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量子隧道技術,突破自供電量子傳感器極限,不要電運行一年!

2020-12-04 騰訊網

沙塔努·查克拉巴蒂實驗室一直致力於製造能用最少能量運行的傳感器,而且該實驗室在製造更小、更高效的傳感器方面非常成功,以至於他們在基本物理定律上遇到了障礙。然而,有時當你遇到一個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時,你只需要求助於量子物理,並通過隧道穿過它。這就是查克拉巴蒂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凱爾維工程學院研究人員所做的。

查克拉巴蒂是普雷斯頓·M·格林系統工程與電氣工程系的克利福德·W·墨菲教授,他的實驗室研發的這些自供電量子傳感器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查克拉巴蒂說:想像一下,樹上掛著一個蘋果,你可以稍微搖晃一下樹,但蘋果不會掉下來,你必須給它足夠的力才能把蘋果搖下來。這相當於一個門檻能量,這是移動電子越過障礙物所需的最低能量,如果不能使電子越過勢壘,就不能產生電流。

障礙是門檻效應

但自然而然發生的量子力學現象一直在推動電子跨越勢壘,研究小組利用這一點製造了一種自供電設備,只需少量的初始能量輸入,就可以獨立運行一年多。該設備製造簡單,成本低廉,它只需要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在這六個部分的基礎上,查克拉巴蒂團隊建造了兩個動力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晶體。這些電容器的初始電荷很小,每個大約有5000萬個電子。在其中一個系統中添加了一個傳感器,並將其與正在測量的特性相耦合。

在一個應用中,研究小組使用壓電加速度計測量環境中的微動,這是一種將機械能(如空氣中分子的運動)轉化為電信號的傳感器。但是你需要知道:量子物理學,至少亞原子粒子的一些更不尋常的特性,特別是隧道效應。想像一下一座山,如果你想到達另一邊,你必須親自爬上這座山,量子隧道更像是穿過這座山。這樣做的美妙之處在於,當山丘呈某種形狀時,你會獲得非常獨特的、動態的特性,這些特性可能會持續數年。

在這種情況下,「山」實際上是一個障礙,稱為福勒-諾德海姆隧道障礙,它位於電容器的極板和半導體材料之間,厚度不到100個原子。通過以某種方式建立勢壘,可以控制電子的流動,可以讓它變得相當慢,降到每分鐘一個電子,同時還能保持它的可靠性。按照這個速度,動力系統就像計時裝置一樣運轉一年多(沒有任何供電)。

工作原理

為了測量周圍的運動,傳感器上連接了一個微型壓電式加速度計。研究人員機械地搖晃加速度計,然後將其運動轉化為電信號。這個信號改變了勢壘的形狀,多虧了量子物理學的規則,改變了電子通過勢壘的速度。為了理解發生了什麼,這個過程需要被解讀為一種倒退的魯布·戈德堡機器(Rube Goldberg Machine)。一定數量電子通過勢壘的概率是勢壘大小的函數,障礙物的大小取決於壓電換能器產生的能量。

而壓電換能器產生的能量又取決於加速度的大小--震動的程度。通過測量傳感器電容器的電壓並計算丟失了多少電子,查克拉巴蒂實驗室的博士生、研究的主要作者達裡特·梅塔(Dardrt Mehta)能夠確定總的加速能量。當然,要投入實際使用,這些極其敏感的設備可能會四處移動,例如:在卡車上跟蹤疫苗冷鏈管理中的環境溫度,或者在血液中監測血糖。這就是為什麼每個設備實際上是兩個系統,一個傳感系統和一個參考系統。

一開始,這兩者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傳感系統連接到了傳感器,而參考系統則沒有。這兩個系統的設計都是為了讓電子以相同的速度隧穿,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註定會同樣地耗盡它們的電容器。由於傳感系統受到從換能器接收到的信號的影響,其電子隧穿的時間與參考系統不同。實驗結束後,研究小組讀取了傳感系統和參考系統電容器中的電壓,並利用這兩個電壓的差值來找出傳感器真實測量值。

對於某些應用程式,這個最終結果就足夠了。查克拉巴蒂團隊的下一步是克服計算挑戰,更精確地再現過去發生的事情--電子究竟是如何受到影響的?電子是什麼時候穿過勢壘的?挖隧道花了多長時間?目標之一是使用多種設備重建過去,信息都存儲在設備上,我們只需要想出聰明的信號處理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從持續監測人體內的血糖水平,到可能在不使用電池的情況下記錄神經活動,這些傳感器都有希望。

