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Chem.:金納米殼層微膠囊:實現癌症診斷和治療過程的完美結合

2020-12-07 生物谷

日前,我院王金銳教授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戴志飛教授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在治療診斷聯用製劑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被選為熱點(Hot Paper)文章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 50, 3017-3021),題目為「金納米殼層微膠囊:一種可同時用於癌症超聲成像和光熱治療的多功能造影劑」(Gold-Nanoshelled Microcapsules: a Theranostic Agent for Ultrasound Contrast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傳統臨床應用中,診斷和治療是兩個獨立的過程,診斷用藥和治療用藥也是兩種獨立的藥物。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先診斷再治療這樣兩次醫療過程,而且間隔時間較長,容易貽誤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期。另外,由於診斷用藥物和治療用藥物通常都對患者有一定的副作用,分為兩次用藥會增大患者不必要的痛苦和風險。因此,如何實現診斷用藥和治療用藥合二為一是對生物醫藥界提出的一個極大挑戰。

眾所周知,超聲診斷是一種安全、便捷、價格低廉且實時成像的常用診斷技術。探頭髮出的超聲波經過不同人體組織後發生的反射不同,利用這種反射聲波的差異就可以得到人體組織的圖像,通過加入一種被稱為超聲造影劑的診斷製劑,可以大大提高超聲成像的靈敏度和解析度,從而獲得更加準確的診斷信息。光熱治療使用光吸收劑和對於人體組織穿透力較強的紅外光來使組織溫度升高,選擇性地殺死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不造成傷害,是一種綠色治療方法。通常,在進行光熱治療之前需要準確知道病變位置,治療過程中也需要實時監控治療進程,治療完成後也需要儘快評價治療效果以確定下一步治療方案。這些診斷和監控的工作正好可以通過超聲造影成像來完成。

因此,他們將超聲造影成像效果好的高分子微膠囊和用於光熱治療的金納米殼結合在一起,得到一種金納米殼包覆的微膠囊。一方面,微膠囊可增強超聲成像效果,通過超聲成像可確定腫瘤的尺寸和位置,監控治療過程以及治療後的恢復過程;另一方面,金納米殼在近紅外區有較強的吸收,經近紅外光激發後,可將吸收的光能轉化成熱能,使局域範圍內溫度升高,有效地殺死惡性腫瘤細胞,對腫瘤進行光熱治療。因此,通過金納米殼包覆的微膠囊可實現診斷和治療過程的完美結合,從而減少了中間環節、給藥次數和毒副作用,提高了診斷治療效率,降低了醫療費用,為開發先進的癌症診斷治療技術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文章發表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最近出版的《自然-材料學》雜誌(Nature Materials,2011, 10, 264))以「定點清除」(Locate and Kill)為題作為「研究亮點」對此進行了報導評述,指出「這種新型複合微膠囊將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兩個過程融為一體,通過超聲造影成像確定腫瘤的部位與大小尺寸後,可立即用近紅外雷射對腫瘤進行定點加熱實施清除,從而避免了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同時提高了疾病診治的效率,因此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同時,德國威利(Wiley-VCH)出版社以「雙管齊下對抗癌症」(Double Strike to Fight Cancer)為題作為研究熱點進行了報導,並被美國超聲世界(Sonoworld.com)、德國納米工作(Nanowerk.com)、美國創新報告(innovations-report.com)、等多個國際著名專業網站轉載。報導指出:「該課題組研製了一種新型納米金殼微膠囊,使用這種微膠囊既可以對癌症進行超聲造影診斷,又可以在超聲成像引導下對癌症進行定點光熱治療,從而可保護正常組織免受損傷。因此,在對癌症患者實施定點治療時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相關資料:

《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是國際著名期刊,SCI影響因子為11.829。通常在材料與化學領域,影響因子大於3的屬於高水平期刊,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影響因子大於5 的為高水平期刊。

