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量子隧穿效應突破自供電傳感器的極限

2021-01-12 騰訊網

上圖所示為量子隧道傳感器晶片組和匹配的福勒-諾德海姆(Fowler-Nordheim)隧道勢壘。

Shantanu Chakrabartty的實驗室一直致力於製造能以最小能量運行的傳感器。他的實驗室在製造更小更高效的傳感器方面非常成功,以至於他們遇到了物理基本定律形式的障礙。

然而,有時,當你遇到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時,你只需求助於量子物理學,並在其中穿行隧道。這就是Chakrabartty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凱爾維工程學院的其他研究人員所正在做的。

激發這項研究的障礙是閾值效應。「想像一下樹上掛著一個蘋果,」Chakrabartty說,「你可以搖一下樹,但蘋果不會掉下來。你必須使出足夠的力量把蘋果抖松,這正是使電子越過勢壘所需的最小能量,如果不能使電子越過勢壘,就不能產生電流。」

但是,自然發生的量子力學現象總是使電子穿過勢壘。研究小組利用這一點,製造了一種自供電裝置,這種裝置的初始能量輸入很小,可以獨立運行一年多。

他們是這樣建造的

這個裝置簡單,造價低廉。它只需要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從這六個部分中,Chakrabartty的團隊構建了兩個動力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晶體。電容器的初始電荷很小,每個大約有5000萬個電子。

他們在其中一個系統中添加了一個傳感器,並將其與他們所測量的特性耦合。在一個應用中,研究小組使用壓電加速度計測量環境微運動,壓電加速度計是一種將機械能(如空氣中分子的運動)轉化為電信號的傳感器。

你需要知道的是:

量子物理學。至少亞原子粒子的一些更不尋常的特性,特別是隧道效應。「想像一座山,」Chakrabartty說,「如果你想到達另一邊,你必須親自爬山。量子隧穿更像是穿透山體。」

他說,這樣做的好處在於,當山丘形成某種形狀時,你會得到非常獨特的動力特性,這種特性可以持續數年。

在這種情況下,「山丘」實際上是一個叫做福勒-諾德海姆隧道屏障的屏障。它位於電容器的極板和半導體材料之間,它的厚度不到100個原子。

Chakrabartty說,通過以某種方式建立屏障,「你可以控制電子的流動。你可以讓它相當慢,每分鐘只有一個電子,並且仍然保持它的可靠性。」按照這個速度,動力系統就像一個沒有電池的計時器一樣運行了一年多。

工作原理如下

為了測量環境運動,傳感器上連接了一個微型壓電加速度計。研究人員機械地搖晃加速計,然後它的運動被轉換成電信號。這個信號改變了勢壘的形狀,這得益於量子物理學的規則,改變了電子穿過勢壘的速度。

為了弄清楚發生了什麼,需要把這個過程理解為一種落後的Rube-Goldberg機器。

一定數量的電子穿過勢壘的概率是勢壘大小的函數。勢壘的大小由壓電換能器產生的能量決定,而壓電換能器的能量又取決於它震動的加速度大小。

通過測量傳感器電容器的電壓和計算丟失的電子數,Chakrabartty實驗室的博士生、論文的主要作者Darshit Mehta能夠確定總的加速度能量。

當然,為了實際應用,這些極為敏感的設備可能會在卡車上移動,例如,跟蹤疫苗冷鏈管理的環境溫度。或者在你的血液裡,監測血糖。

這就是為什麼每個設備實際上是兩個系統,一個傳感系統和一個參考系統。一開始,兩者幾乎相同,只是傳感系統連接到傳感器,而參考系統沒有。

這兩個系統都被設計成電子以相同的速率隧道,如果沒有任何外力的作用,它們的電容器將以同樣的速度耗盡。

由於傳感系統受到傳感器信號的影響,其電子隧道的時間與參考系統不同。實驗結束後,研究小組讀取了傳感和參考系統電容器中的電壓。他們利用這兩個電壓的差來找到傳感器的真實測量值。

對於某些應用,這個最終結果就足夠了。Chakrabartty團隊的下一步是克服計算上的挑戰,更精確地再現過去發生的事情,電子究竟是如何受到影響的?電子隧穿屏障是什麼時候?到隧道花了多長時間?