博科園|研究/來自: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參考期刊《自然·通訊》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利用量子隧道技術,突破自供電量子傳感器極限,不要電運行一年
    沙塔努·查克拉巴蒂實驗室一直致力於製造能用最少能量運行的傳感器,而且該實驗室在製造更小、更高效的傳感器方面非常成功,以至於他們在基本物理定律上遇到了障礙。然而,有時當你遇到一個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時,你只需要求助於量子物理,並通過隧道穿過它。
  • 利用量子隧穿效應突破自供電傳感器的極限
    Shantanu Chakrabartty的實驗室一直致力於製造能以最小能量運行的傳感器。他的實驗室在製造更小更高效的傳感器方面非常成功,以至於他們遇到了物理基本定律形式的障礙。 然而,有時,當你遇到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時,你只需求助於量子物理學,並在其中穿行隧道。
  • 量子隧穿推動自供電傳感器的快速發展
    10月2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開發的自供電量子傳感器的研究情況。自供電量子傳感器的製造很簡單,也很便宜。它只需要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利用這六個部件,Chakrabartty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兩個動力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晶體。
  • 藉助量子隧穿的物理現象,在低能情況下,可將量子設備運行一年
    隨著我們對電子小工具和傳感器的需求的增長,科學家們想出了新的方法來使設備以更少的能量供電更長的時間。藉助一種被稱為量子隧穿的物理現象,實驗室中發明的最新傳感器可以在一次能量爆發下運行整整一年。隧道效應意味著藉助5000萬電子躍遷,這種簡單而便宜的設備(僅由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組成)可以持續運行很長一段時間。物理學的量子規則,應用在最小的原子尺度上,意味著電子既可以表現為粒子又可以表現為波,並且科學家能夠利用這種行為來精確控制電子從電路的一側流向另一側。
  • 量子隧穿效應可使微傳感器運行一整年
    藉助量子隧穿效應,最新發明的傳感器可以運行一年,僅僅需要一開始「衝」它一下。這種簡單又便宜的設備(僅由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組成)可以持續運行很長一段時間。  科學家利用電子的波粒二象性來精確控制電流從電路的一側流向另一側。  以往為了產生電流,需要對電子施加足夠強的推動力——被稱為閾值能量,因為該推動力必須超過某個閾值。
  • 價廉而又神奇的量子設備:只需輕輕一按,即可運行一年
    在經典力學裡,如果要從一個山丘的一邊到達另一邊,就得爬上山坡,或者除非有個隧道直接穿越。而在量子世界裡,量子可以在既沒有隧道也不用爬坡的情況下到達另一邊,這稱為「量子隧穿效應」。在經典力學裡,這是不可能發生也不可能解釋的,但使用量子力學理論卻可以給出合理解釋。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紫外線觸發納米結構內的電子倍增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8月17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芬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黑矽光電探測器,其外部量子效率達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
  • 一文讀懂量子傳感器技術與應用
    轉自:FUTURE遠見 哲學園鳴謝 FUTURE|遠見 經治 選編 量子傳感器是根據量子力學規律、利用量子疊加量子糾纏和量子壓縮等效應設計的
  • 淺談物聯網無線自供電技術的應用
    智能產品之所以能感知、接收到周邊信息實現智能化,正是因為有「眼睛」、「耳朵」和「鼻子」等無線傳感器。隨著物聯網爆發與不斷推進下,傳統傳感器諸多制約因素越來越突出,尤其是供電方式的問題。因此, 能夠自供電的無源傳感器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也是目前國內外研究的熱點。
  • 利用量子隧道效應從地表輻射獲取電能!
    由於這種紅外輻射的波長太短,想要利用它們,就需要特製的、超小型的天線。根據主持這項新研究的國際研究團隊所說,他們從量子隧道技術中找到了突破點。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首席研究員Atif Shamim在採訪中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哪一款商用二極體能以我們要求的高頻率工作。
  • 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突破理論極限
