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天體運行與音樂創作(上)

2021-02-13 PKU鋼琴社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之「木星」

早在古希臘時期,畢達格拉斯與柏拉圖就認為,音樂與天文學密切相關,即樂音和節奏體系必然體現天體之和諧,並同宇宙相對應

柏拉圖在《天體音樂》的美妙神話中將這一創想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天體音樂是行星運轉而產生的音樂,只是人類無法聽到。

之後的十幾個世紀中,人類對世界、宇宙的認識被宗教統治,對天體運行與音樂之間聯繫的探索陷入了停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音樂的題材集中於宗教、神話和純粹音樂的領域,從公元初的格裡高利聖詠到文藝復興後的巴洛克時代,再到之後的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無數的偉大作曲家湧現了,卻鮮有與天體、宇宙相關的音樂流傳。當然,這期間並不乏對天體音樂的探索。

然而天體音樂的創作真正走向正軌出現在十九世紀後期到二十世紀,這時音樂史走向了從浪漫主義向現代音樂模糊過渡的階段。這一時期隨著啟蒙運動影響的深入和工業革命的展開,科學的力量逐漸為文藝界所接受乃至推崇,一些音樂家開始將自己對宇宙、天體運行的想像融入到音樂的創作中,比如約瑟夫·施特勞斯(Josef Strauss)的《天體運行圓舞曲》,到霍爾斯特(Holst)的《行星組曲》、斯託克豪森(Stockhausen)研究天體運動嘗試進行「天體音樂」創作的失敗,再到利蓋蒂(Ligeti)《大氣層》的微復調技術偉大嘗試,都體現了作曲家對於地球之外世界的嚮往。

利蓋蒂《大氣層》

這部管弦樂作品是利蓋蒂的成名作,同時也被英國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用於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配樂,以此來描寫充滿神秘色彩的太空環境。

近年還有不少天文學家把天文信號製作成人耳可聽的聲音,更湧現了利用電子音樂技術將太空船NASA Voyager 一號二號在銀河系錄下的各行星所發出的電波音頻轉換到我們的可聽範圍創作的太空音樂。可以看出,音樂家們對於探索宇宙與音樂本源關聯的熱情從未停歇。