《自然-材料學》雜誌(Nature Materials)是英國自然(Nature)系列雜誌,代表當今材料領域最高水平,影響因子為29.5。在該期刊的每一期都設有一頁為「研究亮點」欄目,專門報導介紹全世界各著名期刊中一些最為突出的研究成果。2011年該期刊的第10卷264頁報導了我們的研究成果。詳細報導請點擊網頁:

http://www.nature.com/nmat/journal/v10/n4/full/nmat3005.html

Wiley-VCH出版社是世界頂尖出版社之一,通常定期介紹當今世界在一些前沿熱點領域的研究亮點。2011年3月1日,Wiley-VCH出版社以「雙管齊下對抗癌症」(Double Strike to Fight Cancer)為題作為研究熱點對我們的工作進行了報導。詳細報導請點擊網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0.1002/(ISSN)1521-3773/homepage/press/201106press.html(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文出處: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1008286

Gold-Nanoshelled Microcapsules: A Theranostic Agent for Ultrasound Contrast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Hengte Ke1, Prof. Jinrui Wang2, Prof. Zhifei Dai1,*, Yushen Jin1, Enze Qu2, Dr. Zhanwen Xing1, Dr. Caixin Guo1, Prof. Xiuli Yue1, Prof. Jibin Liu3

Keywords:contrast imaging;gold;microcapsules;photothermal therapy;theranostic agents

A valuable shell: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static deposi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onto microcapsules and a surface seeding method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gold nanoshells (see picture). This nano/microcomposite is able to operate as a theranostic agent for bo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ic imaging (diagnostic) and photohyperthermia (therapeutic), and thus holds a great potential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in cancer treatment.

