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中學,它希望未來成為學者、科學家、實業家、藝術家與優秀的...

2021-01-08 芥末堆

來源:第一教育

有一所學校,最近越來越多的引起了大家的關注。

它的教學樓裡,大大小小的教室分成了9 種形態,注重開放和討論空間,學生自主管理;

它的教室,在常規的教室、實驗室外,還有大量的小型獨立工作室,專為學生進行小組協作而準備;

它的課程,以主題學習為中心,跨學科研究和學習,教師只是引導者。

在這裡,學校的作用,只是「賦能」。

它就是今年才招了第一屆學生的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

教學樓:顛覆以往傳統教學空間概念

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有兩個校區,兩個校區之間距離不過300米:一個位於四川北路,一個位於外灘源的虎丘路。

四川北路校區主要作為學生和教師的主要教學生活用樓,適當突出創意元素,代之以更自由活潑的創設。而在建的虎丘路校區則將完全顛覆以往傳統教學空間概念。

虎丘路校區設計圖  (來源:第一教育)

比如,在這裡有一個名為「垂直綠鏈」的垂直農業生態系統。

它是在4層複合樓內部建設出一條從頂樓盤旋至一層的「綠線」,它收集屋頂雨水澆灌植物,在室內外形成生態循環系統。

從設計創新的角度,可以說它是景觀,也是創新類課程教學的開源創新平臺。

「垂直綠鏈」垂直農業生態系統 (來源:第一教育)

垂直綠化、雨林生態、都市農業、室內種植、魚菜共生,不同的這些區域,都在教學樓內進行呈現,既匯聚了綠色技術,也兼顧了學生跨學科學習和作品展示功能,集教學、實踐、遊戲、創作、展示一體。

以「都市農業」區域為例。「以問題導向」的專題學習匯聚了政治、物理、化學、數學等多學科知識,學生不但可以直觀地學習理解其工作原理,也可以組成小組或團隊與相關領域團隊進行專項研究,原本難以理解的生物和化學等知識,在動手做和研究的過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消化。

而且,即使在沒有課程的情況下,學生也可以通過維護系統,了解人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了解人為幹預的自然系統的脆弱性,在潛移默化中將可持續理念植入自己的心中。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創新高中項目主管、中芬中心項目經理吳元琦介紹,設計創意中學推行「書院式」辦學,以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為核心教學法。

「相當一部分項目課題,就在觸手可及的空間內。學生受空間創新理念影響,帶著問題發現、解讀、研究,又進一步以創新思維影響身處的空間,形成實時反饋互動的教育場。」吳元琦說。

某種程度上,足不出校,學生們便已處於一個「可持續」教育範例中。

教室空間規劃:注重討論和開放空間,學生自主管理

實際上,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在空間規劃理念上與普通學校有很大的區別。

在關注教室、實驗室等常規空間的同時,學校非常重視學生團隊討論工作空間、開放空間的規劃和設計,強調將各學科知識應用於真實的情境中,關注培養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

學校在常規的教室、實驗室外,存在著大量的小型獨立工作室,專為學生進行小組協作的工作坊而準備,在課餘時間又能成為學生聚集討論問題的空間。

供學生討論的空間非常多 (來源:第一教育)

寬敞的公共空間功能布置具有極強的靈活性。

只需自己動手拖動沙發桌椅稍加布置,一樓大廳在上午可以是師生的演講廳,到下午可以作為慶典的派對場所,也可以在節日成為作品的展覽地。

公共空間功能布置具有極強的靈活性 (來源:第一教育)

日常學習生活中,開放空間將是學生在課餘時間進行討論、交流的地方,但當學校項目制課程進入中期或終期匯報時,開放空間將在學生們的布置下成為大家展示課程階段性成果的展館。

而在空間變換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布置和改造,增強了個人對於校園環境的自主管理意識。

學生自主管理空間,制定使用條例 (來源:第一教育)

「所有空間均以學生為中心,模糊功能分區、模糊空間分隔,綜合功能需求、趣味體驗和創新交互,同時為教師、學生、創新業界的使用者提供了親自參與創造的機會。」在吳元琦看來,這是用學生的創意視角反饋空間的一種方式。

