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體!碎片也有普遍規律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作者 | 辛雨

白雲石的掃描電子顯微照片 圖片來源:NANO CREATIVE/SCIENCE SOURCE

近日,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稱,不論是冰山還是巖石,當它們破碎時,碎片往往像立方體。這一發現表明,從微觀到宏觀都存在普遍的碎裂規律。

「這是純數學、材料科學和地質學的結合。」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和生物工程師Sujit Datta說。

這一發現建立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數學家Gábor Domokos之前的工作基礎上。2006年,Domokos幫助證明了岡布茨的存在。岡布茨只有一個穩定和一個不穩定平衡點,無論以任何角度將岡布茨放置在水平面上,它都可以自行回到其穩定點。在隨後的工作中,Domokos及同事發現,被衝刷的鵝卵石和被風吹來的沙粒等實體,往往會被侵蝕成岡布茨形狀,而不會達到理想形狀。

Domokos團隊轉換了方向——研究巖石是如何產生的。他們開始在計算機模擬中「分割」一個抽象立方體,方法是將50個二維平面以隨機角度插入該立方體。這些平面將立方體切割成60萬個碎片,平均而言,這些碎片本身就是立方體。也就是說,這些碎片有6個四邊形,儘管任何單個的碎片不一定是立方體。這一結果使研究人員懷疑立方體可能是碎裂的共同特徵。

之後,研究人員選擇了匈牙利布達佩斯Hármashatárhegy山上的一塊白雲石,並計算石頭表面裂縫中的頂點數量。不管這些裂縫是自然風化還是人為造成的,大部分裂縫都形成了方塊狀,是立方體的一個側面。

最後,該團隊利用更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來模擬三維材料在理想狀態下的破裂過程——就像一塊巖石在各個方向被同等地拉動。研究人員表示,一般意義上,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多面體碎片是立方體。

懷疑者可能會指出,自然界中的許多東西並沒有分裂成立方體。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地球物理學家Douglas Jerolmack說,這是因為真實的材料並不是模擬中發現的理想化狀態,它們通常包含有利於非立方破壞的內部結構或特性。例如,雲母脫落成薄片是因為它的某一個方向弱於其垂直方向。

Jerolmack補充說,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水文學者預測地下裂縫中流動的流體,或者幫助地質學家計算懸崖表面危險巖石的大小。

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地質學家Anne Voigtl?覿nder說:「你需要對地球表面過程有抽象的理論觀點,才能真正挖掘其中的含義。對地質學家來說,有時很難理解它的價值,或者知道它適用於何處。」

《中國科學報》 (2020-07-29 第1版 要聞)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相關焦點

