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公裡——從雄雞版圖的心臟北京乘飛機前往處於雞冠位置的空軍漠河雷達站,需要一天時間。
4月末這裡還下了一場齊膝深的雪。大興安嶺深處通往雷達站唯一的一條公路結了冰,車爬坡一半就急滑下來,山路難行,人只好跟隨山風穿行於銀裝素裹的白樺林裡。
在這人跡罕至的地方,一群20歲上下的年輕人常年擔負「盯著天上的飛機」的任務,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的成長和成熟方式「不太一樣」。
「人待在這兒就是一種戰鬥啊」
21歲的王烴旭是漠河雷達站的一名雷達操縱員,家中獨子。他出生時奶奶請人算過,說他命裡缺「火」,又希望他聽話平安,所以名字裡有帶「火」的「烴」字,「烴」又諧音「聽」。
孫天寶比王烴旭還小一歲,也是雷達操縱員。上面有兩個姐姐,天寶在家是名副其實的「寶」,從小到大沒洗過一雙襪子。
這兩個早已習慣被別人圍著轉的「小太陽」,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圍著雷達天線轉。談及此,王烴旭扭頭看了一眼窗外寫著「北極第一站」的連隊大門,睜大眼睛說:「人待在這兒就是一種戰鬥啊!」
漠河雷達站所在的漠河縣距離北極圈只有約13個緯度,是中國最北、最冷的地方。
這裡的冬季有8個月,最低氣溫可以達到零下57.3攝氏度,大多數時候在零下20攝氏度至零下40攝氏度,而到了夏季,氣溫會升到30攝氏度,每天的日照時間有20多個小時。
零下40攝氏度在室外跑操是一種什麼感覺?
「呼吸困難!」王烴旭倒吸一口氣,總結出4個字。回味一會兒他又補充說:「感覺肺要炸了。」
冬天兵器裡的防凍液都會凍住,這時候人就得爬到兵器頂上手動推天線,「把天線推轉起來,人也就凍透了」。
人和兵器都面臨考驗,兵器或許扛不住,人必須要扛住。
「我們的任務是盯著天上的飛(hui)機。」黑龍江人王烴旭笑著把「飛」的發音說成「hui」,和其他諳熟網絡語言的年輕人一樣。但和很多同齡人不一樣的是,雷達站裡的年輕人擔負著守衛祖國領空的重任。
人們常用「一個雷達兵連著一個司令員」來形容這個崗位的重要性。他們的日常工作是坐在雷達艙裡守著屏幕,隨時搜索、發現和傳遞空情,保證領空不受外來侵犯。
王烴旭第一次進雷達艙工作時僅19歲,盯著密密麻麻的按鈕,緊張得手心裡全是汗。
雷達通過收發電磁波判斷被探測目標的情況,雷達兵根據目標的方位、距離、高度、屬性、型別、數量等情報分析其威脅等級。
「如果判斷錯誤,恰巧又是敵機,讓它飛進(中國)來,那怎麼辦?!」孫天寶和王烴旭時刻都保持著警惕。
「你對他好,他就知道對你好」
除了要對抗寒冷和「威脅」,在漠河雷達站,更可怕的是「孤獨」。
95後孫天寶和王烴旭撇掉「黑白顛倒」的生活,在雷達站裡遵守著各種「條條框框」,起身落座間都透著訓練有素彬彬有禮。
雷達站四周荒無人煙,他們平常「一般靠新聞感知外面的世界」。為了讓戰士們能夠紮根「北極」,連隊沒少下工夫。
這裡的第四代營房被戰士們修得像別墅一樣精緻。歐式洋房的豎柱被粉刷成鵝黃色,方形和拱形的窗戶被紅灰相間的瓷磚包圍,灰色房頂錯落有致。
不過改善基礎設施只是一種拴心留人的方式,根本還在於思想。
每天看完《新聞聯播》,連隊會以班排為單位組織學習,最近他們的主題是「兩學一做」,具體指學習共產黨黨章黨規;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做合格黨員。
他們在宿舍樓的大廳裡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黨員公示欄」,連隊黨員從支部正、副書記到普通黨員逐一排列,在每名黨員名字的下方有黨員自己立下的當月目標計劃,以及官兵們留給每名黨員的評價和意見建議。
王烴旭還沒入黨,不能參與「兩學一做」學習,但他還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找到了認同感。
「比如那個鐵一般的信仰、鐵一般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鐵一般的擔當。」20歲出頭的王烴旭掰著手指頭說,「我覺得這『四鐵』是男人都該具有的。」
漠河雷達站所在的雷達某旅政委唐湘暉認為,這些兵有「清醒的忠誠」,而非「機械地貫徹」。同時他知道,想讓戰士們心甘情願紮根在這裡,必須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尤其對90後,「你對他好,他就知道對你好」。
在這兒,老兵都特別寶貝新兵。
駐地附近的林子裡有一種叫「草爬子」的蟲子,會鑽進人皮膚裡吸血,所以去林子裡種草老兵從來不讓新兵去。
「哪怕是普通的登高作業老兵都搶著上,不願意讓我們上。」王烴旭比劃著說。
但耳濡目染,漠河雷達站的「孩子們」很快就「長大了」。
1990年出生的雷達排長苗偉帶過一個1994年出生的兵。「22歲的孩子得知家中老人去世,抱著我哭了一場,然後說,『你放心吧,排長,我沒事兒』,第二天照常值班。」苗偉說,「現在1994年出生的兵能照顧1996年出生的兵。」
在苗偉眼中,這些孩子的「成熟」和「擔當」與身上擔負的使命有關。
「一個男人最起碼要能保衛他的家鄉和家人」
到漠河雷達站採訪當天,連隊裡突然鈴聲大作,官兵們跑步奔向兵器展開「戰鬥」。
王烴旭聽到警鈴比其他人更心驚,因為漠河雷達站身後的土地就是他的家鄉黑龍江,「不說別的,一個男人最起碼要能保衛他的家鄉和家人」。
但除了熱血,雷達站更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地方。
研究生畢業的範甘霖出生於1988年,現任漠河雷達站副站長。讀書期間,他學的專業是軍事運籌學,雖然明白「將軍要從士兵做起」,但來了以後沒想到研究生的學歷會「不好使」。
論軍銜,軍校研究生畢業的範甘霖初到連隊就是正連職排長。「別看你是排長,說話可能還不如班長管用」,範甘霖來到「北極」突然找不著北了,「我發現自己在學校學的東西都用不上了,到這兒一切得從零開始」。
「剛開始沒能力,但最起碼得端正態度。」他為自己找了一條出路。最初範甘霖講評情報「根本講不到點子上」,他就白天黑夜地背法規,跟老兵請教,「你說得可能還不準,但大家知道你在努力」。慢慢地,他越來越能講到點子上,「大家開始仔細聽你說」。到現在變成不但能講到點子上,還能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大家有事都會想問問排長」。
範甘霖清楚地記得他在雷達站的成長軌跡,如今,初來乍到時的菜鳥長成了雄鷹。
這些20歲上下的年輕人在老兵的帶領下,保持著漠河雷達站自建站以來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的紀錄。
這意味著,他們替13億中國人守住了一方天空,在軍人的評價體系中,被稱為「不辱使命」。而對於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普通人來說,他們的存在被比作「空氣」,平常感覺不到,卻保障著每個人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