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展開對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以預防潛在海嘯
為探明「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海底地殼變動。 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報導稱,7月16日,研究團隊在南海海溝附近三重縣尾鷲市東南方向120公裡的海域,在深度為3300米的海底放入能捕捉地表活動的觀測裝置。
-
日本展開南海海溝地殼調查 收集數據預防海嘯
為了探明預想中的「南海海溝大地震」發生時有可能引發的海嘯程度,日本科學家開始探查迄今為止極難觀測的海底地殼變動。近日,日本相關研究機構在南海海溝附近海底,放入能捕捉地表活動的觀測裝置,開始實施觀測。據日本放送協會消息,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地震火山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所敬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調查南海海溝附近的海底地殼變動情況。
-
專家稱地殼板塊運動積能量 印度洋還會有大海嘯
中新網6月25日電 據香港文匯報援引路透社消息,去年12月26日,印尼對開海底發生芮氏9.15級世紀地震,觸發海嘯席捲印度洋多國,科學家認為另一次特大海嘯終有一天會再襲印度洋周邊國家,問題只是何時。有科學家相信,印度洋或會在20年後發生另一次大規模海嘯。 該區是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佔全球地震數目大約三分之一。
-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不斷擠壓,日本可能或將沉入海底!
日本,從我們上學學習地理的時候就知道,它位於板塊交接地帶,地殼運動十分活躍,所以地震、海嘯、火山活動等自然災害就會頻繁發生,單是地震大大小小就可達到上千次,可能對於日本民眾來說,這就像每天都要吃飯一樣,早都已經習以為常了吧。
-
地幔中較冷的地殼板塊指向不久之前的巨大災難
地殼板塊 地球內部由不同層次構成(詳見下圖),表層是比較堅硬的地殼——巖石圈,它漂浮在密度更大的液態地幔上。地殼並非整體一塊,而是由好幾個板塊組成,地殼的不同板塊之間會互相碰撞或分離,由此會產生火山、地震等地質活動。
-
一組恐怖的自然災難動圖,看到第3張就受不了了
,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
太陽系中,天王星的磁場為何十分特別,科學家用了個名詞解釋
不提他們表面的整體特徵,天王星的磁場也有十分詭異的特性,我們都知道大凡大行星之間都有本身的磁場效應,有的強有的弱,但大部分都是圍繞轉軸形成的,其中地球的磁場還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了一定的保護膜,阻止太陽風對地球大氣層的撕裂,而火星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由於地磁效應幾乎十分微弱,導致太陽風每一次侵蝕,都會帶走大氣層的一部分。
-
因地殼運動,日本或將沉入大海中
我們都知道地球有六大板塊,板塊移動會發生碰撞,從而引發地震,在板塊的交界處是最容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我們稱之為地震帶,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全球約80%的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區域,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實面臨的地理災害是很大的,因為他不僅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日本就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海嘯、颱風等其他自然災害從未遠離這個國家
-
【備考乾貨】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詳解構造圖
知識連結: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
15日晚天王星金星將上演「星星相吸」奇特天象
5月15日晚 天王星和金星將上演星星相吸的奇特天象。
-
天王星成「怪咖」 「推手」竟是冰天體
在太陽系這個大「操場」上就有一位這樣的「怪咖」——天王星。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七個「兄弟」的公轉平面相近,公轉方向一致。它們中大部分也以相似的方向自轉,其南北極方向基本垂直於公轉平面。然而,天王星的自轉軸卻傾斜了98度,在公轉平面上「躺著」轉圈圈。因此,在公轉周期84年的天王星上,南北半球經歷著連續42年的漫長極晝或極夜。 是什麼造就了天王星如此奇特的運行狀態?
-
天王星是一顆怎樣的行星?