  • 立方體!碎片也有普遍規律
    本報訊 近日,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稱,不論是冰山還是巖石,當它們破碎時,碎片往往像立方體。這一發現表明,從微觀到宏觀都存在普遍的碎裂規律。「這是純數學、材料科學和地質學的結合。」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和生物工程師Sujit Datta說。
  • 世界的本質是立方體?
    碎裂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過程,它指的是從原本的固體中分離出來的部分必須能在沒有任何縫隙的情況下重新拼接在一起。而事實證明,唯一滿足這一條件的柏拉圖多面體只有立方體。為了測試這個數學模型在自然界中是否正確,他們收集了數百塊各種各樣的巖石樣本,並對它們進行了測量,還從已有的巖石數據集中調取了的數千塊巖石的信息。
  • 世界的本質是立方體?帶你了解構成世界的五種物質
    在新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用數學、地質學和物理學,證明了地球上自然的三維碎片的平均形狀是立方體;自然的二維碎片的平均幾何形狀是「柏拉圖」四邊形和「沃羅諾伊」六邊形。他用了三年的時間認真思考和測試這個模型,發現如果我們將一個三維的多面體形狀隨機地切斷成兩個碎片,再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種切斷步驟,最終所得到一大堆有著不同形狀的多面體的平均近似形狀是立方體。
  • 你知道立方體,那超立方體呢?
    如果我們把正方形沿著垂直於它的方向移動,就會得到一個立方體。這個立方體是三維的,它的表面是二維的正方形。如果我們把立方體沿著垂直於它的方向移動,就會得到一個超立方體這個超立方體是四維的,每個表面都是一個三維的立方體。
  • 立方體衛星示意圖
    近年來,國際上以立方體衛星為代表的微納衛星迅猛發展,功能日趨完善,應用多種多樣,全面應用於軍用,民用和商業航天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迄今全球已發射了上千顆立方體衛星,僅美國行星實驗室公司一家就發射了70多顆3U立方體衛星,用於構建可通過網際網路快速訪問的低軌遙感衛星星座。
  • 地球是由立方體構成的?是的!
    事實證明,柏拉圖關於土元素是由立方體組成的認知,的確與真實地球的統計平均模型相符。真是讓人大吃一驚。」這項研究的源頭,起自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數學家加博·多莫科斯(Gábor Domokos)建立的幾何模型,這個模型預測天然石材會碎裂成一個個立方體。
  • 立方體衛星將自主清理太空垃圾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太空網近日消息,一種小型太空飛行器將可在人類與太空垃圾的鬥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美國工程師團隊目前正在研發名為OSCaR的立方體衛星,其能以低廉的成本搜尋和收集軌道上最危險的碎片,而且幾乎不需要地面人員的指導。
  • 美國正開發立方體衛星 可自主清理太空垃圾
    美國正開發立方體衛星 可自主清理太空垃圾 原標題:   科技日報北京4月28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美國太空網近日消息,一種小型太空飛行器將可在人類與太空垃圾的鬥爭中發揮巨大作用——美國工程師團隊目前正在研發名為OSCaR的立方體衛星
  • 百變星君之神奇的立方體
    這是四個用硬紙板、薄片條形磁鐵(黏在紙板內側)、膠水製作的立方體。單個立方體變形1單個立方體變形2單個立方體變形3打死你也猜不到的14個數字規律問題10. 世界到底是不是確定的?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
  • 世界歷史:亨佩爾,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
    為此,1942年在《哲學雜誌》第39卷上發表了《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一文,論述了究中使用科學方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亨佩爾旗幟鮮明地反對將歷史學與自學方法對立起來的觀點,他在文章中開宗明義地寫道:「有一種廣為流行的意見認為,與所謂的物理科學相反,歷史學只是對過去各個事件的敘述,而不是去求對這些事件可能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規律。
  • 認清宇宙的層次,僅需11個立方體