相關焦點

  • 天體運行與音樂創作No.1
    在科學家不斷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的同時,音樂家也試圖將自己對於空間、宇宙的認識與音樂創作相融合。天體運動作為從古希臘時期就被持續研究的科學概念,不單對科學家有著持久的吸引力,也激發起音樂家們無限的創造力。本文主要探討音樂史中各個階段中體現的對空間、宇宙的認識,並重點討論了音樂家們對天體運行和音樂創作之間神秘關聯的認識以及當前空間探索對音樂藝術發展的意義。
  • 電影原聲專欄:《第九區》的音樂夠誠意欠創意
    不過,當年這兩部作品除了有在對科幻片新思路的探索上取得成功外,其配樂也在電影音樂史上書寫下了重重的一筆:《星球大戰》的配樂標誌著好萊塢傳統交響化配樂的回歸;而《黑客帝國》也為後現代主義的電影配樂豎起了一面旗幟。那麼,《第九區》呢?
  • 舒伯特鋼琴音樂創作特點
    他的音樂理論訓練是不系統的,但他家庭和學校內的環境卻充滿了音樂,他的啟蒙教育可以說是受益於自己的父親和兩位哥哥,他跟他們學習鋼琴和小提琴。舒伯特的父親希望舒伯特子承父業,但這個孩子的心卻在別的事情上。在教了三年書(1814—1817)後,他全身心地投入至音樂創作。
  • 【小樹專欄】被視為音樂天才的男人 原來也曾經被家長逼著學鋼琴?
    恭喜您解鎖 小樹專欄 的
  • 探尋天體運行的真相
    浩瀚的蒼穹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千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學者經過漫長觀察和伏案計算,為我們揭示了混沌星空下天體運行的規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尋「天體運行」背後的故事。這樣下來,整個天體運行的規律就完整和簡潔多了。作為一名神父,哥白尼探尋天體運行的初衷是為了維護神學,他帶著宗教的虔誠,希望把這種完美的規律找出來,以證明神學的嚴謹和公正。哥白尼知道「日心說」的價值和影響,他一直沒有發表自己30多年來研究的手稿。
  • 天體運行與曆法
    有人覺得天體運行、天文學很神秘。事實上,天文學並不神秘,我們身邊就有天文學,譬如曆法。事實上,曆法是天文學的具體體現。
  • 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我們叫衛星,那圍繞衛星運行的天體叫什麼?
    廣袤的宇宙中遍布著各式各樣的天體,而所有這些天體並不是雜亂無章地撒在宇宙之中,它們組成了一個個有序運行的系統,或大或小。這些由天體所組成的系統,其運動方式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兩個字「繞行」。恆星圍繞著星系的核心運行,比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是圍繞銀河系的銀心運行的。而在恆星的周圍又有或多或少的星體圍繞其穩定運行,我們稱這些圍繞恆星運行的天體為行星,我們的地球就是一顆行星。而在行星的周圍又會有一些更小的天體受行星的引力影響,從而圍繞行星運行,這些繞行行星的天體,我們稱其為衛星。月球是圍繞地球運行的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 揭開天體運行真相的勇士——哥白尼
    他除了帶上自己的家屬之外,還邀請城裡的各界名人。這些通曉文藝、音樂的社會人土在哥白尼家裡談笑風生,海闊天空。他們講述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們的談話都在哥白尼的腦海裡留有深刻的印象,為哥白尼埋下了知識的種子。10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從此哥白尼的家庭和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被送到舅父那裡去撫養。舅父為了把外甥培養成人,便把他送到自己主辦的教會學校去讀書。
  • 從天體運行到向心力的詮釋
    在太陽系裡,行星圍繞太陽作近圓周(橢圓軌道),太陽在行星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根據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和太陽的連線在相同的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說明行星在冬季時在橢圓軌道的近日端線速度和角速度均比夏季時行星在遠日端快,說明行星的運動是變速運動,運動存在著加速度。
  • 《天體運行論》: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
    《天體運行論》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講述他自己的天文學說的著作。
  • HIFIVE助力音樂創作,beat曲庫正式上線
    beat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人聲的伴奏,尤其對於說唱歌曲來說,先有beat,再有創作,beat對作品的產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購買beat在歐美流行樂壇,嘻哈、R&B音樂領域非常普遍,國外也有專門的beat交易平臺,音樂人可通過在線購買beat進行二度創作。
  • 衛星繞行星運行,行星繞恆星運行,整個銀河系都圍繞這個天體運行
    宇宙天體都是以質量為王,當小質量天體遇到大質量天體的時候,那就只能處於從屬地位。比如衛星的質量通常不如行星,所以衛星都圍繞行星運行,如月亮圍繞地球轉;而行星的質量不如恆星,因此行星都圍繞恆星運行,地球圍著太陽轉。
  • TikTok改變音樂創作 幫助音樂家加強與粉絲合作
    短視頻社交平臺不但深刻影響了流行音樂,更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音樂的創作方式。 TikTok上的「合拍(duet)」功能創造了無數的流行趨勢,現在,一些音樂家開始用這個功能在創作早期搜集靈感。美國創作型歌手兼唱片製作人Charlie Puth今年以來一直在進行這樣的嘗試。
  • 音樂自媒體如何運營?音樂領域自媒體怎麼做?音樂領域創作技巧
    有自我媒體經驗的朋友知道,自媒體的領域有非常多,而選擇音樂領域的朋友大都是是出於興趣使然。許多人認為音樂領域屬於偏門,認為它不好做,但是聰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聰少認為選擇你感興趣或熟悉的領域會更得心應手,而且也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對於自媒體而言,能夠堅持才是最重要的!
  • 天體運行的規律
    在月亮和地球的中心連線上,和月亮同步繞地球運轉的物體。既不向地球,也不向月亮的分點。到月亮中心的直線為半徑。形成的球形空間為月球的制衡範圍。        制衡範圍是怎樣產生的,有足夠的質量,獨立的空間,是產生制衡範圍的基本條件。
  • 生物音樂學家:動物也能用音樂語言來創作音樂
    動物也有音樂細胞  南方網訊 一些生物音樂學家認為,一些動物發出的聲音不僅能使人產生愉快感,而且它們也使用和人類一樣的音樂語言來創作音樂。無事在家或田間幹活休息時,他也要吹上兩支曲子。他家的一頭小毛驢是聽著他的嗩吶聲長大的。一次李某在地裡幹活休息時,吹起嗩吶,忽然發現小毛驢停止吃草,不停地搖頭擺尾扭身軀。當嗩吶聲一停止,它便低頭吃草。一次主人在室內吹嗩吶,其家人又發現驢在院中扭動,這才知道小毛驢有「藝術細胞」。但是這小毛驢扭秧歌不注意時間、地點和場合,有時會造成安全隱患。
  • 產品分析:淺析Bilibili內容創作和視頻觀看
    除了視頻創作外,B站同時支持文字生產,UP主可在專欄中進行文字創作,更加降低了UP主的投稿門檻,為UP主的內容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UP主可獨立於視頻創作進行文字創作,另一方面,UP主可結合自己或他人的原創視頻,以及平臺提供的OVG資源進行二次創作,在同一平臺中實現內容上的閉環。
  • 明日方舟:天體運行?心律不齊?這是什麼梗?
    又或者「天體運行之美」那麼「天體運行」和「心律不齊」是什麼呢?總不能真的是心律不齊吧?20分鐘心律不齊可真的要去醫院看一下心臟了。天體運行跟立繪又有什麼關係呢?似乎是誇張性質地讚美立繪好看的意思?其實這兩個梗都出自同一個人,LM7老師之口。在LM7老師看到好日子老師的方舟幹員賀圖(就是文章開頭的圖片哦。)
  • 國家地理(兒童專欄)- 天體物理學家
    我是天體物理學博士。我研究的是特大質量、極度活躍的黑洞,叫做「耀變體」。A black hole is an object that is so massive that not even light can escape it.
  • 當AI都能創作音樂,人類是否會徹底淪為算法的奴隸?
    與此同時,谷歌也有自己的AI音樂研究項目,名為Magenta,而索尼位於巴黎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也設有類似項目,名為Flow Machines。不論隸屬於企業還是研究機構,這些團隊都想解答同一個問題:機器能否憑藉神經網絡等AI技術,以人類創作的音樂庫為培訓素材,學會自創音樂?但這些企業的嘗試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若機器可以創作音樂,這對專業的人類音樂家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