天王星是太陽的第七顆行星,在太陽系中,天王星的體積排名第三,質量排名第四。天王星的英文名是烏拉諾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天空之神,也是眾神之王宙斯的祖父。天王星擁有太陽系內最寒冷的大氣層。最低溫度只有零下224度。天王星的構成和木星、土星等氣態行星不同。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為氫(83%),其次為氦(15%),地幔是由甲烷和氨的冰組成,內核由冰和巖石組成。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約30到40億年前地殼的模擬橫截面圖。皮爾巴拉克拉頓地區地下是一片廣闊的古老而穩定的地殼,長度超過420公裡(260英裡),地表層分布的一些巖石已經有35億年的歷史,它們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這些火山巖的非凡之處在於它們具有磁性,這意味著它們保留了地球磁場在太古宙巖石冷卻和凝固時的記錄。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將這些磁場信號結合已知玄武巖年齡,來推斷巖石的數百萬年運動歷史。研究表明,巖石在33.5億至31.8億年前之間移動,轉移的水平方向的速度每年約2.5釐米(0.98英寸),「速度可與現代板塊運動相媲美,」作者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約30到40億年前地殼的模擬橫截面圖。皮爾巴拉克拉頓地區地下是一片廣闊的古老而穩定的地殼,長度超過420公裡(260英裡),地表層分布的一些巖石已經有35億年的歷史,它們代表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地殼。這些火山巖的非凡之處在於它們具有磁性,這意味著它們保留了地球磁場在太古宙巖石冷卻和凝固時的記錄。 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將這些磁場信號結合已知玄武巖年齡,來推斷巖石的數百萬年運動歷史。研究表明,巖石在33.5億至31.8億年前之間移動,轉移的水平方向的速度每年約2.5釐米(0.98英寸),「速度可與現代板塊運動相媲美,」作者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
-
板塊運動活躍致使印尼強震多發
板塊運動活躍致使印尼強震多發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 焦點科普:印尼為何強震多發? 地球最上層包括地殼在內的巖石圈並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連在一起的雞蛋殼。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巖石層稱為板塊,它們各自在上地幔內的軟流層上「漂浮」移動。 若把世界地震的分布情況與全球板塊的分布相比較,可以明顯看出兩者有明顯關聯。據統計,全球85%的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這說明,板塊運動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
它與地球磁場的形成又有什麼聯繫呢?
因此,這種液態鐵的流動會產生電流,進而產生磁場。帶電的金屬通過這些電場繼續產生它們自己的電流,因此這個循環就會繼續下去。這種自我維持的循環被稱為地球動力學。「科裡奧利力」所引起的螺旋運動意味著兩個單獨的磁場大致上是向同一方向排列的,它們的共同作用加起來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磁場,吞沒了整個地球。因此,地球的液態鐵芯產生了地球磁場,保護我們免受宇宙輻射。
-
印尼強震海嘯已致近2000人死亡!為何海嘯再向印尼襲來?專家詳解複雜成因
為什麼印尼頻繁發生地震、海嘯?自然資源部所屬海嘯預警中心專家分析認為,印尼位於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三大板塊的衝撞區域,同時還夾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該地區地殼活動頻繁且劇烈,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發,每年發生有感地震上千次。
-
新發現表明天王星大氣層被其磁場吸收
簡介:NASA通過旅行者號觀測發現天王星大氣層被其磁場吸收。天王星的磁氣圈及所切割的空間與其自轉軸產生了60度的擺動。且其等離子體顯示出乾淨的閉合環,與其他星體等離子體扭曲磁場對比鮮明。雖然樣本單一,但仍有重要意義。
-
NASA稱:航海家2號發現天王星遭遇太陽風暴拉扯,55%大氣流失!
美國航天總署(NASA)「航海家2號」(Voyager2)近日發送的觀測數據顯示,位於太陽系邊緣的天王星「正在漏氣中」,已經消耗55%的等離子氣泡(即「大氣」)。對此,科學家表示,雖然行星也存在「大氣層流失」的現象,但天王星的氣體洩漏量甚至比其他行星都還要來得多。
-
難得一見的地球災害動圖
文字解讀:火山噴發(volcanic eruption),地質學專業術語,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地震概況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