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成功為一名患者摘除了他的神經鞘瘤。術前,神經外科團隊預估這是一臺常規手術,但手術進行到一半時驚訝地發現患者這個腫瘤竟是在所有神經鞘瘤中僅佔1%的髓內神經鞘瘤!這臺手術也是深圳市首臺髓內神經鞘瘤切除術。
16歲高中生突發雙腿無力無法正常生活
現年16歲的小方(化名)是一名高中學生,半年前,他突然感覺自己左腿無力。一開始,小方並沒有把這當一回事,但很快他發現自己雙腿都出現了無力症狀,對溫度的感知能力也下降了,小方的爸爸媽媽趕緊帶他到醫院就診,那一次,小方被診斷為髕骨軟化。
在吃了一段時間藥以後,小方的情況並沒有變好,他依舊雙腿無力,走路感覺像踩著棉花,他不能參加體育課上的跑步活動,也無法再和同學一起打籃球。於是爸爸媽媽帶著他到了另一家醫院,在那裡,他做了脊椎的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胸椎部位有一個腫瘤,懷疑是神經鞘瘤。
神經鞘瘤是一種常見的椎管內腫瘤,通常生長在脊髓外部、硬脊膜下方,在所有的椎管內腫瘤中,神經鞘瘤大約佔比25%-30%,但這種病的患者年齡多在30-40歲,像小方這樣年輕的患者比較少見。
患病以後,小方和父母查閱了多種資料,到深圳多家醫院諮詢過應該如何治療神經鞘瘤,最終,他來到了深圳市三院。
深圳市三院神經外科主任初明介紹,當時小方的病情已經到了比較重的階段,雖然還能自主走路,但因為腿上沒勁,日常活動非常受限。
真兇原是神經鞘瘤 實施深圳首例切除手術
11月17日,為小方安排的神經鞘瘤顯微微創手術如期進行。在術前,初明團隊認為,這就是一臺常見的神經鞘瘤手術,但是當初明一點一點在顯微鏡下剝離小方椎管內的腫瘤組織深部時,卻敏銳地發現,情況好像不太對。
原來,小方的神經鞘瘤竟然是從脊髓內長起來並長到了脊髓外的!
初明介紹,在所有的神經鞘瘤當中,髓內神經鞘瘤佔比只有1%左右,這種病沒有發病率統計,只能見到零星的報導,在他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也只做過兩例髓內神經鞘瘤切除術,「術前的影像學檢查無法看出腫瘤生長在髓內還是髓外,當時看到患者的腫瘤時我有點驚訝,但是也沒想太多,不管腫瘤長在哪兒,對醫生來說都要認真把手術完成。」
他表示:「髓內神經鞘瘤切除術的難度在於它和髓外神經鞘瘤的切除方法完全不一樣,髓外神經鞘瘤多可以順利完整切除,但是髓內生長的腫瘤需要先把腫瘤切碎,再分塊進行摘除。」他形容這臺手術像是在土豆地裡挖土豆,醫生要做到「在不沾土的情況下把土豆挖出來」。
此外,由於腫瘤生長在脊髓內,在手術過程中初明需要精準把握脊髓與腫瘤間非常非常薄的邊界。小方長腫瘤的胸椎脊髓直徑僅僅1cm左右,腫瘤最大徑達3cm,而累及脊髓的部分就有1釐米,這意味著初明必須在只有小手指大小的範圍內非常耐心細緻地操作,以避免傷到周圍正常的脊髓和神經。一旦有失誤,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患者可能即刻癱瘓。「這是刀尖上的舞步,是一臺容不得半點失誤的手術。」初明說。
小方的手術整整做了4個多小時,手術後身上幾乎看不出創傷,孩子沒有留下任何手術併發症。同一天,初明團隊還為一位72歲同樣為胸椎管神經鞘瘤的老人順利切除了腫瘤,手術時間不到2個小時,目前他們都恢復良好,仍在深圳市三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