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眾生活,量子科技實用化未來可期——第181期廣州科普大講壇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11月18日下午,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特別直播節目,在廣東廣播電視臺直播間熱烈開講,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物理與天文學院量子信息和測控團隊負責人羅樂,就量子科技的應用與影響、實用化發展方向、廣東量子科技發展的現狀、粵港灣大灣區能否成為量子信息科技時代的矽谷灣區等方面,給觀眾和網友們帶來了一場內容豐富的知識盛宴,讓公眾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量子力學,打開了量子思維,了解了最新量子科技發展態勢與應用。

本期講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經濟臺等單位承辦,在觸電APP、粵聽APP、新花城APP、廣州日報APP、新快報ZAKER等平臺同步直播。

【量子技術為我國信息世界帶來革命性變化】

今天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量子科技,實際上我們早已處於第二次量子革命階段。羅教授首先談到如何理解量子物理學?它有兩大特點,首先,任何的量子都是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疊加狀態當中,它的重點不是我們無法確定它的狀態,而在於量子本質上就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第二個特點是,如果你一旦對這個量子系統進行測量的話,那麼它的狀態就確定了。 打個比方,我們在大樓上行走,作為一個人,是一個經典物體,人在3樓和在4樓,是確定的;但作為一個量子物質,可能處在3樓,也可能同時處在4樓,但是很奇怪的是,如果你打一個電話問一問這個量子物質在哪裡,當你問的一瞬間,它的狀態馬上就確定了,這就是量子世界的一些奇妙之處。

早在20世紀末期,量子革命的新時代就開始了。第一次量子革命把粒子和波的概念聯繫在一起,而第二次量子革命則是來源於著名物理學家費曼對于波粒二象性的一些前瞻性的思考。羅教授講到,費曼在上個世紀70年代想像的那臺量子計算機,是將量子信息原理作為軟體、將對微觀量子粒子的測控作為硬體來打破我們對於傳統信息處理方式的認知。 簡單來說,第二次量子革命實際上是物質和信息在量子的層次上加以統一的描述並且利用,來盡力進入一個所謂物質和信息一體的物理學,從而為信息技術帶來新的革命。現今,人類歷史上第二次量子革命已全面開啟,將誕生一系列量子技術。一些量子技術已經在探測、通信、計算等領域初顯身手,並逐步應用於各個領域,這將對現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傳統信息技術遇瓶頸,量子技術顯身手】

現今,信息安全成通信網絡一大瓶頸,傳統加密算法原則上都可能被破解。目前廣泛使用的RSA 512位加密算法早在1999年已被破解,RSA 768位已於2009年被破解……可以說,隨著計算能力的發展,信息安全成為了信息技術發展中最大的隱患。其次是基於摩爾定律的傳統計算能力發展模式正受到嚴重製約性,有科學家認為,即使將全世界所有的計算能力疊加,目前仍無法在一年內完成2的80次方或者90次方數據的窮舉搜索。

羅樂教授認為,量子信息技術在這兩方面則展現出了它的優先性。首先是安全性,由於量子疊加所產生的不確定性特質,令我們可以根據量子狀態是否確定來判斷知否有人進行信息竊取。如果沒有人進行信息竊取,量子肯定處於不確定狀態,但一旦有人進行了信息竊取,量子馬上就變為確定狀態,因此在量子密鑰傳輸過程中竊取者無法做到既偷看又不留下痕跡。羅教授也強調利用量子技術加密因其具有理論上的無條件安全性而備受關注,但是在實際系統中,量子技術也會由於設備的非完美性而存在安全性漏洞也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其次是運算能力,量子比特之間的糾纏使得量子計算機能夠實現並行計算,隨著量子比特數量增加,量子計算能力可呈指數級規模拓展,最終達到"宇"量存儲和運算能力。羅樂教授指出,在2019年9月,谷歌公司研製了一個包含53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執行一個特定的計算任務用了3分20秒,而對於同樣的任務,採用目前最強的超級計算機並且經過理論優化後,完成這項任務也需要2.5天,由此可見量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具有極大的潛力。

【量子技術走進大眾生活,帶來實際應用】

羅樂教授表示量子技術所依賴的物理體系,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需要在實驗室中進行製備。這種人工製造的物力體系具有量子相干態和糾纏態,可以應用於信息的處理和感知等方面。

