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質量

2020-11-23 大眾網

  簡述

  2004年,全省大部分城市空氣品質保持國家二級標準;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漠陽江、潭江等大江大河幹流和珠江三角洲主要幹流水道水質保持較好水平,以Ⅱ、Ⅲ類水質為主。大部分城市飲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質良好。城市聲環境質量和全省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與上年相比,全省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有所上升;酸雨汙染加重,酸度加強,頻率上升;全省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有所上升,水質有所改善;主要江河和近岸海域水質總體上保持穩定,汙染程度無明顯變化,但部分支流和城市江段水質汙染仍然嚴重。

  大氣環境質量

  城市空氣 

  21個地級以上市有19個市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居住區標準),佔90.5%。其中汕尾、河源和陽江3市達到一級標準,佔14.3%;廣州和韶關兩市超過二級標準,佔9.5%。與上年相比,全省達到二級空氣標準的城市比例相同,達到一級空氣標準的城市比例增加,二氧化氮濃度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濃度有所上升。全省大部分城市空氣品質全年優良天數減少,珠江三角洲城市輕微汙染天數增加。影響城市空氣品質的主要汙染物仍是顆粒物,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汙染較重。

  城市降水 

  全省城市降水酸度較強,pH均值為4.71,酸雨頻率54.5%,酸雨汙染仍較嚴重。城市降水pH年均值範圍為3.80(韶關市)~6.88(雲浮市)。城市降水年均pH值小於5.6的城市有15個,佔71.4%;有19個城市出現了酸雨,佔90.5%;廣州、韶關、深圳、珠海、佛山、茂名、清遠和東莞共8個城市處於重酸雨區,佔38.1%.降水酸度最強的是韶關,其次是東莞、深圳和廣州,降水pH年均值分別為3.80、4.46、4.48和4.51;酸雨頻率最高的是江門,其次是廣州、韶關和深圳,分別為83.2%、82.0%、78.9%和78.9%。與上年相比,降水pH全省均值下降0.21個pH單位,酸雨頻率上升12.2個百分點,城市降水質量有所下降,酸雨汙染嚴重。

  水環境質量

  江河 

  全省主要江河109個省控斷面中有54.1%的斷面水質優良,以Ⅱ、Ⅲ類為主;47.7%的斷面水質達到功能區水質標準。主要大江大河幹流水質良好,部分水量較小的支流(龍崗河、坪山河、練江、小東江茂名段)和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江段(佛山水道、珠江廣州河段、深圳河、東莞運河)水質汙染仍較嚴重,主要汙染指標為糞大腸菌群、耗氧有機物和氮磷營養性物質。109個省控斷面中,35.8%的斷面水質為優,為Ⅰ~Ⅱ類水質;18.3%的斷面水質良好,為Ⅲ類水質;19.3%的斷面受輕度汙染,為Ⅳ類水質;9.2%的斷面受中度汙染,為Ⅴ類水質;17.4%的斷面水質劣於Ⅴ類水質,受重度汙染。57個省控江段中,31.6%的江段水質為優,17.5%的江段水質良好,26.3%的江段受輕度汙染,10.5%的江段受中度汙染,14.0%的江段受重度汙染。

  與上年可比斷面相比,全省主要江河水質總體上無明顯變化,水質良好的斷面數下降4.7個百分點。水質好轉的有東海水道、市橋水道、小東江湛江段和南渡河4個江段,水質顯著好轉的有南山河、西江幹流水道和潭江3個江段;水質下降的有北江韶關段、湞江、東江北幹流、增江、琴江、寧江、西溪、梅溪河和九洲江9個江段,水質下降明顯的有梅江和韓江梅州段2個江段。

   飲用水源 

  全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63個飲用水源地水質總達標率67.8%,其中18個城市水質達標率100%,比上年增加3個;廣州、韶關、深圳3市未完全達標,其中廣州市水質達標率為全省最低。飲用水源主要汙染指標為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糞大腸菌群、溶解氧、生化需氧量、鐵、總磷、石油類等。

  與上年相比,全省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上升7.8個百分點,水質完全達標城市增加3個,全省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狀況總體上有所好轉。梅州市啟用了新的飲用水源地清涼山水庫,水質得到保障;東莞市綜合整治石馬河,使飲用水源東江南支流水質得到改善。

