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發展依靠兩樣東西:聰明和勤奮。我們把聰明認為更多是先天的,受生物性的基因的影響更大,把勤奮認為是後天的,受個人的意志、志向和信念等因素影響更大。
聰明,與人的先天稟賦有關,與巴甫洛夫所提出的神經類型(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也有關係。從人和人的橫向比較來看,有的人從小在記憶裡、知覺的靈活性、反應的快捷性上就佔有先天優勢。
王安石的《傷仲永》大家都知道。王安石也屬於「神童」級別的人物,「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是書中對他的評價。而跟王安石同齡的老鄉,方仲永,少年也是神童,他無師自通,提筆寫詩。王安石21歲進士及第,可方仲永卻做回了農民,「泯然眾人矣」了。
不管是王安石,還是方仲永,都是天賦極高的。他們年少之時就表現出來的超高級別「流體智力」的水準,是一般兒童可望而不可及的。
但是「流體智力」的發展與年齡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從一個人的縱向發展來看,流體智力並不能管一個人的一生的。它只能管一個人的前20年,30歲之後,人的流體智力將會有下降趨勢了。
如果大家看最強大腦,就會發現,那些成績很好的天才少年,基本上是10歲左右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的速算能力,可能都會弱於比他們年齡低的弟弟妹妹們。
所以,當方仲永把他那聰明的額度用完之後,而沒有繼續發展他的晶體智力,就自然失去了競爭力了。
與方仲永的父母的炫耀不同,王安石卻跟隨父親環遊各地,體驗民間疾苦。王安石的文章立論也「高深奇麗,旁徵博引」。在有著優勢地位的流體智力的基礎上,王安石勤奮努力,不斷積累著自己的經驗,開闊著自己的眼界,豐富著自己的素材,最後也功成名就。
雖然流體智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下降趨勢,但是,晶體智力卻隨著人的經驗的積累,閱歷的豐富而不斷提升。
不管我們前期的流體智力的天賦有多少,至少,我們可以通過勤奮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晶體智力。
讓知識變得簡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