一是量子通訊。利用微觀粒子的量子態或量子糾纏效應等進行密鑰或信息傳遞,基於量子力學原理提供無條件安全的通信保證。

二是量子傳感。基於量子態測量,對被測系統的各種物理量執行變換和信息輸出的精密測量技術,測量精度、靈敏度和穩定性優勢明顯。

三是量子計算,以量子比特為基本單元,通過量子態受控演化實現信息編碼和計算存儲,具有巨大信息攜帶量和超強並行計算能力。事實上,現在發展最為迅速,推廣最為廣泛的實用化量子科技就是量子計算技術。比如:量子神經網絡與深度學習,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統和同時路線最優化算法,量子算法+化學分子研發抗體類、多肽類藥物,量子化學應用雲服務,金融資產風險管理與分析等等。IBM、華為、大眾汽車、谷歌等多家企業機構均已在量子計算技術實用化道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可以預見,未來量子技術的實用化發展將實現真正惠及每一個百姓,給百姓日常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我國量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排頭兵】

中山大學有曾經位居於世界第一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羅教授提到,未來廣東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一些具有發展優勢的傳統信息產業的企業,必將能夠把以前在傳統信息產業發展中所積累的優勢成功轉化為量子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優勢。量子信息產業的光電技術、雷射技術、真空技術、精密機械製造技術、微製備技術、高速電子器件技術等,實際上都依賴於傳統產業發展的基礎,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相互促進。

