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陽死亡之後,這裡是宇宙最後的希望,也是人類最後的「家園」

2020-12-04 O度科技

在太陽死亡之後,這裡是宇宙最後的希望,也會是人類新的「家園」

太陽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因為有了太陽才有了一切,如果太陽沒有了,那這個世界簡直不敢想像,這個宇宙中雖然有無數顆星球,但是很多星球本身不會發光發熱,就拿銀河系來說,很多都是依靠太陽的反射,才有了亮光,要是太陽沒有了,先不說其他的,就是俯視銀河系也一定是一片死寂,就更不用說有沒有生命了。

最近,有這樣的恆星越入了科學家們的視野,這個星球叫做紅矮星,之所以叫他紅矮星,是因為它比較特殊,與大多數的恆星相比,它們很小,很暗,甚至用我們的肉眼是看不見它的,這麼不起眼的恆星,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那就是它們的生命周期可以延續萬億年,這個時間是非常長的了,甚至科學家都說,就算這個宇宙沒有了,紅矮星也會繼續生存下去的。

接下來就給大家普及一下紅矮星的知識吧,紅矮星同其他的恆星一樣,也是由氫和氦組成的,但是紅矮星的質量比較低,最低的甚至低到了太陽質量的7.5%,或許是因為紅矮星的體積比較小,所以它看起來更冷更亮。那什麼這麼普通不起眼的恆星卻這麼長壽,可以生存萬億年呢?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是因為紅矮星的溫度比較低,低溫就是紅矮星長壽的關鍵因素,相比較大質量的星球來說,都將氦儲存在自己的原子核中,但是紅矮星不同,因為紅矮星不斷把氦和氫混合,這樣一來,它自身消耗得就比較緩慢,紅矮星的氣溫就比較低,所以這就延長了紅矮星的壽命。

說了這麼久,大家不禁會問,紅矮星的壽命再長難道還會長過太陽嗎?但是不管你們樂不樂意,紅矮星就是比太陽活得長,一項研究表明就給出了紅矮星的具體壽命,至少為10萬億年,還真的是宇宙中最長壽的,而太陽的壽命只是100萬億年,更何況,如今的太陽只剩下50億年的時間了。我們的宇宙現在只有138億年的歷史,所以對於紅矮星而言,自己還年輕著呢。

如果太陽消失了,那人類肯定要為了自己找一個新的居住點。紅矮星就是其中之一,NASA的太空觀測站發現大多數的紅矮星都和地球的質量相似,並且有許多行星是宜居住的,最重要的是,那裡的水是液態的。雖然之前有人反駁說紅矮星不可能有生命,一位溫度太低,但是有一項研究發現,中等水平輻射的紅矮星極有可能是人類的第二個賴以生存的星球。

雖然紅矮星的溫度比較低,光線暗一些,但是在宇宙死亡,太陽滅亡之前,紅矮星不得不說是人類最後的寄託,因為它有著很長的生命,要萬億年才能消耗掉,但是它一定會是宇宙中最後的希望。

