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醫學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在線發表高水平論文

2020-12-07 瀟湘名醫

本站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自治區重點實驗室 崔宏偉 趙柯鬱)近日,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內蒙古細胞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張樂博士(第一作者)、蘇秀蘭教授(通訊作者)以及內蒙古醫科大學研究生李翠霞(共同第一作者),在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7.068,中科院分區2區)在線發表了題為《Emerging impact of the long noncoding RNA MIR22HG 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multiple human cancers》的論文。相關研究工作分別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960560),自治區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基金(CGZH2018149)和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2020BS08002)的支持。

研究表明,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多種細胞過程,如增殖,凋亡,遷移,侵襲,染色質重塑,新陳代謝和免疫逃逸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臨床上,長鏈非編碼RNA MIR22HG的表達在許多人類腫瘤(大腸癌,胃癌,肝細胞癌,肺癌和甲狀腺癌)中升高,而在其他腫瘤(食管腺癌和膠質母細胞瘤)中則顯著降低。此外,長鏈非編碼RNA MIR22HG與蛋白質相互作用並與作為宿主基因的miRNA相互作用,具有競爭性內源性RNA(ceRNA)的功能,參與信號傳導途徑及腫瘤發生和腫瘤進展。在這篇綜述中,作者描述了長鏈非編碼RNA MIR22HG的生物學功能,揭示了其調控癌症的潛在機制,並強調了長鏈非編碼RNA MIR22HG作為新型癌症預後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的潛在作用。

多年來,蘇秀蘭教授帶領自治區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幾十年如一日,充分利用重點實驗室科研平臺,指導400餘名自治區不同專業領域碩士研究生完成論文,為自治區醫學及科技人才培養做出貢獻。她率領科研團隊從事抗腫瘤生物活性肽的篩選及機制研究,主持「抗癌生物活性肽」課題的研究先後七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教育部項目三項,衛生部項目一項,自治區各類基金7項。此外,蘇秀蘭教授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先後與自治區兩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極大地推動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活性肽的成果轉化進程。

該論文是蘇秀蘭教授團隊深入開展生物活性肽抗腫瘤機制研究的最新成果之一,其深入闡釋了團隊篩選的生物活性肽在腫瘤發生發展中靶向調節長鏈非編碼RNA MIR22HG的作用及機制,這對研究者了解長鏈非編碼RNA MIR22HG研究近況以及拓展研究方向均具有積極的意義。