Mehta博士論文的目標之一是利用多種設備重建過去。「所有的信息都存儲在設備上,我們只需想出巧妙的信號處理來解決這個問題,」Chakrabartty說。

最終,這些傳感器有望實現從連續監測人體內葡萄糖水平到無需使用電池就能記錄神經活動的一切。

「現在,這個平臺是通用的,」Chakrabartty說,「這取決於你把什麼連接到設備上。只要您有一個能產生電信號的傳感器,它就可以為我們的傳感器數據記錄器自供電。」

來源:https://phys.org/news/2020-11-quantum-tunneling-limits-self-powered-sensors.html

相關焦點

  • 利用量子隧道技術,突破自供電量子傳感器極限,不要電運行一年
    沙塔努·查克拉巴蒂實驗室一直致力於製造能用最少能量運行的傳感器,而且該實驗室在製造更小、更高效的傳感器方面非常成功,以至於他們在基本物理定律上遇到了障礙。然而,有時當你遇到一個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礙時,你只需要求助於量子物理,並通過隧道穿過它。
  • 利用量子隧道技術,突破自供電量子傳感器極限,不要電運行一年!
    查克拉巴蒂是普雷斯頓·M·格林系統工程與電氣工程系的克利福德·W·墨菲教授,他的實驗室研發的這些自供電量子傳感器成果發表在 障礙是門檻效應 但自然而然發生的量子力學現象一直在推動電子跨越勢壘,研究小組利用這一點製造了一種自供電設備,只需少量的初始能量輸入,就可以獨立運行一年多。該設備製造簡單,成本低廉,它只需要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在這六個部分的基礎上,查克拉巴蒂團隊建造了兩個動力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晶體。
  • 量子隧穿推動自供電傳感器的快速發展
    10月2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開發的自供電量子傳感器的研究情況。自供電量子傳感器的製造很簡單,也很便宜。它只需要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利用這六個部件,Chakrabartty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兩個動力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兩個電容器和一個電晶體。
  • 量子隧穿效應可使微傳感器運行一整年
    藉助量子隧穿效應,最新發明的傳感器可以運行一年,僅僅需要一開始「衝」它一下。這種簡單又便宜的設備(僅由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組成)可以持續運行很長一段時間。  科學家利用電子的波粒二象性來精確控制電流從電路的一側流向另一側。  以往為了產生電流,需要對電子施加足夠強的推動力——被稱為閾值能量,因為該推動力必須超過某個閾值。
  • 基於量子隧穿效應的直流摩擦發電新機制
    引言機械能-電能轉換技術被認為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特別在微型化傳感器、可穿戴電子器件及可攜式設備的自供電方面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其中,摩擦納米發電技術(TENG)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同時,其產生的交流電必須通過整流轉換為直流電加以利用。
  • 什麼是量子隧穿?科學家已經創造了由量子隧穿驅動的傳感器
    而近年來也有不法商家利用「量子」這一概念進行欺詐消費者,但是真正從事量子領域研究的科學家們,對於如何發揮量子的威力,有最為準確的理解。  刊登在《自然通訊》上的一篇論文,就闡述了如何利用量子隧穿效應帶來的能量驅動傳感器。在理解工作原理之前,智八鬥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量子隧穿。
  • 沒有量子隧穿效應,就沒有五彩繽紛的生命
    然而在微觀世界,「量子穿牆術」時刻在發生。                            一個人要到達一座山的另一邊,需要從山腳爬到山頂,又從山頂下到另一邊山腳。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量子人」,就不用那樣費勁,可以直接穿山而過。一個微觀粒子,能夠穿透比它強得多的能量壁壘,就好像有人幫它挖了一個隧道似的,所以這種效應被科學家趣稱為隧道效應,或者稱為量子隧穿效應。
  • 數學中的量子隧穿效應
    在量子力學中,電子等微觀粒子穿過「牆壁」的現象,就是量子隧穿效應
  • 量子隧穿及它的作用
    量子力學不同地預測,這粒子可以概率性地從區域 A穿越到區域 C。好像一個人從大山隧道裡通過一般。如下圖:那麼通進量子隧穿效有那些應用例子是我們知道的?我們知道根據相對論,任何物質速度都不會超過光速。理論上如果超過光速,時間將會出現倒流。據報導,兩位科學家聲稱,利用量子隧穿效應,找到了讓光突破自己速度限制的方法。兩位科學家的實驗是讓微波光粒子通過兩個稜鏡並進行觀測得出。
  • 新突破:藉助量子隧穿效應或能變地球廢熱為電能!
