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福建旅遊,很多遊客都會想到廈門市,不過隔壁的泉州市歷史更加悠久,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廈門都是屬泉州府管轄的。
泉州是聯合國唯一承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是宋代東南沿海最繁華的商埠,一千多年的文化積澱給泉州留下大量人文遺產,很多已經成為旅遊景點。
在泉州眾多旅遊街巷中,西街是最熱鬧的,金魚巷和中山路則一直默默無聞,很多遊客直接把它們錯過。
金魚巷位於泉州府文廟附近,街巷的最窄處只有3米。
這條街巷雖然偏僻少人來,卻隱藏著很多地道的泉州小吃,五叔公土筍凍、沙茶麵、四果湯都很有特色。
金魚巷的建築保留了清末民初時期的風格,有些樓高兩層,有些只是平房,外牆為紅磚結構,大門上貼著富有地方特色的門神圖案。
金魚巷為什麼叫「金魚巷」呢?其實和金魚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裡的「金魚」指的是古代官員佩戴的金魚袋,這種袋子繡有金魚圖案,過去只有官階較高的人才有權佩戴。
金魚巷在宋代的時候叫「謝衙」,福建轉運使謝仲規曾經在此建造宅院,其後人又在同一條街巷建造了祠堂。
謝家一門顯赫,是當時泉州城有名的「金魚世家」,其家宅所在的街巷很自然地改名為「金魚巷」。
中山路和泉州西街相連,是泉州歷史街區的一部分,不過比起西街的遊人如織,中山路雖然車流密集,但大多數都是本地人,外地遊客不多。
西街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年紀更輕的中山路則保留了成片的騎樓建築群,這些建築大部分建造於上個世紀初,見證著泉州城的百年滄桑。
中山路騎樓建築群的興起和下南洋文化的有關。
清末民初,福建及廣東一帶興起了下南洋熱潮,有些人在途中葬身大海,有些人在南洋奮發圖強,發揮「愛拼才會贏」的精神,在上遊社會爭得一席之地。
發跡後的南下華人紛紛回鄉建設營商,泉州中山路建築群的風格和當時閩南華僑的海外反哺有莫大的關係。
上個世紀初,中山路是泉州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之一,街區內除了騎樓建築,還有簡約典雅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