主題學習:提升交叉學科知識點的跨學科應用能力

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校長張詠梅介紹說,通常來說,學生上午學習常規課程,下午學習拓展課程。

在本學期剛開始,學校外聘了芬蘭阿爾託大學「可持續項目」的負責人及其團隊與學校教師一起設計主題。

比如,「ME」「WE」「YOU」「THEY」是第一學期的幾個主要專題。「ME」主題聚焦認識自我;「WE」主題聚焦團隊協作,溝通交流;「YOU」主題聚焦上海和中國城鄉環境的建設;「THEY」主題聚焦全球視角。

圍繞每個主題,阿爾託大學和同濟的老師一起設計3周左右的課程,課程會從藝術、審美、心理、歷史、地理、科學等學科切入。

以「ME」主題為例。

這個主題,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就是通過繪畫和色彩表達自我。

「這種表達並不要求學生的繪畫技巧有多高,我們只是希望能帶著他們通過繪畫或者說色彩去表達自己,而這堂課,我們會把心理學、美學都融合進來。」張詠梅說。

學生的自畫像(來源:第一教育)

與此同時,通過「從做中學」項目制課程模式,加深學生對各科重要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交叉學科知識點跨學科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創新實踐能力。

每周五下午,學生所做的作品會在開放空間得到展示。做這樣的展示,一方面學校是讓同學們所做的內容進行呈現,激發他們學習動機的同時也互相之間學習;

另一方面,這其實也是一種別樣的家校溝通,對於家長來說,通過作品,就可以看到孩子本周的學習情況。

項目制學習教學法:學校的作用在於賦予學生能量

創新教育+高中教學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在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學校的課程由基礎型課程與創新型課程組成。

但實際上,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項目制學習教學法貫穿在幾乎所有的學科學習之中。在這裡,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項目制學習教學法以設計思維教育為導向,將強調知識輸出的基礎型課程與強調體驗式學習的創新型課程相結合,強調真實情境、強調跨學科、強調以人為本、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同理心和創造精神。

換句話來說,讓學生的學習在「參與-反思-總結-再實踐」的體驗式學習中不斷提升。

說到設計思維,小編先給大家講講它的奇妙之處~

什麼是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維,即像設計師那樣,以人為本地定義問題、發現需求、尋求方案、爭取支持、實現創新。

和傳統的課程教知識不同,設計思維本質上教的是一套流程,一套如何通過思考、協作來設計方案改善問題的流程。

它有5個關鍵步驟:

以學生改造教學空間為例。誰是這個空間的用戶?哪些人在使用它?哪些人和它最有關?

最容易設想的當然是學生和老師,接著是家長、清潔工、保安、廚師、學校管理人員、外部參觀人員,再繼續腦洞還可能有更多的相關人員,當然,學生們會想出各種「奇葩」的想法。

在同濟黃浦設計中學,每周都有一個半天,同學們會以小組為單位,分頭出發走出去調研,從真實環境中查找資料。

empathize的意思是同理,換句話說就是要去理解這些相關人員對教學空間有什麼需求?希望它變成什麼樣子?

當學生開始思考:「我的『用戶』在哪裡,我想服務誰?」世界的一扇大門就向他打開了。

當進行了頭腦風暴和調研之後,就需要進行整理和匯總。

以同濟黃浦設計中學的一節主題課「我夢想中的學校」為例。

學生們分組對「dream school」從教學設備、學校來訪者等各方面進行討論和總結。

首先,各調研小組分頭匯報。夢想中的學校需要有什麼樣的教學設備?學校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那些科技是可以被學校引入的?學校的開放空間使用方案應該包括哪些要點?甚至學校需要接待什麼樣的來訪者?……小組還可以進一步深挖,在這些背後,更深層次的需求是什麼?

                            「我夢想中的學校」小組討論和分類整理(來源:第一教育)

接著,面對眾說紛紜、眾口難調,這時團隊要開始取捨,時間和資源有限,而哪些是最需要的?