圖片/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提供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01邵志勇課題組發現CDC42和IQGAP響應膠質細胞促突觸發育信號的通路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膠質細胞調控突觸發育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03張玉秋課題組與合作者報導雌激素調控痛情緒的分子機制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玉秋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肖曉研究員合作在痛覺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麻醉學》(ANESTHESIOLOGY)上發表了題為「Distinct Function of Estrogen
  • 江蘇省惡性腫瘤分子生物學及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腫瘤診療研究獲新...
    近日,江蘇省惡性腫瘤分子生物學及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基於藥物基因組學及多學科交叉研究,在肺鱗癌、肝癌的診療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國人群肺鱗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中,報導了國際上首個肺鱗癌GWAS,為肺鱗癌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候選靶標
  • 從生命的「隱秘角落」出發——重點實驗室巡禮
    但她忘不了剛剛踏入這個領域時,申請第一筆經費、發表第一篇論文遇到的重重挑戰。「回頭想想,所有事情都有一個過程。人生很少有一舉成功的捷徑,大家都是這樣慢慢走過來。」劉默芳說,「好在,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直是我們堅實的後盾。」
  • 蘭州大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取得重要突破
    中新網甘肅新聞3月29日電 據蘭州大學官網披露,3月26日,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苟小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A group of receptor kinases are essential for CLAVATA signalling to maintain stem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夏偉梁課題組發表Oncogene、Theranostics論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Med-X研究院夏偉梁教授課題組在Oncogene (IF=6.634)雜誌在線發表了研究成果Enhanced autocrine FGF19/FGFR4 signaling drives the progression of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hich
  • 第二屆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珀金埃爾默轉化醫學年會在京召開
    儀器信息網訊 2018年9月19日,珀金埃爾默(Perkin Elmer)攜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舉辦了「腫瘤免疫與個性化醫療---暨第二屆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珀金埃爾默轉化醫學年會」,邀請國內外頂級權威專家進一步解讀轉化醫學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 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4年度學術年會召開
    9月30日,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4年度學術年會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生化大樓312報告廳召開。生化與細胞所所長劉小龍,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王學才應邀出席開幕式。
  • 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發現異染色質...
    細胞核內的染色質可分為常染色質(通常為活性區域)及異染色質(通常為非活性區域),二者分別聚合成被稱為A或B型區室(Compartment)的三維結構。在此框架下,染色質進一步形成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及染色質環(Chromatin loop)等更為精細的染色質高級結構,以調控基因組功能。
  • 上海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真菌醫學檢驗中心」揭牌
    關注我們 10月12日上午,上海醫學真菌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病原真菌醫學檢驗中心」在我院揭牌,中國真菌研究方面兩位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廖萬清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洪鐸悉數到場,這意味著浦東新區具備了病原真菌檢驗能力。
  • 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在《Cell》子刊《iScience》發表高水平論文
    新聞網訊 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化學生物學張延如課題組碩士研究生喬振同學在《Cell》子刊《iScience》期刊發表長文(article),論文題目為」Detection of Lipase Activity in Cells by a Fluorescent Probe Based on Formation
  • 第三屆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珀金埃爾默轉化醫學年會在京召開
    近日,致力於以創新技術打造更健康世界的技術領導企業珀金埃爾默,攜手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北京成功舉辦以「轉化醫學與生物影像」為主題的第三屆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珀金埃爾默轉化醫學年會。來自全國的近200名學者及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齊聚一堂,共同解讀轉化醫學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探討生物影像等先進技術在轉化醫學研究中的最新應用。
  •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18年全國學術大會隆重開幕
    大會現場  本次盛會是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模式動物與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監事長 高翔教授  隨後,大會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復旦大學人體科學館、中科院動物所、河北安國中學、華西醫學院、濟南大學、昆明動物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醫學院等12個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科學普及基地舉行了授牌儀式
  • 安徽科技學院本科生在SCI二區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從安徽科技學院獲悉,該校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應用化學專業2014級本科生汪偉同學為第一作者的研究論文「Electrochemical Determination of Bisphenol A at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 《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發表蘇曉東實驗室最新研究成果
    2012年6月25日,《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NSMB) 在線發表了我校生命科學學院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生物動態成像中心(BIOPIC)蘇曉東教授研究組的論文「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ensing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高校發表最多的Cell論文?
    Cell雜誌作為當前生命科學領域最為知名的雜誌之一,自1974年創刊以來,已經發表了諸多諾獎級別的重要發現:1983年,保羅納斯發現細胞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並因此斬獲20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85年,伊莉莎白·布萊克本等學者發表了端粒酶的相關研究,並因此斬獲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06年,山中伸彌發表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研究的研究成果
  • 甘肅省細胞生物學學會2020「生物醫藥與精準醫療」呈現新亮點
    本網綜合訊 2020年11月14日,甘肅省細胞生物學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蘭州國泰安寧大酒店召開。大會由甘肅首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西北師範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大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
  • 短短7天,中國學者們在《Nature》上發表論文13篇,為他們喝彩!
    就在這短短的7天,中國/華人連續發表了13篇Nature,我們現在就重點介紹這些成果:2019年3月6日,清華大學江鵬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招聘博士後,結構生物學方向
    ▎學術經緯/報導 研究專業/方向(Department/Area)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雷實驗室主要以結構生物學手段為主,生物化學、電生理等方法為輔,
  • 北大分子醫學研究所陳良怡研究組在Dev Cell雜誌發表胞吐-胞吞耦聯...
    2015年10月1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陳良怡研究組在Developmental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Diacylglycerol Guides the Hopping of Clathrin-Coated P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