    網易科技訊2月13日消息,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一種方式,藉助量子隧穿效應從地球剩餘的紅外線輻射和廢熱中收穫電能。
  • 科學家利用量子隧穿違反了狹義相對論 讓光突破了速度限制
    但是日前兩位德國科學家聲稱,利用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ling),他們找到了讓光突破自己速度限制的方法。所謂量子隧穿效應是一種量子特性,是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它們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又稱隧穿效應,勢壘貫穿。
  • 疊加態、光速極限和量子隧穿效應都已經被證實,我們卻難以接受
    疊加態疊加態是量子力學領域中的概念,用學術語言來說,不太方便理解,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假設你出門扔垃圾,把門帶上之後,你突然想起來自己好像沒有帶鑰匙,所以你掏了掏口袋。按照常人的理解,只有兩種結果:帶了或者沒帶。但按照疊加態的原理,存在著第三種可能,那就是帶了鑰匙和沒帶鑰匙兩者並存。
  • 氫分子量子隧穿效應假說!
    水中這快速原子運動是通過量子隧穿機制實現的。隧穿只能用量子物理來描述,這是一種控制微觀世界的物理定律。雖然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它並不容易,但我們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沒有這個概念,無法弄清楚生物體中氫的各種獨特特性。 一、什麼是量子隧穿效應?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量子隧穿效應的具體由來!粒子的作用力以及勢壘,限定了粒子的運動軌跡,在我們空間中存在著勢壘,因此當粒子穿越的時候,就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如果能量不足那麼就穿越不了勢壘,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量子隧穿效應的發現,讓我們知道粒子就算能量不足也可以!
  • 科學家要利用量子隧穿效應打造地球能源收割機
    這個概念涉及到量子隧穿效應,該想法的關鍵在於其特殊設計的天線。它可以通過高頻電磁波檢測廢熱或紅外線熱量,將這些數十億分之一秒的波形信號轉換成直接的電能。實際上,地球上有很多能量都被浪費了。絕大部分照射地球的陽光被地表、海洋和大氣所吸收。這些被吸收的熱量使得萬物都在變暖,然而變暖的萬物也會帶來紅外輻射的不斷洩漏。據估計,這些浪費的能量每秒鐘可達數百萬千兆瓦。
  • 量子隧穿是瞬時的嗎?
    量子隧穿效應在許多過程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它使得太陽核心中的氫核可以靠得足夠近,從而聚變形成氦,釋放出光子,如果沒有量子隧穿效應,太陽可能永遠無法發出這些光子。自發現以來,物理學家對這一有悖直覺的效應已有了較好的理解,並將它用作於一些技術的基礎,例如量子計算技術,以及能夠成像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
  • 量子隧穿是瞬時的嗎?
    量子隧穿效應在許多過程中都起到了關鍵作用,例如它使得太陽核心中的氫核可以靠得足夠近,從而聚變形成氦,釋放出光子,如果沒有量子隧穿效應,太陽可能永遠無法發出這些光子。自發現以來,物理學家對這一有悖直覺的效應已有了較好的理解,並將它用作於一些技術的基礎,例如量子計算技術,以及能夠成像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
  • 藉助量子隧穿的物理現象,在低能情況下,可將量子設備運行一年
    隨著我們對電子小工具和傳感器的需求的增長,科學家們想出了新的方法來使設備以更少的能量供電更長的時間。藉助一種被稱為量子隧穿的物理現象,實驗室中發明的最新傳感器可以在一次能量爆發下運行整整一年。隧道效應意味著藉助5000萬電子躍遷,這種簡單而便宜的設備(僅由四個電容器和兩個電晶體組成)可以持續運行很長一段時間。物理學的量子規則,應用在最小的原子尺度上,意味著電子既可以表現為粒子又可以表現為波,並且科學家能夠利用這種行為來精確控制電子從電路的一側流向另一側。
  • 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在量子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以上所述只是理論上的東西,那有沒有實例證明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呢?
  • 量子的隧穿效應 ——再往下差不多就屬於物理學家的地盤了
    即便是我們擺脫了材料學上的問題,我們依然會被另外一個問題所難住,那就是存在於微觀世界的量子隧穿效應。即微觀世界裡邊的量子穿牆術。        在量子力學中,量子隧穿效應是一種量子的特性,如電子等微觀粒子能夠穿過他們本來無法通過的【牆壁】的現象。在經典的牛頓力學中,這種情況是不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