小組代表陳述自己小組的討論結果(來源:第一教育)

這就是define界定的意思。到這一步結束時,各團隊已經在原始的挑戰上做出了差異化的界定……這裡沒有對錯、沒有誰的選擇更重要,聽憑團隊根據興趣、熱情等因素自主決定。

選定了具體要解決的問題之後,緊接著就要思考解決方案。

這一步,依然會用到大量的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方法。

這個過程,老師會告訴他們,不要評判別人,比如「這主意太糟了、聽上去很笨」等。因為這是思想發散、互相啟發、創新的階段,只鼓勵在別人的觀點上延伸腦洞,還沒到討論落地、可行性的時候。

除此之外,老師會鼓勵瘋狂、離譜的想法。特別是當學生們思維受到局限時,會建議他們換位或換個角度思考。

這個過程中經常會迸發出很多學生課前難以想像的創新方案,當學生自己復盤的時候會察覺到new idea是如何一步步誕生的,會對創新有更深的實戰理解。

解決方案已定,那要開始動手做了!

一般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原型prototype是用戶真正能用的,但有時受限於解決方案的難度、課程時間和資源,不是每組學生都能做出來。

                             學生們正在根據自己小組的討論製作模型(來源:第一教育)

但哪怕沒做出能實際使用的產品,過程仍然意義重大。原型製作是對解決方案的一種再思考,每一個細節的設計都可能對解決方案提出新的反思、帶出新的問題,可行性上的困難也會反過來修正解決方案。

這一步會幫助學生變得更為務實、靠譜,思想上也會更深刻。

有了產品原型後,就要正式請用戶試用,聆聽用戶的反饋。這時選擇學校、學生相關挑戰的優勢就可以再次發揮,很多測試、訪談可以在學校裡完成。當然,如果時間充裕,安全性也有保障,也可以走出學校去做測試。

在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學生們會經常做presentation(演講)向全班介紹產品,不僅鍛鍊學生公開表達能力,這時也可以進一步收集到更多建議和反饋。

「設計思維其核心就是用戶導向、市場調研、溝通交流、團隊協作、創意創新。學生們一旦掌握了方法,具備了能力,可以廣泛應用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實習和各項活動中。我們希望用設計思維引導學生處理人與人、與社會的關係、與自然的關係,讓學生有更多的社會實踐參與,更多的項目制學習,更多的國際合作交流。」張永梅說。

設計思維課程本質上是一種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學生經歷了完整的立項討論、項目推進、項目總結,學生是課程真正的主人。

學生間的協作、學生與用戶間的互動,都是以學生為主在進行,這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式學習。

用吳元琦的話說,學校起到的其實是「賦能」作用。

在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已完成的全年教學計劃中,除了基礎型課程之外,以設計思維為指導的創新型課程分為了創新基礎、創新技術、創新實踐三大類模塊教學環節。

它與基礎課程「科目導向」的分科教學不同,創新教學環節強調「學生為中心」和「問題導向」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用知識點串聯真實世界問題。

除了各科目基礎型課程的學習,每位學生還都將在三年的跨學科學習中尋找到自己所感興趣的學科方向,具備對複雜問題提出創新挑戰解決策略的能力。

這些專業興趣明顯、學科特長突出、具有一定創新潛質的學生無疑會得到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頂尖高校的青睞。