相關焦點

  • Angew. Chem. Int. Ed.:新型納米金彈光熱化療結合成功進行癌症治療
    50, 891 –895)報導了理化所在之前工作基礎上開展的新型多功能納米金殼光熱化療結合應用於癌症治療的新進展。國際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利用金殼介電複合結構納米材料的等離子體共振性質將光能轉化為熱能治療惡性腫瘤具備明顯的優勢和可行性。唐芳瓊研究員帶領的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室創新研製出高產量,可精確控制顆粒尺寸、外殼厚度、內部空腔大小,具有中空和介孔結構的「夾心二氧化矽」(Adv.
  • 《先進功能材料》微流控薄油層水凝膠微膠囊:多刺激智能觸發釋放
    有趣的是,兩個中間層的存在提供了新的機會,可以獨立地調整每個層,以在單個平臺上實現多組件封裝和刺激響應。但是,這種潛力從未得到發掘。這允許在最裡面的水滴和注入毛細管的壁之間形成潤滑層,從而在乳化過程中在每個三重乳液液滴內形成薄的油層。接下來,通過注入毛細管和注入管之間的間隙,提供由10%的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表面活性劑(2%的聚乙烯醇(PVA))和光引發劑組成的附加水凝膠預聚物水溶液。方毛細管以並流方式流動。
  • 【分析】基於「肽編碼」的金納米棒形態演變精確調控其LSPR特性
    針對這一難題,東北大學的於永亮教授和王建華教授提出了基於「肽編碼」的金納米棒形態演變精確調控其LSPR特性用於可視化檢測酶活性。當溶液中存在含有巰基的多肽時(如:穀胱甘肽),其更容易與金納米棒的<111>面(兩端)而不是<100>和<110>面(兩邊)結合,並且金納米棒兩端的CTAB密度更小,有更多的活性位點。
  • Angew Chem:中美科學家提出癌症協同治療新方法
    2016年12月14日/生物谷BIOON/---如今,裝載著一種胺基酸而配備著一種酶的生物相容性納米膠囊將兩種抗腫瘤策略結合到一種協同治療概念中。研究人員希望這會增加療效和降低副作用。然而,在體內,當濃度較低時,它是一種重要的信使分子,調節著循環和性慾等功能。它也是一種重要的抵抗真菌和細菌的防禦武器。在較高濃度時,NO能夠殺死腫瘤細胞,並且增加光動力療法和放療的療效。就臨床使用而言,在靶區域中,NO需要由一種生物相容性前體分子釋放出來。
  • 【創新前沿】Theranostics報導我校在癌症納米醫學領域取得新突破
    最近,我校藥學院朱維平教授創新發展了一種自加速過氧化氫刺激響應型金納米囊泡,實現了對小鼠腫瘤化療和飢餓治療的協同治療,相關成果以「Self-accelerating H2O2-responsive plasmonic nanovesicles for synergistic chemo/starving therapy of tumors」為題,發表在生物醫學雜誌Theranostics
  • Rapid Commun:磁性電漿子上層結構與癌症的診斷和治療
    一組美國和中國科學家運用自上而下的組裝方法研製出了納米顆粒上層結構,它具有診斷和治療(換而言之熱療)癌症的潛力。這種上層結構含有一個磁性中心,四周由具有附加功能的外電子層包圍。中央的核心則是由一個矽微球體和眾多含鐵的納米粒子組成。氨基作用於磁性核心的外表面,從而形成了矽球體圍繞金納米粒子,即類似於日冕外形的構造。
  • ChemBioChem:科學家成功利用糖分子實現對癌症的診斷!
    半乳凝素(Galectins)是一種家族蛋白,近些年來其不斷推動癌症領域的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半乳凝素-1,其數量巨大,位於所有人類細胞和腫瘤細胞表面,這就使其成為癌症診斷和新型療法開發領域的新型靶點。
  • 譚蔚泓院士Angew. Chem. Int. Ed.:核酸適體/納米金生物傳感器用於...
    >  外泌體是由細胞分泌的膜被小泡,用於細胞間交流,因其含有與母細胞相關的蛋白及遺傳物質,近年來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非侵入式腫瘤診斷的生物標誌物外泌體用於腫瘤診斷常需要分析其表面蛋白類型,但由於缺乏準確可行且易操作的分析方法,使得目前在分析不同外泌體表面蛋白質的微小差別上仍面臨挑戰。現有的質譜、免疫分析法、納米等離子體傳感等蛋白分析方法在快速篩選外泌體蛋白上都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因而發展簡單可靠的外泌體表面蛋白的分析方法對腫瘤早期診斷非常重要。
  • 微膠囊分散染料的無助劑免水洗染色
    闡明了微膠囊分散染料商品化、染色工藝及染色廢水的回用技術與其他生產及應用技術相結合可形成成套的生產應用技術;促使該項新技術的產業化達到批量生產規模,可最終實現紡織印染行業清潔生產目標。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在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的前兩點中就明確指出能源及水資源是科技發展的重點研究領域。
  • Angew Chem:我國科學家開發D型肽抑制免疫檢查點用於癌症免疫治療!
    在Angewandte Chemie雜誌上,科學家們介紹了一種新的免疫腫瘤治療方法。他們的方法是基於穩定的"鏡像"肽對免疫檢查點的特異性封鎖。T淋巴細胞表面有各種各樣的免疫檢查點,一些激活免疫系統,另一些在"檢查"細胞表面"發現"合適的配體時抑制免疫反應。