  入海河口 

   廣州入海河口受輕度汙染,汕頭入海河口受中度汙染,分別屬Ⅳ類和Ⅴ類水質,湛江入海河口水質良好,屬Ⅲ類水質。與上年相比,湛江入海河口水質好轉,汕頭入海河口水質惡化,廣州入海河口水質無變化。

  近岸海域 

  全省近岸海域以一、二類海水為主,一類海水佔23.3%,二類海水佔50.0%,三類海水佔10.0%,劣四類海水佔16.7%。惠州近海水質優,汕頭、江門和茂名近海水質良好,深圳近海水質較差,屬中度汙染。主要汙染指標為無機氮。沿海13個城市大部分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到目標要求,功能區達標率91.0%,比上年同期上升29.9個百分點,除中山、深圳和陽江外,其餘10個城市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均完全達標。

  與上年相比,全省沿海各市近岸海域功能區達標率均與上年持平,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穩定。

  聲環境質量

  區域環境噪聲 

  全省城市聲環境質量穩定。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5.2分貝,比上年輕微上升0.2分貝。21個地級以上城市中,52.4%的城市區域聲環境較好(50~55分貝),其餘城市屬輕度汙染(55~60分貝)。

  道路交通噪聲 

  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8.1分貝,比上年輕微上升0.1分貝。21個地級以上城市中,71.4%的城市道路交通聲環境好(≤68分貝),其餘城市較好(68~70分貝);全省有408.6公裡監測路長超過70分貝,佔總監測路長的22.7%,比上年上升2.4個百分點。

  功能區噪聲 

  全省城市功能區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超標率為37.2%,其中晝間為23.2%,夜間為51.2%,比上年增加了11.6個百分點。與上年相比,全省城市區域環境聲環境和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保持基本穩定,但功能區噪聲超標情況有所加重。

  輻射環境質量

  全省核電站和省放射性廢物庫及其周圍環境的放射性水平與天然本底相比沒有發生變化。全省電磁輻射環境狀況基本正常。除少數移動通信基站、廣播電視發射裝置附近電磁輻射水平略高,個別與天線距離較近的測量點位超過國家標準限值外,全省大部分電磁輻射源周圍輻射水平在國家標準限值內。

