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裡有太多吸管」
2009年,在地球上方480公裡的環形軌道上,有美國宇航局的兩顆人造衛星,作用是監測地下水儲量的變化,當年的數據顯示,在印度北部出現危險情況。當地農業灌溉用水量巨大,已經把地下水抽乾。儘管當年的降水量略高於平均水平,陸地上數百萬口井還是枯掉了。就好像杯子裡有太多吸管,把地下水越吸越少,當地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速度是每年30釐米。這裡是印度最重要的糧倉,水位下降不僅嚴重影響糧食產量、整個國家的糧食戰略穩定,還造成嚴重的飲用水危機。在過去7年,當地地下水流失量相當於3個米德湖———美國最大的人工湖。美國宇航局的專家表示,如果印度政府不採取措施防止地下水進一步流失,幾年之後這裡的1.14億人將面臨農業崩潰,同時沒有生活用水。
如果說可再生的水補給(例如雨水補給湖泊、河流和小溪)就像一個家庭的活期儲蓄帳戶,那麼地下的含水層就好像是定期帳戶。幾千年前,當人類文明從河流邊發源,人們在可從6米到9米深處獲取地下水的區域內定居,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50年前後。之後當化石能源變得更容易獲得,人類有能力朝更深的地方抽水,獲取地下水,此後我們對淡水的使用量一直超過可再生水的供應量。
對於分布在北美洲大平原、東亞中部平原和沙特地下的遠古化石含水層,水位是永遠不可能靠雨水補充的,其他地方的地下含水層,雖然能被降雨補充,但是就好像印度北部一樣,補充的速度遠遠比不上使用速度。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在過去50年裡,地下水的全球抽取量增加了3倍,而同期印度的抽取量增加了10倍。
就好像持續從帳戶裡取錢,卻不存入相應數額補充,很多國家的人們生活在「水帳戶」餘額越來越少的狀態下,隨著新的土地利用形式出現,供應量緊張的問題更加複雜,例如土壤退化、森林砍伐以及城市基礎設施落後,漏水浪費嚴重等。
氣候使問題更麻煩
讓情況更糟糕的是,氣候變化會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造成水短缺,此時地下水成為更為重要的緩衝。今年美國夏季和秋季大旱,歐洲夏季大旱,緊接著是西班牙冬季大旱,所有這些都導致全球糧食價格上漲,而且我們也看出,在氣候模式影響下,旱情有連鎖效應。「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認為,在未來幾十年,這種密集的旱災會出現得更頻繁。
毫無疑問,受糧食價格上漲衝擊最大的是窮人,美國家庭平均支出收入的13%在食品上,但是在發展中國家這個比例通常達到50%以上。食物價格突然猛漲會導致暴亂,這在過去5年已經不罕見。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旱災專家理察·思格認為,今年美國旱災和氣候變化沒有直接關係,是氣候的自然模式。但是在旱災的同時出現的創下歷史紀錄的高溫能說明,全球的確在逐漸變暖。最近氣候研究的一個新發展就是,科學家們開始把氣候變化的可能性與某個具體天氣事件聯繫起來,思格教授自己的研究預測,因為氣候變暖,美國西南部州在上個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經歷的「超級乾旱」,到2050年的時候將成為大約10年重複一次的「常態」。
思格教授還認為,因為海平面在上升,氣候變暖使「桑迪」這樣的颶風變得更囂張。人們一直相信這種程度的颶風遲早會在紐約登陸,這是沒有人能改變的自然變量,但是海平面的上升使颶風的破壞力更大,因為風力更容易穿越海牆的防護層。紐約市民開始要擔心海平面上升對城市命運的影響,從市長布隆伯格到參議員都呼籲市民重視氣候變暖,思格認為,按照現在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20年後紐約開始要著手城市轉移。
氣候變暖帶來更多不確定因素,這是個人、政府和社會必須應對的,我們要理解這是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會獲益,有的人卻未必能適應。
