分別發現一個DCTN1基因突變c.626dupC和c.3823C>T。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65期|王剛主任醫師揭示反勺型血壓是帕金森病患者發生體位性低血壓的危險因素
    【中文摘要】目的:作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非運動症狀(Non-motor symptoms, NMNs)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血壓異常在內的心血管自主功能障礙可在PD疾病早期,晚期甚至臨床診斷前期出現。
  • 基因檢測臨床應用中的難題:基因型與表型信息關聯
    基因組學的信息如果不能和臨床、表型的數據關聯,就不能很好地解釋複雜的基因變異以及生物學相關問題。與大多數研究不同,臨床表型信息的收集,必須考慮臨床醫療環境的約束、有限的資源、醫生的時間限制,以及通常做診斷時的緊迫感。已有臨床基因組研究指出,表型對罕見疾病遺傳以及基因診斷的重要性,並且強調確保表型信息準確可靠對基因診斷的重要性。什麼是表型數據?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95期|楊程德主任醫師發表關於成人斯蒂爾病肝臟受累患病率、臨床特徵及預後的隊列研究成果
    本研究旨在闡明AOSD患者肝臟受累的特徵,評估其對預後的影響。方法:我們連續入組並隨訪了瑞金醫院風溼免疫科從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符合AOSD Yamaguchi診斷標準的128例住院患者。記錄了患者的人口學特徵、臨床特點、實驗室檢查、治療及預後。採用Spearman檢驗分析了肝功能檢查(LFT)與疾病活動性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性。
  • 瑞金新知速遞 第六十六期|費健主任醫師發現胰腺腺泡細胞通過上皮-樹突狀細胞轉分化參與急性胰腺炎炎症損傷病理過程
    作者簡介費健  主任醫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普外科,上海市瑞金康復醫院院長,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甲狀腺疾病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研究方向:急慢性胰腺炎的免疫機制研究及甲狀腺疾病的臨床診治。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七十五期|吳哲褒教授發現垂體泌乳素腺瘤耐藥潛在新機制
    綜上所述,研究揭示DRD2蛋白降解的新機制,並闡述KBTBD6/7-DRD2軸調控垂體腺瘤對DA治療的敏感性。KBTBD6/7可能成為垂體腺瘤潛在的治療靶標。吳哲褒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瑞金醫院垂體/泌乳素瘤診治中心主任,神經外科副主任,中國腦垂體救助計劃發起人;研究方向:垂體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20期|王正廷主治醫師發現不同臨床分期克羅恩病患者唾液微生物群改變
    CD患者的腸道菌群已經被廣泛研究,但其口腔菌群特徵以及不同臨床分期的變化尚未被揭示。在本研究中,我們收集活動期及緩解期CD患者的唾液樣本進行16sRNA測序,並將其與健康對照人群的唾液樣本的菌群特徵進行對比,揭示其在菌群分類及預測功能方面的差異。我們的研究發現,與緩解期CD患者及健康人群相比,活動期CD患者口腔菌群的α多態性及β多態性均有明顯的降低。
  • 中國臺灣省ABCA4相關視網膜不良的基因表型、臨床特徵介紹
    根據編碼影響將STGD1患者的遺傳特徵分為三類:基因型A被定義為攜帶兩種嚴重/無效變異的患者;基因型B被定義為攜帶嚴重/無效變異和錯義或框內插入/缺失變異的患者;基因型C被定義為攜帶兩種錯義或框內插入/缺失變體的患者。嚴重/無效變體表示預計會影響ABCA4蛋白中的剪接或引導截短密碼子的變體,例如移碼,剪接位點的內含子突變和無義突變。
  • 利用高通量表型推斷基因型進行基因組選擇
    高通量表型提供了一種方法,通過為選擇目標提供準確的替代工具,提高了對非基因型個體的選擇準確性。為了進行基因組的選擇,基因型必須在被評估的個體上可用。高通量表型通常基於光譜數據,如近紅外光譜(NIR),可在大量個體上以低成本和非破壞性的方式收集。類似的數據類型在動物育種中也可能有,例如從奶牛的牛奶紅外光譜數據的常規收集中。一種方法是使用高通量表型作為基因組標記的替代,稱為物候選擇。
  • ...每月一次偏頭痛藥物erenumab治療發作性偏頭痛(EM)III期臨床...