  • 中科院研製出治療性癌症疫苗:簡單有效
    近日,據外媒報導,來自中國的研究團隊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研製出了一種基於自愈聚乳酸微膠囊的新型腫瘤治療疫苗,能夠有效激活免疫系統並抑制腫瘤發展。作為免疫治療的一種治療方式,癌症疫苗由於人體體內微環境等不良因素,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但由於癌症疫苗的治療潛力,科研人員一直在不斷努力改良和研究新的方法以達到理想效果,但都差強人意。該研究團隊由來自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的馬光輝(音)教授和魏偉(音)教授領導,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經設計和製造了多種腫瘤疫苗。這些疫苗已被證明在不同的腫瘤模型,如淋巴瘤,黑色素瘤和乳腺癌有效。
  • 印尼科研人員使用薑黃和金納米顆粒製造抗癌藥物
    宮頸癌和乳腺癌是威脅婦女生命的重要殺手。印尼是全世界癌症發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這其中,宮頸癌系印尼婦女的第三大殺手。印度尼西亞的LIPI物理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使用薑黃提取物和金進行抗癌治療研究,以期減少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該研究成果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與歐萊雅聯合授予的2017婦女科學國家研究獎。         使用化學方法製造的癌症藥物,一般存在殘留物,對人體具有不容忽視的毒副作用。薑黃或薑黃素具備殺死細菌的能力,全球醫療界正在密集開展薑黃素抗癌相關研究。
  • Sci Adv:新型金納米顆粒或有望檢測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
    2020年3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血液檢測手段,其能利用金納米顆粒來檢測癌症,這種新方法能識別癌細胞所釋放的特殊信號,有望幫助進行癌症的早期診斷及療法的開發。
  • 耐用型高效油水分離新材料--超疏水/超親油性微膠囊
    一般而言,為得到表面光滑的微膠囊,該團聚過程被作為負面因素考慮且被儘量抑制。然而,本研發正是利用了這一過程來構築調控微膠囊表面沉積的微/納米多級結構。此外,由脲和醛的聚合機理可知,引入多元酚能夠有效地提高產物的交聯度和官能度。
  • AI助力癌症診斷 提供精準腫瘤治療方案
    主辦方供圖    百洋智能科技首席營銷官王必全介紹,目前國內癌症治療有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是發現得晚,超過50%的病人診斷出癌症時就已經處於病情的晚期階段;第二是治療不規範,尤其在一些沒有腫瘤科的綜合性醫院,即便診斷出病情,病人也沒有得到規範的治療。「我們體檢、篩查的體系沒有美國那麼健全,不是所有人都能規範地去體檢,很多人有了問題再去查已經晚了。
  • Nat Mater:金納米顆粒有望讓基於CRISPR的基因療法治療HIV感染和...
    2019年6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簡化將基因編輯指令遞送給細胞的方式,朝著讓基因療法變得更加實用的方向邁出了一步。通過使用金納米顆粒替換滅活病毒,他們安全地在HIV和遺傳性血液疾病的實驗室模型中遞送基因編輯工具。
  • 【分析】基於金納米粒子表面協同絡合效應實現肌酸酐比色識別
    大連理工大學的彭孝軍教授及杜健軍副教授基於金納米粒子獨特的表面等離子共振現象
  • 微納米材料在超聲診療學中的應用進展_微納米材料_超聲診療_影像科...
    近年來,利用納米材料的不同特性,已製備出多種功能各異的材料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它們可以通過結合超聲介導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開放,實現多模態成像、診療一體化、腫瘤微環境標誌物監控和信號放大。
  •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現已知HDAC是一種有效的抗癌靶標,對其抑制可誘導癌細胞的凋亡,分化和生長停滯。鑑於HDAC抑制劑和其他抗腫瘤藥(例如BET抑制劑,拓撲異構酶抑制劑和RTK途徑抑制劑)對癌細胞的細胞過程可以產生協同作用,因此將兩個靶點聯合抑制被認為是治療癌症的合理策略。這一策略的優勢在於可以提高單一目標藥物治療癌症的有效性。
  • 分子診斷的引入讓癌症患者個體化治療成現實
    核心提示:在6月1日舉行的21世紀病理學論壇上,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院長助理錢朝南教授表示,具體來講,就是根據每個個體對某一疾病的易感性或對某一治療手段的反應不同,劃分成不同的亞群,對這些易感人群採取適當的預防或治療性幹預措施,將會使他們獲益,從而也為不能獲益的個體免去不必要的治療費用和不良反應,而這些都需以病理診斷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