相關焦點

  • 紅矮星,將會成為宇宙中最後一道光,也是人類尋找新家園的關鍵
    按照目前人類的推論,當宇宙中最後一顆紅矮星失去光芒的時候,就是宇宙陷入無窮黑暗的時候。 那麼紅矮星究竟在宇宙中是怎麼樣的存在,它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 死亡是宇宙的最終歸宿,也是人類的進化終點!
    從無邊無際的宇宙到星系,再到恆星衛星,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從誕生到死亡,再從死亡中誕生,周而復始,這一規律萬事萬物都不能逃脫。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為一年,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也是周而復始。太陽從早晨升起,到日落陷入黑夜,一天分成了12個時辰。地球繞太陽轉一圈365天,地球自轉一圈是一天,月亮繞地球轉一圈也是一天,由此產生了西方的太陽曆和東方的月陰曆。
  • 如果太陽的壽命到了最後一刻,會怎麼樣?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如果太陽的壽命到了最後一刻,會怎麼樣?雖然太陽對於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在宇宙中太陽卻不是很起眼,宇宙中有很多星系,每個星系都擁有無數個天體,我們的太陽就屬於銀河系,根據科學家的統計,銀河系的恆星數量超過了四千億顆,這樣來說,太陽真的是非常渺小的,我們都知道,自從太陽誕生以來,到現在已經有50億年的壽命了,根據科學家的推斷,太陽還能夠燃燒50億年的時間,有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太陽的壽命如果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 50億年後,太陽將會消亡,我們人類能找到下一個家園嗎?
    我們人類非常喜歡一個詞語,那就是「永恆」,但是「永恆」只存在於文化概念中,在科學概念中「永恆」兩個字並不存在,因為所有的事物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消亡的一天,包括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太陽,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也會有消亡的一天。
  • 白矮星附近可能是人類最後的避難所
    只要有能量源,人類就可以在這個宇宙中生存,不幸的是,宇宙會死。經過許多許多萬萬億年,慢慢的死去,但是它確實會發生,從宇宙尺度來看,我們的太陽這樣的恆星,從出生到消亡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幸運的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還是有永久存在的地方,恆星的屍體,白矮星,他們可能是宇宙的死亡之前,人類最後的家園,這是些什麼奇怪物體,當他們最終死去時,會發生什麼?
  • 宇宙的死亡方式:黑矮星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歸於虛無
    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的一份研究論文稱,宇宙中所有物體都死亡後,「黑矮星」將開始爆炸,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一切歸於虛無。和大質量恆星最後演變成中子星或黑洞的結果不一樣,白矮星由中、低質量恆星演變而來,它們不會經歷超新星階段,而是恆星膨脹成紅巨星之後遺留下的殘骸。比如我們的太陽,在50億年後演變成紅巨星,之後變成白矮星。
  • 宇宙的死亡方式:黑矮星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歸於虛無!
    目前大多數科學家都相信宇宙會有終結的一天,只不過沒有人能目睹到這種在遙遠的將來發生的告別。發表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的一份研究論文稱,宇宙中所有物體都死亡後,「黑矮星」將開始爆炸,引發類似超新星的爆炸,最後一切歸於虛無。
  • 蓋亞假說:人類已是宇宙最後一代文明
    但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人類探索太空都是有私心有目的的,就比如說,美國曾經花費15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核動力的火星車「好奇號」。
  • 宇宙中的恆星,最後都會「死亡」,但它們離開的方式卻不一樣
    宇宙中的恆星,最後都會「死亡」,但它們離開的方式卻不一樣在一個天氣狀況良好的夜晚仰望星空的時候,就會發現天空星光點點。這些我們眼中的星光來自外太空深處正處壯年的超級恆星的光熱或者是來自於幾十萬年甚至更早前發出最後一點光亮的恆星。宇宙中還有許多的秘密等待人類去探索,通過觀察星體的變化我們也能夠得出一些端倪。太陽系正是依靠著太陽這顆恆星才會存在並且生生不息,因此恆星的作用是巨大的。而我們所觀測到無數絕美的畫面,大多都是恆星爆炸之後數千萬年間形成的。
  • 距地球40萬億公裡,直徑只有太陽1/7,這顆恆星或是人類最後歸宿