此外,富裕國家的人對「水危機」還有一個誤讀,即認為這是「其他人的危機」,以為自己足夠富有能安然應對。說到氣候變暖,人們想到孟加拉國,說到缺水,人們想到非洲之角,這些都是那麼遙遠的地方,好像和我們沒有太大關係,而且這些地方的人是因為他們太窮,無力負擔,所以受罪。很多人不承認這是一場全球危機,甚至不承認這是一場危機,但是富裕國家的人就算能免疫於食品價格上漲的衝擊,卻未必能抵禦水資源短缺的衝擊。
後果不分國界
「在未來10年,很多戰略性國家會面臨『水困境』,可能是供應總量不足,也可能是水質低下,這些都會造成社會不穩定甚至是政府失敗,進而造成地區緊張關係」———這是美國聯邦國家情報委員會今年年初給出的警告。
未來水資源的分配會更加不平衡,在高緯度和溼潤熱帶地區,降水量會增加20%到40%,但是在已經承受「水壓」的中等緯度地區和乾旱熱帶,降水量會減少10%到30%,這個趨勢會嚴重影響很多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例如地中海盆地,美國西部,非洲南部、巴西東北部和幾乎整個澳大利亞。在未來100年,氣候變化還會減少冰川融化對重要河流的淡水補充量,這會影響相當重要的地區。在地球上有1/6的人口依賴冰川融水,最集中的就是安第斯山脈附近的數億人以及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度庫什山脈等人口密集地區。
所有的短缺問題會因為糟糕的用水管理惡化,首要當然是過度抽取地下水,其他還有農業灌溉浪費、去森林化、土壤退化、城市漏水以及錯誤的、完全不尊重水價值的經濟模式。
問題不僅僅是水供應的短缺,未來旱災和洪水會明顯增加,在海岸線周圍的國家和城市會因為海平面上升失去原有的保護,顯得尤為脆弱。未來30年,海岸城市遭遇強風暴襲擊的可能性比今天高得多,最脆弱的往往是發展中國家的沿海城市,這些地方的洪水應對設施管理不善。當洪水襲來的時候,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都有可能被淹沒,而且別忘了,在30年後,美國或許也是發展中國家之一。
未來10年因為水資源導致的國家間衝突還不太可能發生,但是在這個時間段之後,水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槓桿,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較量中使用,甚至有可能成為武器。最簡單的做法就是上遊國家通過建造大壩攔截河水,造成下遊國家沒有水,然後突然洩洪,又能造成洪水。還有,一個國家的淡水設備、運河、輸水管、大壩也將成為吸引恐怖分子的目標。
如果所有問題得不到妥善管理,世界糧食供應量會減少,通過水傳染的疾病會增加,能源供應會減少進而制約經濟發展。現在水力發電量佔電力供應總量80%以上的國家就有超過15個。
悲觀結局或許能避免
當然,未來的場景未必像今天設想這麼糟糕,有可能現在的估計沒有考慮到未來節水技術的發展,依靠全新的節水意識、節水技術,我們或許能更輕鬆地承受「水壓」。印度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科學家認為,只要稍微提高一點用水效率,印度也不至於承受今天的缺水壓力。
科學或許能提供一點辦法,首先就是提高農業效率。按照地理條件、存水量和農民收入來決定什麼地方種植什麼作物,哪些作物能夠混合種植。政府有重要責任釋放經濟信號,引導合適的作物種植地點和搭配方式,鼓勵節水灌溉。只要安裝便宜的土壤溼度感應器就能提高灌溉效率10%到20%。此外僅循環使用廢水一項每年在美國就能節省數十億美元。很多國家的水管不進行淨化程度區分,例如美國和加拿大,每條水管裡的水都達到飲用標準,從衝馬桶的水到澆花的水,實際只有10%的家庭用水用於飲用和烹飪,如果進行水管區別,就能節約大量用於淨水的費用。
當然最重要的調節手段是價格,專家認為現在全球75%的用水都應該提高價格,同時飲用水的置水地和生態保護用水是必須保證的。換句話說,我們看待水資源應該等同於石油資源,未來每個人,從屋主到大工業都要為使用淨水付出更多成本。在人們轉變對水資源的態度之前,在人們願意為看似免費的水付出更多之前,不穩定、地區混亂甚至是衝突、經濟發展停滯可能是社會為了適應需要付出的代價。(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