    130%,這是光伏器件這一效率首次超過100%的理論極限,有望大大提高光電探測設備的效率,而這些設備廣泛應用於汽車、手機、智能手錶和醫療設備內。量子效率是用來定義光電探測器等設備將其受光表面接收到的光子轉換為電子-空穴對的百分比,即量子效率等於光生電子除以入射光子數。  當一個入射光子向外部電路產生一個電子時,設備的外部量子效率為100%(此前被認為是理論極限)。在最新研究中,黑矽光電探測器的效率高達130%,這意味著一個入射光子產生大約1.3個電子。
  • 突破理論極限 中國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突破理論極限 我科學家提出超靈敏納米探測新技術  最新發現與創新  納米粒子或病毒分子的靈敏探測技術,對環境監控、醫學診斷和防恐安全等諸多領域有明顯的實用價值。而目前,靈敏度最高的光學傳感器可檢測10納米的微粒,已逼近理論極限。近日,湖南師範大學教授景輝,提出了一種突破靜態腔探測理論極限的新方案,利用旋轉環形光學微腔,可使靈敏度達到目前最好的靜態腔的3倍,從而探測到更小的納米顆粒。這一結果日前發表在美國光學學會的旗艦期刊《光學》上。該工作不僅對靈敏探測技術有明顯實用價值,也為研究新型旋轉腔人工量子器件技術開闢了道路。
  • 一種接近量子效率極限圖像傳感器
    (c)圖天線型顏色傳感器,其有效接收光面積明顯大於其物理橫截面積。通過以上三圖對比分析(c)圖明顯更有利於提高量子效率並有實現的可能。 器件機理:筆者選用通過對材料的分析發現,採用高消光係數和高折射率的材料(p-i-n結構,如圖2所示)應用於天線型顏色傳感器中有利於提高量子效率。
  • 同心量子點環誕生,量子計算機將再突破
    電子圍繞單個量子點的中心運行方式,與它們圍繞原子運行的方式相似。帶電粒子只能佔據特定能級。在每個能級,一個電子可以佔據點中一系列可能的位置,追蹤出其形狀由量子理論規則決定的軌道。一對耦合的量子點可以在它們之間共享一個電子,形成一個量子比特。
  • 物理學家發明了量子啟發的光學傳感器
    ,以及來自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一位同事,利用簡單的光學工具實現了一種先進的量子算法來測量物理量。他們的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讓我們更接近價格低廉的高性能線性光學傳感器。從天文學到生物學,各種研究領域都在尋求這種工具。最大限度地提高測量工具的靈敏度對於任何科學技術領域都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天文學家試圖探測遙遠的宇宙現象,生物學家需要辨別極其微小的有機結構,工程師必須測量物體的位置和速度。
  • 重大突破!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當一個入射光子向外部電路產生一個電子時,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為100%(這個值此前被認為是理論極限),130%的效率意味著一個入射光子產生大約1.3個電子。研究發現,異常高的外部量子效率的根源,在於高能光子觸發的矽納米結構內部電荷(載流子倍增過程)。早些時候在實際器件中沒有觀察到這種現象,因為電和光損耗的存在減少了收集到的電子數量。
  • 重大突破!光伏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
    來自阿爾託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效率超過130%的黑矽光探測器,同時,這也是光伏器件設備第一次實現效率突破100%的理論極限,這是早先被認為是外部量子效率的理論最大值。
  • 科學家開始探索用於探測量子材料的量子傳感器
    ,科學家們說:只有同樣在量子原理下運行的工具才能讓我們了解量子物質。他們將利用開發三種尖端量子傳感設備:一臺掃描量子顯微鏡、一種利用糾纏電子對的光譜儀器和另一種儀器,該儀器將利用SLAC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利納克相干光源——的成對光子探測材料。利納克相干光源在升級後最近重新開放。這些新技術將使研究人員能夠更詳細地了解量子材料為什麼做他們做的怪事,為發現新的量子材料和發明更敏感的探針它們的行為鋪平道路。
  • 突破熱機效率極限、掀起新工業革命?提出60年的「量子熱機」概念被...
    突破熱機效率極限、掀起新工業革命?其中一項實驗是由滑鐵盧大學、美國聯邦大學和巴西科學中心聯合進行的,他們在實驗室環境中成功演示了一個基於自旋1/2系統和核磁共振技術的自旋量子熱機,相關論文發表在了著名物理學周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物理學家發明量子隧道效應電晶體
    騰訊科學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表示,到2017年,利用量子隧道效應研製出的隧道場效應電晶體有望將計算機和手機的能耗減少到目前的百分之一。瑞士洛桑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阿德裡安·約內斯庫在為英國《自然》雜誌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上述看法,該文章是《自然》雜誌有關矽的特別報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