羅樂教授最後談到,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這是因為量子技術會對整個信息技術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將會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基於廣東在人才吸引、智力引進、制度創新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我們可以相信廣東完全可以在量子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上成為中國的排頭兵,甚至能夠引領世界發展的潮流,有信心期待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成為一個量子灣區,信息科技的下一個矽谷。作者:蘇華麗、張嘉嘉、周秋洪、黃愛文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
    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 2020-11-23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科普大講壇|量子科技走向大眾生活
    11月18日下午,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 本期講壇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廣州日報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中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珠江經濟臺、廣州喜揚揚傳媒承辦。
  • 專家:量子科技實用化未來可期
    南方網訊 (記者/楊智明 通訊員/蘇華麗 張嘉嘉)近日,廣州科普大講壇第181期《走向實用化的量子技術》特別直播節目舉行。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物理與天文學院量子信息和測控團隊負責人羅樂給網友們帶來了一場內容豐富的知識盛宴。
  • 量子速報:量子科技實用化未來可期;芬蘭將建第一臺量子計算機
    測試將在未來36個月內進行,英國研究與創新組織領導的量子技術挑戰賽將提供770萬英鎊的資金。 分析警報通過電子郵件、瀏覽器或可選的API發送到客戶端,這些分析現在提供了更多的新功能,包括至關重要的外匯和外匯國債預測功能。此項分析至關重要,是在現有的多資產類別預測分析範圍之外的,額外提供的功能。
  • 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雲做客第150期大師講壇
    5月14日晚,大師講壇迎來第150期活動,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Frank Wilczek教授給廣大師生與全球網友帶來了「第三類量子——任意子」(Quanta of the Third Kind: Anyons)的科普報告。本次大師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顧威教授主持。
  • 這期荔灣大講壇,專家詳解「量子科技戰略布局」
    為拓寬領導幹部戰略思維和視野,以「走出去+引進來」的培訓方式,實現教學互動、教學相長,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情況下,著重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來區內授課,講授當今時代前沿科技知識,旨在培養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意識、戰略思維的領導幹部隊伍,以推動荔灣區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治理增效。
  • 院士大咖走紅毯,2020年廣州科技活動周啟幕
    今年科技活動周以「科技戰疫 創新強國」為主題,開幕式則以「科創羊城 20有你」為主線,褒揚「科普愛心大使」 院士大咖、科技工作者,回顧廣州科普事業20年成就,創新直播帶貨助力科技脫貧攻堅,匯聚VR遊火星、家電「讀人心」等廣州科技成果,展望科技創新帶來的美好生活未來。
  • 中科院院士成會明在上海矽酸鹽所第十七期「東生講壇」作報告
    上海矽酸鹽所所長宋力昕、副所長王東等出席講壇,講壇由王東主持。王東代表上海矽酸鹽所向成會明作客第十七期「東生講壇」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感謝,並簡要介紹了講壇設立的相關背景。與會人員與報告人就石墨烯材料的製備、性質及未來應用研究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報告會後,宋力昕代表上海矽酸鹽所向成會明贈送了紀念證書,成會明為「東生講壇」第十七期講座籤名留念。  成會明,炭材料科學家,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1984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系,1987年、1992年在金屬所獲碩士和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先進炭材料的研究。
  • 諾獎得主維爾切克做客上海交大大師講壇 科普量子粒子呼籲疫情期...
    圖說:上海交大大師講壇雲開講 李政道研究所供圖(下同)在微觀量子的世界,也可以用類似結繩計數的方法來記錄及操控量子信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弗蘭克·維爾切克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一個理論:在二維體系中存在著第三類量子粒子,其自旋量子數既不是整數也不是半整數,而是任意大小,他將這種新量子粒子命名為任意子(anyons)。昨晚,第150期上海交通大學大師講壇首次嘗試「網絡直播」模式,邀請維爾切克教授在線做客,他通過大量的圖片與通俗的概念向大家講述任意子的「前世今生」。
  • 玻色取樣逼近裡程碑:量子計算未來可期
    這當中,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亦譯為「量子霸權」),即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在特定任務的求解方面超越經典的超級計算機。而利用超導量子比特實現隨機線路取樣和利用光子實現玻色取樣,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演示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兩大途徑。在第二種路線上,中科大團隊一直保持國際領先。
  • 著名量子光學科學家Marlan O. Scully教授做客第126期大師講壇
    Scully 教授在閔行校區行政樓B樓418 報告廳做客第126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從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和壓縮光到黑洞」的精彩報告。                                           講座開始,Marlan O.
  • 「量子科技,未來已來」科學傳播營啟動
    本報訊 (記者郝天韻)11月27日,「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量子科技,未來已來」活動在中國科普研究所啟動,這同時也是中國科普研究所前沿系列學術報告的第30期活動。中國數字科技館、《大眾日報》、湖北經視、百度百家號等多家平臺同步在線直播,共同打造了量子科技的科學傳播盛宴。
  • 李政道研究所舉行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
    6月12日,第4期李政道前沿講壇在閔行校區李政道圖書館報告廳舉辦。本次講壇邀請希伯來大學前校長、榮譽退休教授、愛因斯坦檔案學術委員會主席Hanoch Gutfreund擔任主講嘉賓。本次講壇由李政道研究所、解放日報·上觀與李政道圖書館共同舉辦,由我校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李政道研究所粒子分部副主任何紅建主持。
  • 大咖量子科普課堂:未來人人皆可量子
    10月27日,「百度無限『量』,大咖聊量子」科普課堂如期而至,百度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段潤堯,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段永朝和天體物理博士馬志博共同亮相。段潤堯發表主題演講《量子計算的巨星之道》,從量子的整體發展歷程,講到百度量子的發展現狀、最新技術和應用成果,並表示當下是播種「量子樹」的最好時機;隨後的圓桌Panel中,三位大咖從多角度、多維度為觀眾深度解讀量子科技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進一步向大眾全方位科普量子技術,同時也展現出百度在量子領域探索創新的付出和決心。
  • 量子科技前沿科普——量子計算機的「奧秘」是什麼?丨湘聲大講堂
    12月4日下午,湖南省政協舉辦湘聲大講堂第十二期「量子科技前沿科普——量子計算機」專題講座。湖南省政協老委員諮詢團成員、湖南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教授方卯發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逐一解答。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戴道晉、胡旭晟出席,省政協秘書長卿漸偉主持講座。全省政協委員通過政協雲可收看圖文直播。
  • 長江CEO9期校友,浙江九州量子鄭韶輝講解量子通訊的技術原理
    目前,公司在量子通信領域的投資已逾10億元,提出的專利申請近百項。成立以來,公司在業內一直保持多項優勢,擬定了發展「量子通信網絡建設及運營」和「量子通信設備研發及生產」兩大核心業務,重點突破量子政務、量子商務、量子金融、量子能源四個方向的戰略。
  • 掃地機器人銷量逆勢攀升,從小眾到大眾尚需時日,但前景可期
    掃地機器人銷量逆勢攀升,從小眾到大眾尚需時日,但前景可期 2020-12-07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20年廣州科技活動周在廣東科學中心啟幕
    今年科技活動周以「科技戰疫 創新強國」為主題,開幕式則以「科創羊城 20有你」為主線,褒揚「科普愛心大使」 院士大咖、科技工作者,回顧廣州科普事業20年成就,創新直播帶貨助力科技脫貧攻堅,匯聚VR遊火星、家電「讀人心」等廣州科技成果,展望科技創新帶來的美好生活未來。
  • 廖洪恩、何珂主講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期開講醫學院教授廖洪恩與物理系教授何珂作學術報告清華新聞網11月15日電(實習記者 吳 月) 11月11日下午,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講壇第二場報告在圖書館報告廳開講。何珂介紹拓撲量子物態。記者 張宇 攝何珂以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線索,介紹拓撲量子物態的概念發展、研究進展,並展望其未來研究和應用的前景。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教授做客第155期大師講壇展示「單細胞分析...
    2020年10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受邀做客第155期大師講壇,在閔行校區霞光樓200號報告廳為交大師生帶來了題為「單細胞分析化學」的精彩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