    此外,erenumab治療發作性偏頭痛的第二個III期臨床研究STRIVE,調查了erenumab 2種劑量(70mg,140mg,每月一次皮下注射)治療24周的療效和安全性,該研究預計將在今年底完成。今年9月,安進在第5屆歐洲頭痛及偏頭痛信託國際會議(EHMTIC)上公布了erenumab預防慢性偏頭痛的II期20120295研究的詳細數據。
  • 隨時隨地能睡著,學霸變學渣,男孩患上發作性睡病!這些症狀你有嗎?
    經過多番周折,輾轉多家醫院多個科室,曾被診斷為癲癇、抽動症、情緒障礙等疾病,後來他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來到西京醫院神經內科門診,醫生馬上想到小王的疾病可能是伴有猝倒的發作性睡病,經神經內科腦電監測中心的多導睡眠監測及小睡試驗,最終確診小王為伴有猝倒的發作性睡病患者。 「這不是一種罕見病,屬於睡眠障礙性疾病,還比較常見,但誤診的特別多。」
  • 就是發作性睡病的症狀表現之一
    一、發作性睡病的病因發作性睡病的病因一般不明,可能是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半數以上的病人發病前有一定的誘因,如情緒緊張、過度疲勞或者壓力過大等等。大約8%~10%的患者有家族史,第一代直系親屬的患病概率是普通人的20~70倍,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也就是老百姓常常所說的「一病病一家」。
  • 少女患病被封睡神 竟是發作性睡病
    什麼是發作性睡病  發作性睡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礙,臨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發作為特點,多於兒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發作、睡眠癱瘓、睡眠幻覺等其他症狀,合稱為發作性睡病四聯症。發作性睡病一詞,由Gelineau於1880年首創,因此本病又稱Gelineau症候群。
  • 瑞金新知速遞 第273期|吳逸雯副主任醫師發表「睡眠」DBS術治療孤立性肌張力障礙的電極植入準確性、療效和安全性研究成果
    然而,僅有有限的證據報導使用這種方法治療孤立性肌張力障礙。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接受「睡眠」DBS的孤立性肌張力障礙患者的臨床結局和電極植入的準確性。材料和方法:我們納入了56名在我們中心接受「睡眠」DBS的孤立性肌張力障礙患者(共植入112根電極),刺激靶點為蒼白球內側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 GPi)和丘腦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 STN)。
  • 瑞金新知速遞 第二十九期|奚曉東教授發現β3整合素參與甘油三酯代謝調節
    方法與結果:我們發現中國人群β3缺失血小板無力症患者(Glanzmann thrombasthenia, GT)血清TG水平比αIIb缺失GT患者和健康對照人群高出2倍,及β3缺失GT患者血清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水平低於αIIb缺失GT患者和健康對照人群。
  • 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肌張力障礙,致殘率高並可嚴重影響患者
    肌張力障礙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肌張力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症候群,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特點。雖然大家對「肌張力障礙」可能感到有些陌生,但《肌張力障礙腦深部電刺激療法中國專家共識》 指出,肌張力障礙是位列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之後的第三大運動障礙疾病,致殘率高並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
  • 瑞金新知速遞 第152期|沈坤煒主任醫師發現原發灶21基因復發分數與局部區域、遠處復髮乳腺癌患者預後相關
    【中文摘要】背景:21基因復發分數(Recurrence score, RS)是乳腺癌治療中廣泛應用的多基因陣列,對於激素受體陽性/ HER2陰性、淋巴結陰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可預測其疾病預後及輔助化療的獲益。
  • 什麼是發作性睡病 4種方法治療發作性睡病
    什麼是發作性睡病?日常生活中總會見到很喜歡睡覺的人,走哪兒睡哪兒,但是大家卻不知道這也是一種睡眠障礙病症。患上發作性睡病的患者,男女沒有明顯的差異。那麼,發作性睡病怎麼治療?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什麼是發作性睡病發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礙,臨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發作為特點,多於兒童或青年期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