    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園。但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永遠的家園嗎?這倒未必。那麼地球未來的命運是怎樣的呢?地球的命運是和太陽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一起的。人類的家園地球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黃矮星的壽命大約為100億年。
  • 宇宙的熵增是否真的無解?解讀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
    這也是我首次解讀阿西莫夫的作品,希望大家同我一起通過閱讀世界頂尖科幻作品,藉助大師們的文字和創意,插上想像力的翅膀,遨遊宏大的宇宙,觸摸無限的未來時空,讓國人的視野和宇宙一樣廣闊。另外,我認為不管哪一部科幻作品,如果只帶你飛翔而不幫助你落地,都不是稱職的好作品,所以我不只是和你聊科學與幻想,還試圖借科幻小說重新賦予哲學和人文以魅力,同時也希望以哲學思考和人文關懷使科幻愛好者更好的回歸現實,人類既要仰望星空,更需腳踏實地,這也是風箏與線的關係。
  • 宇宙中可能會終結人類的三種方式,最後一種只需要數秒
    數百萬年前,人類誕生於地球這顆小小的行星上,相對於地球46億年的年齡來說,人類存在的這點時間實在是太短暫了。而地球的年齡相對於宇宙的138億年,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人類誕生之後,經過漫長的進化演化,走進了文明時代。
  • 在太陽死亡後,太陽系能否倖存?人類到時候是否得去宇宙中流浪?
    我們知道,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我們的太陽距離死亡還有很長的時間,大概還有50億年左右,但太陽總有一天會死後,那麼我們的太陽系屆時能否倖存?
  • 宇宙滅亡,人類文明消失之後會發生什麼(上)
    如果時間走到了最後一刻,宇宙是否也會滅亡呢?關於宇宙的終極命運問題,已經被很多科學家思考過了,並且做了細緻的研究。小小的人類,憑什麼對宇宙的生死蓋棺定論呢。這就是人類既渺小又偉大的地方。我們通過研究自然界的規律,找到和宇宙演化的共通性,來以小見大,洞悉宇宙的未來。
  • 太陽壽命已過半,為什麼燃燒50億年滅不了,最後的宿命又是什麼
    它承擔著整個太陽系所有行星的光照和熱量,不說其他的就拿地球來講,正是因為太陽提供的熱能,我們的星球才有著現在的溫度,設想一下假如沒有太陽,地球就會被黑暗和極寒覆蓋,這樣的家園我們還能繼續生存嗎,所以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太陽就沒有生命。·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從最初的解決衣食住行問題,到現在已經開始關心宇宙問題。
  • 蓋亞假說:人類已是宇宙最後一代文明
    筆者-小文人類一直苦苦尋找地外生命,不惜每年花費巨額投資在航天事業上,為的是什麼?有人會說,這是人類促進科學進步,解開宇宙秘密的一個必要過程,是不可忽略的,也是每個國家都在爭取的。但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人類探索太空都是有私心有目的的,就比如說,美國曾經花費15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核動力的火星車「好奇號」。這是人類史上耗資最高的一輛火星探測車,美國宇航局將其發射到火星,為的就是尋找火星上的生命元素。
  • 生物圈二號:地球是人類最後的晚餐?
    在這裡,任何東西也不會浪費,均會循環使用,如人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則正好相反。任何農藥均嚴禁使用,莊稼有病蟲害,需用瓢蟲、黃小蜂進行生物防治。生物圈二號設計壽命為100年,科學家們希望通過人在這個系統中能實現長期自給自足的生活,從而為人類開發太空、建立生存模型、探討人與生物間關係、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提供依據。
  • 宇宙滅亡,人類文明消失之後會發生什麼(下)
    上一章節說到了宇宙的滅亡之後還會發生什麼?他清楚如果按照人類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在未來的幾萬年可觀測宇宙中的星系中將布滿人類而那時的宇宙已經不能給人類提供生存的能量了他想知道人類是否可以將死亡的恆星重新點燃或是在星雲中直接創造新的恆星或是有某種方法可以讓宇宙中的熵逆轉過來
  • 逆境重生,擁抱希望,尋求最後的光明——《流浪地球》
    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以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地球和人類就此踏上預計長達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希望是這個時代的奢求常說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但並非這樣。電影中原本是太陽要爆炸的事件得到了處理辦法,但是到最後幾個小時的時候才通知全人類他們生活了好幾個世紀到的地球即將被毀滅,這無疑是火上澆油。
  • 太陽死亡之後是一個什麼樣子?來看看哈勃望遠鏡拍攝的這張照片
    【ALENG 自媒體】8月31日午間自媒體專稿,儘管相對於宇宙的年齡而言,人類文明的歷程太過短暫,取得的成就也太過渺小,但是即使如此,科學家仍然對於這個浩瀚無邊的宇宙的基本原理有了深刻的認識,比如,科學家已經認識到:再過大約40多億年之後,我們太陽系的宿主恆星太陽,即將壽終正寢,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