這些學生未來也將在強調跨學科能力的商業管理類、設計類、工程類專業學習中,展現自己的突出優勢。

而學校期望,同濟黃浦設計創意中學,成為學者、科學家、實業家、藝術家與優秀的教師們的雲集之地。

本文轉載於第一教育,作者程琳。


來源: 這所中學,它希望未來成為學者、科學家、實業家、藝術家與優秀的教師們的雲集之地!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設計太空城市 山東這所中學參加未來太空學者大會榮獲四項大獎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0月8日訊 (記者 葛婷婷 通訊員 石磊) 9月29日-10月3日,以「深空·夢想」為主題的2019年未來太空學者大會(Future Space Scholars Meet,簡稱FSSM)在京舉行,山東省實驗中學代表隊與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來自中國
  •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科學家的搖籃,實業家的孵化器,歡迎報考!
    作為山東大學科研實力最強的學院之一,生命科學學院是科學家的搖籃,是生物技術實業家的孵化器。在這裡,你將探索生命的奧秘,深刻理解為什麼「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這裡,你將參與科研,貢獻學術,享受創新;在這裡,我們一起「誠,做人;明,做事;夢,成真」。
  • 名和晃平:人工智慧成為藝術家,這很有趣
    我認為可能所有藝術家都是這樣,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一定能夠面對自己,閱讀書籍,深化作品本身。優秀舞者的身體表現和舞臺藝術的世界觀表達了一切。我們計劃2021年在巴黎、倫敦和東京巡迴表演。 名和:今年春天,在奈良縣新建成的蔦谷書店,它被作為公共藝術放置了。不只這個,還有另一個類似阿吽像的神鹿,是張開嘴的造型,目前正在製作。10月在東京的GYRE空間展出後,我們希望2021年秋天在上海的美術館能展出這個神鹿阿吽像。
  • 香港多所高校的年輕學者獲2020年度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資助
    新華社香港9月22日電(記者張雅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0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家基金項目」日前公布結果,來自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5所高校的21名學者的項目獲選,每人獲120萬元人民幣資助金額。記者22日從香港相關高校獲悉,港大有7名學者獲選,科大有5人、香港理工大學有4人、香港中文大學有3人、香港城市大學有2人。這次獲選的研究項目涉及不同範疇,包括醫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工程學、電腦科學、地理學等。有關學者所獲的資助金額可直接在香港作研究經費,資助期限3年。
  • 藝術家們是如何看待虛擬實境這一未來大勢的?
    在當下這個數字媒體時代,有著不少的藝術家們根植於此,討論著虛擬與真實生活之間的關係,科技帶來的利弊,反思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文化符號與情感表達等。此番我們為大家介紹 4 位相關藝術家和藝術團體,以及他們的創作和所研究的方向。
  • 這所中學招教師,清北畢業生來了,中科院博士也來了
    本報長沙訊 一所好學校,校長是靈魂,師資是保障。嶽陽一所民辦中學籌建之初就開出了 50 萬最高年薪,從全國吸引優秀師資。這樣的薪資水準不止在嶽陽,在省會長沙的基礎教育學校中也是 " 高高在上 " 的。栽下梧桐樹,引來了金鳳凰。這所學校成功從全國招到 55 名優秀教師,其中不僅有清華、北大本科畢業生,甚至吸引到了中科院博士生。
  • 市二中成為清華大學生源中學
    近日,市第二中學迎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成為「清華大學生源中學」。市二中作為我市唯一一所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建校41年以來為各高校輸送了1.46萬名優秀學子,有58名畢業生考入清華北大,其中有28人考入清華大學,成為白山教育的一大亮點和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 雅禮中學2019教師節表彰大會:看看有哪些優秀教師?
    班主任工作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最大的訣竅是:愛與真誠。它可以讓學生成長,讓老師快樂!章雄偉孔子說過學生的學習應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所以關注培養學生學習的內在性是我一直追求的教育理念!譚雲(優秀中層幹部)教好每一個學生,當一名好老師,教好每一個學生,辦一所好學校。「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名學生」是我們的堅守,「因材施教,應勢而為」是我們的精神,「教好每一個學生」是我們的信念。
  • 優秀!32歲華人學者獲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
    作者 | 唐鳳前不久,Science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揭曉,32歲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成為全球唯一特等獎獲得者,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 長治三所「黑馬」中學,長治的「頂尖」中學,被家長廣泛認可