    宇宙中的某個星系我們的第一個立方體地球開始描繪,把他全在一個比地球稍微大一圈的假想立方體中,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更近距離地了解地球的尺寸。在這裡,你就可以了解,你是怎麼從上海飛到洛杉磯的了。第二個立方體模型第3個立方體包含了離我們比較近的水星、金星和火星的部分軌道,有幾十艘機器人太空飛船行駛在這些行星間。
  • 假如地球不是球體,而是立方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由於恆星的質量體積比較大,擁有較大的引力,它可以吸引周邊的物質,形成一個以自身為中心,周邊碎片在盤旋的狀態。這些碎片互相碰撞,甚至發生反應,形成了具有一定質量的巨大團體,也就是行星。為何星體都呈現球體呢?而球體表面到達中心距離相同,引力也就相同。我們想像一下假如一個天體有多個面,那麼就會存在不規則的重力分布。
  • 如何理解四維空間中的超立方體?
    為了形成立方體,我們把正方形向垂直於自身的第三維中拖動距離 L。到目前為止,1 - 3 維的立方體對應物的想像和理解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挑戰性。但我們可以推導出超立方體的所有屬性!它的『體積』(實際上叫做 超體積)為 L^4, 它的邊界是 8 個體積為 L^3的立方體,所以超立方體的『表面積』是 8L^3 (實際上就是三維體積)。 所以雖然無法想像,現在我們似乎知道有關超立方體的所有信息!
  • 河內塔 超立方體 二進位
    (二)立方體下圖所示為一個立方體,它的八個頂點處均放置有不同口味的食物,一隻螞蟻想要嘗遍所有頂點處的食物,它不想浪費時間和體力,也就是說,它想沿著立方體框架的稜爬到每一頂點處品嘗食物而又不想走回頭路。下圖是螞蟻走過的路徑。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球體構成及模式和立方體及結構
    如球體、立方體、柱體,角錐體以及其它基本形的結構。對這些基本構成模式有了理解之後才能更好地運用這些構成規律,以便創作中加以靈活的運用。,造成一種無限擴展的意念;多球體除進行結構組合外,也有在平面上用「布置」方法進行一定理性或感性的排列,這類雕塑多用在室外空間較大的草坪或林地空間等,據有佔領較大空間的可能性及遊戲性,它表現出雕塑原始形體的回歸,表明單純性。
  • NASA拍到太陽表面不明「立方體」,太陽會是高級文明「加油站」嗎
    據2020年7月25日發布在《express》的科學報告,不明飛行物獵人在研究NASA拍攝到的照片時,發現太陽表面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不明「立方體」飛行物。這一張照片是SOHO探測器拍攝到的,按照獵人的說法,這個立方體飛行物很大,可能相當於地球的10倍。如果這個情況真的屬實,這個巨大的飛行物到底是什麼呢?
  • 太空垃圾越來越多,如何才能有效減少無用碎片
    圖源:NASA官網本報記者 張夢然今日視點美國《連線》雜誌在線版日前刊登文章稱,隨著私人太空企業開始向地球軌道進軍,以及低成本的立方體衛星和納米衛星讓平常人也能支付得起,太空中的一個問題—太空垃圾將會變得日趨嚴重。太空垃圾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圍繞地球軌道的無用人造物體,也稱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
  • 若地球由球體變為立方體,人類的生活將發生什麼變化?
    引言:試想一下,若未來一天,地球形狀不再是橢圓狀而是轉變成立方體,地球生物的生活將發生怎樣改變?地球已誕生約46億年,在這段漫長時光裡,地球兢兢業業,孕育了無數生命,使星球整體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45億年之前,太陽系並不穩定,各種隕石、碎片等到處亂飛,太空環境一片混沌。但是,幸運的是,有一片主要由氣體和星際塵埃組成的雲狀天體經融合與坍塌逐漸形成了一顆擁有巨大能量及熱量的恆星。由於恆星本身便具有較大引力,它不斷將周圍的事物吸引過來,大量物質堆積在一起最終形成了一個以恆星為中心的高速旋轉盤。
  • 科學家發現火星曾經也有星環存在,那是一顆衛星的碎片形成的!
    而且火星的星環並不是直接產生的,而是由碰撞形成的第一顆衛星被火星的潮汐引力撕碎後形成的星環,當前軌道上的火衛一和火衛二都是由星環上的碎片重組後產生的,科學家模擬出火星被天體撞擊產生的星環距離火星並不太遠,並最終聚集出了兩顆衛星。
  • 冪律:自然界中的一個普遍規律
    如下圖預測一個國家的城市大小分布規律的齊夫定律。在數學上,最普通的表達兩個變量之間關係的冪律形式為:其中,a與k都是常數,o(x^k)是x的一個逼近微小函數。隨機過程的概率分布也有可能顯示這種尺度不變性或自相似性。在經典場論中,尺度不變性通常適用於擴張條件下整個理論的不變性。這樣的理論通常描述沒有特徵長度尺度的經典物理過程。在量子場論中,尺度不變性用粒子物理學來解釋,粒子相互作用的強度不取決於所涉及粒子的能量。