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獲得尼泊爾地震震源破裂過程反演初步結果

2021-01-20 中科院之聲

北京時間4月25日14點11分 (UTC 2015-04-25 06:11:26) 在尼泊爾境內發生了Mw7.9級地震,震區位於喜馬拉雅南側。地震發生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從IRIS數據中心下載了地震數據資料用於研究地震震源機制和震源破裂過程。選取其中信噪比較高並且沿方位角分布比較均勻的28個遠場P波波形(震中距位於 範圍之內)和27個SH波波形資料進行點源模型的震源機制解反演;根據反演結果構建有限斷層模型進行震源過程反演,獲得了這次地震破裂滑動分布的初步結果。計算得到的地震矩為7.86×1020Nm,Mw=7.9。最大滑動375cm。

初步結果表明:這次地震為震級Mw7.9,震源深度約12km的低傾角逆衝型地震,破裂持續時間約80秒,破裂具有單側破裂特徵,斷層面上的滑動分布比較集中。計算震中區的理論地震烈度(中國地震烈度表,2008)約為IX度。



圖1. 尼泊爾Mw7.9級地震震源機制解。採用下半球投影,同時給出了點源模型的P波垂向位移理論圖(紅線)與資料(黑線)的擬合情況。圖形下方給出了兩組節面解(左下,λ,δ,θ,h分別表示錯動傾伏角、斷層傾角、斷層走向、震源深度)和點源模型的震源時間函數(右下)。



圖2. 有限斷層模型的遠場P和SH波形擬合。左列為P波垂向位移理論圖(紅線)與記錄(黑線)的對比;右列為SH波切向位移理論圖(紅線)與記錄(黑線)的對比;並給出每個記錄的方位角(左上)、震中距(左下)、振幅比(上)和臺站名(右)。