    ,孩子成為了家庭的重心,無時無刻不再操心,尤其是到了孩子入學的年齡。頭髮都要掉很多,只是為了孩子能夠進一個當地的重點中學,將來能夠進入一所好的大學,這就是所有家長的共同想法。長治是山西的一個市,教育志願比起經濟發達的城市來講是比較欠缺的,但是長治也有很優秀的「重點中學」,在長治有很高的知名度,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 一所中學擁有十個探究實驗室
    原標題:一所中學擁有十個探究實驗室   科學精神面面觀   「兩彈元勳」鄧稼先、高能物理加速器專家鄧昌黎,以及姜泗長、賈福海、李季倫和董玉琛等諸位院士,均從歷經風雨95載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走出,這所學校蘊藏著怎樣一種力量?
  • 200名「未來小小科學家」與未來論壇「大科學家」面對面
    11月17日,在2019未來論壇上,200多位來自全國的優秀青少年,身穿印有「追星就追科學家」字樣的帽衫,聆聽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的心聲,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博士,以及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馬大為面對面交流科學話題。
  • 中國未來發展潛力十大高校,優秀青年領軍人才鑄就未來希望之光
    ,特別是科研領軍人才,小編昨天總結了高端科研領軍人才,長江學者和傑青十大高校,今天小編總結優秀海歸人才、青年長江學者和國家優青學者數量十大高校,具體排名是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浙江大學、4、中科大、5、上海交大、6、復旦大學、7、南京大學、8、中山大學、9、華中科大、10、武漢大學。
  • 「未來科學家」萬蕊雪:曾經並非「最優秀」,未來定是「最耀眼」
    她是一個準90後女孩,成為「2016年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入選者,2018年還獲得了《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年度青年科學家獎,2019年10月17日,她又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 江蘇這4所厲害的中學,升學率高,一本錄取率接近九成
    1.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老資歷中學,一直以來在江蘇省都是中學裡的厲害角色,它是江蘇省評定四星級高中,成為了中國基礎教育十大名校之一,也是國家第一批示範高中。在校學生的升學率一直是它引以自豪的驕傲,高考達到二本錄取線的考生在全校考生中佔到了95%左右,達到一本錄取線的考生更是在85%以上,直逼九成。對於一個普通中學來說,這樣的數據即使把錄取的學生換成未錄取的學生也足夠讓它們滿意了。可想而知這所中學的厲害,每年清華北大的新生有三十位是來自這所中學。
  • 藝術家如何用影像表達對未來的思考
    此次集中展映了來自馮冰伊、陳軸、馬海蛟、胡偉、沈蕊蘭、楊圓圓、唐潮、林科、朱昶全和李明這10位影像藝術家以「未來未來」為主題委任創作的全新影像作品。他們從各自的經驗和創作的方式方法出發,對「未來未來」作出不同的理解、詮釋和表達。
  • 愛因斯坦的預言還有一個沒有實現,可是科學家卻不希望它成為現實
    可是這些科學家的預言都無法跟愛因斯坦的預言相比。很多科學家的預言在未來很難實現,而愛因斯坦的預言則基本都一一實現了。比如愛因斯坦預言的引力波,在2016年的時候被初次證實,預言的黑洞也在2019年的時候,科學家公布了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預言的時間可以扭曲膨脹也得到了科學家的證實,並且我們現在還將其應用。
  • 愛因斯坦的預言還有一個沒有實現,可是科學家卻不希望它成為現實
    科學家喜歡預言是很正常的事情,牛頓有對未來的預言,特斯拉有對未來的預言,霍金也有對未來的預言。可是這些科學家的預言都無法跟愛因斯坦的預言相比。很多科學家的預言在未來很難實現,而愛因斯坦的預言則基本都一一實現了。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這些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也是精神病患者!
    最近除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剛剛上映的電影《幻愛》也是以精神病患者作為故事題材,讓精神病這個話題成為了網絡熱話。很多時,我們對於精神病患者也會有著很負面的刻板印象,認為他們總會具有傷害性,對於市民和社會也是有負面影響。不過,事實是歷史上有許多的藝術家、音樂家和科學家等都是精神病患者,他們為人類帶來了不但是科技的進步,也留下了許多優美的作品。
  •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走進建蘭中學 和同學們探討「生命科學之美」
    施一公教授關心教育,關心未來。他分享了自己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習與工作經歷,真摯地希望在座學生打好科學、數學、英語、語文等各學科的基礎,為將來從事更高精尖的科學研究作好充分準備。他還以西湖大學校長的身份,向學生們發出盛情邀請,歡迎優秀的建蘭學子未來到西湖大學學習。講座最後,施一公教授與師生們進行了精彩的互動問答,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