相關焦點

  •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同時要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十四五」時期,必須毫不放鬆推進環境治理,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建議》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環境空氣品質監測規範
    第二條本規範規定了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的設計和監測點位設置要求、環境空氣品質手工監測和自動監測的方法和技術要求以及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數據的管理和處理要求。  本規範適用於國家和地方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為確定環境空氣品質狀況,防治空氣汙染所進行的常規例行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活動。
  • 孫金龍: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截至目前,「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和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同時要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生態環保任重道遠。「十四五」時期,必須毫不放鬆推進環境治理,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
  • 空氣品質數固原,水環境質量看寧東!寧夏前10個月城市環境質量排名...
    11月23日,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今年1月至10月全區城市環境質量狀況排名,涉及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和地表水環境質量排名。根據通報,1月至10月五地市及寧東基地環境空氣品質由好到差依次為固原市、中衛市、吳忠市、寧東基地、銀川市、石嘴山市。
  • 環境質量如何 公報給你答案
    據大連市環境監測中心專家介紹,2013年年初,大連市在全國率先按照新的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開展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增加了新的監測項目,啟動了新的評價方法。  2013年,大連市新建了中山路、西南路、疏港路及東快路4個環境空氣自動路邊監測站、1個灰霾監測站、1個超級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完善了環境空氣監測體系。
  • 生態環境部發布《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及配套環境監測標準修改單
    《大氣汙染防治法》第十二條規定應定期評估並適時修訂大氣環境質量標準,為此原環境保護部於2017年委託中國工程院對《環境空氣品質標準》開展了專題評估。評估專家組充分肯定了現行標準作用,認為標準應當總體保持穩定、部分修改完善,特別是關於汙染物監測狀態的規定應參照國際通行做法予以修改。
  • 泰安: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原標題:泰安: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新華社播髮長篇通訊肯定學思踐行全會精神泰安做法新華社日前播髮長篇通訊《贏向未來——來自齊魯大地上的學思踐行》,介紹新華社記者行走齊魯大地,觀察山東各界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落實新發展理念
  • 南昌: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
    本報南昌訊 (記者陳璋) 近日,記者從南昌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20年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實現了受汙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3%左右、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90%、地下水環境質量極差率控制在12.8%左右、重金屬汙染物排放總量較2013年下降10%、30%的產糧(油)大縣和蔬菜產業重點縣完成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的目標任務。
  • 新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將發布
    吳曉青說,新的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即將發布。新標準主要特點:一是調整了聲環境質量標準體系,細化了對聲環境質量功能區的要求,完善了鐵路附近區域的聲環境質量要求;二是將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範圍由城市擴大到了鄉村地區;三是調整和明確了噪聲排放標準的監控要求;四是增設了專用於《噪聲汙染防治法》規定聲源類型的社會噪聲排放標準;五是在工業企業和社會噪聲排放標準中都首次對低頻噪聲規定了限值和監測
  • 去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成績單」出爐
    全面打好汙染防治八大戰役大氣:去年巴城空氣品質優良率達96.7%,同比提升1.9%水:全市地表水斷面Ⅰ-Ⅲ類水質佔比100%其他:5條城市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全市122個建制鄉鎮汙水處理廠建成投運86個、在建22個,40個自然保護地的環境問題全面整改 去年底,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
  • 2020年河南環境空氣品質很「牛」
    2020年河南省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效咋樣?優良天數變多了嗎?哪個城市「氣質」更好?1月12日,大河網記者從河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2020年全省PM2.5等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優良天數大幅增加,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成效前所未有。
  • 客觀理性認識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
    客觀理性認識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當前衡量空氣品質最主要、最常用的指標是AQI,即環境空氣品質指數。通過AQI,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地區的空氣品質情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不斷提高AQI的含金量參與空氣品質AQI評價的主要汙染物有細顆粒物、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一氧化碳。各地環保部門要對這些汙染物進行源分析,對企業汙染治理進行指導。這就要求環保工作人員必須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否則就無法全面了解、掌握企業的治汙能力和現狀,不能針對汙染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 濱海縣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濱海縣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發布日期:2020-07-28 15:19 來源:濱海縣政府辦公室 字體:[大 中 小] 今年以來,濱海縣深入推進淨土保衛戰,通過強化土壤汙染防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固廢處置整治,使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新的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即將發布
    [吳曉青]我很高興地告訴這位網友和關心這個問題的網友們,新的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即將發布。新標準主要特點:一是調整了聲環境質量標準體系,細化了對聲環境質量功能區的要求,完善了鐵路附近區域的聲環境質量要求;二是將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範圍由城市擴大到了鄉村地區;三是調整和明確了噪聲排放標準的監控要求;四是增設了專用於《噪聲汙染防治法》規定聲源類型的社會噪聲排放標準;五是在工業企業和社會噪聲排放標準中都首次對低頻噪聲規定了限值和監測、評價方法。
  • 河北:《關於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
    為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改善我省大氣環境質量,加大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治理力度,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把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主體功能區要求落實到具體行業,分解到具體準入條件上,嚴格環境準入,現印發《關於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實施區域差別化環境準入的指導意見》,請落實執行。
  • 環境執法「大練兵」丨環境執法部門著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提升
    長期以來,我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一直將水汙染環境監管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積極推進,堅持監管與防控同向發力,以解決突出水汙染問題為重點,以提高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創新執法手段,強化執法監管,確保我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升。
  • 空氣品質同比「兩降一升」 袁州區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圖)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曾志翔報導:2019年7月24日,袁州區委宣傳部、宜春市袁州生態環境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袁州區2019年上半年環境質量及環保工作進展情況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點投入使用後,袁河流域段地表水環境質量考核將主要使用自動監測數據,更好地保障袁州區居民用水安全。
  • 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察專員孫立新赴宿遷督導「定向挖潛」 環境質量...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省汙染防治「百日攻堅」視頻調度會和省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定向挖潛」環境質量提升行動部署會議精神,近日,省生態環境廳副廳職環境監察專員孫立新帶領廳第三專員辦和省宿遷環境監測中心相關人員,赴宿遷市指導「定向挖潛」環境質量提升工作。
  • 三位一體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青島制定六大任務
    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穩中向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的總體目標。
  •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建議》提出,到2035年,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建設美麗中國,良好的環境質量是重要標誌。我們必須錨定目標,對標對表,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在改善環境質量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