圖3. 地震斷層面上滑動分布。圖中分別給出了有限斷層模型的地表投影(左上)和三維示意圖(右上)。



圖4. 地震斷層滑動分布投影



圖5. 根據破裂過程模型計算的理論烈度分布


來源: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九寨溝地震震源破裂過程反演獲得初步結果:破裂持續約15秒
    北京時間2017年8月8日21點19分 (UTC 2017-08-08 13:19:46) 在我國四川省九寨溝發生了M7.0級地震。地震發生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從IRIS數據中心下載了地震數據資料用於研究地震震源機制和震源破裂過程。
  • 基於地震波資料的安徽及鄰區地殼構造應力場及活動斷層破裂特徵的...
    上述理論關係與其它震源參數之間的關係式的最大區別在於它不僅考慮了巖石破裂的初態和終態,而且考慮了破裂過程。因此計算結果更接近真實情況。  3.200多條單個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參數的反演  基於層狀介質和點源位錯模型,應用理論地震圖方法,進行由觀測記錄波形Pg、Sg波最大振幅比反演震源機制解參數的方法,因其具有精度高、需用的記錄資料數量少、適合中小地震的優點而受到廣泛的重視和應用。本研究為了克服資料不足的困難,採用這種適合安徽地震活動特點的方法,共反演了203個中小地震震源機制解參數。
  • 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地震全波形反演不但考慮地震波走時信息,更重要的是考慮地震波的振幅信息,因此在勘探地震學、區域地震學和全球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 傳統的全波形反演(FWI)試圖通過最小化目標函數來找到最佳模型,目標函數被定義為模型預測的數據與觀察到的數據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差異。原則上,FWI應適合所有類型地震波,包括直達波、繞射波、回折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多次波。
  • 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地震全波形反演不但考慮地震波走時信息,更重要的是考慮地震波的振幅信息,因此在勘探地震學、區域地震學和全球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傳統的全波形反演(FWI)試圖通過最小化目標函數來找到最佳模型,目標函數被定義為模型預測的數據與觀察到的數據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差異。原則上,FWI應適合所有類型地震波,包括直達波、繞射波、回折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多次波。
  • 專家:日喀則地震不是尼泊爾地震的餘震—新聞—科學網
    尼泊爾強震後,我國西藏日喀則地區相繼發生5.9級、5.3級地震。人們不禁會問,這是尼泊爾地震的餘震嗎,會對我國西藏地區產生怎樣的影響?
  • 陳運泰:汶川地震的成因斷層、破裂過程及成災機理
    今天,我以《汶川大地震成因:斷裂、破裂過程、成災機理》為題向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做一個簡要的匯報。   汶川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在圖中這個位置。(圖)地震之後我們運用全國地震臺網的資料以及全球地震臺網的資料和四川省地震臺網的資料,對這次地震的震源參數重新進行了修訂,修訂的結果發震時間是5月12日14點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31.01度,103.38度,震源的深度是15公裡,震級用面波來衡量的話,面波的震級是八級,如果用所謂的地震器衡量的話,地震器的震級是7.9級。
  • 專家:汶川大地震斷裂、破裂過程、成災機理(圖)
    今天,我以《汶川大地震成因:斷裂、破裂過程、成災機理》為題向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做一個簡要的匯報。  汶川地震發生在龍門山斷裂帶,龍門山斷裂帶在圖中這個位置。地震之後我們運用全國地震臺網的資料以及全球地震臺網的資料和四川省地震臺網的資料,對這次地震的震源參數重新進行了修訂,修訂的結果發震時間是5月12日14點27分57秒,震中位置是31.01度,103.38度,震源的深度是15公裡,震級用面波來衡量的話,面波的震級是八級,如果用所謂的地震器衡量的話,地震器的震級是7.9級。
  • 專家:尼泊爾5年前8.1級大地震揭曉五大科學謎團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今年4月25日是尼泊爾8.1級大地震5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蔣長勝研究員科普解讀稱,地球科學家們5年來通過努力,現已研究揭曉尼泊爾8.1級強震為一次罕見的極低角度逆衝型大地震、地震破裂面極為複雜等五大科學謎團。
  • 蘆山地震斷層破裂長度約35至40公裡
  •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和地震動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和地震動由於板塊之間的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造成能量的積累和地殼變形,當變形超過了地殼薄弱部位的承受能力時,就會發生破裂或錯動,地震就發生了。震源:地球內發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正對著的地面;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地震動是由震源釋放出來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層的振動,常用振幅、頻率和持續時間表述。振幅反映地震動的大小。當地震動頻率與建築物的自振頻率產生共振時,對其安全構成威脅。地震動的持續時間較長時,對建築物的破壞也較嚴重。
  • 尼泊爾遭遇1934年以來最嚴重地震
    尼泊爾遭遇1934年以來最嚴重地震  4月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此次地震是尼泊爾自1934年以來遭遇的最嚴重地震。當時加德滿都幾乎完全被摧毀,超過1萬人喪生。
  • 什麼是塌陷地震 為啥震源深度0千米
    經省市專家組研判會商,地震疑似為關停閉坑礦井巷道塌陷所致。   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9月5日凌晨1時14分,陝西鹹陽市彬縣(塌陷)(北緯35.09度,東經108.18度)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而此前自動測定的地點在旬邑縣附近(北緯35.09度,東經108.18度),震級為3.7級左右。「震感還是比較明顯的,感覺床在搖動,持續了一兩秒,後面沒有餘震。」
  • 陝西鹹陽3.2級地震什麼是塌陷地震?解析震源深度0千米是什麼意思
    9月5日凌晨1時14分,陝西鹹陽市彬縣(塌陷)(北緯35.09度,東經108.18度)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0千米。而此前自動測定的地點在旬邑縣附近(北緯35.09度,東經108.18度),震級為3.7級左右。那麼你知道什麼是塌陷地震嗎?震源深度0千米是什麼意思?
  • 專家:放棄研究地震預測轉向加強抗震能力不合國情
    而一般情況下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基本都大於10公裡。   地震的孕育、發生和發展是由于震源深處介質受力作用下的破裂反應,一開始是很小的破裂,叫做「微破裂」,待應力不斷積累,破裂不斷發展,在深部形成一條「破裂鏈」時,能量就會向周邊輻射,衝擊地表形成地震。
  • 科學家首次發現破裂速度超快的深源地震
    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11日報告說,他們第一次在地球深部發現了破裂速度超快的地震,其破裂速度高達每秒8公裡,約是音速的23倍。這一發現將有助於了解深源地震的發生機制,並更好地評估某些斷層的危害。  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 青海油田山地地震攻關技術在尼泊爾獨領風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從尼泊爾國傳來喜訊,青海油田組織開發的《強改造型鹹化湖盆油氣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體系》中的「極低信噪比地震勘探技術」在該國代萊克地震勘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次在尼泊爾喜馬拉雅逆掩推覆帶獲得超過預期的高品質地震資料,填補了該地區的地震勘探空白,這也是該項創新技術首次走出國門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 基於MOPSO-SA混合算法的礦山微震震源定位方法
    而微震是採礦活動引起的誘發地震,是煤巖介質在礦區應力作用下,聚集的彈性應變能釋放,造成採掘空間周圍巖體破裂的現象。 因此,通過監測煤礦微震來進行衝擊礦壓的預防預警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微震監測的主要技術包括:臺網優化布置、微震信號識別、微震震源定位、 震源機制分析和微震活動預測等。 其中,震源位置是微震監測中需要確定的最關鍵和最基本的參數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